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典型事迹材料

时间:2022-12-22 09:20:57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2022抗疫典型事迹材料(通用11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良好风气、推动工作、激励后进的作用。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抗疫典型事迹材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2抗疫典型事迹材料(通用11篇)

  抗疫典型事迹材料 篇1

  “中国人的精神是打不垮的,我们中华民族一定会生生不息。”11月9日晚播出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感慨地说:“只要保持这股劲头,在科研道路上就没有攻不下的‘娄山关’,就没有攻不下的‘腊子口’。”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薇闻令而动,带领团队第一时间“逆行”武汉,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陈薇获颁“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由她领衔的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生物危害防控研究,尤其在生物安全、疫情处置等方面业绩显著,为无数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1月26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的.第四天,陈薇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奔赴武汉,围绕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课题,迅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与军地有关单位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

  疫情就是命令。为了人民群众的平安,陈薇一直带领团队和时间赛跑。专家组成员张珂告诉记者,帐篷实验室搭设完成后,陈薇院士第一个进入实验方舱,实地检验各类装备;队员执行高风险任务前,她都会逐人检查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并不断激励鼓舞大家;她在一线通宵达旦工作,3个多月下来,人瘦了一圈儿,白头发却多了不少……大家都说,看到陈薇总是一副“拼命三郎”的样子工作,既心疼又踏实。

  在陈薇指挥下,抵达武汉短短24小时内,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在中部战区总医院药剂楼旁迅速搭建起来。在这个实验室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疫苗,是目前抗击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中国必须自主研发疫苗。”陈薇说。在武汉一线,她对疫苗研发总负责;回到后方战线,科研团队夜以继日,联合有关单位协同攻关。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这是一场为了人类生命的赛跑,这是一场与病毒抢速度的鏖战,团队所有成员一路向前冲。

  9月7日,陈薇表示,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完全覆盖。“这款疫苗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用看别人脸色来做我们的疫苗开发。”陈薇骄傲地说。

  除了新冠疫苗,陈薇还率领团队研发新药,加紧研制针对特异性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单抗药物。

  此次奔赴武汉,陈薇已不是第一次与病毒“短兵相接”。29年来,在与病毒的较量中,陈薇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军功章——

  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凭借敏锐的科研直觉,陈薇与课题组连夜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受实验环境限制,陈薇很少喝水,也很少去洗手间,经常在实验室里工作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月后,团队研制出“重组人干扰素ω”,对SARS病毒的攻击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外蔓延。那时国内没有埃博拉病例,陈薇也毅然决然地选择挺身而出,率队赴非。同年12月,陈薇率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

  入伍29年,陈薇的研究对象都是些常人避之不及的疫病,被同事称为“魔鬼课题”。正是有着长期与病毒“打交道”的经验,她与科研团队才能够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尽快研制出疫苗并付诸临床试验。

  “作为一名军事医学科研人员,我特别希望我们这艘科研‘战舰’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陈薇说,“我和团队将为此继续奋发努力,不负使命、不负时代。”

  9月8日,当陈薇走上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主席台时,陈薇的母亲在电视上一眼就看到女儿的变化。“她变老了,都有白头发了。这次她真是操心了。”陈薇却说:“穿上了这身军装,这一切就都是我该做的。”

  抗疫典型事迹材料 篇2

  37年间,山西静乐县双路乡卫生防疫员王元林为全乡15个村的孩子接种疫苗20万人次,实现了规范接种、安全接种,100%完成国家强制免疫。其间,没发生一起基础免疫传染病、一起接种纠纷。

  王元林说,针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都马虎不得。

  见到王元林那天,是6月30日。吕梁山东麓的双路乡迎来一场久违的细雨,静谧山乡透着阵阵凉意。

  王元林正准备出门,张亮杰的孩子3岁了,该加强接种流脑疫苗了,半月前娃儿发烧不能注射,今儿得再去一趟。他小心翼翼地把疫苗和冰块从冰箱移入随身背的疫苗箱,边穿那件出门才穿的中山装边说,针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马虎不得。

  他要去的是15里外的兰家山,从河滩下去,再沿着陡坡爬上去。

  61岁的王元林已经这样走了37年。37年中,他为全乡15个村的孩子接种疫苗,接种疫苗达20万人次,实现了规范接种、安全接种,100%完成国家强制免疫。其间,没发生一起基础免疫传染病,没发生一起接种纠纷。

  王元林先后获得省级计划免疫先进个人、法定传染病报告先进个人、免疫规划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日前,山西省卫生厅授予他卫生防疫楷模荣誉称号。

  苦点累点不怕,就怕误了娃娃。

  山西省静乐县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在王元林童年记忆里,就有天花、脊髓灰质炎、流脑等疾病流行。他亲眼看到这些传染病夺去很多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初中毕业后,王元林选择了在县卫校读书。1973年毕业返乡后,他成了全县第一代乡村防疫员,那时候,因为知道怕,就更懂得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重!

