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6 07:13: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1

  《图形的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生活化、趣味化情景,以学一生系列观察、实际操作活动为主的方式,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体现借助直观手段对媒体课件、学具、实物等策略,引导经历了探究图形周长、周长的算法探究的完整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建立了空间观念,达成了研究目标,效果是理想的.。

  1、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调集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活动情境:备课初稿中:侯老师由参加运动会的生活话题引入两只瓢虫比赛的情景,既有学生喜闻的动物比赛的情景,引发学生弄得兴趣。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运动、激情的音乐营造热烈比赛的场面,引导学生不觉间参与高喊加油参与情绪高涨。

  2、探究环节在一系列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逐步感悟认知,学生抽象思维、解题能力进一步提高,空间观念建立进一步完善。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描一描、找一找、指一指)思考、想象等活动中。认识循序渐进由一周-——周长——什么是周长的感悟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在学生经历了充分感性认识和交流对周长的理解基础上借助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一周描红线的过程再次直观呈现,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抽象思维,从而正确理解概念,教师引导规范表达揭示周长概念。学生经历了探究周长概念的全过程。

  之后引导学生由国庆节引入节日广场的花坛如何保护的话题,引入周长的算法探究学生在想办法思考、讨论、操作、汇报的完整解题过程的同时学生深入认识、内化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3、练习的设计生活化,注重了层次性,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思考:

  找生活中物体表面一周学生感悟充分,但是在表达时不够积极,采用4人一组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思维碰撞可能更充分。

  练习环节回归课本故事情境昆虫王国的比赛,观看比赛,辨析周长。现在两位选手要沿着这两块不同形状的场地跑一周,大家看,这样公平吗?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思维碰撞,认识深入,学习兴味盎然;在进一步体会学有价值的数学方面也做得更好了。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2

  1、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好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体会周长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还提供给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进行“周长的计算”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2、本节课中自主学习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学生自主理解“周长”的意义,自主测量周长,在测量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合作,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有效培养。通过小组合作班内交流独立探索等形式,注重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本课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缺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应该在学生大量感知了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周长后,再引导学生来估计一下每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还可以引导学生估计教室的周长、黑板的周长等等,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在本课教学中,没有能够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使得学生最后的小组探索过程不够有序,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关注还有所欠缺!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3

  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要落实有效性,同时,还应该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所以这节复习课设计新颖,独巨匠心,教法得当,学法生动,结构合理,手段多样,效果良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1、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的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如本课任务的确定,公式的推导、网络的构建,教师均为学生提供提供了话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2、注重了“知识的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教学中强化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是今后课改的重要内容与发展方向。无论是问题的引入,还练习的设计,都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生活同在。

  3、注重了“呈现的多样化”,让学生高效、直观的学习。通过多媒体、实物投影、图形卡片,有效的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等方式表现出生动有趣的画面,显示了现代化手段的无可争辩的优势。图形的出示、面积公式的推导等,无不体现多媒体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4

  本课以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观察、操作、计算、感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具体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始终贯穿着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特点,更体现了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认识周长的知识设计成摸摸、量量、算算等一连串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尊重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和补充,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环节更连贯。比如,引入周长的概念时,没有直接出示课本中的游泳池,而是让学生先指物体面的边线。认识游泳池的周长后,让学生再举例说说其他物体面的周长。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操作的过程直观、清晰的展示给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学习兴趣。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量树叶的周长、量腰围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觉到的现实,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5

  认识周长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比较正式的概念课,“周长”虽然学生的生活中也有所听说,但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第一次。更何况这帮学生只是二年级,整整跨越了一个学年段,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分为五个环节来授课,一是创设情境,感受周长,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提供实例,进一步认识周长;三是引导探究,测量周长;四是应用周长,解决问题;五是课堂总结,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印象。

  在讲授这节课之前我认真思考这节课的重难点,还是放在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上。虽然学生很容易知道周长就是物体一周的边线的长度,但要对它形成一个清晰地表象还需要分开、一步步来进行。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周长时从描边线入手,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感性认识来充分感知周长。初次接触概念课,为了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允许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对周长的了解。

  从授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边线和一周的理解比较到位,但周长的定义到底是学生在感知后自己总结出来还是老师直接说出来,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我个人觉得在这节课上还是有老师总结出来比较好,学生都明白都理解,但是学生肯定会表述不当,在表述上造成很多障碍,浪费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在感知周长这个环节,更应该再让学生有更多感知的具体情境、具体事例可能认识更深刻。

  在练习时,我设计了比较两不同图形的`周长,对于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如何得出它的周长来,我让学生观察、充分思考,不少学生能想到“数点子法”、“平移法”真不错。但对于一些不规则图形,有些学生还是容易受到面积的影响。

  本节课不管是在设计上还是在演绎上,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希望大家能不吝赐教,多提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反思

  本案例中我个人认为设计比较精彩之处在于,先后借助同一个学习材料(卡片)来两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剪卡片上的图形,通过剪来感知周长。这样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第二个活动是测量所剪下的图形的周长。这个活动开放度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方法的空间。这两个活动恰恰都是通过卡片为载体,利用同一卡片为主线,把整节课有机地串联起来,在尊重教材、利用教材的同时又整和了教材,使课的结构上前后呼应,体现合理性、整体性。

