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事迹

时间:2023-11-02 10:35:03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科学家事迹20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事迹吧,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家事迹,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家事迹20篇

  科学家事迹 1

  在这些科学家中,我最崇拜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她曾获得过数次诺贝尔奖,得到很多国家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她刻苦钻研,永不满足,经过无数次试验,发现了放射元素镭。镭,是她一生中轰动世界的发现。

  虽然我不懂元素是什么,什么叫放射性,但通过阅读这本书,却使我感到了它的份量。为了从9000千克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镭,居里夫人要将矿渣一锅一锅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搅拌;一瓶瓶地倒进倒出、一丁点一丁点地结晶。她每天穿着沾满灰尘和酸液染渍的工作服,站在大锅旁,烟熏火燎,眼睛流泪,喉咙刺痒……就这样,她整整奋斗了45个月,1250多天,这是多么繁重的劳动,需要何等坚韧不拔的毅力啊!她既是世界闻名的学者,又是名副其实的工人,还是家庭主妇、孩子的母亲!

  居里夫人辛勤地开垦了一片未曾开发的园地,最后终于取得了近代科学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发现放射性元素镭。我是多么渴望像居城夫人那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到科学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一个又一个秘密。

  因为她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在女科学家里,她是独一无二的。她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与她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她和她的丈夫一起用了700吨水、100吨化学试剂才发现了1克镭,人们都叫她“镭的母亲”。因为居里夫人忙于实验没时间看孩子,她都抱着孩子啃着干面包做实验,她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古语说的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因此,从平时开始,就要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独立思考,认真钻研,不怕困难。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居里夫人的`顽强进取精神,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希望自己长大了做一个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院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身!

  俗话说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一代”。

  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科学家事迹 2

  认为几何是埃及人从实践经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它的希腊文原义是“测地术”。当时,横贯埃及的尼罗河每年都要泛滥,冲毁地界,人们在水退之后必须重新丈量、分配土地,几何学便在这种年复一年的测量中得以萌发、成长起来。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希腊贤之一的泰勒斯创立了希腊几何学。泰勒斯青年时代进行过多次旅行。曾在埃及居信过一段时间,他认真学习埃及人的数学知识,在测地术的基础上创立了几何学。居说,他在那没有登上金字塔就算出了胡夫金字塔高131米,使当地的司祭们大为震惊,博得了埃及国王的赏识。他的测算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作出的。泰勒斯回到故乡米勒都斯后,建立一所学校来传授他的数学和其它科学知识。泰勒斯以后,希腊许多数学家和哲学家对几何学又作了修改、补充和发展。

  公元前330年,欧几里德在雅典诞生了。他做过柏拉图的学生,后担任亚历山大大学数学教授,建立了以他为首的数学学派。他把大地和苍天转化为一幅由错综复杂的图形所构成的庞大图案,又运用惊人的智慧把这个图案拆开,分解为简单的组成部分:点、线、角、曲线、平面、立体。把一幅无边无际的图卷,译成初等数学的语言,也就是欧几里德几何学。他的几何学创立后,身边聚集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学生,其中既有穷人的孩子,又有富家子弟,甚至还有国王。

  学生们都很尊敬欧几里德,简直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因为他“像一个父亲那样教导他们”。当然,也有一些趋炎附势之徒来跟他学几何,欧几里德对他们非常鄙视。一次,一个贵族子弟学了第一定理后,急不可耐地问他:“学习几何学究竟有什么用呢?”见欧几里德没有理睬,他以为老师没有听见,就又重复了一遍。欧几里德转过身对仆人说:“快拿一些钱给这位先生吧,他没有钱是不肯学的`!”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德的杰出著作《几何原本》问世了。他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公理代的方法建立了一座宏伟的几何学大厦。该书问世后,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广泛流传了一千八百多年;印刷术出现后,它又被翻译成全世界各种文字,我们在中学里所学的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知识,其主要内容就是来源于两千年前的这本书。

  科学家事迹 3

  郭永怀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和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等一道,规划了我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他和力学家们运筹帷幄,认真研究了近代力学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学科的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使我国力学学科的面貌大为改观,特别是近代力学科学一起步就有很高的基准,只短短的几年功夫,在某些方面就已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

