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部编版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1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忌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部编版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2
在上完这课后,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发现有一些在教学中闪光的地方,但更多的是教学中的不足。
一、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在这方面我做得较好,在本课的教学中,先从课文的结果入手,让学生思考草船借箭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得出结论:诸葛亮神机妙算,获得草船借箭的成功。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从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这三个方面来理解神机妙算。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理解课文,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的这句话,抓住关键词笑,提问:笑的时候心情怎样?你觉得是什么样子的笑?让学生用不同的笑来读这句话。在教学中注意育人教育,教师不但是教会学生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学生做了两方面的比较后,提出疑问:做人应该做哪种人?这时候就做到了育人的工作,诸葛亮心胸宽阔、顾全大局、神机妙算我们应该做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周瑜心胸狭窄、妒忌心重,我们不应该做周瑜那样的人。
二、教学经验不够,在这方面我吃了很大的亏。
在上第二课时前,我怕孩子们不能对船头船尾的朝向这一知识难点进行突破。在课前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下,结果导致了他们对课文不感兴趣了,但孩子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课文,只是对课文面上的理解。就因为这样孩子们对本课本来充满的浓厚的兴趣,但因为没了教学的难点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似乎兴趣就不那么浓厚了。
三、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作为年轻教师在这方面把握得
不够好。特别是深入的理解课文这方面作得不好,怎样抓住一个关键点来来把文章学得更深一些,怎样读?怎样提问?使孩子们更有兴趣,我觉得自己还很困惑,比如:当讲到船头船尾的朝向等问题时,成绩好的孩子一下子就回答出来了,我这时候就急了,不知道怎么办,我知道有一些孩子并没有理解,我就把自己画的船头船尾朝向那幅图拿来展示,自己进行讲解,我觉得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得不够妥当的地方。
四、在书写板书上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的板书在设计上本来是不错的,但是在书写过程中,我自己没有排好版,字写得有点大,布局不太合理,主板书和次板书挨在了一起。
部编版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3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同学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同学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同学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一起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同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同学置疑、探究,使同学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同学在充沛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探究"雾中借箭"这局部内容,让同学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同学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同学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同学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时闪现,潜能得以充沛发展。
3、让同学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同学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同学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缺乏。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掌握不准,没能给同学大量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同学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身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希望校领导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部编版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4
这篇课文曾经参加过教学比赛,也是狠下了一番功夫,所以对这节课感到胸有成竹。拿出当年的教案和课件,略翻一遍,唤醒当年的记忆,就上了课堂了。真正上起课来,却感觉完全不是自己预想的那样。一方面,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虽然讲过多次,但对文本的解读、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并不是那么准确,时隔两年,很多细节已遗忘。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悟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文中周瑜、诸葛亮、曹操、鲁肃,个性鲜明,要想准确把握他们的特点,光凭这个故事来感受是不够的,必须去读原著,了解时代背景、历史时事、人物关系等。
记得当年讲这课时,课前功课是做了不少。布置学生读《三国》,看电视剧《草船借箭》这集。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我吃惊的发现,他们中大多数都读过三国,对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分析得头头是道,并且个别同学还能背诵期中的语句,我由衷佩服。但在今天的课堂上,当我问到谁读过原版《三国演义》时,竟然没人举手,只知道三国中的'人物名字,其他就了。我也是无语了。于是,我只能在课后给他们补课了。接下来的其他几篇名著节选,我提前布置学生读相关章节的原著,并剪辑电视剧视频给他们看,这也激发了学生读名著的热情。
部编版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5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部编版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6
《草船借箭》是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课文承担了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之责任,还有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之重任。其实,这两者不但不矛盾,而且还可以相辅相成。既可以借助课文学习阅读方法,也可以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激发阅读兴趣。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老课文,以前的人教版和现在的统编本都有。草船借箭发生在三国时吴蜀联合抗曹时期,心胸狭窄的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诸葛亮,不料他的诡计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巧借东风借箭成功,周瑜心服口服。全文塑造了一个神机妙算、顾全大局的诸葛亮。
