- 相关推荐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事迹吧,根据范围的不同,事迹可分为集体事迹和个人事迹。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1
王振义院士为人师表,师德高尚,待人谦和,甘为人梯。每次都坚持把自己的学生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后,甚至不参加署名,目的是让年轻的研究骨干承担更大责任。在事业顶峰期,1996年,当选工程院院士的.第二年,王振义教授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了42岁的陈竺。“人生就像抛物线,有峰顶,也会衰退,一旦进入下降趋势,就要及早地退,让更有能力的人来干。”20xx年开始试行通过教学查房形式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延续至今。这是20xx年他自创的特殊查房方式,即每周一由学生提交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形成“考卷”,他利用一周时间搜索全球最新文献,思考、分析后“答卷”,并在每周四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今,95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周四的“开卷考试”。十多年来,“开卷考试””就以如此实实在在的方式帮助一位位患者,也丰富着临床医生的见闻与学识。
“解决患者的问题”,这是王振义院士一生不懈探索医学创新的动力来源,也是他始终“停不下脚步”的原因。他常说这样一段话:“爱国,首先就要爱自己的事业,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而我最遗憾的是只看了这一种病,还有很多病没有攻克,病人需要我们,祖国需要我们,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祖国奋斗。”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2
周美琴不仅自己坚持走专业化之路,她还注重师资团队的培养。20xx年起,她每年都从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引进本科学历与硕士学历的高材生。并提出培养“四型”教师的目标:即“专业精神上的'奉献型、专业知识上的复合型、专业能力上的综合型、专业智慧上的创造型”,并通过专家引领、骨干带教、结对交流、专题培训、实践锻炼、教育考察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专业化的高平台,托举一批批青年教师迅速地成长。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周美琴都是亲力亲为,教室中,她和教师们探讨着哪个教学环节可以渗透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室中,她和康复治疗师研究着学生的个别化训练方案;教师公开课,都有她悉心指导的身影;下班后,常常见她带领着教师研发、制作教学具;夜深人静时,她的办公室键盘声嗒嗒,那是她正在修改老师的自编教材……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师们的公开课、自制的200多件“原创”教具得到了市里专家与同行的一致好评,多位老师走上了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评优课一等奖,“陶制字模”等多件教具获得了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学具比赛大奖。老师们都欢迎她到自己教室听课,因为她诚恳、专业、细致地帮助,总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更上一个台阶。
在课题研究中,周美琴始终坚守在第一线。她参与编写了《康复》、《益智》、《沟通与交往》、《心理》、《生活》等11套校本教材,主持多个市级、区级重点课题及内涵发展项目,多项成果获全国、上海大奖。她还多次代表上海参加国际、国内特殊教育研讨,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举措、办学效果等得到国内外专家和同仁的高度肯定。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3
于20xx年5月成立的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除了接收听障、智障孩子外,又接受了一个“全国第一”的任务:招收脑瘫孩子入学进行集中教育,此举开创了全国的先河。
从学校筹建时被调入的周美琴,成为中国脑瘫教育的前行探路者。六年级小施说,因为痉挛站不稳,自己的世界就是家中几间斗室,仰望苍白的天花板。周美琴说:“这些孩子应该读书识字,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人。”
不过,脑瘫学生集中教育这条路并不容易走。与其他身体残障的孩子相比,周美琴所要面对的`脑瘫孩子更加特殊:由于运动神经受损,很多孩子连坐稳都困难,口齿不清、表达模糊。而且,有些孩子智力发育落后于同龄人,有些孩子则只是运动困难,智力与同龄人并无差异。差异如此大的学生群体到底如何集中教学呢?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周美琴边做边悟、边摸索边实践。文化知识是正常人谋生的手段,但对每位肢体功能障碍的脑瘫孩子及家长来说,功能性障碍康复可能更为重要,于是她大胆提出“医教结合”理念,从专业康复理疗学院引进8位专职治疗师,让“康复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为脑瘫学生的康复发展指明了方向。
周美琴带领着她的团队根据实际情况改革课程、改变教学方法、不断调整教学模式。语数学科根据不同学习能力实行走班制、肢体康复课全部实行一对一训练、其他学科则采取集体教学、分层教学、个别教学及送教上门等形式……
在这条漫长的探索之路上,周美琴牵挂着她的每一位脑瘫学生,当她发现每天一节肢体康复课远不能满足孩子需求,她又带领老师们研制康复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训练方法,使学生们听课、康复两不误;为了减轻双职工家长每天要赶回家为孩子准备午餐的后顾之忧,她又大胆地把烹饪课程纳入七—九年级的教学中;为了让每位学生能更科学、更具针对性地康复,她把专业医生引入学校,率先在上海实行“医生驻校”制度……多感官训练室里,有测试学生嗅觉、触觉,味觉等,提高他们感知觉灵感度的训练项目;沙疗室里,每天都能见到孩子们光脚在沙滩上行走,按摩穴位;还有运动疗法室、水疗室、作业疗法室、社会情景模拟室……孩子们在老师和康复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应自己的康复项目,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教育康复需求。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4
正常学校择优录取,特殊教育学校却是“择差”守护——这,就是特殊教育的特殊之处。
30年前,当周美琴从师范学校毕业,走进陆家嘴聋哑辅读学校的那一刻,当她开始每天面对神色呆板、行动笨拙,反应迟钝、生活自理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行为失控的孩子时,她烦恼过,但她从没有放弃,始终守护着藏在她心中的每一位特殊孩子。
