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1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多记语句,学习时要一句一句来理解,同时还要背诵,加以体会运用。因此,安排了两课时学习。在设计时,利用多媒体来展示重点,方便了教学;激趣导入,也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所帮助。其重点就是对句子的理解和背诵。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翻译课文,给了学生方法(留、补、删、换、调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如字音、节奏等。
在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等。在对十则内容的理解时,学生尝试用翻译的`方法进行说大意,老师明确大意,使学生既对重点字词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并使学生自我理解每句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老师的任务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爱读,百读不厌,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无形中受到文言文的熏陶感染。
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初步尝试,肯定学生的自我学习成果,如第一课时第五个环节的教学,就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体现,特别是学习方法、态度、为人方面对自身的影响与熏陶感染,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目的,也是传统文化气息濡染自我的过程与外化,是个性的体现、张扬。并且,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同时,课外积累相关学习的名言,将课内伸展于了课外,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所以第二课时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但要设计好教学方案,从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入手,从了解课程标准入手,如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顺畅地朗读课文、理解常用的实词与虚词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诵规定的篇目等。本设计就是最好的体现。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主要要让学生多读、合作理解句意、积累文言字词、学以致用、感染熏陶、张扬个性。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2
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师!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询问其诀窍,均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内容有童话,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以及科普,科幻图书等。新实验教材也是注重文学性、人文性,活动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扩展到社会与家庭,将知识延伸到名著与网络。我在这几年教学中,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调动利用一切因素,让学生动手,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为学习语文主动探究相关知识。
在讲《论语》十二则时,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查阅与《论语》相关的资料,课外阅读《论语》一书。”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语文课代表首先展示说:“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学,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并提出过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紧接着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在《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查到孔子的学说,主要保存在《论语》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470多则,与《孟子》、《大学》、《中庸》同被定为‘四书’。四书五经,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并且将自己收集的作品向同学展示。班长也介绍他读的《史记》:“我读的是《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了解到孔子生下来颊顶中间低而四周高,所以名丘。排行第二,父母向尼山祷告而得子,因此叫仲尼。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还有个学生介绍道:“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了解了诸子百家。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主张‘仁爱’,被称为‘孔孟之道’。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法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各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都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盛况。后来统治阶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那以后,孔孟之道支配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思想文化,可见孔子真的很了不起。”还有个学生说:“我爸爸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赵普为赵匡胤当皇帝出谋划策,自称博览全书,无所不晓。赵匡胤派人到他家查看到底读了哪些书,只查到半本论语。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传开了。可见《论语》多么重要,我也要好好拜读一下《论语》。”提起论语,马上有一学生站起来响应道:“我在《论语》的前言部分读到日本现代企业家的精神导师涩泽荣一,就是一位典型的‘儒家’。