结合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五年级学生的阅读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教材,站在教材的位置看待学生。教学设计的初衷,以朗读为基础,整体感知人物特点,抓住关键段落,紧扣关键词句,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猜读的方法,引领学生潜入文本,在语文实践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甚至是几个来回,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落实阅读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在理解和感悟中体会人物特点。常言,一堂好课须做到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学生。为此,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朗读课文,聚焦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特点。朗读法是传统教学法,也是最简洁有效的阅读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不断地接触文字,也不断地涵养学生的情操,将规范的语言文字吸纳接受积累。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能干成一件语文的事足矣。一篇课文可以开发的教学点不计其数,但是每篇课文都有一个独特的自己,也就是这一个。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去读去品析人物。每个学生都是一棵茁壮成长中的幼苗,有的可能会开放在万紫千红的春天,有的可能会绽放在秋风瑟瑟的金秋时节,有的可能会在寒冬腊月时毅然挺立不败,还有的可能一生不曾开过,但他却是一棵参天大树。学生各人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视野,可以说千差万别。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也肯定是千壤之别,引导引导再引导,启发启发再启发,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不要统一思想,不要统一贴标签。
以几段上文字,是我对《草船借箭》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教书不能只停留在设想层面,还要脚步不歇地去教去想。最简单的反思是,对照目标看达成情况,看学生的收获如何。一堂课的反思点,可以是教学设计,可以是教者态度,也可以是课堂组织等。我想着重从课堂组织角度,反思课堂节奏的问题。
一节课就像一段优美的旋律,有低谷,也有高潮。如果一直低潮,课堂氛围过于沉闷,激发不起学生热情。如果高潮迭起,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有可能就会失控。只有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才能演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草船借箭》这节课,课堂节奏没有控制好,太过于兴奋和快速,课堂的推进速度太快,以至于造成时间没有把控好。、
一节成功的课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有娓娓道来的开头,有感人至深的.情节,还有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是文章就有过渡和缝隙,一节课也要有过渡和空隙,有学生喘息和思考的机会。《草船借箭》这节课,恰恰没有做到这一点,环节和环节之间应该停一停,留给足够的思考时间,微型课也一样,书是交给学生的,教师不能唱独角戏。
一节成功的课就像一部话剧,师生默契的配合,加上教师的引导点拨,再加上学生的思考理解及流畅的表达,可以给听者以美的享受。那么,就离不开教师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也属于节奏问题。
教师的反思能力和学生的读写能力一样,聚沙方成塔,滴水才能穿透石。反思我个人认为,也是历练你对教学工作的热爱程度,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成与败,须有揭开伤疤撒上盐的勇气。话不在多,就说一句:用有限的时间,干一点有意义的事吧!
部编版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7
这次的青年教师过关课,我讲的是《草船借箭》的第二课时,一节课下来,心情比较复杂,深刻的感受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堂课,我主要围绕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来贯穿的我的课堂。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身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们分享。在同学们分享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抓住诸葛亮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可以这边的船顺风顺水,……来不及了。”等句子来体会他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另外,我还抓住“诸葛亮笑着说……”中的“笑”字,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诸葛亮有可能在笑谁,来感受曹操的多疑、鲁肃的老实等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部分孩子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这堂课还是少了些什么,我渲染的气氛还不够紧张,如果我能够把那种紧张的气氛渲染起来,课堂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另外,对于这堂课,我对于时间的把握上还是存在了失误,半个小时就完成了我课前准备的课堂任务,剩下十分钟的时间里,我不得不“急中生智”的扩展一些内容,讲一讲关于诸葛亮其他的'一些小故事,这样前紧后松的状态让这个课堂看起来很不舒服,我想,先讲小故事,再来讲本课的内容,或许会更有利于这节课的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这个课堂更和谐。 其次,对于本课的课后习题还是把握的不到位,课后习题中,明确提出本课要训练学生的分角色朗读,但我的这节课上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增添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难度,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认真研读课本、教参、课后习题,坚决做到备好课。
再次,这堂课中缺少合作探究的环节,这是不符合当前的新语文观的,课前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考虑小组合作探究对于我来说,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这次课上我并没有大胆的使用,而是采用了舍弃的态度,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锻炼小组的合作探究作为我课堂研究的一个重点。
最后,自己对于课堂的驾驭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不敢放手让学生真的去做,我想,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经验不足,确实没有这个能力让自己放心的去做,另一方面,我觉得我还应该多一些自信,或许,这件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相信自己、相信那些朝夕相助的孩子们。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在课堂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今后要虚心请教、虚心学习,争取在驾驭课堂上有所进步。
部编版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8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通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一定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可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现在明明知道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须“学到老”啊!