  早在回国以前,郭永怀就同谈镐生探讨过回国后如何培养力学人才的问题。回国后,他始终把培养科技人才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1956年,我国恢复建立研究生制度。郭永怀积极筹划力学所的研究生培养。在第一批招生中,他一人就带了5名研究生,以后又亲自带过几批。他主张:培养人才要“言教、身教,以身教为主”。在教学和科研中,他自己做表率,经常同年轻人一道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在培养研究生和助手时,他注重使他们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他对年轻人的指导和帮助是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的,重点强调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本领,而不仅仅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在他的培养下,研究生中有不少已成为所级学术领导人或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1957年,郭永怀和钱伟长组织并领导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他除负责研究班的日常组织工作外,还亲自执教,讲授流体力学概论。开课前,他把辅导教员找来,亲自带领他们到有关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参观,对一些关键问题给予一些启示,再让他们为课程安排一个实验计划,使这门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临毕业前,郭永怀亲自指导安排学员们的毕业论文题目,并设法每周都同辅导教员和学员碰头,了解进展情况,帮助解决问题。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前后共办了三届,毕业生达290多名。现在这些学员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个部门,特别是在国防科研单位和重点院校的力学系或力学专业教研室,他们起着顶梁柱的作用。

  郭永怀在培养人才方面不遗余力。1958年,他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和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授,讲授高速边界层。执教中,每堂课都凝结了他的心血。他评论和分析学者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使初入门的研究人员都深受启发,甚至终生受用。在讲到求解各种形式的N—S方程时,他总是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指出采用什么样的变换有希望获得成功,走哪一条路是徒劳的,会遇到什么问题,症结何在。凡听过他课的人都感到回味无穷。陆士嘉也常常赶来听郭永怀的讲课。她当时曾评价说:“只有他能讲得这样传神。”

  郭永怀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将自己比作一颗石子,甘愿为青年人的成长铺路。他深感大批培养优秀人才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学术接班人这一艰巨任务在他的工作安排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这一点。1961年,他曾写道:“当前的打算是早日培养一批骨干力量,慢慢形成一支专业队伍。”随后他欣慰地说:“由于几年的工作,已经见到效果。”献身我国的核武器事业

  1960年5月,郭永怀被调到核武器研究院(九院),并兼任该院副院长。他在处理好力学所日常工作的同时,把大量精力花费在研制核武器这项对我国政治、国防和科技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事业中。在原子弹研制初期,郭永怀主要负责力学方面的领导工作。

  在原子弹理论探索阶段,郭永怀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当时在第一颗原子弹采取什么样的引爆方式上存在不同意见,郭永怀通过比较两者的优劣,大力支持“争取高的,准备低的”的方针,即以较高级的“内爆法”作为主攻方向。又如,在炸药爆轰波的理论计算上,郭永怀正确地提出用一维特征线法进行,解决了一大批理论和技术难题。为了使大家了解爆轰学,郭永怀还亲自讲授了爆炸力学。

  在爆轰物理试验过程中,郭永怀经常深入试验现场,指导工作并协助开展试验。当时,为确定原子弹爆轰聚焦技术方案,争论是很热烈的。年轻的物理学家陈能宽提出了一个难度和风险都很大、但却能少走弯路的聚焦方案。许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郭永怀从力学角度反复估算,大胆支持采纳这个方案。为了配合爆轰试验,郭永怀还指导设计部人员进行不同试验元件的结构设计,使爆轰试验得以顺利进行。

  郭永怀十分重视并经常在九院的会议上反复强调核弹的武器化和系列化,指出要努力做好核武器的后期发展工作。在此后的进程中,他一直负责总体结构设计、外型设计以及环境模拟实验的指导与把关。他很早就安排了一系列与武器化有关的预研课题,包括结构设计、外型设计、飞行弹道、物理引信、环境试验项目与设备等。在弹体结构设计中,郭永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设想,包括薄壳结构、通用核航弹等。它们都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步得以实施,对核武器的轻型化、实战化和系列化以及新原理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环境试验方面,郭永怀在建立我国核武器环境试验设备及分析研究上起了主导作用。他从技术人员的配备、课题的安排、试验项目的确定和试验设备的筹建等多方面入手,使我国有了一整套大型、精密、试验范围较广的设备,包括冲击、噪声、振动、过载、温湿度、霉菌、盐雾的组合试验设备和大型离心试验机等。他还亲自出马,找有关单位协商研制专门设备。