他经常把《论语》抄本随身携带,认为企业需要有强调相互关系的儒家思想,其目标是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这说明《论语》对亚洲文化圈内各国的以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论语》不仅影响中国人,也影响了世界。”话音刚落,另一学生补充道:“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得聚会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以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其他同学也纷纷展示自己的资料,,有从网上下载《论语》全文的,了解到很多成语出自《论语》;有买《论语》一书的,把喜欢的名句子抄到笔记本上并作了点评;还有的对《论语》中有的章节认为不妥的,也作出了点评。我受学生的`感染,也给学生展示了我的资料。由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前预习和学习,所以这十则《论语》学得非常快,非常轻松。阅读使他们的基础提高了,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面,灵活调节,加入了十则之外的内容供学生讨论,吸收更多的知识。有的学生通过自学“先进篇”22则,了解教学要因材施教;还有学生通过自学“雍也谝”20则,明白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通过讨论,学生打破常规,提出了对《论语》的不同看法,比如繁琐的礼节问题,培养的人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问题等。
“课外阅读—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对我教学启示很大。实验证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占有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点拨者。师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识的合作伙伴。一篇经典文章,大家动手,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家庭藏书、电脑都用上了,上课时一人一本资料,各抒己见,谁有道理听谁的。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动的场地。学生的课外阅读,促使我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候像力、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培养学生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杜威说:“有了知识的饥渴,则知识的控求随之。”
课外阅读带给教学最大的转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和老师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严,感受到独特创造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谁资料查得充分,谁课外阅读读得深刻,谁主课堂上就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迫使我挤时间阅读作品,因为不读书就无法与学生交流,不读书就会被学生淘汰。所以我也经常光顾书店,下课就去阅览室上网查资料,了解新动态,也提高了我的素质。
课外阅读,课堂展示促使我对语文教学进行新的思考:
首先,课外阅读符合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实验教材正是体现了人文精神,实验教材带来的课外阅读,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绝不是光靠课堂上老师讲课能形成的。凡是语文能力强的学生,均得益于课外阅读。个性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来自老师的一言堂,那样只会束缚学生。学生必须从不同作品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形式。其次,树立课程大于教材的观念。课程改革提出:活化课程次源,树立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尤其是中华经典之作,更是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不朽的精华,我他一定要继承发扬它,只有阅读,才能使它不朽、永桓。最后,课外阅读能提高人的修养。“知书达理”这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读书能明白事理,会办事,会做人。优秀的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对作品中的人物,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有了新的上升。
这次课改实验给我带来太多的变化,太多的启迪。初中时期是课外阅读的重要阶段。托尔斯泰主张:“应当首先竭力阅读和了解各个时代、各个最优秀作家的书。”所以,只有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水平。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3
课程标准规定《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只需一课时,我冥思苦想无论怎么上,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编者心里不知是怎样想的,我反正一课时是完不成的。同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傅老师也是这样感叹道。一课时始终不能完成,于是我用了4 个课时,将近一个礼拜的课全部花在《论语十则》上了。孔子生平简介介绍;《论语》着作的介绍,从儒家思想谈到《四书》《五经》,从核心“仁”字谈到字词落实;从通假字的解释到孔子思想的分类;从学习的态度讲到学习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标准。四课时下来,可以说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于是胸有成竹地布置了《论语十则》的作业,对学生应该是说一百个放心了。
第二天,语文课代表捧着一大堆的语文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看着一叠《课堂作业》,心里非常高兴,这一届学生一是按时上交作业,二是没有同学不交作业。这作业的质量肯定是比较高的,这也算是对我这一周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吧!我心里是这样想的。我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带着完全是欣赏和愉悦的心态进行批改。填空,选择正确读音,解释加点的词,找出成语并解释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题目,所以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数几位学生错了一二个。但到了第8 题,简直是面目全非,自己那种高傲的姿态一下子掉落了万丈深渊。
