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2 17:38: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1

  电势能是静电学部分的重要概念,但其比较抽象,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各个版本的教材,重力势能内容均安排在电势能的前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势能的知识,一般说来,都需要用重力势能作类比。电势能和重力势能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来看一看电场力跟重力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一、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与势能变化的关系

  任何势能都是与保守力相联系,所谓的保守力,其典型特征在于做功大小与路径无关,电场力和重力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均属于保守力。当除保守力外没有其他力做功时,保守力(对电荷或重物)做正功时,其动能增加;当保守力(对电荷或重物)做负功时,其动能减小。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我们说动能增加的来源是电荷或重物的势能减少,前者我们称为电势能,后者称为重力势能,即动能的增加来自于相应势能的下降,还可理解为,保守力做功等于势能的下降。

  在带领学生学习重力势能和电势能时,我们都要从重力做功和静电力做功的特点入手。关于重力做功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先预习了教材的基础上,老师带领学生推导并得出结论,并找到重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g=mgh1-mgh2)。值得强调的是在处理一般路径时用到的微元思想及将无限小的一段曲线可以近似为一小段直线的极限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在前面学习中有所接触,但许多学生并未完全真正接受,而这些思想在整个高中的学习乃至更进一步的学习都非常重要。而关于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教学时,在已经学习重力做功的特点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则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并总结出结论,找出静电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ab=qed,指明d的含义),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

  二、重力势能、电势能的定义

  笔者阅读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查阅了一些参考资料,关于重力势能的引入及定义大致如下:

  由重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g=mgh1-mgh2,结合能量守恒思想,引导学生注意到物体的重力mg与物体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恰与重力势能特征一致。因此,我们把物理量mgh叫做物体的重力势能。

  笔者认为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可以按如下方式给出: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的小球从地面上方距地面为h1的a点移动到地面时,重力做功[wg][a] =mgh1,若取地面的势能为零势能面,而小球在a点的重力势能为[ep][a] =mgh1与[wg][a] 相等;同样,小球从地面下方h2处的b点移动到地面重力做功[wg][b] =-mgh2,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为[ep][b] =-mgh2也与[wg][b] 相同。

  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可以定义为:将物体从该处移动到所选定的`零势能面处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定义为把物体从该处移动到零势能面处重力所做的功,这样学生也便于理解,同时这里也隐含了物体的重力势能与零势能的选择有关,即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而且,这样定义重力势能最大的好处在于后面讲电势能时可以更好地迁移、类比,有助于学生接受、理解电势能这个抽象的概念。笔者在重力势能的教学实践中也正是按照这样给学生讲授重力势能相关的内容的。在后面学电势能时,对电势能理解就很顺利,接受起来学生感觉很自然,学生个人觉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的一点思考,由于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2

  重力势能是本章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物理量,要求学生知道重力势能的定义,掌握重力势能的公式,知道重力势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改变的关系,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的含义。难点是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而重力势能的改变与参考平面无关。如果只是说明,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于是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自己推出结论,用已学旧知识,推导新知识的结论,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了,对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也是引导学生用旧知识的推导得到结论。

  为了突破难点从高度具有相对性入手,问学生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电风扇有多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这样从矛盾当中,我们很自然的就引入了参考平面,即零势能面。有了高度的相对性,学生根据重力势能的计算式,就会很容易理解重力势能也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是不同的。然后,再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来计算物体从A位置下落到B位置重力势能的改变。这样的切入学生容易理解,难点也自然而然地被突破了。

  不足之处是过于追求知识的完整和严谨,对学生的答案要求过高,给予补充的太多太细,还过于急躁的在学生回答时插话,有些问题放不开让学生讨论。老担心学生的讨论不够全面,有遗漏。以后上课我要多加强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变为主体,引导的方法和技巧要设计得更科学、灵活、合理。

  《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3

  在完成《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学后,对课堂教学做了几点思考总结:

  (一) 关于物理概念的教学

  对于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学生往往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对于概念应用更需要创设一些特例情景供学生探究,在实践中强化物理概念。遵循以上规律,在这堂课中《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学中做了如下处理:

