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3-05-07 05:31:06 社会实践报告 我要投稿

关于历史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辛苦的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一定积累了不少经验,此时需要写一份实践报告,做好总结。为了让您不再为写实践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历史社会实践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历史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历史社会实践报告1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绝不应该是仅仅局限于书本,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的,能迅速完美的解决问题的人才。

  今年暑假,我进入常州市优加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做一名普通的工作者。从找工作的艰辛到初次应聘的小小紧张,到上班时候的辛劳等等,都让我从心底里对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以及专业业务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重新看待生活的意义。下面让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此次社会实践的收获:

  人应该有一技之长,马云曾高中生社会实践报告对大学生说,当代大学生要想有所成就,就应该学好自己的专业或者某一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在努力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身在这个竞争激烈弱肉强食的社会,拥有一技之长极其重要,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一般每一个中薪职位就有将近40个大学生或者硕士生竞争,竞争的激烈性实在另作为大学生的我深感压力之重。实习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新的领悟和认识,只有在现实中经历过,才会明白这个社会是如此的复杂,远没有我们想象的美好,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如此的幼稚,不过后来我就慢慢放开了。在学校里,我们只是一张白纸,只有通过实习才能体味社会和人生,作为初出茅庐的新人,在工作中难免会有犯错的时候,遇上一个好经理,好同事不会很责怪,反而会给我安慰和鼓励,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位年长的同事告诉我,不管在哪种环境,都要记住三点:一、忍,二、勤快,三、不耻下问。这三点我会一直牢记在心里。

  就企业而言,企业都要求应聘者在某一领域拥有特长,企业家看中的是求职者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当今社会,社会分工严重,一个博而不精的人无法成为分工时代的佼佼者。

  在我找工作的过程中,都以没有工作经验,专业技能不强而婉辞,甚至有一家餐饮老板也以无服务经验将我拒之门外。工作经验从某一角度上说也就是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可见专业技能对于大学生求职的重要性。对于我而言,一个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想要在不久就要步入的职场驰骋,显然需要在现在努力严谨的学习好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石,正所谓“公欲善其社会,必先利其器!”在我上班之时,虽然工作酒店管理无关,但我也积极的工作。

  总之,现在的我务必在大学期间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牢固,在学习上肯动脑,勤动脑,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职场如战场,在职业场上,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个人在职场上路路顺风,而坏的人际关系显然会阻碍一个人的职场发展。在我工作的那段时间,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如何和上级领导处理好关系,和同事处理好关系,作为服务员更重要的是要和顾客处理好关系。“为人谦逊,微笑待人”是我在工作期间总结的八字箴言,看似简单,确实有实实在在的效果!

  科学依据已经证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工作环境对个人的工作有重要的作用。专家如是说:“和谐的工作环境可以带给人积极的暗示,而人在喜悦、积极的状态下可以发挥出超出平常的工作效率”。而尴尬的环境往往使人心烦焦躁,从而降低工作效率。

  另外,善于与人沟通,勇于表达自己对于一个人的职场发展至关重要,沟通是思想与思想交流的途径,人与人之间的式关系,离不开沟通,离不开交流,善于交流是一种能力,在社交场如鱼得水的人人往往在事业上会大有所成!当代大学生绝不能成为书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逝去,当今时代需要的是敢于大胆表达自己,加国之事,事事关心的人。

  结合暑假实习的经历,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人们在人际交流沟通过程中,要注意沟通的方式,而正确的方式是真实一致型: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坚持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又不伤害到别人。同时专家指出:职场上切忌个性与共性发生强烈冲突。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来到与他个性完全不符的环境中,当个性与共性发生很强的冲突时,他就可能被孤立。比如说,一个性格开朗、个性张扬的女孩,在一个相对闭塞、思想守旧的环境下工作,而这个女孩又不懂得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那么她有可能被孤立。

  言已尽,而意未穷,此次暑假实践经历让我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了反省,让我受益匪浅!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决心,这次工作经历还让我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不管生活又什么曲折,保持积极的态度永远是首要的。象牙塔的生活已经走过了一半,我也即将完全的步入社会,这是一段今人难忘的日子,有欣喜,有汗水,有苦涩,很难用一言两语说清楚。实习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过程却是漫长的,我要好好总结归纳一下,将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加强,重新整理自己的信心,迎接开端,通过这次实习,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实际的东西,而这些恰恰是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

  毫无疑问,我必须努力奋斗,不断学习充电,加强自身素质,成就一番事业!