  郭永怀的科研眼光长远,在他心中始终装着武器化阶段的长远计划。他提出动态环境试验要开展随机振动、高速冲击和噪声试验。为了提高核武器的适应性,他提出开展拓宽温度试验。九院当时分工不分家,郭永怀的注意力也常常超出力学领域之外。他特别关心“安全论证”课题的研究。“安全论证”就是研究当飞机投下核武器后,能否以及怎样安全躲过光辐射、冲击波的`威胁。为了保证绝对安全,郭永怀极力主张理论计算与模型空投试验结合进行。为此他还亲自过问并参与计算核航弹和氢弹空投过程中的飞行弹道、伞—弹弹道特性。在他的倡导下,经过严格的计算与分析,每次核试验飞机都安全返航。

  他对我国核武器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例如,他对核武器系列化发展提出许多建议和设想;他指导进行了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研究、水洞试验以及调研工作;对研究发展潜地导弹也作出了贡献。此外,郭永怀还应两弹结合时期的需要,对我国核武器科研体制提出了重要设想。

  1968年10月,郭永怀再次赴青海,筹划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试验工作。在离开青海之前,他对这次国家试验进行过评价发言。当时,试验的理论方面有“过早点火几率”问题;实验方面有设计内球新结构问题;材料加工方面正考虑产品自热和装配贮存问题;在整体系统方面有“弹、伞、机”的协同配合问题。郭永怀从这次热试验的准备情况瞻望1969年和以后的任务,大胆提出今后设计要重新考虑上述各方面的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机动、安全、和小型化指明了方向。12月5日,郭永怀从兰州乘飞机返京。当飞机在北京机场着陆时,发生了一等事故,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

  郭永怀为我国的力学事业、国防科技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在回国后的短短12年时间里所做的工作之多令人叹服。他参与了我国小型地空导弹、氢氧发动机和反导导弹的研制;他翻译并出版了普朗特的名著《流体力学概论》,组织翻译了《爆炸力学》;他担任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两个杂志的主编;他是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和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郭永怀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受到人们的敬仰和钦佩。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出版社分别于1982年和1990年出版了《郭永怀文集》和《郭永怀纪念文集》。1988年12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大院东侧绿荫丛中为郭永怀树立了一尊汉白玉雕像。郭永怀的光辉形象将永存人间。

  科学家事迹 4

  爱迪生至12岁时开始他艰苦的闯荡生涯,他作过火车上的报童,学会了发报技术,到过波士顿、纽约,一直到24岁时才有了自己的工厂和美满幸福的家庭,爱迪生在1878年时宣布要发明一种光线柔和、价格便宜的安全电灯。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爱迪生试验过硼、钌、铬、碳精以及各种金属合金,共1500多种材料,历时13个月,但是都没有成功。一些人吹起了冷风,说爱迪生这次是“吃进了自己啃不动的东西”。

  一个曾经在爱迪生那里工作过的物理学家称这个试验是“大海捞针”。但是,爱迪生不怕失败,坚持试验,下决心要从大海中捞起针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879年10月10日星期天下午5时,爱迪生点亮了用碳化棉丝作灯丝的.灯泡,他亲自观察和做记录。

  这一次,灯泡明亮、稳定,1小时、2小时、3小时、……灯泡一直亮着。从19日、20日到21日,没有一个人去休息。直到21日下午2时,当点燃到第45个钟头的时候,爱迪生叫助手把电压加高一点,灯泡更亮了。又过了几分钟,灯丝终于烧断了。12月21日,纽约先驱论坛报用整版篇幅详细报道了灯泡试验成功的消息。爱迪生获得了全部专利,人们公认白炽灯是由他发明的。1879年除夕,爱迪生把60个灯泡点亮了挂在门罗公园里,当时下着大雪,竟有2500多人顶着大雪来参观。

  爱迪生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他的座右铭是:“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发明出来。”有人说,发明是命运的产物,爱迪生是天才。爱迪生却感叹地说:“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

  当有人问他在发明灯泡的1万次失败期间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时候,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失败过;相反,他找到了1万种无效的方法。他一生中写下的3350本详细记录发明设想、实验情况的笔记,就是这段话的有力佐证。爱迪生77岁那年有人问他:“您什么时候退休?”