部编版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9
怎样教会学生鉴赏古诗词,使我们世纪下的初中语文老师,所肩负的任务,也是一种挑战。我们学生怎样才能鉴赏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占得总体比例约15%左右的古诗词,这是我要给大家共同分享的心德。
一、引导教育,创设情境
我们对初中的学生而言,古诗鉴赏课不过是给他们开一扇窗,让他们一点一点的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所以古诗鉴赏只要给孩子广泛的思维扩展空间,让孩子们去想象一首古诗所展示给人们的美好图景就可以了,不用刻意的深挖什么主题内在情感以及遣词造句能力,说太深了孩子们很难理解,反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没有教学的意义。例如:在讲《草船借箭》时,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来说,我们必须把学生引入到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原因里边,对学生来说,思维随着自己的对诸葛亮“借”箭紧张感而起伏。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那我们就要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等等。诸多观念中去思索和了解。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说的`引导教育,创设情境。
二、激发思维,观演体会
我们在语文课上,经常会给孩子们提出一些自己思考和独立见解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通过现在新世纪下的科技传媒手段来,向学生展示我们所讲的古诗词课文中的图画呀,人物呀、时代下的人物风情等等。例如:我们所讲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故诗,我们首先就会给学生们提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哪位诗人送别那位是人呀?我们并且自自答的说,是不是李白在送孟浩然呀?在给学生们一点充足的时间去考虑?我们同时也要通过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给学生们演示一下,当时的人物送别时的情景,引领学生就好似在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这样呢?就有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的主人翁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在教授语文课时做到激发思维,观演体会。
三、放声朗读,咀嚼诗意
我们在上语文古诗词时,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来说,让学生阅读过古诗词吗?我们是否留出多余的时间来人学生咀嚼过词意。就好比我们在讲:《雨霖铃》时,我们要让学生去体会放声朗读,词句的。如: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部编版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0
一、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敢疑、敢问
有一次,我参加学校组织的“年轻教师成长课”,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的《生命 生命》。整堂课,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成了一个个容器。他们真的懂得老师讲什么吗?不见得。虽然有学生高高地举起小手,但都被老师忽视了,没有给他们提问的机会。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担心学生的提问打乱讲课的程序。特别是在公开课上,课堂过程一旦偏离预设,老师难以控制局面。
(2)怕学生究根问底,老师如果答不出来,会觉得很尴尬。
(3)怕浪费课堂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久而久之,学生就像接收器一样,只接收教师的信息,不会主动反馈信息,更不敢向老师提问。因此,教师要转变“师道尊严”的观念,放下架子,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此外,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
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评比课上,洪老师执教了《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她在展示“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图片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质疑:“水中有那么多鱼吗?”“老师,这张图是您画的吗?”“为什么我在水中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鱼?”“是不是假的呢?”……洪老师没有提出问题,但学生自发举手发问。洪老师满足了他们。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的展示过程,老师要帮助他们重构认识结构。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才能对症下药。在现实中,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乐于提问。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性格、情绪等因素有关。我们作为老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氛围,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且充分地满足他们。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不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正确,是否适宜,教师千万不能挖苦斥责,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忽视学生们的感受,而应及时反馈,让学生乐于提问。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容易使对方注意力集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提出问题。当然教师可以以会问的学生为榜样,让学生渐渐悟出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提得好。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明确判断,回答正确的加以肯定,回答不正确的`加以纠正,注意评价的方式和语气,绝对不要伤到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
在中高年级,教师可以让全班评议哪些问题提得有价值,让学生逐渐领悟提问的一般方法。
(1)从课题入手设疑。如《草船借箭》一文,教师可以从课题入手提出如下问题: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
(2)从关键语句设疑。如《乡下人家》一文的总结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学生抓住这个关键句提问:“这儿的季节都有哪些景色?为什么说乡下的风景是独特、迷人的呢?”
(3)从对比处入手设疑。《草船借箭》描写了鲁肃、诸葛亮面对漫天大雾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的事情。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来了,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从两人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找到质疑点:诸葛亮为什么笑呢?他在笑谁?笑他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呢?
(4)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设疑。如《穷人》一文使用省略号的地方很多,共有十几处,有的地方还与感叹号连用。学生可以对不同地方的省略号的作用提出疑问。
部编版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1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来引导学生体会他的神机妙算。而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还课外搜集了一段视频,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在初步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我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引出他“知天文、懂地理”,但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文章中的表现,因而我稍作解释,他们很快就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怎样“深入浅出”“厚书读薄”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楚,而且学生可以接受,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的区间(6~9自然段)进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你是从哪看出他知天文?”学生抓住“大雾漫天”这一关键词来体会的,而我也借此机会,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抓关键词”,紧接着,我通过同样的方法,简单分析了诸葛亮“懂地理”。本节课,我们的重点是诸葛亮的“识人心”,分析他把曹操、周瑜、鲁肃的性格辨识得很透彻,所以才能够顺利地把箭从曹操那借回来。同时我还通过“师生感情互读”、“一咏三叹”“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诸葛亮的“笑”和周瑜的“叹”里包含的多重含义。
从整个流程来看,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这样以主问题为中心,小问题紧靠成为一条线的方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整体紧凑。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抓关键词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部编版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部编版教学反思04-18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4-14
部编版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通用5篇)10-18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心得08-17
部编版语文教学计划02-05
部编版五下《田忌赛马》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23篇)05-11
部编版一封信教学反思(通用10篇)10-03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5-06
部编版《秋天的雨》教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