第6 题是这样的:用原文句子填空
①《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那句?42 位上交的作业,回答大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几乎千篇一律:“重大的责任和遥远的'路途。”……假如我们避开题目要求原文回答,同学们的回答几乎是完美无瑕的。但是离我们作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于是我痛下决心,都在此题打上了不光彩的一个“叉”。痛定思痛,寻找原因。
其一,学生的粗心大意是造成这题错误的罪魁祸首,没有看清题意,这也许是新初一学生的一大通病。
其二本人也存在失误,没有落实文本教育,只知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夸夸其谈,没有落实要求细则,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还是从细小的习惯做起,从他们擦亮眼睛做起,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做起。
批完作业本,长长地透了一口,此是学生要教师教的根源所在,行文至此,思绪万千,以此记之,望以此为鉴,此可谓是一点教学反思吧!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4
本课是语录体文言文,每一则对自己或在求知态度,或在学习方法,或在修身做人等方面都有帮助,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很多成语、格言、警句一直沿用至今。
1、从孔子出生、名、字等方面的生动讲述导入课文,能激发学生兴趣。原计划用“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导入,但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丰富,就取消了。
2、接下来我是采用三个环节贯穿始终:读准读懂、熟读成诵、学以致用。在读准上,我是先自己范读,让学生划记一些听起来有点异常的字。老师让学生分析原因 (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的读法),再让学生说文言文除了读准之外还要注意什么,学生马上作出了回答,读出停顿、读出韵味,接下来我让学生来表演读。老师重点强调几个句子后,我继续追问,一篇新的文言文应该怎么样才能读懂呢?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纷纷回答:“看注释、查字典、看工具书、加点法、换字法……”最后我补充还要多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问互答的`形式,理解大意。接下来进行重点字词的归纳,最后让学生背诵并展示。最后一个环节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句子。
3、在课堂的生成上本人有几点收获:一是如何调节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教师需要深情的投入之外,还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什么的样课是好课?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的话,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下了课,就是一堂好课。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十分重要。每一个学生举手提问,都铆足了劲、鼓足了气,哪怕是一无是处,老师不能当头一棒,要注意引发其思维回到“正确”道路。三是文言重点字词必需落实,该让学生展示的要展示,该板书的要板书,尤其是学生弄错了的更要板书,如“罔”、“殆”、“焉”、“恕”等字我都让学生到黑板上写。
4、是联系生活。《论语》本来就是孔子和其子弟周游列国时就身边发生的故事而引发的感悟。如果学生能结合当今生活学以致用,运用在平时的交往中,运用在平是的作文中,这就是我们的真正教学目的所在。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5
《论语》十则是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唯一的一篇文言文,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前进行了教师带读,让同学们在早自习熟读课文。
在这十则论语中,不少篇目容易理解,但是翻译起来却容易漏译、误译。因此,第一课时上安排同学们小组讨论,进行前5则的翻译。在此之前,正音、文学常识花了大约6分钟,讨论结束时,我再次看了时间,两个班均在离下课还有10分钟的时候结束讨论。期间,我在小组间巡查,发现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效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有的小组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8则的翻译,有动作慢的小组只完成了4则。针对这一现象,我对这些小组的课堂讨论进行了指导和要求,要求其将任务分布下去,每人一则,另外一人专门负责记录。
在最后10分钟的课堂展示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同时,()我加以小组竞赛的机制,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不少平时从不主动发言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展示讨论成果。
考虑到第二课时的'任务比较重,因此布置学生在课后将后5则的翻译进行讨论。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有个别小组没有进行课后讨论,因此在课堂展示上发言不太积极,即使发言,也不够准确。因此,学生的学习习惯仍需要培养。
《论语十则》总共花费三课时,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字义,文本的翻译,文学常识,十则归类等等,学生都进行了很好的学习,反思两个单元的教学,这篇课文是最为成功的。加以课堂小组竞赛和及时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6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因为语文教学既教知识又传播思想。说简单一些,课堂就是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二、教学设计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在《十则》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既教知识又传播思想,把学生置身于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学生、教师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小白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小白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我曾多次执教《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因此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也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方法并不单单是适用于对《十则》的教学,很多现代文也可用。我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学,教师既教会知识又传播了思想,何乐而不为呢!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7