  他脱口而出说:“在我出殡前的那一天!”有一次,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爱迪生:“您是否同意给科学十年休假?”爱迪生严肃地回答说:“科学是一天也不会休息的,在已经过去的亿万年间,它每分钟都在工作,并且还要这样继续工作下去。”的确,爱迪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已经80多岁了,为了“做出更多的发明”,仍在勤奋地工作,致力于从本国的杂草中提取胶乳。

  科学家事迹 5

  灯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19世纪前,人们用油灯、蜡烛等来照明,这虽已冲破黑夜,但是仍未能把人类从黑夜的限制中彻底解放出来。只有发电机的诞生,才使人类能用各色各样的电灯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变为白昼,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赢得更多时间为社会创造财富。

  真正发明电灯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他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个非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巧妙机械。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自从法拉第发明电机后,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

  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发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与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白金丝性能量好,但是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作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1879年除夕,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点亮1200个小时。电灯的发明,曾使煤气股票3天内猛跌百分之十二。

  继爱迪生之后,1909年,美国柯进而奇发明了用钨丝代替炭丝,使电灯效率猛增。从此,电灯跃上新台阶,日光灯、碘钨灯等形形色色的灯如雨后春笋般登上照明舞台。

  灯使黑暗化为光明,使大千世界变得更光彩夺目,绚丽多姿

  科学家事迹 6

  《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是我寒假期间读的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中写了达尔文、牛顿、爱迪生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读完之后,觉得他们真是很伟大,很厉害。电报、电话、电灯,这些东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普通和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因此而惊奇。可是你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和欣喜若狂吗?人类因此而记住了它们的发明者——爱迪生。真不愧是“发明大王”,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长大了的爱迪生,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爱迪生为了晚间休息好,白天能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个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讯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试验,一架新式的发报机试制成功了。爱迪生望着自己发明的机器,欣慰地笑了。虽然爱迪生只读过三个月的书,但他很热爱科学,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每一次实验,爱迪生都是没日没夜的工作,虽然很多次都失败了,但是他都不曾打退堂鼓。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才获得了成功。爱迪生在科学技术中最重大的贡献是发明了留声机和白炽电灯。爱迪生一生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努力工作,在75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签到上班,他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爱迪生为了搞实验,往往连续几天不出实验室,不睡觉。实在累得不行了,就用书当枕头在实验桌上打个盹。有一天,他的朋友开他玩笑说:“怪不得爱迪生懂得那么多得发明,原来他连睡觉都在吸收书里的营养。”晚间在书房读3至5小时书,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动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已经成倍的延长了。因此,爱迪生在79岁生日的那天,他骄傲地对人们说,我已经是135岁的人了。如果不勤奋,爱迪生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功呢?,我不禁想起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通过爱迪生的故事,我知道了伟大的科学家们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发明了造福人类的东西。我们现在有非常好的学习环境,有非常好的老师教我们学习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为国家做出贡献。

  科学家事迹 7

  1592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俐略创制成功第一支温度计。那是一根有刻度的直形细长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呈球形,未封闭的一端插在水里;当周围的气温发生变化时,管内水柱的高低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得知气温的高低。但是,由于水是露在大气里的。水柱的升降除受气温的影响外,还受到大气压的影响,因而仅凭水柱高低测量气温的变化往往欠准确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654年,伽利略的学生改用酒精代替水,制成一种不受大气压影响的温度计,并首次被意大利医学教授圣托里奥用于测量人的体温。大约10年后,意大利人阿克得米亚又用水银代替酒精制成另一种温度计,从此,这种温度计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虽然水银温度计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人们又发现它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于是,在1867年,英国伦敦的一位名叫奥尔巴特的医生根据测量人的体温的特点和需要,又研制出一种专门用于测量人或动物体温的温度计,至此,体温计才正式诞生,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当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体温计也在不断地被革新换代。1984年,芬兰的.一位医疗器械设计师又发明了更方便、准确的电子体温计。随后不久,美国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又发明研制出一种专用于婴儿的奶嘴式体温计。可以预言,在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明天,一定会研制出更先进、更科学、更准确的新型体温计。

  科学家事迹 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进步,电池已经深入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如计算器、闹钟、电蚊拍、手电筒、 Mp3、手机等,都需要电池才能工作。其用量越来越大,生产量也就越来越大——目前,全国生产电池的企业有1400多家,每年生产电池约140亿节;但据了解我国电池的回收率还不足2%。因此,加强废旧电池的'回收、管理以及开发废旧电池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之一。

  据说电池的历史非常的悠久,世上最古老的电池起源于大约200年前,而这个被叫做“巴格达电池”的电池,现在还保存在伊拉克首都的博物馆内。

  179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法尼发现了以全金属片接触青蛙肌肉事会有肌肉收缩的现象,他误以为那是青蛙肌肉所产生的动物电流所致;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发明了伏特电池。他通过不同的全金属片之间所产生的电位差作为电流。伏特电池可以说是当代电池的起源,其后由大卫与法拉第等科学家的努力,建立了电池学与电池的基础。

  科学家事迹 9

  荷兰有位名叫杨瑞恩的眼镜匠,每天都忙着磨镜片。

  有一天,调皮的孩子们把磨好的镜片带到二楼去玩。有个孩子把两片镜片叠起来看东西,惊奇地大叫着: “多奇怪呀,那么远的钟楼怎么跑到眼前来了?”