  起初,大山里的人不大明白,自家孩子没病,为啥要挨那一针,还吃那些红红绿绿的药丸丸?王元林只能一趟趟地找上门,一家家地做工作。兰家山村的赵桃娥是个聋哑人,家里3个孩子都到了接种疫苗的年龄。王元林几次上门,任凭怎么说、怎么比划都不行。好不容易请人帮忙用哑语把道理说清了,可赵家又拿不出钱来接种。王元林二话没说,自己垫钱给3个孩子打上了疫苗。

  王元林每到一村,总要打听谁家快生孩子了,谁家刚生了孩子。一有新生儿的消息,他就立即上门,为孩子建起健康档案。春去秋来,看着王元林一趟趟地跑,听着王元林一回回地说,乡亲们明白了:这疫苗,谁打上,对谁好。

  为了不漏掉一个孩子,王元林走遍山乡,风雨无阻。去年春节刚过,大雪纷飞,正好李天亮家的新生儿到了接种期。王元林背起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直奔10多里外的南黄苇村。两个多小时后,当满身是雪的王元林撩开李家土窑洞的门帘时,李天亮惊诧地说:这么大的雪你还来?王元林却答:这么大的事,我怎能不来?

  一次出诊的路上,天忽降大雨。坡陡路滑,王元林左膝盖重重磕在石头上。他挣扎着爬起来,一瘸一拐坚持走到大山深处完成接种。他的左腿从此落下毛病,不能弯、蹲不下,天一凉就疼。跑山路最费的是鞋,王元林每年要穿坏老伴亲手做的七八双布鞋,布胶鞋一年也得两三双。他说:苦点累点不怕,就怕误了娃娃。

  为了娃,多跑几个来回算个啥?

  那天,在张亮杰家,王元林仔细给孩子测过体温后,才给孩子接种了流脑A+C疫苗。张亮杰有些不好意思,打一针害你跑两趟,还下着雨!王元林认真地说:发烧是典型的接种禁忌,带病接种是害了娃。为了娃,多跑几个来回算个啥?

  如今,双路乡的许多老乡都能说出接种疫苗的禁忌常识:感冒、发烧不能打;吃鸡蛋过敏不能打;糖丸必须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服下,水温千万不能高这都是王元林走家串户宣传的结果。

  为保证疫苗安全有效,王元林常年养成两个习惯:不管多远的路,他从不在外过夜,以保证便携式疫苗箱维持正常的低温;一进家门,不管白天黑夜,首先要按一下房灯开关,看是否停电。一旦停电,他就立即将冰模板一个个挪到冰箱冷藏室,以确保疫苗质量。王元林说:一个细节把握不好,就会出大事。

  王元林出门喜欢穿4个兜的中山装,兜里总装着几个64开大小的本子。在他家一个纸箱里,这样的小本本有几十个。小本本上详细记录着孩子的名字、所在村庄、父母姓名、出生年月日,曾经接种的时间、疫苗名称,还有每次疫苗的批号、日期、产地和生产日期。每个月,王元林都要根据小本本自行设计一张疫苗接种行程表,哪天去哪几个村、哪个村有几个孩子需要接种,都做了标注,一个都不漏。

  王元林生活中,一切都围着疫苗转。一次,王元林高烧39摄氏度,人躺在床上,心里却想着10里外的砚湾村,那里有个孩子等着接种。接种疫苗有规程,不能错过周期,他给自己打了退烧针,就头顶烈日出门了。今年春节,狼儿沟村老赵带着1岁多的孙子回乡过年,正月初八就要返城。初七一大早,王元林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18里外的狼儿沟村。看到王元林冻得发僵,老赵心疼地说,晚打一针不要紧!王元林却说:接种晚了,惹上些病,我可就害了你们了!

  乡亲们待见咱,比啥都强!

  王元林生活的神家村,是双路乡政府所在地。这些年,村里盖新房、建小楼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还开回了小汽车,王元林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住了20多年的两间老屋漏雨走风,老伴说,要翻修得四五万元,修不起呵!现在老两口借住在同村的二女儿家,家里除了公家配给的电冰箱和一个文件柜外,没什么值钱的家什。

  在王元林心里,觉得最亏欠的就是自己老伴和两个女儿。王元林的工资起初只有26.5元,到上世纪80年代,涨到每月60多元,至今,他的工资也只有370元。30多年,王元林没给家里挣回什么家当,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家里的6亩责任田。因经济拮据,大女儿只上到小学六年级就辍学,二女儿初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去了。由于王元林常年奔走在山乡,家里的农活全靠老伴一个人操持。提到老伴,王元林有些哽咽:她懂得我,我感谢她!

