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6 16:21:3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欧姆定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本课的教学要用到前面所学到得大部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试验前要有相应的复习,为学生的动手实验打下基础,不要全面放手。

  所以,从本课的引言提出问题到学生分析和设计实验的思路,设计实验电路图。采用教师引导,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和完善科学探究的设计实验方案,并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强化小组成员间相互协助、团结协助、分工合作的意识。再让学生开始动手进行试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本课的教学,看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用时较长,并且学生的探究意识薄弱。教师维持了纪律则深入指导学生的精力明显不足,无法应对。这是以后进行实验探究要继续摸索的方面。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2

  第一步铺垫工作——由简及繁

  我在讲授《欧姆定律》这节课时,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 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保持一些物理量不变,每一组实验中只看两个变化量间的关系,最后再将所有结论综合起来,也就是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我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阻碍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为引入欧姆定律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右图所示。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①第一部分是保持待测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改变待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待测电阻R 的电流I 与R 两端电压U 间的关系; ②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总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待测电阻R 两端电压U 不变,研究通过R 的电流I 与电阻R间的关系。在这里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在第一部分中问:“前面讲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但为什么可以改变了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呢?”或者在做第二部分实验时, 学生问:“刚刚是调节变阻器,使电阻R两端电压改变,现在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 两端的电压不变呢?”我觉得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释,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的知识来解释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来说就成了问题,而实验中看上去就不止一个变量,这就让他们在逻辑思维上产生了混乱。由于以上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对引入定律的实验百思不得其解,这必然影响他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如果在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去掉,电路简化为简单电路。第一部分实验中,直接通过改变电池数目来改变待测电阻R 两端电压。第二部分中,只需保持电池数目或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即可。在讲完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之后,再提出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要改变加在R 两端的电压该如何改造上面的简单电路。通过分析以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设计出原来的实验电路,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也为今后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打下基础。

  第二步理解定律——明确条件

  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但是当我们第一步工作做好了,学生真正理解了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我们只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再根据内容给出表达式I=U/R。必须由学生自己得到的结论,那样孩子才能对公式灵活应用。

  这节课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进行练习前先给学生做好准备工作:1、明确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是谁及其单位是什么。2 、重新回顾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练习时知道如何思考,更节省时间,使后面的内容安排上不过于紧张。在例题讲解和学生练习过程中,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欧姆定律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

  基本上来讲,本节课都是按照预计的去完成,在四班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上课回答不积极,所以课的效果有点平淡,同样的课,在五班就不同,五班的学生已能够积极投身于课堂中,思维比较活跃,能跟上我的思路,这不是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比较好的缘故——上课的积极状态与学习好坏没有太大的关系,八四班之所以这样是与我们长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有关,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上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多给那些平时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表达的机会,二是让学生在课前(回答前)做充分的准备,只有心中有了底,才敢站起来。但总的来讲,不知道学生是怎么感觉的,我觉得课没有新意,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可能是课堂新教学的新鲜感已渐渐淡化的缘故,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来打破的,可能打破它为时尚早,但这是迟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上,再好的课层次也不会很高,用知识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锻练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学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第三步思路突破——玩转九个量

  物理量的繁杂加上学生理解的不够深刻,造成学生那道题无从下手,甚至干脆乱写一气,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从此电学步入一个危险的境地——很难、很难。

  其实我觉得如果是源于此,而给物理学一个“很难”的帽子的话,还是可以解决的。在此,我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采用九个量的矩阵法,来解决此问题,为学生打开思路。

R1




R2




R总




I1




I2




I总




U1




U2




U总




  首先分类讨论:

  一、只有原件R1,或者更复杂一些,利用开关短路R2,单独原件的只需找到公式直接代入即可。

  二、两个原件R1、R2串联或者并联,这类题型也是考试出现最多的,我们该怎么让学生找到做题思路,对应关系是第一步。

  题目总会给出3个物理量,我们求解其他6个物理量,我认为就是三步走:

  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期中两个横排的`物理量,比如R1R2,我们可以利用串并联的特点求解出R总