  首先引入概念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视屏创设情景,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引入的物理概念的认同感。

  接着通过实验和理论探究相结合引入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该环节教学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起点,引导学生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接受表达物理现象的抽象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元的感知方式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

  最后是物理概念的应用,在这一堂课中关于“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关系”及“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这两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就是针对重力势能概念应用而设计的,通过这一环节学习,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物理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选择典型的特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即有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可供学生水平较低的学生从思想方法获得模仿,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巩固物理概念,并在应用中体验和感悟知识应用。

  以这节课的教学,总结一下概念课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环节:“引入,定性定量描述,应用”;相应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及理论探究,特例探究分析总结”。

  (二) 关于教学中时间把握及教学效率教学方式问题

  对于课时紧张问题,是课改以来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上一个学段中,我的一个指导原则即在有限时间中,以高效的方式授课方式传授知识,这样很多探究直接由教师讲授,一堂课下来,学生被动紧张,身心疲惫,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学中,我也在不断反思采用的教学策略,但为了赶进度,也是无计可施,最终进度是赶完了,可教学效果很差,于是我们也在不断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在有限时间资源下,做到最优化。同时给自己教学确定了几项原则和做法,并付诸实践。

  (1) 教学中不平均用力,要做到张驰有度,对于重点难度放慢放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赶进度。

  (2)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3) 综合应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提升上课效率。

  (4) 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5) 课前有计划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教师要做到有效指导。

  基于以上的理念,这堂课还有一点体会就是,“直接的传授式教学,学生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仍然是的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与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学习对学生是有意义的,它肯定能启迪学生思维,它肯定有“探究”的成份。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4

  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

  1、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激趣激学。

  动能和势能这两个全新的概念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些动画或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短片,动画中设计一些和本节学习内容相关的动画图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到学习状态。这一点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无法直接达到的,因此此处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其可取之处。

  2、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加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训练;本节课由于与生活紧密联系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新授和训练三个方面。导入包括章题的导入和节题的导入两部分,新授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我动用了各种方式,力求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训练是新授的延伸,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我的整个教学显得比较流畅,学生配合也较好。从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有:

  1、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在观看动画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的结论。但是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我想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

  2、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讨论题,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觉得漏掉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机械能的组成方面没有设计一道相关的计算题。对于“机械能的组成和单位”的巩固就显得不够。

  对于本节课教学过程所反映出来的优点,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继续发扬,对于教学教程中反映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不管是自己发现的还是别的同志提出来的,我都会认真吸取教训,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改正,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对有些实验先让个别学生谈自己的方案给那些没有方法的学生以提示,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多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实验中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明确实验目的。

  《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5

  重力势能是高一物理第七章机器能第五节的内容。本章第三节介绍了功和能的基本知识,第四五节分别介绍机械能的两个组成内容:动能和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理解关系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也关系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也关系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一节内容,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1、视频导入。本节课由几段视频引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并且也给了学生对于重力势能的感性认识。

  有几个形象生动的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更重要的是猜想也是一种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很常见的方法。如何根据经验和现象进行猜想,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重要的能力。这一环节很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要求。

  2、规范的物理推导。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是重力势能定义式的推导,因此严格的根据恒力做功的公式推导重力做功,得出重力势能的定义式,经历了一个思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理解。这一环节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一定要到位。切不可生硬的告诉学生知道或记住这就是重力势能的定义式。

  3、学以致用。学生在理解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均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无关,而重力势能本身却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时,通过一个课本后面的练习题,让具体的数据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显然就降低了难度,容易让学生接受。

  4、巩固深化。最后在学习重力势能能的正负和重力势能属于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时,把重力势能与大家熟悉的温度相类比,更始一个知识的同化过程,降低了难度。

  总之,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在学习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想方设法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标的路上,愿尽最大努力远走越远。

《《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06-11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范文04-29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800字04-30