  王元林也有不少开心事。我管的辖区,我管的事,娃娃们没一个耽误,都健健康康的。还有许多事,也让王元林感到欣慰。前年,在外打工的女儿、女婿回村盖房。动工那天,没有打招呼,前村后邻的乡亲们都来了,大工、小工全都不要工钱;地里的农活老伴一个人忙不过来,总有乡亲过来帮把手;走在山间,谁开车或骑车碰上了,都会毫不犹豫地停下车,捎他一程

  想想这些温馨事,王元林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乡亲们待见咱,比啥都强!

  抗疫典型事迹材料 篇3

  “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们现在正逢盛世,也将进入更美好的盛世。我们要加倍努力,为建好呼吸疾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平台、为进一步战胜新冠肺炎和防控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贡献我们的力量。”11月9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讲述,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场惊心动魄的抗疫斗争。

  今年1月18日,人们正迎接农历新年,钟南山却接到紧急任务,前往武汉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春运的车票尤为紧张,钟南山与助理匆匆赶到广州南站,购买了无座的车票即赶赴武汉,路途中只能在餐车稍事休息。

  从上午10点接到通知,到下午4点半会议结束赶往车站,一整天高强度的工作,让钟南山已经相当疲惫。19日一早,钟南山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随即展开了紧锣密鼓的行程:到华南海鲜市场实地调研、金银潭医院考察、与ICU医生视频交流、到当地疾控中心进一步了解情况、与武汉市卫健委核实当时已发病的实际人数……

  1月20日,钟南山到国务院汇报情况,并通过新闻现场连线,向全国人民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情发展情况。“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钟南山在关键时刻的.判断,为控制疫情的蔓延赢得先机。他提出了“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疫情防控策略,让国内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8月27日,新冠肺炎患者刘先生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出院,此前他在医院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支持长达111天。

  “教科书上从来没有人提到这么长时间使用ECMO,但他就是活过来了。”钟南山说,自己在跟国外同行交流时,他们觉得很惊讶,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同时解决患者的出血问题和凝血问题。

  “生命至上,在新冠肺炎救治中不放弃每一个生命。”钟南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抗疫过程中,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只争朝夕,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相关基础研究;开展病毒溯源研究,成功从临床样本、粪便及尿液中分离出活毒株;开展首个全国范围的新冠临床特征研究,并揭示医疗资源是否充足以及合并症与新冠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准确认识和科学诊治新冠肺炎提供重要依据。

  一边进行临床救治任务,一边进行科研攻关,钟南山团队先后获得部级科研立项5项、省级科研16项、市级5项,牵头开展新冠应急临床试验项目41项,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杂志上发表SCI文章20篇,授权专利6项,牵头完成新冠相关疾病指南3项,牵头完成新冠相关论著2部,群策群力,助力临床救治。

  钟南山的学生徐永昊当时正在西藏林芝工作,临危受命回到广州一线抗疫,并火线入党。他说,在老师身上,他看到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这是钟院士教给我们的。”

  9月8日,钟南山获得共和国勋章后,主动请战参与疫情防控平台的建设。如今,钟南山仍然奋战在一线,“目前全球疫情还比较严重,我们在科研、防治上都要做更多的努力,为抗击疫情贡献更大的力量。”

  抗疫典型事迹材料 篇4

  9月9日一早,前一天在北京参加“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颁奖仪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准时来到天津中医一附院国医堂出诊。

  望闻问切、把脉开方,3个多小时的门诊,张伯礼一连看了26名患者。

  虽然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张伯礼仍坚持每周出三次门诊。在患者眼里,这位个子不高、略带天津口音的长者,就是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健康的使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张伯礼临危受命,于1月27日飞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的救治,在抗疫前线奋战了80多天。在张伯礼带领下,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中医药全过程、全方位深度介入治疗,实现患者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湖北省的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了90%。张伯礼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也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

  如今,张伯礼每两个月仍会去武汉探望康复的病人,“大部分人康复得不错,还有部分人免疫功能还没完全恢复,要让他们彻底治愈,回归正常的生活!”