  第二步,计算纵排的量,有第一步可知道第三个物理无论在那一排总可以通过纵排的数据利用欧姆定律计算,U、I、R三个物理量见的求解。比如第三个物理量是U总,那么可以得到I总。

  第三步,利用串并联电流电压特点,串联I1=I2=I总,并联U1=U2=U总,剩下的物理量都迎刃而解。比如串联由电流相等,I1、R1求U1,I2、R2求U2;同理电压相等也一样。

  那么不管题目三个物理到底如何变幻,通过以上三步均可以解决。通过不同类型的题,任意给出三个物理量,玩转其他留个物理量,并且串联并联都没有障碍,通过练习让学生获得了自信,并获得了快乐。

  三、电路中出现三个原件R1、R2、R3,根据开关的断开闭合导致电路连接状态不同的题,我们只需要分状态讨论一下,一般情况下依然是最终化简为两个电阻的简单串并联,这里只需要分别进行求解即可。备注:不同状态下相同的量,定值电阻不变,电源总电压不变。

  下面的计算按第二种情况进行处理即可。

  我觉得学会让复杂的问题通过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且让孩子懂得所谓“很难”的物理,不过是把简单的题逐渐的附加条件使他看起来复杂,学会审视,一步一步的来,将问题逐步化解。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难点,同时也是整个物理中的最让学生恐惧的地方。我想再入门的时候,如果能够从简到繁、一步一步的、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并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剖析问题,以不变应万变,学会正视物理问题,并且有自信去攻克,感受到学习物理的成就感和乐趣,那么我们就可以甩掉物理难的帽子了。

  让老师的课堂不那么刻板,让孩子学中感受到物理的乐趣,需要老师不断的开动自己脑筋,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带领学生感受体验其过程,这将使我以后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3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路中电流遵循的基本“交通规则”,是电学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因此,欧姆定律的探究实验就成为理解I、U、R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石。但是在实验中以下几个问题容易被忽视。

  问题一:用控制变量法研究I、U、R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为什么只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以及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

  按照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应当是保持其中任何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其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不研究“保持电流I不变,探究电压U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困惑不解。其实,电阻是导体的本身性质,它并不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当电压变了,电阻不改变,只能电流变化了,保持电流变化不可能。

  问题二: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

  如果不用滑动变阻器,虽然能够测量出R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但该电路只能测量出一组电压和电流的值,而从一组电流和电压的数据是无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应该再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因此就需要改变R两端的电压,可以不断改变电阻,也可以采用改变电池节数的方法,还可以用滑动变阻器,比较下来,当然是用滑动变阻器更方便快捷。同时,滑动变阻器还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问题三:在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实验中,应该如何操作?

  如何保持电压U不变?即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的同时,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以保持电压不变,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问题四:在本实验之前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实验之前,不仅要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办事,还要有检查电路的良好习惯,而学生往往急于动手实验,忽视实验规则。本实验中,实验之前,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电阻最大位置。其次,为测量误差减少,要选择适当的电表量程。

  问题五:要认识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

  同样的电路如果出现在考试卷上,许多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解答出来。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连最简单的电路故障都不能够排除,如找出短(断)路所在的位置和原因,总是寄希望于老师来帮助解决,于是,这样的探究实验课堂上,最忙的往往是老师,学生只顾记录数据,观察表面现象,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问题六:要重视图像的教学

  用图像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教材中引导学生用描点的方法,把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反映出来。运用图像分析物理问题在后续的物理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现在的学习能够为高中物理的学习打些基础。由于学生实验中的误差,作出的图像并不在一条直线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的同时,只要求能够作出各数据点比较接近的直线即可。

  以上这些问题要引起物理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教学过程可以通过猜想、讨论、探究中方式获得,因为它不至于让学生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上,以后遇到此类问题的变式也能够应对自如,对于解决实际物理问题大有裨益。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4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这一节课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我进行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的教学内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然后重新给出上一节课的实验数据表格,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再根据内容给出表达式I=U/R.。这节课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进行练习前先给学生做好准备工作:

  1、明确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是谁及其单位是什么。

  2、重新回顾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练习时知道如何思考,更节省时间,使后面的内容安排上不过于紧张。在例题讲解和学生练习过程中,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欧姆定律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基本上来讲,本节课三个班完全都是按照预计的去完成,在152班上的时候,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上课回答不积极,所以课的效果有点平淡,同样的课,在151班就不同,151班的学生已渐渐适应了新课的变化,能够积极投身于课堂中,思维比较活跃,在谈到电流形成的'原因时学生把电流和生物上的生长素做了对比,不论这种对比有没有道理,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放开想问题。

  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力图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的内容提出矛盾,按知识的发展和思维活动规律安排教学过程,进行引导。复习提问中四个题有三个是为实验准备的;实验步骤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议论后归纳的;数据处理是通过两个思考题的讨论展开的。

  学生为主体表现在课堂安排了充分的学生活动,如实验、阅读、思考、讨论、总结等,特别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如实验的电路就是初中做过的学生实验,数学上学过的正比例函数等,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多种信息通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5

  我在讲授《欧姆定律》这节课时,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保持一些物理量不变,每一组实验中只看两个变化量间的关系,最后再将所有结论综合起来,也就是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我在教学中发现了一

  个问题:在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阻碍

  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为引入欧姆定律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如书图14-8所示。

  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①第一部分是保持待测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待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待测电阻R的电流I与R两端电压U间的关系; ②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总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待测电阻R两端电压U不变,研究通过R的电流I与电阻R间的关系。在这里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在第一部分中问:“前面讲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但为什么可以改变了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呢?”或者在做第二部分实验时,学生问:“刚刚是调节变阻器,使电阻R两端电压改变,现在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两端的电压不变呢?”我觉得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释,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的知识来解释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来说就成了问题,而实验中看上去就不止一个变量,这就让他们在逻辑思维上产生了混乱。由于以上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对引入定律的实验百思不得其解,这必然影响他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如果在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去掉,电路简化为简单电路。

  第一部分实验中,直接通过改变电池数目来改变待测电阻R两端电压。第二部分中,只需保持电池数目或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即可。

  在讲完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之后,再提出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要改变加在R两端的电压该如何改造上面的简单电路。通过分析以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设计出原来的实验电路,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也为今后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打下基础。.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6

  教科版物理第六章第一节欧姆定律包括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及欧姆定律公式的得出及应用两部分。根据我班学生层的实际情况,将本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专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本节课容易产生两个教学难点:第一个难点是很多学生在设计电路时大都会采用改变电池节数来改变电压的做法,让教学无法顺利进行,会耽误很多不必要的时间;第二个难点是在两次探究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难以明确。所以本节课我在提问和实验上进行了改进。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复习两个问题来让学生猜想电流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1: 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问题2: 对电流起阻碍作用。

  猜想:电流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前面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的猜想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再通过两个实验提出进一步的猜想.

  实验一:

  条件:同一灯泡(电阻不变)。

  现象:电压越大,灯泡越亮,通过的电流越大。

  猜想:在电阻不变时,导体上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实验二:

  条件: 电压不变。

  现象:电路中的电阻越小,灯泡越亮,通过的电流越大。

  猜想:在电压不变时,导体上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通过上面的实验,让学生的猜想有了实验依据,但还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不足以说明是否成比例变化。

  师:这些猜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

  下面先进行探究课题一: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我们要探究一个量随两个量的变化趋势,通常用什么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回忆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明确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该控制电阻不变。实验中,选择几个定值电阻?怎样测定它的电流与电压?如何获得多组数据,让结论具有普遍性?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提问逐步明确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在如何改变电压的问题上,由于有前面的引入实验,多数学生会提出改变电池节数的方法。老师首先肯定改变电池节数是可行的,但由于要拆装电路,电压成倍数变化,数据具有特殊性,如何能够更方便操作,同时让数据具有普遍性呢?这个时候有部分同学会提出使用滑动变阻器。下面请各位同学根据要求设计出电路图。

