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教学反思(通用18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环境教育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1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秋词》总是让人沉浸在如画、如歌的秋日美景之中。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的生存环境时,不禁让人感慨万分,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酸雨、南极臭氧洞、水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能源枯竭等各种环境问题越来越威胁我们生存的空间,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否则,美丽的故乡,美丽的祖国,就只能在回忆里回味,将来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只是没有生气和希望的奄奄一息的地球。
《环境教育》是我校七年级选修的一门地方课程,共五个单元,分别从大气、水、土地、生物、能源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大气》这一单元为例,谈谈我的课程设计与反思:
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要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教师只有在这一思想指导,才能把握环境教育的内涵,上好每一堂课。
二、补充丰富的材料:
教材的内容,无法满足同学们求知的欲望,教师要尽量扩大学生的视野,补充饶有趣味的材料:
1、展示图片导入:先给同学们展示大气污染的图片,后展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图片,通过鲜明的'对比,引起同学们对大气的重视;再次对比地球和月球表面,得出结论: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上就没有生命,从而重视本节课的学习图片直观形象,比单纯的语言表达效果要好;
2、介绍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生态灾难时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要补充材料解释如:
a、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b、极地冰川融化:极地动物栖息地减少,极地动物大量死亡。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北极熊和南极的企鹅都成了这一问题的受害者;
c、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蓝天、阳光、海洋、沙滩……马尔代夫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然而,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个天堂岛国面临“消失”的危险;
d、酸雨:展示森林、湖泊、建筑物被酸雨腐蚀的图片;
e、南极臭氧层空洞:臭氧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储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三、给学生生留下讨论的时间,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
1、你见过当地那些污染大气的现象?
同学们回答踊跃,提到了所在乡镇的纺织厂、造纸厂、皮革厂、钢铁厂的排污行为,冬天取暖时燃烧煤炭产生大量黑烟、汽车尾气、焚烧秸秆等污染大气现象。
2、你能想出哪些措施和建议来给地球“降温”?
对于这种有难度的题目,教师要给予指导,介绍必要的法律知识,国际性法律有《京都议定书》,国内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严格执法更是必
不可少的,环境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最大的问题是相关利益集团在作怪,环保部门收受企业贿赂,纵容企业排污,紫金矿业就是典型,其涉案的相关责任人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四、观看环保视频,给同学们以心灵的启迪:
镜头一:超市购物,前面是一个年轻的女孩,穿着很时尚,硕大的耳环在面颊边摇晃,晃得人眼晕。她把购物筐里零零碎碎的小东西倒上收款台,平静的从随身小包里掏出一个折叠整齐的布袋,递给收银员,说:“我自己带了袋子。”
镜头二:一个会议上,满头银发的老院士在座位上坐立不安。他叫来酒店工作人员轻声要求:“能不能打开窗帘让太阳光进来,把会议室这些灯都关掉?太浪费电了,中国不是个能源大国!”
镜头三:家里。看到大桶小桶里装满了水,妈妈说:“这些是洗菜的水,可以留着冲厕所。”洗衣粉也换了牌子,她说:“听电视里说,含磷的洗衣粉污染环境,所以我买了无磷的。”热水器换成了太阳能的,新买的冰箱、空调,都贴着“节电”标签。
无论是什么课程,倡导同学们学以致用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坏习惯,并没有意识到那都是对我们环境造成伤害的事情。你还在刷牙的时候让水龙头一直开着吗?你还是喜欢用一次性抛弃的用品吗?你还是在家里用非节能的电灯和电器并喜欢一直开着吗?你还在到处乱扔塑料袋么?面对秋日的野草,你还会放一把火么?……
再小的力量,汇成溪流,汇成江河,最终就可以汇成力量的海洋。构建和谐社会,保护环境,必须要全民动员起来,亮出我们的保护之剑,从自己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从改变自己一个小小的习惯做起。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地方课程教学,我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学们重视不够,由于地方课程不在中考范围之内,许多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可学可不学,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学习不单纯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增长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二、同学们手中现有的资料较为缺乏,幸而是信息时代,作为教师,一定要多搜集材料,给学生以补充。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三、总的来说,农村的环境状况比起城市要好点,没有城里工厂林立、车来车往的“繁华”,若能组织学生就近到企业实地参观,学习效果能会更好些,落实地方课程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总之,中学开展《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举措,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之必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投身到开展环境教育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才能培养出大批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创新意识的合格人才。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2
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它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而对环境的损害行为又与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相联系。因此,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学生提高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并使学生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本文就《生物学》中的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风格
主要是指教学方法与态度,教师的领导风格,教学取向等。在环境教育中适宜推行“进步”型教师的教学风格,即教师作为教育经验的向导,提供给学生综合话的内容,注重创新思维,强调创造性的语言表达,以幽默机智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处于主动的角色,通过发现、探究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1、综合性环境保护涉及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的所有领域,所以,环境教育应重视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方式,尽可能与各相关学科结合,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全面性的认识。如理解酸雨问题就要综合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
2、创新性在课堂思维方式上要让学生反常规思维、克服定势,用创新思维去辨析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如引导学生摒弃彻底消灭有害生物的观点。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IPM概念,强调要把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而不是将这些物种消灭。因为这不仅有利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独特的基因库,还可以将有害生物“物尽所用”。比如说从家蝇的体内提取抗菌肽等。