  “如何把大家的关注转化为对中医药行业的认可、对中医药知识的传承,才是更有价值的。”张伯礼表示,中医虽然古老,但并不落后,更不固步自封,“提升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标准化、数据化,让‘望闻问切’有可靠的现代科技支撑,让中药的疗效通过成分、药效、药理、安全性等科学数据来验证。”

  今年5月,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天津中医药大学,为创立这间实验室,张伯礼带领团队艰苦奋斗近20年。实验室现已储备了6万多份中药组分,还拥有目前国内包含中药组分数量最多、中药有效成分数字化模型最多、检索速度最快的数据库,“中药组分就是从传统中药中提取出有效的成分群,可在细胞、分子药理水平相对清楚地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并能根据不同病症重新配伍成方,可制成胶囊、压片、注射剂。”由于在疫情防控期间作出的`突出贡献,实验室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

  今年是张伯礼从教第三十八年,自1982年毕业留校以来,他始终要求自己站好三尺讲台,不负“教师”这个称谓。每次出诊,张伯礼的诊台都会围坐着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和医院的年轻医生,认真观察他全程问诊、检查病状、修改处方。张伯礼主持制定了国内首个中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和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张伯礼还把自己多年积攒的400余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学校,成立“勇博励志基金”,12年来资助了3000多名有志于中医药的年轻学子。

  张伯礼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块“贤以弘德,术以辅仁”的牌匾。“这是我的座右铭,好的人才可以培养高尚的医德,有了高尚医德,有了治病救人的决心,一定还要有精湛的医术,用高超的医术来彰显仁爱之心,回报党和政府给予的崇高荣誉、回报老百姓的深切厚爱。”张伯礼说。

  抗疫典型事迹材料 篇5

  最早收治不明原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最先打响的地方。56岁的院长张定宇,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带领全院干部职工与病魔展开争夺,累计救治2800余名新冠肺炎患者,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了重大贡献。9月8日,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12月29日,张定宇和同事收到上级部门的通知,赶往湖北省新华医院会诊。根据多年的传染病防治经验,他感觉这次的“肺炎”不同寻常。金银潭医院第一时间开启紧急通道,当晚6名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和3名家属,首批收治入院。

  在得知这9名患者的咽拭子检查仍无法明确病因后,张定宇当即决定做肺泡灌洗采样,分别送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武汉市疾控中心。这珍贵的.第一份临床样本,为后来科学家们成功分离出病毒颗粒和基因序列、发现并确认新冠病毒,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春节前一周,转诊患者急剧增多,医护人员告急,防护用品也告急。此前,张定宇已经紧急安排医院采购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设备,不断腾退新的病房和病区,为持续增多的患者预留床位。春节前夕,有600张病床的金银潭医院21个病区全部改造、消毒、布置完毕,投入使用。

  就在金银潭医院全力以赴与病毒竞速、与时间赛跑之时,坏消息接踵而至:张定宇的妻子在武汉市第四医院门诊部负责接诊,不幸感染新冠肺炎;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也不幸感染,且是重症……然而张定宇却连去探望一眼的时间都没有,他经常深夜两点才躺下,4点就被手机铃声叫醒。

  重压之下,同事们无私无畏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张定宇。“全院257名党员,争相奔赴急难险重岗位,没有一个逃兵。”张定宇说。南六病区主任陈南山临危受命,参与两个ICU病区建立,最多的时候,1人管理近百名病人;重症隔离病区医生涂盛锦和同在隔离病房做护士的妻子曹珊,把酒店房间让给外地援助医生,以车为家睡了近一个月……

  随着援鄂医疗队陆续驰援,超负荷的医务人员终于能喘口气,但张定宇却停不下来。“从病房改造、院感防护措施到患者的具体用药和治疗,他都亲力亲为。”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复诊办公室护士长李彩红说。

  张定宇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性格风风火火、脾气急、嗓门大。疫情发生以来,他的嗓门越来越大,脚步却越来越迟缓。有同事见他上楼很费劲,想扶一下,却被他谢绝,“我自己可以走!”

  在一次病区主任见面会结束后,张定宇说出了实情:“兄弟姐妹们,我得了渐冻症,剩下的时间可能不多了。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和大家一起,抢回更多患者!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保卫武汉!”

  “拜托大家了!”他双手抱拳,深鞠一躬。大家这才知道,从前年开始,他们的院长走路愈发僵硬,不是因为腿脚不好,而是身患这种罕见的绝症:患者通常会因为肌肉萎缩而逐渐失去行动能力。

  泪水模糊了大家的双眼。在院长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带动下,金银潭医院广大医务人员更加勇敢地投入医疗救治中。除了常规疗法,他们还在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指导下,根据病情给予患者多种疗法并辅以抗病毒、抗感染、抗炎等治疗,大大提高了救治率、降低了病亡率。

  如今,已经担任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的张定宇,仍然兼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他一如既往地忙碌,“冬季来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丝毫不能放松。”