  通过上面的问题设计,让学生顺利设计了所需要的电路图,也能明白在此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在探究课题二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很多学生认为电源电压是恒定不变的,感觉加个滑动变阻器很多余。此时,老师补充一个小实验,让两节相同的干电池分别给两个不同的电阻供电,用电压表测量两次电路工作时的电源电压,发现电压不是同一个定值,让学生明白干电池提供的电压是不稳定的,需要控制。再通过另一实验,利用探究一的实物电路,将原来5欧的电阻更换为10 欧电阻时,让滑动变阻器的位置不变,让学生观察电压表的读数,此时学生会发现电压表的读数已经发生变化,认识到调节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通过上面的提问设计和实验改进,学生掌握的情况比以前好,做课堂练习的正确率比以前高。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7

  关于欧姆定律一课的教学已经完成了,为了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反思。

  一、 课前备课时认真分析了本节课的学情。

  1、欧姆定律这一内容是初中电学知识的基础和重点。从电学这一部分的前后联系来看,这一节处于核心位置,前面是电学的基础,即对电流、电压、电阻的认识,后面是电功、电功率、家庭电路的计算,是电学的引申和扩展。

  2、本节教材包括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表达、三个物理量单位及两个变换式。难点是指导学生运用对欧姆定律的理念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分析问题步骤和思维。所以对欧姆定律内容的学习我采用了利用旧知识来认识理解新的物理意义。教学中,注意了培养学生好的解题习惯;注意了加强对学生理论思维和定量计算的指导;力争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备课中我注意了并融入了学生对本节课的设计建议。如:学生喜欢师生互动,想回答问题,合理分配时间,运用幽默语言,回顾上节课,引入新知识,老师上课不要太严肃等建议。

  二、 反思上课时的情景

  由旧的内容引入新的内容时,我感觉学生对上次课的内容掌握较好,引入轻松自如。虽然,一个新的公式产生了,但有对公式认识理解基础的学生来说并不赶到陌生,很容易的就掌握了关于单位的注意

  事项及公式变形,以及运用公式解决简单问题能力,这些学生都做的较好。但是由于实际问题中并不象例题和课后练习题那样简单明了,难度会有所提高,所以我对欧姆定律运用上强调了同一性,即公式中的电流、电压、电阻是同一个导体上的三个量。从学生反映来看似乎懂了,但我认为学生的基础有限,以后解决问题时还会有多数同学不注意或注意不到这一点。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同一性并没有过多的强调和讲解,留到了以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降低了学生本节的难度。另外,考虑到本节科学世界中的'“酒精浓度检测仪”与生活中的“酒驾”息息相关,所以有必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其气敏电阻与酒精浓度的关系,以及简单的电路图。

  三、课后反思

  我感觉本节课大致达到了和完成了预期设计目的。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是就欧姆定律应用的同一性,我觉得应该再有一个相对应的例题讲解会更好的让学生清晰一些。这与时间的安排还欠科学性有关,导致后面的时间还是紧了一些。另外,在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建议还是落实的不太到位:如科学分配时间,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高课堂活跃气氛等。我想,在以后的教和学中,我会让学生的建议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充分体现,从而让课堂更贴近学生,走进学生。让课堂变得高效,让师生协作教研之花更鲜、更艳。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8

  本章课是在物理实验室开展的一系列化教学活动。本章课的重点即欧姆定律的内容,该内容不是教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今后我们教师设计本章课教学时,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实效。

  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要求学生“多测几组数据”、“比较计算出的答案”,从而“能看出其中的规律”。这两种安排都能使学生学会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了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但不同的是,所测量出来的数据,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从不同方面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方法学习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同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对操作感兴趣,对于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对实验过程的评估这两个环节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这节课的`问题,举了一些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的例子,很多规律和发明并不是有意去研究得出的,而是科学家们在研究问题时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无意得到的,正所谓“无意插柳柳成荫”。