学生小陈,患有自闭症并伴有精神障碍。时不时怪叫、四处藏匿、趁人不备逃出校门,还会把大便抹在手上吃进嘴巴。周美琴时刻注意着他、陪伴着他,实行一对一的帮教。为了拉近距离,周美琴让他坐在自己的腿上给他讲故事,可冷不妨孩子却一记重重耳光打在她脸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遭遇”,年轻的周美琴顿时眼眶模糊,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被人扇耳光。但一想到这是自己的学生、是一种病态反应时,她又只能强忍着痛和泪、压下委屈,继续与之沟通。此后,周美琴对他的关心更多,渐渐地,孩子跟她培养起了感情,乐于听她的话、有了可喜的进步。当孩子因哮喘发作送进医院抢救,在昏迷中还呼唤着“周妈妈,快来看我”
学校里有个顽皮的小敏,在浴室洗澡不小心摔破了头。正欲回家接女儿的周美琴火速赶去把小敏送医院,挂号、拍片、化验、做CT、拿药,当她忙完一切,把小敏送到其父母的手里后已近深夜。这时,一身疲惫的她才想起自己幼小的女儿。当回到家,望着女儿在睡梦中还紧紧抱着她的衣服时,她不禁热泪盈眶。
冬天的早上,最温暖的,莫过于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馄饨。在周美琴亲手设计的'脑瘫学生烹饪室,经常会有这么一幕:学生小王的左手天生外翻,精细动作做起来很慢,3个多月前,铺块馄饨皮,他需要花费比常人多2倍的时间。如今,十几秒钟时间,小王就能包出完整的小馄饨,接着把馄饨一个个下锅,乐滋滋地闻着香味飘散。
从教30年,周美琴无私地爱着、守护着这些特殊的孩子,对这些特殊孩子的感情投入,让国内外的很多家长感恩不已。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5
王振义院士是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创始人、首任所长,在他的带领下,血研所从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发展成为设备一流、管理先进、人才辈出的国内著名的人才孵化地。先后获得上海市、卫生部、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上海市领先专业,20xx年成为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80余项省部委级重大课题,100余项国家级课题,14项国际合作课题等。
除临床医疗工作外,王振义院士还先后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学工作。 1958年,他翻译了《出血性疾病》(1958年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成为当时国内该领域唯一可供参阅的书籍。1988年,他作为第一主编编写了《血栓与止血》,并相继于1996年(第二版)及20xx年(第三版)出版,该著作获得第十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作为博士生导师,王振义院士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倡导临床与基础结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是王振义院士的得意门生。谈及老师为自己修改硕士论文的场景,陈国强记忆深刻:“王老师一遍遍地修改,我一遍遍地整理抄写。近2万字的毕业论文,王老师先后修改了10遍。”陈国强说,正是导师的言传身教,激励着他不断地攀登医学高峰。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6
王振义教授的学术成就充分说明转化医学研究在中国大有可为,上海血研所四代人,在王振义先生的旗帜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终于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本攻克,而且创立了肿瘤细胞诱导分化治疗的新模式。
六十年来,您全心专注于医学科学事业,不为繁华所诱,不为利欲所扰,不戚戚于清贫不汲汲于富贵;您在白血病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不损伤正常细胞情况下的肿瘤细胞诱导分化治疗理论,并在国际上首创使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成功,令世界医学界为之瞩目;六十年来,您从医济世,救死扶伤,敬业奉献,以慈爱真诚的大医胸怀和高超娴熟的医术医治无数患者;六十年来,您教书育人,擎灯引航,呕心沥血,为学生们铺就充满智慧的'成长之路,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临床和科研人才。您是我们的师长,更是在治学、行医、育人、修身方面的表率,您的科学精神、高超医术、师德情操和人格风范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榜样!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7
王振义自1954年起,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从事于血栓与止血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建立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并发现轻型血友病。王振义依据诱导分化学说,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APL的诱导分化疗法,证明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将恶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在有效缓解治疗APL的基础上,王振义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APL,可使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5%,从而使APL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在临床治疗获得成功的同时,王振义又揭示了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APL是一种针对致癌蛋白分子的“靶向治疗”方法。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相关文章: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11-14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心得07-06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04-18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15篇02-07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心得体会02-08
(集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4篇10-30
【集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心得体会10-25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感人事迹心得10-23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