《〈论语〉十则》是初一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初中生颇感厌烦的事情,初一学生又是刚接触文言文,在本堂课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首先搜集了许多有关孔子的知识和图片,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转入对文本的学习,我觉得这个开头很好,效果也不错。
可是,要理解这篇文言文,兴趣只是个好的开端,主要的是朗读品味,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对于这篇文章的内容,好多学生在小学时候都会背诵,所以背不是问题,关键是怎样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在教学过程中,读的指导要到位,示范性的朗读太少,学生的情绪就不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朗读也就无法达到读出情味的要求。我找了一个好的'朗诵例子,让学生听,跟着读,然后自己反复朗读,慢慢地学生进入了状态。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
我觉得这一课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觉得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在于掌握主要的字词理解,把握课文大意,理解文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养性的道理。因此,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没有一点点地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试着理解,有不懂的在小组合作中去解决,经过这两个环节,还有不懂的问题,拿到班里来答疑,结果我发现学生参与多了,兴趣也高了,主动提问的多了,站起来答疑的同学也多了,基本不用老师去解答,学生们互相补充,大部分问题就解决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也掌握的特别熟了。我想,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一课的成语句子也许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觉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是要读,反复的读,读出它的味道来,不是讲出它的味道来,在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播的作用。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8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其中有几句论语,让我受益匪浅。“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如果人人都能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9
我经常反思的是我如何做人,总是想着变坏一点,可是到现在也没有变坏,真是气死我了。我一般情况下我对于教学是不反思的,因为我认为我讲的好,学生能听明白,只要把我说的记住就行了。有什么反思的呀?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的水平和能力。因为有好多人有不会的题都向我请教。但是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我还真得反思一下自己了。
我曾经在一周前让两个班的学生把原文背下来,再默写一遍。我知道,他们肯定没有几个人背,照书抄上就完事了,我也没有追究这事,我的本意就是让他们有个印像。等讲完了理解了再背也不迟呀。
这课的知识含量很多,但我不想讲的太多,讲多了也听不明白,还不如让他们知道准确的意思呢。再知道文中哪些是学习方法哪些是学习态度哪些是个人修养就完事了,按照这个标准我讲了这一课。
我先在十班讲的方法如下:我讲学生听记背并指出了个别的重点词句,只用了半小时讲完了课,再用余下的时间背原文和译文。在第二节课时我就开始考他们记的情况方法如下: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第一个背会的人是这个组的组长,第二三个可以帮组长考查其它组背的情况,但他们之间的考查是是互相制约的,不可能发生私情。把背会的组的票数画上“正”字。在背完以后可以选择大家公认的“水货”从新考查,结果所谓的“水货”是“无水”的纯“行货”。这样分出了各组的真实水平。全班有三十四人全背会的'。我感觉这个小组评比的方法不错,打算在九班也这样做。
说实话到九班我有点头疼,不能讲了,到现在我上了四节课了,可能是上节课说多了大脑缺氧了吧。怎么办呢?只好先让学生自己学一下了,我说给十分钟时间想尽一切办法把大意搞清楚,最后由我确定统一的译文,当我讲完的时候就下课了。只有一节课的时间背了,能背会吗?我心里有点没有底了。但也别无选择了。但也有了小的调整方法如下:我先留出了作业,让背会的并查完的同学做作业或背其它内容,不让他们无事可做。对于背会的同学不画这个小组的得标票,而是采用实名加序号方法这样对于背会的同学一目了然,我想这样可以更大的刺激他们的积极性,满足虚荣心,没办法只有投其所好了。在下课时这个班有四十五人全背会了。我在想:平时我对十班同学印像更好一些,他们学习更务实成绩会更好一些,可是今天为什么是这样呢?难道我平时看错了吗?在少用十五分钟的情况下竟然有十人的优势?难道真是方法的差距吗?看来只有在下一次课时再试一下了。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10
对于文言文,是最让师生头疼的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教这些年以来,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听了同校不少教师上的有关文言文的优质课。尽管如此,但对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觉得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几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学习文言文,我认为不仅仅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积累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再上《论语》十则,我采用了让学生在做课前预习时通过了解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方法。答案不管正确与否,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理解。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预习成果。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同学理解的并不到位,但是他们的发言至少让我知道,他们有认真的做过预习,而且让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众言堂”。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的。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11