  历史社会实践报告2

  XX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xx周年,举国上下各种纪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XX年7月13日至7月15日,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击水》报社“足迹”小分队从苏州前往南京进行纪念抗战胜利xx周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收获良多。

  7月13日上午八点半,小分队成员于苏州大学北校区工科楼前进行了简单的出征仪式。下午两点到达六朝古都也是抗日名城——南京。休整过后,队员立即开展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小队10人被分为三组,分别由三位大三队员领队。第一天,小队一组成员到南京悦来巷参观了抗战遗址,斑驳的巷道无声地诉说着那一段远去的历史;而另一组成员则采访到了南京1213志愿者同盟秘书长王超,王超和队员们讲述了1213志愿者同盟成立的初衷、团队运作情况、团队定位、援助老兵的大体情况、今年的抗战活动和他本人参与扶助困难抗战老兵的感想,队员们油生敬佩之情。

  7月14日,小队依旧分为三组行动。一组由王瀚城带队前往南京大学采访南大历史老师,了解南京在抗战时的历史,并前往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采访这个民间组织的抗战情结;一组由陈思思带队前往参观南京大屠杀博物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一组由李鹏丽带队到位于五塘广场的.向阳养老院看望抗战老兵。王瀚城小组到达南大后,幸运地采访到南大民国历史研究所姜老师,姜老师回答了队员们提出的关于南京大屠杀和纪念抗战胜利xx周年的相关问题。姜老师表示,在12月13日成为国家公祭日后,国家各个层面对待南京大屠杀的态度越发重视,为了纪念抗战胜利xx周年,各大高校也开展了很多活动,比如南大就出了一套《日军侵华图集》。而各界人士对于抗战遗址和抗战老兵的关注程度也越发重视,南京1213志愿者团队、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c吴先斌先生等能勇于承担起历史责任值得我们学习。对于年轻一代特别是学生,姜老师强调更要勿忘国耻,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南大采访结束后,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参观也让队员们印象深刻,特别是对老兵的关注极尽细心与温暖。

  陈思思小组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大二历史档案馆时,从图片和视频、场景还原中目睹抗战期间的惨烈,深深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八年抗战的不易。虽然没有采访到馆长,但是在和参观的小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她们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李鹏丽小组在几经周折后找到位于五塘广场的向阳养老院,经得工作人员许可后队员们采访到了95岁的石永固和91岁的邬汉忠老兵。两位老兵对往事仍记忆清晰,向队员们讲述了他们黄埔军校受训和抗战时的故事。石老说:“当时日本人入侵,很自然的就当兵抗战了,保家卫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而邬老言:“战场是无情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面对敌人你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抗战老兵,民族英雄,老兵精神,历久弥新!

  7月15日上午,活动的最后一天,小队来到南京市玄武湖进行宣传活动。近期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在进行纪念抗战胜利xx周年的图片展,很多中小学生到馆中参观。小队到场后,许多家长听闻苏大学子前来南京做抗战活动,主动要求合影留念,队员们也和小朋友及家长们交流与抗战有关的话题。之后,小队在玄武湖广场分发传单,向市民们宣传抗战精神,得到了很多市民的支持,两个小时的宣传活动很快圆满结束。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足迹”小分队队员们依据历史足迹,从历史、老兵、社会各界人士层层追寻探索,无论是实践能力还是知识都得以很大地提升。战争的硝烟早已弥散,但历史的血泪不能遗忘,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每位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足迹”小分队,愿以己之力,将“爱国自强”的正能量传递,为抗战xx周年献礼!