  实验中,学生两人一组,先画出电路图,再实验探究,边做边记录,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和教师、教材、同学交流,思维不断活跃,在开放发散中探索,既有异又有序。

  上课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可以说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回答地头头是道,但在实验过程中,却发现了很多问题:学生连接好电路后电路不通;有部分学生能画电路图却不会连实物图。

  针对上述情况,本人认为:

  (1)在平时教学中要给学生多提供动手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做实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应分析到位,让学生知道实验时所需的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

  (3)基于上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本章课的重点就放在科学探究的前三个过程,特别是设计实验过程,而把分析和论证等过程放到下一节课学习。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9

  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中重要的定律,贯穿于电学各类计算,因此欧姆定律是电学内容的核心、重点。本堂课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所以在上新课时,我通过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达到巩固旧知识和引入新课题的双重目的。初接触电学的学生在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串、并联电路计算时,学习困难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已知量时,常常张冠李戴,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不能直达题目答案便不知所措。

  (3)解题时思路混乱,看不清题目已知条件,不能发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内在联系,无从下手。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求学生从最基本的题目开始,画出等效电路,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根据题意,利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解题,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选择习题时,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结合学生能力实际,精心再设计,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题目,深浅适中,突出重点,同时强调解题时的注意点,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另外,特别改编传统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增加知识的覆盖面,更重要的是把问题向纵向、横向延伸,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不同的参与,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通过练习知道学到了什么,认识知识架构,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但总的.来讲,我觉得课没有新意,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可能是课堂新教学的新鲜感已渐渐淡化的缘故,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来打破的,可能打破它为时尚早,但这是迟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上,再好的课层次也不会很高,用知识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锻练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学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0

  一、是没有很好地贯彻以学定教的原则。

  首先是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估计过高。要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实现预设的学习目标,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应用字母公式变形的知识、透彻理解串和并联电路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显得很不适应。

  二、是没有选择好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讨论、提问、板演等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暴露,学习情况得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的起点和节奏,教学的有效性将会得到提高。再次,教学手段的单一也是造成教学策略选择不当、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的原因之一。

  三、是一些过时的传统观念有时还在有意或无意间主导着我的教学行为。譬如,教学过程中我总是设法引导学生区思考、而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四、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纠正错误的时间,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反思消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1

  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时的特点: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编排是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本节课来逐步进行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动手操作时电路故障的排除。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

  所以,从本课的引言提出问题到学生分析和设计实验的思路,设计实验电路图。采用教师引导,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和完善科学探究的设计实验方案,并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强化小组成员间相互协助、团结协助、分工合作的意识。再让学生开始动手进行试验探究。但是在实验中学生往往急于动手实验,忽视实验规则。另外要认识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同样的电路如果出现在考试卷上,许多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解答出来。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连最简单的电路故障都不能够排除,如找出短(断)路所在的位置和原因,总是寄希望于老师来帮助解决,于是,这样的探究实验课堂上,最忙的往往是老师,学生只顾记录数据,观察表面现象,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尝试,但不能越俎代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2

  本单元“欧姆定律”是电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通过本单元共六节内容的教学使我对“以人为本;物理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新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情况反思如下:

  第一节“电压”,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容易理解的概念,而通过生活中学生的感知直接点出电压的概念,这样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同时也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具体的电压值实例,使学生对电压有比较形象和具体的感性认识。本节还把重点放在电压表的使用上,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和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第二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试验方案、进行试验并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勇敢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目的是将学习习惯从过分强调知识的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突出了过程和方法,更加注重了合作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节“电阻”,是电学部分的基础,也是其核心内容,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导体的性质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理解电阻的概念,并进一步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作为课外的兴趣活动,降低了学习难度,交给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第四节“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也是本章的重点。“欧姆定律“的探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覆盖了探究的七个基本要素,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组织好探究活动是得出欧姆定律的关键。所以针对学生喜欢试验的特点,将重点放在试验的组织上,强调试验的方法,步骤的正确性和目的性,数据的真实性,分析数据、总结结论的良好思维习惯,防止玩试验。同时,还涉及到两个变量问题,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第五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欧姆定律的延伸和应用,既具有联系实际的意义,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组织、引导、点拨,给学生提供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和充分展示多方面才能的机会。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电学试验方法,能根据试验目的,设计试验方案,选择试验器材,画出简单电路图,设计表格,分析数据,