  抗疫典型事迹材料 篇6

  “现在疫情严重,我们志愿者要尽己所能,为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贡献绵薄之力。”2月x日,当问及xx村医疗点负责人xxx捐出200只口罩的初衷时,他坚定地说。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迅速蔓延,群众对口罩、体温枪、消毒剂等防疫物资的需求水涨船高,xxx药店的库房也很快见底。xxx费尽周折想办法采购了200只医用口罩,捐赠给奋战在防疫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困难群众。“200只口罩对于疫情防控只是杯水车薪,但确实是我现在所能做的`最大努力了。”

  为了让群众可以买到需要的医护用品,xxx的药房整个春节没有休息,他一直在协调口罩、酒精等急需物资,让群众都可以尽快有口罩可戴,建立防护。“现在群众可以通过扫门店的二维码,每人免费获得2只口罩,在免费发放口罩的同时xxx还不忘普及防范疫情知识,他说,很多村民朋友把口罩往耳朵上一挂,罩住了鼻子嘴巴以为就行了,其实配戴口罩还是有很多讲究的。他提醒大家,配戴口罩要先将口罩对折,口罩有颜色的一面向外,有金属片的一边向上,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把口罩上的金属片沿鼻梁两侧按紧,使口罩紧贴面部。佩戴口罩后,尽量避免触摸口罩,以防降低保护作用,若必须触摸口罩,在触摸前后都要彻底洗手。脱下口罩时,应尽量避免触摸口罩向外部分,因为这部分可能已沾染病菌。要丢弃口罩应放入胶带或纸袋内包好,再放入有盖的垃圾桶内弃置。口罩如有破损或弄污,应立即更换。

  据了解,xxx今年xx岁,自小学医,自19xx年以来一直在xx村开药店,价格实惠,童叟无欺,在村民中有口皆碑。同时,xxx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和一对一帮扶,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xxx表示,作为一名从事药品行业的医护人员,在关键时刻,能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和人民群众分忧解难是自己的职责,也是一种义务。

  抗疫典型事迹材料 篇7

  自从拉响抗疫的警报,在抗疫的战场中,没有旁观者。在护佑生命的旋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最美的逆行者,呈现了一个个最美的抗疫家庭!这些平凡的家庭中的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有着不平凡的举动,他们爱岗敬业,默默奉献。

  xx是xx县第二人民医院注射室的护士长。得知定点医院在募招志愿者,她在第一时间就报名。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2月1日通知太突然,都没来得及好好准备就匆匆踏上了这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到达抗疫战场的当天,xx火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说:“加入这场战役,与全国的医护人员党员干部一起奋斗,一起成长,深感自豪!”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但是直面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你得慎之又慎!严实的防护服和隔离衣,一穿就是六个小时,身上的衣服都湿了。为了不上厕所,她上班前就不喝水,穿上了纸尿裤。护目镜内的雾气和水珠,模糊了视线。戴着厚厚的防护口罩,呼吸都很困难,体能也消耗的很快。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要准确地为患者治疗,给予他们心灵上的疏导和安慰。她说:“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疫情很快结束,不要再有第二批志愿者!”

  xx的丈夫xx在xx铺一所学校任教,也是防控系统中的一员。从正月初三到现在连续上班30多天了。每天早晨进行简单的办公室整理后就开始了忙碌的工作,要对全校进行三类人员的调查登记,对学生的体温、身体状况和居家观察情况摸底,对重点防控人员进行电话问询,了解他们的身体、心理情况,及时的解决他们居家观察期间生活上的困难。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将各种信息精准上报。这样看似简单的工作,一做就是一上午。通过网格化管理,地毯式排查,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坚实屏障。他说:老婆在前线冲锋陷阵,我在后方守家护院。大闺女的`学习、生活照顾全归我啦!你就在抗疫一线安心地工作吧!他总是报喜不报忧。

  xx的爸爸是个老党员。听说宝贝女儿要上抗疫一线非常支持。他说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身为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勇往直前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能后退,不要害怕!妈妈也是万般不舍,眼中饱含泪花,叮嘱道:安安心心的去,保护好自己,等你平平安安回来。家里你不要挂念,二毛我们会照顾好的……

  这是最普通的千千万万抗疫家庭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付出彰显责任与担当!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护健康,守护平安。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负重前行,才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岁月静好!