  历史社会实践报告3

  今年寒假我随细菌协会的其他成员一同前往XX搞调查。本次的活动主要是通过老人口述历史,摸清当年这里有没有发生霍乱,霍乱的范围有多大,运河决口与霍乱病的关系以及运河决口是否是日本挖的等等问题。这次活动前由王选给我讲了一下怎样去做口述历史以及怎样做笔录,通过与王选老师面对面的交谈,感觉她真是一位很干练,做什么事情又从不拖泥带水的人。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总有她的不凡之处”。

  我们搞调查的一共分成3大组,一组有五六个人去XX德州,去摸清当地的情况以及有无调查的价值。二组有五六个人去XX省的XX县。我们这一组有21个人去XX省的XX县。我们的调查时间为12月21号到12月29号,我们的工作分工大致是这样的:三个人一小组,每一个小组至少有一个男生.每天晚上大家聚到一起开个小会汇报一下当天的收获,通过各组的总结来确定明天要去的地方。在一个小组的分工为:一个人录音和问老人问题,一个人记笔记,一个人照相(要有老人的门牌号、单人像以及我们和老人的合影)

  紧张的工作就从1月23号开始。我们组组员为:刘鹏程(组长),侯文婷和白梅。这次我们走访油坊镇及附近的几个村,第一天工作难免有些紧张,同时又伴随着激动。到达目的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老人,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我们都摸不清门道,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冬天老人一般不大出门)后来经过多次走访,我发现只要是低矮的土房子基本上都是七八十岁老人住的地方。这或许是一种巧合?或许是因为老人们习惯了住这种房子?!我不用回答,因为每个人心中都已经有了答案。当我们一提起民国43年时,老人们第一反应就是:记得,记得,我怎么会忘记这件事呢。每当讲到动情处时,老人就会擦一擦眼,他那浑浊的眼球里满是悲伤的记忆。有的老人干脆就会给我们说“民国43年,讲不得,讲不得,没法讲,咱也讲不清,老百姓的日子除了苦还是苦。基本上我们在采访老人的时候会问几个问题,帮他们打开记忆的阀门,老人就会把他们所知道的所了解的讲给我们听,我们也会把老人用方言讲出的历史原封不动地记下来,录下来。

  一整天跑下来,确实很累,上午脚是冷得疼(我们去XX的那几天是最冷得几天还刮着风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在路上,顶多在老乡家坐会)下午脚是累得疼。回到旅馆大家第一句话就是“累死了!”第一个动作就是扑倒在床上,歇会儿。我们每天晚上七点准时开会,每一个人都拿着地图和笔,根据走访的笔录,商讨明天走访的地方。

  一月24号,今天我们走访的是,黄台头村等四个台头村。在走访的老人中,我认为最有价值也最有意思的是一位叫沈玉兰的老人,她娘在沈家庄,她已经八十二岁了,老人的身体还很健康,耳不聋,眼不花,说起话来清析响亮,尤其是她的笑声很爽朗,她往那里一坐,再拄上根拐杖,就有种女将军的感觉。讲起民国43年,日子虽然也很苦,但老人一直是笑着讲出来的。她还讲了一直令他引以为豪的娘家——沈家庄抗击日本人的故事。当时他们村有两大民间抗日会团,红缨子枪会和红兜兜会,就把日本人给打跑了。初次会战就把日本给打跑了,这同时也激怒了日本人。他们又增派了一队人马把沈家庄给放火烧了。虽然如此但这仍然是指的沈家庄人骄傲的地方!这也为他们的后代子孙留下了一股精神一种动力!