  概括结果,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六节“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教材把安全用电的教学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放到“电流和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三章之内,目的是使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问题多次出现,从不同角度反复学习,强调其重要性,加强其理性。本章仅从电压的高底和电阻的大小两个方面对用电安全性的影响来考虑,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的能力,即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又提高了在帮助他人时讲安全、讲规则、讲科学的意识。

  另外各课节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设计了许多实践性、开放性很强的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的思想。

  同时,在同单元的教学中,本人也总结出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对学生放不开,主要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动手不够,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教学媒体的使用不够;三是对部分后进生关注不够,不能正确引导培养其兴趣、发挥其主动性,今后应多加努力。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3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路中电流遵循的基本“交通规则”,是电学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因此,欧姆定律的探究实验就成为理解I、U、R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石。但是在实验中以下几个问题容易被忽视。

  问题一:用控制变量法研究I、U、R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为什么只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以及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 按照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应当是保持其中任何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其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不研究“保持电流I不变,探究电压U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困惑不解。其实,电阻是导体的本身性质,它并不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当电压变了,电阻不改变,只能电流变化了,保持电流变化不可能。

  问题二: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 如果不用滑动变阻器,虽然能够测量出R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但该电路只能测量出一组电压和电流的值,而从一组电流和电压的数据是无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应该再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因此就需要改变R两端的电压,可以不断改变电阻,也可以采用改变电池节数的方法,还可以用滑动变阻器,比较下来,当然是用滑动变阻器更方便快捷。同时,滑动变阻器还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问题三:在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实验中,应该如何操作? 如何保持电压U不变?即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的同时,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以保持电压不变,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问题四:在本实验之前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实验之前,不仅要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办事,还要有检查电路的良好习惯,而学生往往急于动手实验,忽视实验规则。本实验中,实验之前,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电阻最大位置。其次,为测量误差减少,要选择适当的电表量程。

  问题五:要认识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 。同样的电路如果出现在考试卷上,许多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解答出来。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连最简单的电路故障都不能够排除,如找出短(断)路所在的位置和原因,总是寄希望于老师来帮助解决,于是,这样的探究实验课堂上,最忙的往往是老师,学生只顾记录数据,观察表面现象,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4

  《欧姆定律》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在上节课已经进行同一导体两端电流电压的关系实验后进行,重点在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并理解三个公式的物理意义,我觉得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还要注意对欧姆定律建立的讲解,增加学生的物理学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电和磁一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自然科学》中重点内容之一。欧姆定律这节课特点是,十分重视科学方法教育,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提出实验方案,通过做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在本节课中,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也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然后由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并交流探究成果,及时调控矫正,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考证。

  本节课的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诸如:教学内容有点繁琐,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效性不高,有点照本宣科,还有欧姆定律的计算还有待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5

  对于初中物理来说,欧姆定律是电学中重要的定律,欧姆定律贯穿于电学各类计算,因此欧姆定律是电学内容的核心、重点。对初接触电学的初二学生在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串、并联电路计算时,以往教学反馈学生学习困难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已知量时,常常张冠李戴,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2)习惯于套用公式直接得到答案,不能直达题目答案便不知所措。

  (3)解题时思路混乱,看不清题目已知条件,不能发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内在联系,无从下手。

  必须让学生走好第一步,针对以上问题,我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结合学生能力实际,精心再设计,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题目,深浅适中,突出重点,特别改编传统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增加知识的覆盖面,更重要的是把问题向纵向、横向延伸,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不同的参与,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通过练习知道学到了什么,认识知识架构,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1)学生在"横看竖看的画圈"中眼脑协调,解题的思路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思维清晰,有条理,答案正确、全面,解题格式美观,书写规范。