  抗疫典型事迹材料 篇8

  从教十年来,高邮市龙虬镇张轩小学“最美巾帼”张丽老师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教育教学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她秉承“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抗疫后方表现突出,积极参与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主动交纳“特殊党费”,支援武汉。

  疫无情,助力之情。“500元,钱不多,却是我的一点心意。当初入党时举过拳头宣过誓,我不能战斗在一线,只能在后方做好自己的本职,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这是张丽继2月份响应龙虬镇教育中心校“坚决打赢疫情阻击战”捐款倡议,主动参与爱心捐款后,又交纳“特殊党费”,以实际行动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就是命令,行动就是战斗。在这防疫的关键时刻,她为党分忧,为国解难,为抗疫阻击战作一份奉献,发出一点点光和热。

  疫无情,防控在前。疫情期间,张老师还负责学校疫情日报及疫情防控档案的整理工作,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从1月24日起,她每天主动联系并在张轩小学防控群里收集教师上报的全校师生的健康情况和外出情况信息,进行整理、汇总、登记、并最终形成《张轩小学疫情防控-学生健康状况日报送》台账,并于每天下午4点之前上报校领导与教育中心校。在防控期间,她及时完成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所有要求上报的信息。她还协助学校做好疫情的宣传报道,每天做到宣传到位、防控到位、排查到位,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坚守自己的岗位。张老师还积极承担学校的疫情期间的防控值班任务,早晨六点多从高邮出发赶往学校,克服中午就餐不便的困难。在校值班、巡查期间,严查严防,认真站好学校的值班岗,确保学校的安全。

  疫无情,线上教学见实情。在疫情期间,为充实学生的寒假生活,她积极配合市局和学校安排的`线上学习活动, 并自主设计个性化的作业,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每天坚持在线答疑,帮助学生解决线上学习中的困难,对班上参与线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主动与其家长交流并帮助解决困难,班上的周睿同学,由于父母都不在身边,与爷爷奶奶生活,爷爷不会使用手机看视频,张老师多次电话联系,通过微信一步步截图指导爷爷学会进入平台,坚决不让班上一个孩子掉队。

  昨天已经过去,未来在于耕耘,用张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在村小这片沃土上,我只是一株平凡无奇的小草,我将和老师们一道用心去成就事业,站好三尺讲台。

  抗疫典型事迹材料 篇9

  “亲爱的同学们,非常时期123:只关注一个信息源——班级群。注意疫情防控,读《红楼梦》等经典著作,看《平凡的世界》等经典影视剧;坚定两个信念,即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一定有能力带领全国人民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一定会尽早结束;坚决做到‘三不’,即不串门、不集会、不聚餐。没有错误的学科组合,只要足够努力,任何一种组合,都可以成就最好的你……”

  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全市学生延迟开学。在确保人群不聚集,师生不见面,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中小学教学的影响的情况下,宜城市教育局党组下发《关于疫情防控情况下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做好网络教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镇(办)中心学校、市直各学校提前谋划并做好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试用工作,于在2月9日前(高中学校在原定开学前)制定好网络教学的实施方案并完成平台的选用、远程培训、平台注册及备课等教学准备工作,确保2月10日正式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开创教学新模式,实现“跨时空互动教学”,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宜城一中副校长吕学文告诉笔者,宜城一中多措并举,有效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各年级部拟定详尽的作息表、学习任务表,适量增加寒假作业。学生做到“两按时”即按时起床、按时就寝,“两不少”即每天学习时间不少于10小时、休息时间不少于8小时,“两不玩”即不玩手机、不玩电脑,“两保持”即保持居家适度锻炼、保持卫生;要求全体中层以上干部按时到岗到位,全体教师早日返宜,在家备课。禁止学生到培训机构参加培训,禁止任何教师参与任何形式的`有偿补课。学校通过电话联系、网络沟通等方式,协调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居家学习的安排、督促和落实。各年级部推动班主任、备课组长和科任教师“三线”工作法。班主任通过班级群发布具体学习要求、检查方式等内容,并在班级群做好检查和反馈;备课组长安排具体学科学习内容;班级教师按课表在群里和线上布置具体学习任务并进行在线辅导答疑。学校组织班主任强力做好提前入住城区租赁房学生及家长劝返工作,有效地减少了人员流动,降低了感染传染的机率。

  宜城二中为学生增补了大约10天的假期作业,班级教师通过网络答疑解惑,利用假期培优补弱,及时和“铭师堂e网通”系统平台负责人联系网上在线学习事宜。预计近日高三年级全部学生能免费领取一人一账号、一人一密码,进行网上学习。宜城三中疫情期间“老师离校不离教,学生停课不停学”。学校通过班级微信群或qq群,及时发送电子教材,指导学生利用升学e网通和国家网络云课堂等平台,开展网络学习,教师在网上进行学习辅导和答疑,对学生心理和身理健康开展指导。宜城职高在高三工作群里要求所有高三专业教师秉承“成也专业,败也专业”的理念,按“应知”“应会”两大模板再一次布置专业作业,每天在线上讲解一些专业的疑难知识点,从容应对每年四月中旬在武汉举行的专业技能高考。结合疫情,学校还同时进行德育渗透:爱护环境,爱护动物。

  面对肆虐疫情,宜城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保华同志表示:宜城教育人在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质量不打折,为宜城教育品牌增辉添色。