  课中还是留下遗憾:由于在时间上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控,导致学生在后面的操作活动不够充分,学生汇报测量方法时也没有在展台上演示自己的具体测量方法,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不规则图形(如树叶)的测量方法在操作上不够科学、规范、严谨。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教学艺术,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资料包

  (一) 教学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比赛吗?见过昆虫比赛吗?昆虫王国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运动会图片演示、昆虫比赛图片演示)

  师解说:现在,两个小选手点点和圆圆马上就要比赛了,这个瘦的是点点,这是圆圆。它们的比赛规则是:谁能最先沿树叶(两片形状不同的树叶)的边线爬完一周,谁就获胜。大家可以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加油,比赛马上开始。请运动员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师:同学们,谁是冠军?

  生齐答:点点!

  师:是点点吗?再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发现了什么请举手。

  生:这样不公平,两片树叶不一样大。

  师:奥。还有发现别的的吗?两片树叶不一样大,两个选手跑的路程不一样长。

  师:比赛的路程不一样长,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参赛选手把他们跑的路线画出来,我们共同看一下。(演示两只小瓢虫用红线描出各自跑的路线,即树叶的一周。)

  师:有的同学感觉不一样长。但这只是我们的观察,到底是不是一样长呢,你们有没有办法知道?

  生:量。

  师:下面大家就动手量一量。

  教学资源

  数学小故事-计算出地球的周长的人

  20xx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以下就是这个数学家的小故事。

  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所造成。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测出地球的圆周长。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圆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为1.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学说和智慧。

  资料链接

  欧拉放羊的故事

  欧拉一面放羊,一面读书。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7

  在教学中,能按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1、在交流中复习、由于复习的是旧知,教师没有过多地演示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分步梳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回忆,讨论、在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相互提问,相互启发,相互商讨,相互鼓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在活动中复习、复习课很容易上成炒冷饭或;题海训练课,而这节课上,教师创设多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指,摸,描,涂,量,折,剪,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中深刻理解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

  3、在应用中复习、"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无论的.课始还是课终,教师都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问题———生活问题"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书 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8

  《图形的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我采用了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是教学方式,通过理解封闭、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让学生来体会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这节课我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各自施展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9

  这是参加“诸城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中我讲授的一节青岛版三年级下册《图形的周长》信息窗1。说心里话,这节课我准备了一段时间,抽签是在周六,比较巧就抽到了这个课题,周二下午最后一节比赛,教案课件准备好后,周末在家里我给两岁的女儿讲了好几遍!开始还喜欢听,后来再讲就不听了,转身就跑掉了。

  我就想,平日上课孩子们是否也是这种感觉,不喜欢听想转身跑掉,我该怎么改变如何努力,让孩子们爱听、喜欢上数学课!我觉得:上课应该是一次又一次的心情愉悦的体验、发现、感受知识的过程,不要为了上课而上课,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和孩子们互相探究、发现、感悟知识的快乐旅程,那样很多问题及就迎刃而解了,我和学生们可就都轻松开心了呢!

  再回到这节课,周一找了个班讲了讲,效果不很好,有点乱。

  乱在:1、开始导入,用到的花坛图片太多,孩子们很喜欢看但是不会想到主题,于是删除大部分;2、软尺量周长,更是乱极了,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用软尺、什么是头围、腰围,量的乱糟糟,分工也不明确;3、走周长,整排同学下来走,队伍过长更是乱。

  找车校长商量之后决定:量周长,先找出一个小组到前面来,老师讲清软尺的用法,并示范给孩子看如何测量头围、腰围,另外两名同学记录,给每个小组分好工再开始测量;走周长,不再是整排同学走,而是开小火车,每次一列小火车,开始老师领着走,然后同学领着走就不会乱了,可以多走几列。解决的了这几乱,心里就有底气一些了。

  引入周长的概念有点快,概念可以一点一点给出,可以先给出“一周”、通过讲解再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还有“封闭”一词孩子不是很理解,没有深入讲解,可以在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概念之后,再出一个题,有封闭有开放图形,让孩子们选择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加深对封闭图形的.理解,最后完善概念 ”

  这样循序渐进的给出周长的概念会更形象好理解易接受。

  新知学习一题,老师把各种形状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找了孩子来描出周长,欠缺的是没有把图形再揭下来,让孩子观察周长是线而不是面,以防以后学习面积把周长和面积混淆了,这也是这节课又一个缺点。

  这节课的小结,如果改变以往的问法:“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这样问:“你喜欢这节课吗?喜欢哪些地方,谁来说一说?”那就更好了,以后我就这样问!