上了一节课的《论语》十则,觉得学生们对课文的掌握情况比较好,有些学生甚至已经能当堂背诵,于是,我便又用了一节课开展了一次背诵比赛。
比赛规则是:以小组(5人)为单位,第一轮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出来背诵,背出1条加1分,满分为10分,第二轮由老师在每组抽一名学生,第三轮每组再抽一名学生,满分仍然都为10分。三轮累计下来,得分最高的小组每人加2分课堂分。
准备时间是10分钟,因为没有确定人选,所以人人都有被抽到的可能。口令刚下,学生们便积极地投入到紧张的背书状态中,人在有压力的状态下,背书效率是最高的。10分钟后,大家都准备好了。
比赛正式开始,第一组推选的是班长胡金林,可能是因为紧张,她发挥的不是很好,有2句话都有漏字和错字,结果,第一组加8分。第二组推选的是程迁,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把10句古文背得既流利又准确,其它同学都向她投去赞许的一瞥。第三组推选出的王靓相对薄弱些,背出了7句。第四组的李常亮和第五组的孟赛也不甘示弱,背得全对,拿到了满分。这一轮的.比赛说明:好学生在本组内还是很有公信力的。
第二轮比赛,我先让大家举手,毛遂自荐,一方面锻炼大家的勇气,另一方面也是看看大家的熟练掌握程度,如果掌握的好或者有把握,是一定会举手的。这一回,每组都有2名学生举起了手,而每一组举手站起来背的学生准确率几乎达到100%。这部分学生虽然没有公信力,但是很有自信,也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轮比赛,我在每组选择了一名没有举手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在班级中表现平平,不被重视,同时,也对自我缺乏信心,这其中,还真遇到了一个特殊情况:当我请第三组张选清起来背诵时,他先默不作声,然后胆怯地看着我,低低地问:“老师,我不行,可以换别人吗?”他显然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同时,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又促使他不想拖累整个小组,于是他想放弃。我肯定地说:“老师就选定你了,你试试看吧!哪怕不按顺序背也可以,想到哪条就背哪条!”他有些动摇了,微微停顿了一下,不紧不慢地背出了前5条。我一听,大喜,觉得有望,谁知他在背完第5条后又停了下来,惶惑地问:“老师,我可以不背吗?我好像不行。”我说:“谁说你不行!你看,你都背出5条来了,再往下想想,下面还有几条简单的,你可以先选择简单一点的背。”他采纳了我的意见,战战兢兢地背了几条简单的,每背对一条,我就微微点头,投向他一个鼓励的目光。出乎意料的是,他越背越肯定,越背声音越响亮,后面的几条难的竟也跟着一点一点出来了。背完后,他如释重负地坐了下来,我也很高兴地告诉他:“你看!你这不都会背了吗?相信自己,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你就会成功!”这时候,我也注视了一下其他学生的反应,他们一边听,一边若有所思地点头,因为他们真真切切地看到张选清由不敢背到完全背出来的过程,他们通过这个生动的、眼前的事例明白了一个在他们看来很“空洞”的大道理。
这个时候,下课铃响,当我宣布获得本次比赛第一名的小组加课堂分时,他们也不再欢呼雀跃,因为这节课他们所获得的,已远远超过了他们所加的那2分课堂分。
后记:当学生带着疑惑和冲突而来,同时也带着巨大的自我超越的潜能而来,我们要做的,是关注他们,理解他们!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12
笔者曾多次执教《论语》十则 ,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 “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面对一些很好的文字,却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来传达。在古代难懂的文字和现代充满活力的学生之间,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一座美丽坚固的桥梁?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13
导学案中《论语十二则》这篇文章只需一课时,我冥思苦想无论怎么上,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于是我用了将近一个星期的课全部花在《论语十二则》上了。孔子生平简介介绍;《论语》著作的介绍,从儒家思想谈到《四书》《五经》,从核心“仁”字谈到字词落实;从通假字的解释到孔子思想的分类;从学习的态度讲到学习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标准。四课时下来,可以说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于是胸有成竹地布置了《论语十则》的作业,对学生应该是说一百个放心了。
第二天,语文课代表捧着一大堆的语文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看着一叠课堂作业,心里非常高兴,这个班学生一是按时上交作业,二是没有同学不交作业。这作业的`质量肯定是比较高的,这也算是对我这一周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吧!我心里是这样想的。我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带着完全是欣赏和愉悦的心态进行批改。填空,选择正确读音,解释加点的词,找出成语并解释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题目,所以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数几位学生错了一二个。但到了第8题,简直是面目全非,自己那种高傲的姿态一下子掉落了万丈深渊。
【《论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论语六则》教学反思09-15
国学经典《论语两则》教学反思08-15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09-13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09-19
《论语》八则 教学设计09-30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2-17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09-30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09-30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