  抗疫典型事迹材料 篇10

  xx是一个年过半百的xx县新闻工作者,今年在新闻宣传岗位工作了30年。xx是xx的儿子,在新闻宣传部工作2年多时间,是一对奋战在新闻宣传工作上的母子兵。xx2011年从xx电视台重新回到xx县广播电视台上班后,已经连续10年没有休一天公休假,把一支年轻的新闻宣传队伍逐渐带上正轨,为xx县的新闻宣传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作出了一定贡献。xx工作近3年,也是连续两年没休一天公休假。2019年10月25日,广福桥镇突发安全事故,xx接到采访任务已近零点,他马上投入“战斗”状态,跟随县领导一直在广福桥镇、石门县几地奔波,一通宵都没睡,第二天11点钟才回到家。布置、接到最偏远、最棘手、突发性的采访任务是母子两人工作的常态,但他们从不抱怨和叫苦,而是怀揣着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默默做好分内的事。

  今年的春节,对于这个老新闻工作者和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繁忙和紧张,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压力。xx、xx从大年30年开始,一直坚守在新闻宣传岗位。正月初二,母子俩接到到岗命令,xx编辑了当天的新闻,xx和记者黄莉莉立即在火车站、街道、网吧等娱乐休闲场所进行拍摄,及时向xx广播电视台发布了《xx:众志成城防控疫情》的新闻稿件。从大年30开始,早上7点半,母子两人准时从东站打的.出发,到单位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9点多钟,有时甚至更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xx工作笔记上每天记录着密密麻麻的电话采访联系事项、凌晨一、两点安排工作,抢在第一时间发稿、向上推送稿件,实施重大新闻采访的策划、编辑,xx都亲力亲为。正月初二开始,一个星期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几乎讲不出话。从1月19开始到2月7号,xx也一直感冒咳嗽,每天都是随身带着感冒药、抗生素,采访回来才能吃上药。因为每晚回去很晚,母子俩和新闻宣传部其他工作人员只能一日三餐在办公室吃方便面。虽然很苦、很累,但他们默默把辛劳埋在心里,一心一意只做好工作,母子两人一起累并快乐着。工作之余,xx跟母亲xx开玩笑说:老妈,你对我最没有人情味、我能不能也享受特权休息休息?我只有笑笑无语,那我的儿子是新闻工作者,在最危险、最紧急的情况下,你不上,谁上、谁冲锋在前。是的,看到母亲从大年三十起一直都在单位上班,xx还是会乐呵呵的跟母亲一起坚守。疫情当前,xx深知同事们都是父母的宝贝,母亲不忍心把他们置于危险的最前沿,他便成为母亲最温暖的依靠,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截止到3月6号,xx采写疫情防控稿件40多条,其中,与记者柴丽莉采写的新闻《xx:开通7条物流配送线保障春耕民生物资供应》在湖南卫视午间新闻播出,与其他记者采写的《抗疫故事疫情无情人有情》在新华社客户端播出。《众志成城防控疫情》专栏里,记者xx的名字不时出现在屏幕上,这是他们母子并肩战斗的最好见证。

  虽然是单亲家庭,但xx、xx一家却洋溢着与人为善、其乐融融、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母亲xx喜欢琢磨美食,经常把美食带给同事分享;儿子xx喜欢弹钢琴K歌,他们把生活的酸、难、苦、辣放置一边,仍然向阳而生、追求如歌的生活。

  抗疫典型事迹材料 篇11

  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一批80后、90后脱颖而出,在“逆行人群”中形成了一道年轻靓丽的风景线。他们职业不同、分工不同,相同的是满怀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爱与责任。开原市中固镇青年党员张xx就是其中的一员。

  张xx,男,33岁,中共党员,2010年参加工作,现任开原市中固镇副镇长、孟家寨村包村工作队长。分管民政、扶贫工作,服务对象以困难群众、老年群众为主,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工作中,张xx第一时间深入到辖区低保户、五保户、扶贫户和分管服务对象家中,通过开展消毒防疫走访的实际行动为困难群众和老年群众提供安全保障。期间结合全镇老人防护安全、辖区养老院防疫存在的隐患,张xx逐一堵塞防护漏洞,确保老年人防疫工作万无一失。此外,围绕包村工作,张xx带头开展排查和防疫阻击工作,连续30天按时值守,有效保障了孟家寨村防疫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心系服务对象——访民送“安全”。