  1月27号,今天我们走访的是XX县附近的几个村子,我们走访的第一个老人是城关村的,他是一位老解放军,我们去的时候,老人还没有起,但一听说我们是来了解过去的事情时就坐了起来披了件棉袄给我们讲了起来。老人很可爱,不但讲过去还评论现在,讲起民国四三年来,老人也是连连叹气,当时炮楼就修在他们村,所以很多人都被抓去给他们修炮楼,自带干粮,干不好了还挨打。老人在讲述的过程中,还给我们唱了很多描述那时情况的歌谣:民国四三年啊,百姓真叫难,来了日本……这些都被我们收录在录音机里。

  以上的是挑选了几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人的讲述。在我们这次的走访中,老人们的讲述大致是这样的先旱再蝗虫再下雨,以前在电视里看到老百姓受苦受难的镜头,总觉得那只是被夸张化的剧情,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次走访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一次震撼,没想到我们的先辈们就是在那样的生存环境中苦苦挣扎。当时的家庭的实际人口都很多,一般有十几口,但经过43年能活下来的也只有一两个或三四个,能走的出去大部分都出去逃荒了,基本都去XX和东北去了。

  民国41年和42年时,天气就有点偏旱,民国43年一直到秋季一直都没有下过雨,春旱,旱的地里由当地老百姓的话形容就是“嘛收成也没有”在四五月份的时候,也就是股子抽穗的时候,来了大批蝗虫,一晚上就能把一片庄稼地吃得干干净净。有的老人说“当时院子里爬的都是蝗虫,一脚就能踩死十几个。当时有没有药,大家就在地的一头挖了一流坑,把蚂蚱往里赶,然后埋了,有时候饿了,就捉些蚂蚱炒炒吃了,我们还在城关村拍了一张蝗虫秒的照片,可见这里当年的蝗灾十分严重,祸不单行,就六七月份,又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再加上当地运河决口,这里被淹得很厉害,屋里面的.水都能摸过膝盖,家里连个甘地都没有,很多人就用塑料但了个窝棚来遮风避雨。据一位老人回忆,民国43年的时候,他们家对面都出去逃荒了,老人走步动被留了下来,他就亲眼看都老人被活活饿死,饿得直叫。但他也无能无力,因为那个时候谁家也没有粮食,扛过来的就能活下来,扛不来就饿死了。所以在走访的很多老人中,他们都夸现在生活。一位老人说,现在生活好啊,还有白面馒头吃来,那时候谁敢想啊,还白面馒头,窝窝头你也吃不饱阿。的确,只有经过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才会懂得什莫是好日子,才会折磨容易满足。

  这次我们调查的重点便是霍乱病,当然我在此不会不提霍乱的,霍乱,当地老百姓都称之为和乱,基本上在七天七夜大雨后的这种病,根据老人的口述,病症大多为:上吐下泻,转筋,扎针冒黑血,这种病死的特快,而且还有一定的传染性。霍乱病严重的村子有时候在埋人的时候,埋着埋着埋人的那个人就死了,当时医疗水平低,给他们治病的大都是村里的土医生,有的村连土医生也没有,或者有土医生,没钱看不起。当时民间流传的土方法是扎针,有的干脆用做活的大针,大多是扎在大腿腕,手腕,胳膊肘处,放出黑血来,并且在七个小时里不能喝水,那时人们在路上走的时候,看到前面人倒下了,就用随身带的针,就给他扎,看能不能扎过来。有的地方的还有一种病得得比较多,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鼻喉。

  总而言之,在这次调查中,我长了不少见识,同时也和许多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几天来,我们三个人,吃在一块,走在一块,形影不离。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当我们三个人用不太好听的歌喉一块唱歌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回到了恰同学少年的时代,彼此关心,彼此鼓励,在单调的日子里,那些笑话,那些表演的小节目,就成了我们生活的调味剂,所以我们这次调查时同并快乐着的!

【历史社会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历史社会实践报告05-02

历史社会实践报告合集11-10

社会实践报告_社会实践报告05-07

电大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01-14

社会实践报告06-20

社会实践报告11-04

社会实践的报告01-21

社会实践的报告05-02

社会实践报告01-06

精选社会实践报告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