  孩子们轮流看着,一个个都惊奇地叫起来。

  杨瑞恩听到孩子们的叫嚷,跑到楼上来,拿过重叠的镜片一看,顿时惊呆了:明明是在远处的钟楼,怎么会一下子跑过来了呢?

  孩子们的意外发现,引起了杨瑞恩的研究兴趣。经过不断的'钻研和改进,他终于发明了望远镜。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那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科学家事迹 10

  史蒂芬·威廉·科学家霍金(英文名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在英国牛津出生,当天正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人称宇宙之王。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之所以在轮椅上坐了46年,是因为他在21岁时就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他是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1942年1月8日生于英国牛津的科学家霍金刚好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之时。

  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联系在一起。1973年,他考虑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科学家事迹 11

  汉章帝在位的时期,东汉的政治比拟稳定。到汉章帝一死,继承皇位的汉和帝才十岁,窦太后临朝执政,让他的哥哥窦宪把握了朝政大权,东汉王朝就开头走下坡路了。

  在这个时期,出了一位闻名的科学家张衡。

  张衡是南阳人。十七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当时洛阳和长安都是很繁华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贵族过的是骄奢淫逸的生活。张衡对这些都看不惯。他写了两篇文学作品《西京赋》和《东京赋》(西京就是长安,东京就是洛阳),挖苦这种现象。据说他为了写这两篇作品,经过沉思熟虑,反复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见他研讨学问的精神是很仔细严格的。

  但是张衡的特长还不是文学,他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讨。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看天文。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讨的爱好。

  经过他的观看研讨,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耀才反射出光来。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从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敬佩。

  不光是这样,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晰楚。

  那个时期,常常发生地震。有时分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坍,还死伤了很多人畜。

  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哄骗人民。

  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实验,创造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外形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洪亮的声响,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根据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因此,大伙儿谈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惹事。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倒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信服。

  可是在那个时分,朝廷掌权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张衡这样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击排挤。张衡做侍中的时分,由于与皇帝接近,宦官怕张衡在皇帝面前揭他们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讲张衡许多坏话。他被调出了京城,到河间去当国相。

  张衡在他六十一岁那年病死。他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芒的业绩.

  科学家事迹 12

  在家人心目中,黄道婆是如此的和善,如此的虚心,如此的虚心,如此的无私,如此的'勤勉,如此的潜心钻研。为家乡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为了改善人们生活和劳作的艰辛,她把能纺一根纱的织布车改为能纺三根、五根的脚踏车;她把用手来剥棉籽的方法改成了用轧车来轧棉籽,她第一次用运用轧车时,由于不当心,就把脚扎了,乡亲们发现了,就把她送进了小诊所,医生说,要休息两三天就可以下床工作了,可是她又迫不及待想要修好轧车,就偷偷地溜回去;由于乡亲们学识不高,不会运用轧车和纺织车,黄道婆就耐烦地一点一点交给他们,只要他们不会黄道婆就会毫不烦厌地教他们;黄道婆虽然学识不高,但她设计做棉被的机器时就像金榜题名过的名师一样,游刃有余,让木匠拍案叫绝,连宣称赞;在生活里,有人会问黄道婆,为什么要帮忙她的乡亲们致富呢?这也是我想问的问题,我猜黄道婆会说:“乡亲们是养大我的,怎么能遗忘他们呢?”这就是个和善的黄道婆。