  总的来说,课程的设置环节是顺畅的:情境导入———引出概念———说周长———画周长———量周长———用周长————算周长————走周长,整节课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就是“体验、感受周长”,上完这节课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周长,你感受到了吗?体验周长的存在了吗,我觉得这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结合“什么是周长”这一具体情景,通过观察与操作(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认识周长。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能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和体验什么是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我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从“美丽的树叶”引出新课,这是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做到了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一下子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从学生非常熟悉蚂蚁围着树叶走一圈开始,结合课件,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再通过指一指课桌面边线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来体验“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

  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小车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

  这节课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语言有点平淡,对于重点应该再加重语气突出. 第二,理解“一周”不够深入。本节课时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悟与理解,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于“一周”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突破得不够好。如果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一周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表达,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应经常打断学生的回答,而应让学生多说。教师可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进行补充或强调,这点我还做得不够到位。

  第四,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操作出现的误差,也应该及时找到原因,及时纠正。

  总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11

  我接到上课任务,并看了教材后,自己心里很没有底,不知道该怎样上复习课。因为复习课不像新授课,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像新授课能体现一个学生探究的过程。而复习课都是旧知,而且知识点多,要进行系统整理,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如何在一节课中完成这些,最主要的是如何体现导、学、议、练的理念,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做到让学生自主整理,这的确有难度。为此特地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看如何上复习课。最后我的理解是复习课至少要到达以下几个目的:一是回顾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二是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自主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我认为的难点就在第三点,毕竟学生自主整理建构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总复习是小学数学第十册总复习单元中内容,将小学数学中的平面图形面积集中进行复习。这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最基本的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是分册、分散出现,由于受遗忘规律的制约,很多成了沉默的知识,要激活这些知识,就需要再次的认知。因此,通过复习,系统梳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使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本节课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经过集体备课后,整个课的流程大体定下来了。首先是复习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然后是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就是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最后是综合运用练习。进行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形式就是用卡片摆。因为用卡片摆可以随时进行调整,摆的位置本身就能说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用的时间相对会少一些,如果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结构图出来,对学生而言有难度,一次不一定就能画对,而且费时。当然学生也不能一次性就摆对,但教师可以适合点拨,学生随时进行调整。如:学生摆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为什么这样摆?学生摆错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那应该摆在什么地方等等。总之要将摆的位置与面积公式的推导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自主整理与教师的点拨结合起来。这个过程是师生动态交互的过程。

  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时间不够,最后练习的量比较少。在回顾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整理知识体系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学生在回答公式推导过程时不善于完整、准确的表达,在求周长、面积时计算花了一些时间。于是进行了以下改动,一是面积公式的推导用课件进行演示,学生的回答配合课件直观的演示便于学生回顾和理解公式;二是做一做的练习只列式不计算。三是考虑把对公式推导过程的复习与知识网络结构的整理两个步骤合为一步,这样可以节约一些时间,但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对学生也更有难度了。

  后面的试讲就是先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进行整合构建,效果比综合在一起就好多了。在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要理解公式中每一个字母的意义,而在建构知识结构时只需说用什么推导出什么就可以了。对计算公式的理解是建构知识结构的基础。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像一个机器的某一部分,而建构知识结构就像把各个部分组装起来一样。我们得把各部分做好后才能进行组装。经过历次磨课,我体会到:复习课并不是旧知的简单回顾,它有不同于新授课的目标,复习课一样要立足于学生,一样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整堂课上下来,我感觉到这节课仍然有很多问题:

  ①教师的语速太快,有的学生思维跟不上。

  ②教学环节控制不好,对于整体环节的把握有待改进。不能关注全体学生,控制课堂的能力有待改进,教学经验不足。

  ③老师的话说得太多。放不开让学生自主。总是担心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放不开手,所以还是显得有些罗嗦。教师的基本功不扎实,有些话不严谨或不敢说

  以上都是需要我注意改正的地方,以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12

  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反映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因此,面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对于这些情况,我认为首先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必须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必须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这节课不能仅限于书上或教师给出图形和实物,完全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摸、画、量、算身边熟悉的物体或图形,通过大量例子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

  在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中,不要急于归纳公式,而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13

  《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 “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 ,通过 “ 生活引入——回忆整理 —— 构建网络 —— 实际应用 ” 等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与运用的能力。

  1 、联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以生活中照的照片导入,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在自然而贴切中引出课题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大大激活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面的梳理复习。

  2 、先回忆后点拨,全面梳理知识。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老师点拨下自己整理,及时反馈,从而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及时查漏补缺,找准各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首先,让学生在回忆中引出六种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图形来指一指,摸一摸图形的周长,突出了 “ 有无计算公式 ” 的思考方法,紧扣 “ 所有边长的总和 ” ,使学生的思路更为清晰、明朗。接着再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强调了 “ 各面积公式的推导 ” ,唤醒了学生的思维链接。

  3、在合作中交流,在体验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交流,如让学生在合作中回忆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等。同时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融为一体,既分工又合作,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又使学生学会协作,互助互补,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4 、练习循序渐进,在实际中应用。复习不是简单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解决问题。本节课的练习既有基本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又有学生常见错题的纠正,还有综合性较强的练习设计,使学生在练习中达到了复习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价值。

  5、进一步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在得到网络图后,让学生从两个方向进行观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其中,从右往左看,可以发现在推导一种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总是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解决。从而,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成我们会的问题来解决。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10-04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范文10-05

《周长》教学反思11-21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3-17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04-16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04-16

周长的计算教学反思04-14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09-25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