  (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真正做到主导和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精心保持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的自信心,有效而适时调整教学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反思一: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所以在上新课时,我通过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达到巩固旧知识和引入新课题的双重目的,接着,从打开探究之门、进行探究实验、交流与讨论三个环节来组织本课的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主体内容是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算出未知定值电阻的阻值,再通过"仿一仿"测出小灯泡的电阻,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交流与论证,得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对于钨丝来说,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大。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生在测小电灯的电阻实验时,由于思维定视,对所测的实验数据表示怀疑,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些小组的同学更改数据,使三次计算出的电阻阻值相对贴近,保持不变。针对这种现象,要求学生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记录,通过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温度,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感受用物理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

  反思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对上一节的内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进行了回顾,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经历,然后重新给出上节课的实验数据表格,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

  一:教学的亮点:

  1、是学生预习到位,上课前基本将课程预习了一遍,上课时回答问题积极

  2、是习题讲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上讲台板书,演讲,全班同学分析他做题的优点和缺点,再>总结电学计算题的解题步骤,规范书写,纠正了学生中的很多问题

  3、是选题定位准确,针对性强,从公式变形到单位换算,无一遗漏,每一道例题后面都配有相应的`同步练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少而精,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比较强

  二:教学经验和建议:

  1: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还有欠缺,比如八班,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懒散,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行为习惯相差很多大,有些同学预习得很好,几乎不用老师讲什么,就能独立完成整张试卷,但是有些同学却完全没有预习,课堂上推不动,反反复复在一个问题上纠缠不朽,影响上课的进程,今后在预习这个环节上要多下功夫,拉后进学生一把。

  2: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对计算题书写的规范十分不讲究,不习惯带单位,不习惯写公式,甚至不会用规定的英文字母表示相应的物理量,同一问题中出现两个以上同类物理量时,不习惯带角标区分,这些都是学生们完成急速呐题的障碍,也是考试中主要的丢分点。教学中要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

  3:建议从这一章起,对学生进行电学计算题解题程序化教育,即,总体上强调一招一式解物理,招就是画图,式就是物理公式,"先出招"——画图,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电流路径,待求量,相当于题目含意图标画,物理意图,情景,一目了然,"后出式"——也就是物理规律表达式,与题目相关的方程式,或者方程组。最后由式得数,计算出最后的结果。对具体的解答过程的书写,则强调已知,求,解,答四步齐全,解题过程则要求公式,数字,结果,单位,一个都不能少。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肯定是不习惯的。写得很糟糕的,但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规范,不至于轻易丢分。

  反思三: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作为学校选拔骨干教师的一个程序,昨天上午在教研室抽签定课题,今天上我用初二年级某个班上了《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一课。

  本节教材中包含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定律在计算中的应用、运用定律推理解释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大小等要点。而我选择其中一部分用了一节课进行教学。理由是:欧姆定律是初中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定律,运用定律解题并进行数理推导也是初中生第一次面临的问题。养成好的定律学习习惯和解题习惯,对今后的物理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用一个课时来进行运用欧姆定律解题的学习和训练。

  整节课以欧姆定律应用为线索,在内容设计分为几个层次:直接运用定律求电流——运用变形公式求电压、电阻——在同一电阻上通过电流或电压的变化来求变化后的电流或电压——在不同导体上求电压或电流。逐步灵活地运用欧姆定律解题,并领悟解题中各量在电路中的对应关系。本节以运动欧姆定律规范解题为主要目标,在过程设计上有教师示范、问题分解、学生演练、师生共同评价。一步步纠正学生解题中的错误,把学生引导到熟练运用定律规范解题的路子上来。因为目的是运用定律规范解题,所以在题目的拟定上我一律选择简单的数据,降低计算的难度,让学生把精力放在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在学生展示和老师巡视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学生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04-02

《欧姆定律》物理教学反思04-13

欧姆定律物理教学反思04-05

欧姆定律复习课的教学反思09-03

欧姆定律09-29

欧姆定律教案02-26

欧姆定律教案12-16

欧姆定律教案15篇02-27

物理教案欧姆定律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