  黄道婆再设计机器时,非常细心,为了不让乡亲们扎到脚,为了不让乡亲们劳累,为了不让乡亲们操劳,为了不让乡亲们担忧棉花会质量不好……她都挖空心思地解决问题。

  “黄婆婆,黄婆婆,两个筒子两匹布。”黄道婆用勤勉的双手,转变了人生,扭转了命运。这就是一个无私、和善的黄道婆。

  科学家事迹 13

  长期被禁锢在轮椅上,身躯遭受着病魔的不断蚕食,但霍金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科学研讨上。比起成天被人众星捧月般地顶礼膜拜,他宁愿一个人悄悄地思索宇宙的`命运。他的办公室门口通常会挂上—块木牌,上面写着:“请保持清静主人正在睡觉。”霍金不愿被外人打搅,他喜爱清静地在电脑前工作。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出名“霍金辐射”。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进展作出了杰出的奉献。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宇宙论现实使没有存身之处,但梵蒂冈教廷仍对他表示了敬意。在成认了对伽利略审讯的错误之后,教廷科学院又选举霍金为该院院士。

  在因肺炎进行穿气管手术后,霍金完全不能说话,只能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需依靠—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即使这样也消减不了他进行学术研讨的热忱,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胜利完成了《时间简史》,这是继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后物理学中揭示宇宙神秘的最宏大杰作。

  科学家事迹 14

  鲁班造锯子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传说,有一年鲁班理解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可是工程限期很紧。

  鲁班的徒弟们每一天都上山砍伐木材,可是当时还没有锯子,仅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并且徒弟们每一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十分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

  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

  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能够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当能够锯断大树吧。

  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忙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从这个故事都能够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描述科学家个人事迹篇一天,发明家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毕业生阿普顿,要他算出玻璃灯泡的容积。

  阿普顿拿着灯炮琢磨了好长时间,于是用皮尺在灯泡上左右、上下量了一阵,又在纸上画了好多的草图,写满了各种尺寸,列了许多道算式,算来算去还未有个结果。

  爱迪生见他算得满头大汗,就对他说:"我的上帝:你还是用这个方法算吧!"他在灯泡里倒满了水递给阿普顿说:"把这些水倒进量杯里,看一看它的体积,就是灯泡的容积了."助手听了顿时恍然大悟,于是照法很快就算了出来。

  科学家事迹 15

  张衡诞生在河南省南阳县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他从小聪敏过人,对瞬息万变的大自然充满了爱好。尤其让他着迷的是天空中那些般的日月星辰,这让他对天空充满了遐想。

  一次,他和妈妈去挖野菜,太阳刚从东方升起,张衡发现自己的影子比自己要长好多。但是,到了中午,妈妈带他回家时,自己的影子却缩成一团了。

  以后,每当他发现自己的影子缩成一团时,就催妈妈赶快回家做午饭。

  他还喜爱听妈妈讲有关自然界的故事。白天,阳光普照,母亲给他讲后羿射日的`故事;晚上,月亮的银光积累如水,母亲便把小张衡抱在怀里,给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星星洒满天空时,妈妈告知他天上文曲星的传奇和二十八星宿的。

  有一次,母亲给他讲完故事,很久不见他回应,于是拍拍他的小脸蛋,问道:“张衡,你在干吗?”

  “我在数星星。”

  母亲很奇怪,怀疑地问道:“天上的星星动来动去,你怎么能数得清呢?”

  “可是,我发现这些星星并没有乱动啊。你看那颗星,它往西边移动,而它旁边那些小星星也跟着移动呢!”

  母亲一看,果真是张衡说的那样。就这样,小张衡毫无厌倦地一边观看一边数,他可以数到一千多颗呢。

  张衡不仅聪慧,读书也非常认真专心。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会主动向他人请教。

  到10岁的时分,张衡就已经熟读《诗经》,同时还阅读了许多其他的书籍,对其中的天文、历法学问非常熟识。

  有一次,私塾先生给同学们讲《诗经》中的句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时,把“流火”解释为“落下的一晃而过的大火星”。

  先生说大火星就是我们常常见到的流星。

  张衡觉得先生的话有冲突,就马上站起来说出与先生完全不同的解释:“先生,那‘流火’是二十八星宿中的萤惑星(即火星),‘流’是萤惑星偏西向下的意思,而不是指落下。”

  接下来,他又引证《史记·天官书》《淮南子·天文训》等书中有关论述,一口气说出火星星宿和北斗星的区分。

  就这样,张衡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好奇心,靠着对它们深厚的爱好和探究,最终成为了闻名的天文学家。