重力势能高一物理优秀教案05-03

优秀教学反思05-03

金鱼优秀教学反思05-03

优秀教学反思摘录05-07

《插秧》优秀教学反思05-02

《利息》优秀教学反思05-02

《信》优秀教学反思05-0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1

  电势能是静电学部分的重要概念,但其比较抽象,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各个版本的教材,重力势能内容均安排在电势能的前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势能的知识,一般说来,都需要用重力势能作类比。电势能和重力势能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来看一看电场力跟重力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一、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与势能变化的关系

  任何势能都是与保守力相联系,所谓的保守力,其典型特征在于做功大小与路径无关,电场力和重力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均属于保守力。当除保守力外没有其他力做功时,保守力(对电荷或重物)做正功时,其动能增加;当保守力(对电荷或重物)做负功时,其动能减小。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我们说动能增加的来源是电荷或重物的势能减少,前者我们称为电势能,后者称为重力势能,即动能的增加来自于相应势能的下降,还可理解为,保守力做功等于势能的下降。

  在带领学生学习重力势能和电势能时,我们都要从重力做功和静电力做功的特点入手。关于重力做功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先预习了教材的基础上,老师带领学生推导并得出结论,并找到重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g=mgh1-mgh2)。值得强调的是在处理一般路径时用到的微元思想及将无限小的一段曲线可以近似为一小段直线的极限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在前面学习中有所接触,但许多学生并未完全真正接受,而这些思想在整个高中的学习乃至更进一步的学习都非常重要。而关于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教学时,在已经学习重力做功的特点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则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并总结出结论,找出静电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ab=qed,指明d的含义),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

  二、重力势能、电势能的定义

  笔者阅读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查阅了一些参考资料,关于重力势能的引入及定义大致如下:

  由重力做功的数值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关系:wg=mgh1-mgh2,结合能量守恒思想,引导学生注意到物体的重力mg与物体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恰与重力势能特征一致。因此,我们把物理量mgh叫做物体的重力势能。

  笔者认为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可以按如下方式给出: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的小球从地面上方距地面为h1的a点移动到地面时,重力做功[wg][a] =mgh1,若取地面的势能为零势能面,而小球在a点的重力势能为[ep][a] =mgh1与[wg][a] 相等;同样,小球从地面下方h2处的b点移动到地面重力做功[wg][b] =-mgh2,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为[ep][b] =-mgh2也与[wg][b] 相同。

  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可以定义为:将物体从该处移动到所选定的`零势能面处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在某处的重力势能定义为把物体从该处移动到零势能面处重力所做的功,这样学生也便于理解,同时这里也隐含了物体的重力势能与零势能的选择有关,即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而且,这样定义重力势能最大的好处在于后面讲电势能时可以更好地迁移、类比,有助于学生接受、理解电势能这个抽象的概念。笔者在重力势能的教学实践中也正是按照这样给学生讲授重力势能相关的内容的。在后面学电势能时,对电势能理解就很顺利,接受起来学生感觉很自然,学生个人觉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的一点思考,由于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2

  重力势能是本章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物理量,要求学生知道重力势能的定义,掌握重力势能的公式,知道重力势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改变的关系,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的含义。难点是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而重力势能的改变与参考平面无关。如果只是说明,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于是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自己推出结论,用已学旧知识,推导新知识的结论,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了,对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也是引导学生用旧知识的推导得到结论。

  为了突破难点从高度具有相对性入手,问学生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电风扇有多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这样从矛盾当中,我们很自然的就引入了参考平面,即零势能面。有了高度的相对性,学生根据重力势能的计算式,就会很容易理解重力势能也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是不同的。然后,再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来计算物体从A位置下落到B位置重力势能的改变。这样的切入学生容易理解,难点也自然而然地被突破了。

  不足之处是过于追求知识的完整和严谨,对学生的答案要求过高,给予补充的太多太细,还过于急躁的在学生回答时插话,有些问题放不开让学生讨论。老担心学生的讨论不够全面,有遗漏。以后上课我要多加强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变为主体,引导的方法和技巧要设计得更科学、灵活、合理。

  《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3

  在完成《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学后,对课堂教学做了几点思考总结:

  (一) 关于物理概念的教学

  对于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学生往往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对于概念应用更需要创设一些特例情景供学生探究,在实践中强化物理概念。遵循以上规律,在这堂课中《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学中做了如下处理:

  首先引入概念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视屏创设情景,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引入的物理概念的认同感。

  接着通过实验和理论探究相结合引入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该环节教学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起点,引导学生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接受表达物理现象的抽象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元的感知方式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

  最后是物理概念的应用,在这一堂课中关于“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关系”及“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这两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就是针对重力势能概念应用而设计的,通过这一环节学习,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物理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选择典型的特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即有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可供学生水平较低的学生从思想方法获得模仿,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巩固物理概念,并在应用中体验和感悟知识应用。

  以这节课的教学,总结一下概念课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环节:“引入,定性定量描述,应用”;相应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及理论探究,特例探究分析总结”。

  (二) 关于教学中时间把握及教学效率教学方式问题

  对于课时紧张问题,是课改以来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上一个学段中,我的一个指导原则即在有限时间中,以高效的方式授课方式传授知识,这样很多探究直接由教师讲授,一堂课下来,学生被动紧张,身心疲惫,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学中,我也在不断反思采用的教学策略,但为了赶进度,也是无计可施,最终进度是赶完了,可教学效果很差,于是我们也在不断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在有限时间资源下,做到最优化。同时给自己教学确定了几项原则和做法,并付诸实践。

  (1) 教学中不平均用力,要做到张驰有度,对于重点难度放慢放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赶进度。

  (2)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3) 综合应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提升上课效率。

  (4) 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5) 课前有计划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教师要做到有效指导。

  基于以上的理念,这堂课还有一点体会就是,“直接的传授式教学,学生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仍然是的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与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学习对学生是有意义的,它肯定能启迪学生思维,它肯定有“探究”的成份。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4

  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

  1、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激趣激学。

  动能和势能这两个全新的概念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些动画或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短片,动画中设计一些和本节学习内容相关的动画图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到学习状态。这一点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无法直接达到的,因此此处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其可取之处。

  2、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加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训练;本节课由于与生活紧密联系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新授和训练三个方面。导入包括章题的导入和节题的导入两部分,新授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我动用了各种方式,力求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训练是新授的延伸,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我的整个教学显得比较流畅,学生配合也较好。从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有:

  1、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在观看动画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的结论。但是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我想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

  2、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讨论题,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觉得漏掉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机械能的组成方面没有设计一道相关的计算题。对于“机械能的组成和单位”的巩固就显得不够。

  对于本节课教学过程所反映出来的优点,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继续发扬,对于教学教程中反映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不管是自己发现的还是别的同志提出来的,我都会认真吸取教训,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改正,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对有些实验先让个别学生谈自己的方案给那些没有方法的学生以提示,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多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实验中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明确实验目的。

  《重力势能》优秀的教学反思5

  重力势能是高一物理第七章机器能第五节的内容。本章第三节介绍了功和能的基本知识,第四五节分别介绍机械能的两个组成内容:动能和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理解关系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也关系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也关系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一节内容,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1、视频导入。本节课由几段视频引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并且也给了学生对于重力势能的感性认识。

  有几个形象生动的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更重要的是猜想也是一种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很常见的方法。如何根据经验和现象进行猜想,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重要的能力。这一环节很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要求。

  2、规范的物理推导。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是重力势能定义式的推导,因此严格的根据恒力做功的公式推导重力做功,得出重力势能的定义式,经历了一个思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理解。这一环节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一定要到位。切不可生硬的告诉学生知道或记住这就是重力势能的定义式。

  3、学以致用。学生在理解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均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无关,而重力势能本身却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时,通过一个课本后面的练习题,让具体的数据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显然就降低了难度,容易让学生接受。

  4、巩固深化。最后在学习重力势能能的正负和重力势能属于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时,把重力势能与大家熟悉的温度相类比,更始一个知识的同化过程,降低了难度。

  总之,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在学习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想方设法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标的路上,愿尽最大努力远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