  中固镇政府三楼第4办公室,五保户李大叔一年总要跑上10来趟,有时是去找民政干部咨询扶贫政策,有时干脆就是拉家常,对此,民政干部张xx总是来时一杯茶,走时有相送。今年的1月25日,刚好是大年初一,李大叔怎么也没想到,民政干部张xx防疫走访第一个就来到了他家。笑涔说:“李大爷,我知道您自己独居,您的年纪大了,你们家的防疫我来做!这期间你如果有什么需要就和村干部或者我联系,需要外出一定要戴好口罩……。”像李大叔这样的五保户,中固镇还有很多,疫情防护工作开始后,虽然各个村都建立了各自的排查走访台账,但张xx还是放心不下,他对自己分管的.低保户、五保户、扶贫户逐一进行了入户消毒防疫走访与登记。与各村进行的是否外出登记不同,张xx的台账上对这些家庭、特别是老人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详实的登记,第一手掌握服务对象生活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逐一化解,破解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困难群众、老年群众突发情况的发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张xx义务为困难群众、老年群众进行家庭防疫消毒1000余次,代为购买药品、食品、生活必需品30余次,张xx的真情服务,让辖区困难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众真正体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张xx说:“把服务送给最需要的人,我的服务才算到位。”

  二、织密安全防线——安民解“难题”。

  通过深入实地的防控疫情排查走访,张xx发现三个问题,一是老年人对疫情防控工作重视不够,二是家庭防护中对老年人的安全防护重视不够。三是辖区西地村福寿养老院人员密集存在防控隐患。对此,张xx立即着手一一整改。对于老年人对疫情防控工作重视不够和家庭防护中对老年人的安全防护重视不够的问题,张xx逐村进行走访排查,实地了解老龄群众对疫情形势的掌握,对于思想观念淡薄的,及时进行劝阻,对于家中子女不关心老人防疫,不为老人出行准备口罩的,立刻进行批评教育,对于家庭防护工作自觉积极,尤其是关心关爱老人的典型认真进行登记,作为文明家庭评比工作的重要依据。农村工作没有捷径,要知道群众的心,就得见群众的面,就这样一个村一个村的走,一家一家的劝,张xx用最基础的走访工作,有效地堵塞了疫情防控工作中关于老龄群众的防控漏洞。除此之外,关于老人还有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中固镇西地村福寿养老院。该养老院共有养员xx人,工作人员xx人,疫情防控期间,正值春节,亲戚子女的探望、工作人员的频繁外出、养员的衣食起居的聚集处处都是隐患。对此,张xx亲自与院长沟通,阐明利害关系,最终达成以下共识:一是疫情防控期间养老院谢绝探望;二是回家与子女团聚的养员,待疫情解除后方可返回;三是工作人员里不出外不进,采购物品通过电话联系,避免见面;四是对现有养员进行摸底排查,对于养员与亲属近期有接触的,掌握亲属出行情况,涉及到疑似地域的必须进行隔离。五是采取二十四小时监控,全面掌握养员实时动态,避免安全隐患。经过紧密的工作部署,疫情防控期间,该养老院日常养护工作稳定有序,养员及家属对于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均表示理解和支持。

  三、坚守防疫岗位——护民保平安。

  困难群众、老年群众,对于这些分管工作,张xx做到了疫情防控细致入微,对于自己的包扶工作,张xx更是尽职尽责。在张xx的建议下,他所包扶的孟家寨村第一个建立起疫情防控党员志愿者团队,有了党员志愿者的值守,孟家寨村的百姓安心了,也更与党员干部交心了。老百姓都知道,镇里都派出干部来村里支援,我们村民自己更要自觉。从1月25日,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连续30天,张xx每天都要来村里站上属于他的那班岗,村干部知道,上岗前,笑涔刚刚走访回来,大家心疼的说:“老弟,你回家歇歇,你的这班岗,我们替你值。”笑涔说:“再苦再累,我也要站好这班岗,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是啊,是责任感、使命感让他义无反顾投入到抗击疫情工作中,工作之余他也想念家中尚且年幼的两个孩子,妻子和他都奔赴在各自岗位,孩子只好由年迈的父母来带,父母身体好吗?孩子懂事吗?紧张的工作让他无法顾及周全,他坚信,国家这个大“家“好了,才有小家的幸福,自己的工作做好了,才有颜面面对父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xx情系辖区困难群众、老年群众,扎根农村,服务村民,在抗击疫情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彰显了青年党员的无悔青春!

【抗疫典型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抗疫英雄典型事迹材料04-26

社区抗疫先进典型事迹材料04-23

抗疫青年榜样典型事迹材料(精选9篇)09-03

抗疫先进典型的事迹材料(精选8篇)08-31

抗疫典型事迹(精选5篇)10-14

抗疫集体先进典型事迹材料(精选18篇)04-26

医院抗疫先进典型事迹材料(精选8篇)09-20

抗疫事迹材料04-25

护士抗疫典型事迹(通用18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