  科学家事迹 16

  钱学森的故事钱学森认为,飞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导弹确实是一种新的有巨大威胁力的武器,其作用在二次大战末期已现端倪,希特勒德国就使用了V—1、V—2导弹。与飞机相比,导弹的优点是它的速度快,在战争中无论是从攻击或防御的角度看,都是一个重要的战术技术性能。另一方面他又从技术上指出,攻克火箭导弹技术并不见得比飞机更难,因为导弹是无人驾驶的一次性武器,而飞机则有人驾驶,且要求多次使用,这在发动机、结构、材料和飞行安全等问题上都有许多特殊的要求。

  他给大家介绍说,发展导弹在技术上也会遇到许多难关,比如制导问题。这也是当时大家不知道导弹为什么会自动飞向目标的一个神密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钱学森给大家讲解了许多制导的原理,其中包括洲际导弹的制导原理。他对制导技术进行了剖析,并由此得出结论说,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易于突破。

  钱学森还专门指出,他这么说并不是否定飞机的重要性。事实上,这两种武器在战争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导弹作为一种现代的武器,应及早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列入重点项目予以突破。钱学森的这一具有真知灼见的分析,自然为很多人所接受,并统一了大家对导弹问题的认识。

  在军队方面,钱学森亲自给我军高级将领作报告,讲解火箭导弹知识,分析导弹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他的讲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使许多科学知识不多的老将军都听得津津有味,并对这一尖端武器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科学家事迹 17

  黄道婆,她是第一个创造纺织术的人,让中国的纺织历史有了源头。瞧!黄道婆坐在石凳上,在竹林里认真致志地织布,一点也不受影响。她的脸上似乎多了几条皱纹,也多了几丝笑意,可能她看到自己的成果,感觉这些劳动也不算什么,有了劝慰,就更加努力了。虽然这是一座雕塑,但被雕刻师雕得活灵活现,让我一看到这个雕塑,就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感觉。

  这张照片是我在上海植物园的黄母祠里拍的,那天正好是农历十月初十,我的华诞。这张照片不但记着中国纺织的历史,还时时辰刻提示我要学习黄道婆,热爱劳动,常常劳动。这张照片还传递了古代人辛勤劳动时的样子、想法,让我们和如今的生活作比照。

  黄道婆坐在竹林中织布,肯定感到丝丝凉意,也就遗忘了自己的劳累,边享受大自然给她创下的环境,边干着自己手上的活儿。我们肯定会觉得这样很悠闲,其实并不然。黄道婆长期这样劳动,肯定觉得又枯燥又乏味,手上也磨出了茧子,长出了皱纹。可她还是默默的忍着,连续劳动。如今,来想想我们自己,有多少人能像黄道婆一样呢?我们在家里享受父母辛辛苦苦创下的悠闲生活,很少在家里劳动,反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交了学费,还不好好学习,只顾玩。

  所以,我们应当好好学学黄道婆的这种精神,来转变转变自己。

  科学家事迹 18

  我最喜爱的科学家是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他是世界上著名的发明家、物理学家、企业家,拥有众多知名重要的发明专利超过两千项,被传媒授予“门洛帕克的奇才”称号民,是现实中的普罗米修斯。

  爱迪生八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书就被撵出校门,从此,他的母亲便是他的教师,教爱迪生要诚实、爱祖国、爱人类,这使他变成了一个天才。

  在我读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后,我深深地被爱迪生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震惊了。在几年的时间中,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的材料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可收获都甚微,但他毫不气馁,终于发明出了能连续亮上一千二百个小时的毛竹丝灯。我觉得,爱迪生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成功源于坚持不懈,成功的意义不在于你取得多大的成就,也不在于你有多么的伟大。成功总会与努力过的人握手,只要享受了努力的过程,我们就不是失败者。如果努力过,失败也是美丽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学一经失败就放弃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可是,失败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们能振作起来,不放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做一只勤奋的蜗牛坚定向前,持之以恒,我们就是命运的`主宰者,我们就是驶向彼岸的船只。我想,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坚持就一定是成功之父。其实,世界上并没有天才,但我们可以一只脚踏实志的蜗牛,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进,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们都登上人生的珠峰。

  爱迪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唤起了我们心中学习的激情,乘着知识的列车,迈着坚定的步伐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他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数学家和哲学家。他曾经被一颗掉落的苹果打到头,然后他就发现了“万有引力”;他当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曾经把怀表当作鸡蛋在锅里煮了很久。他就是艾萨克。牛顿,也就是我最敬佩、最喜欢的科学家。

  我喜欢牛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在一架有轮子的脚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停的跑动;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

  牛顿喜欢思考,最初是为地上的现象寻找答案,然后又从身边的一些小事情联想到浩瀚的宇宙太空与地球的一种种关联,于是有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正因为他的专著,一思考就过于专心,才有“煮怀表”的故事发生,这样专注思考的态度也是我喜欢他的缘故。

  我喜欢牛顿,喜欢他对科学的认真的态度,对问题的钻研的那份心。

  科学家事迹 19

  在家人心目中,黄道婆是如此的和善,如此的虚心,如此的虚心,如此的无私,如此的勤勉,如此的潜心钻研。为家乡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为了改善人们生活和劳作的艰辛,她把能纺一根纱的织布车改为能纺三根、五根的脚踏车;她把用手来剥棉籽的方法改成了用轧车来轧棉籽,她第一次用运用轧车时,由于不当心,就把脚扎了,乡亲们发现了,就把她送进了小诊所,医生说,要休息两三天就可以下床工作了,可是她又迫不及待想要修好轧车,就偷偷地溜回去;由于乡亲们学识不高,不会运用轧车和纺织车,黄道婆就耐烦地一点一点交给他们,只要他们不会黄道婆就会毫不烦厌地教他们;黄道婆虽然学识不高,但她设计做棉被的机器时就像金榜题名过的名师一样,游刃有余,让木匠拍案叫绝,连宣称赞;在生活里,有人会问黄道婆,为什么要帮忙她的乡亲们致富呢?这也是我想问的'问题,我猜黄道婆会说:“乡亲们是养大我的,怎么能遗忘他们呢?”这就是个和善的黄道婆。

  黄道婆再设计机器时,非常细心,为了不让乡亲们扎到脚,为了不让乡亲们劳累,为了不让乡亲们操劳,为了不让乡亲们担忧棉花会质量不好……她都挖空心思地解决问题。

  “黄婆婆,黄婆婆,两个筒子两匹布。”黄道婆用勤勉的双手,转变了人生,扭转了命运。这就是一个无私、和善的黄道婆。

  科学家事迹 20

  《时间简史》的中文译者曾这样描述第一次见到霍金的情景:先听到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响,然后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抬起头来,他已经不能写字了,看书也必需依靠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需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了,然后他驱动轮椅犹如蚕吃桑叶般的阅读。这个时分他尚能与人交谈,虽然声响非常微弱而且含混——只有非常熟识他的人才能明白,但不久之后,他连这个权利也几乎失去。就是这样一位被卢伽雷式病固定在轮椅上的人,思维却能穿越时间与空间,追寻着宇宙的终点,黑洞的神秘,他敏锐的直觉和坚定的推理直接挑战已被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霍金。

  霍金二十一岁就患上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从今便以轮椅代替步行,他只有左手两个手指稍能活动,但是身体的'残障并没有限制霍金对科学的奉献,他创立宇宙始于“无限密度的一点”的闻名理论,1988年出版了畅销科普书《时间简史》,以简明的笔触解释冗杂的宇宙,成为蜚声国际的宇宙物理学家。

  虽然霍金很早就失去了健康,但是却收获了宏大的胜利——学术和精神上的。他的成就让全部健康的人汗颜,也深受震撼,身体上的熬煎对于霍金来说是苦痛的,但是,霍金仍然保持微笑,并作出了科学奉献,他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诠释了生命的宏大,诠释了活着就要奋斗,就要坚强的精神,扪心自问,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自己鲜活的生命生锈枯萎?

  人生短暂,不同的人对人生有不同的选择,享受平淡安静是一种活法,追求跌宕人生也是一种活法,假如心中有梦,那么就去完成它,不要由于受到挫折和遭受失利而不情愿再努力。面对困难,我们应当微笑地对待,像霍金一样活着,真实、幸福、欢乐,假如做到这一点,到了你老得哪儿也去不了的那一天,你仍然可以微笑着回忆曾经的奋斗历程,可以无遗憾地告知自己,面对困难和苦痛,我没有气馁过,我用笑容去面对全部的一切,这一生我已经好好的活过。

【科学家事迹】相关文章:

科学家事迹_科学家精神02-04

科学家事迹10-11

科学家事迹_科学家精神_科学家精神简写10-11

科学家事迹[精]07-06

[合集]科学家事迹08-04

关于科学家事迹10-11

【精】科学家事迹10-11

【热门】科学家事迹10-11

科学家事迹【热门】10-12

科学家事迹【热】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