二、教学方法
宜多采用“互动式”的活动课形式突出活动性和开发性。要尽量选择学生身边存在的真实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多种角度、多种形式的思考,探索考察,发现所要掌握的概念、观点或应有的态度,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确立正确的环境论理。
如用“头脑风暴”法探讨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例如何才能既保护环境,又防治害虫?学生会想出许多点子——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以光治虫、育林治虫、天敌治虫等。又如用“角色扮演”法授权学生去处理具有争议性的环境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活动首先要把某一环境问题的个案展示出来,让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不同的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和观点。如大量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某河流而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就此问题进行角色扮演记者、群众、工厂老板、环保人士等各抒己见,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很多,演讲法,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法,调查法,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可根据具体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将各种方法优化组合,形成一种科学方法体系。
三、教学内容
常采用“事例分析——形成概念——实践应用”的认知模式,在事例的选择上宜多采用“近距离内容”。
1、在时间上,选最近发生的事例,说明环境问题“就发生在昨天和今天”给学生一种震撼。如沙尘暴袭击了北京城,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这主要的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森林,草地资源造成土壤沙化而引起的。
2、在空间上选用近距离的事例,说明环境污染“近在眼前”。如太湖水质持续恶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太湖银鱼产量急剧下降,说明水体遭到严重的富营养化。
3、善于“路边拾数”做到“心中有数”用最新科学数据说明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善于收集并分析老百姓常讲的谚语,顺口溜等,增加环境教育的人文性。如我国大运河南段居民的顺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水质变坏,70年代鱼虾绝代,80年代不能洗马桶盖”实际上也是许多河道受严重污染的真实写照。
4、在课堂语言中尽量增加趣味性,如地球在“发烧”——温室效应和海平面上升,“空中死神”——酸雨等等,平时要注意收集和创造幽默的语句。
四、教学媒体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跨越时空,使“远在天边”的问题缩短到“近在眼前”,让学生以直观的方法获得间接的经验,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可播放歌曲《太湖美》作为“水污染”一课的引言,然而歌曲中展现的美好情景已成过去,太湖已是我国目前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之一。利用CAI课件创设课堂氛围,在“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课堂上,课件中插入歌曲《有一个女孩》(讲述一个女大学生为保护丹顶鹤殉身的故事)并用背景“沼泽地”、“飞翔的丹顶鹤”来渲染。这种集文字,图象,动画,声音,音乐于一体的教学媒体能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目前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可利用Internet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如在《环境保护》一节中,引导学生访问相关网站,网页,还可利用校园网查阅资料,与同学协同制作环保宣传网页等。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时机,要关注每一个重大纪念日,“有机”就“可乘”,抓住契机及时教育,将环境保护意识深入学生头脑中。3月22日“世界水日”教育学生要“饮水思源”,6月5日“世界环境日”告诉学生要关注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3
在教学《爱护环境保健康》一课时,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发展的课程新思想与课改新理念。我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新课程精神,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中的激情、明理、导行等环节都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例如在激情这个环节中,我就利用课件播放学生搜集到的在街道、广场等实地拍到的破坏环境的图片。图片的直观性,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也让他们发出了“真脏啊!”“太可怕了!”这样的感慨。就这样,学生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热爱生活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明白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为学好本课的主题打好了基础。
在明理这个环节中,我选取儿童最熟悉的“生活事件”——“吐痰”图作为范例,先让学生看图,再思考小朋友为什么把痰吐在纸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就被调动了,他们自己体验过吐痰,也见过乱吐痰的.情形,因此谈起自己的想法,说起随地吐痰的种种危害也就得心应手了。
本节课教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生活出发谈自己经验、体会,构建一个真实互动的生活化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2、以学生为本,全面落实新课程精神。
我首先依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把教材内容的重点确定为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通过图例的辨析使学生明确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其次,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在“延伸拓展、升华认识”这一环节,首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为了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还可以还做些什么呢?”这样不仅课堂的参与面广,而且活跃了气氛。
通过反馈,有的学生要写标语,有的要画宣传画,有的要给镇长写信,有的要做手抄报……一时间,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宣传环保的妙招果然不少,也都跃跃欲试,想为爱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学生就是主体,他们全面参与,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行为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具备参与自身实践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仅仅把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发展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过去,由于某些原因,我们的教育教学、逐步演变成以书本为主体,而忽略了生活的实践和社会的实践。本节课中,当学生获得要爱护生活环境的道德认识后,为了让他们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行为准则,我把教学内容与教室环境有机联系起来。首先,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环境,找找哪些做得还不够好,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学生在观察了一番后,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整理卫生角,想整理讲台桌,想给教室洗个澡……接着,我便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组成各种活动小组,并布置任务,安排大扫除活动。这样,从口头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地体现《品德与生活》课“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主旨。
其次,在课堂的最后,我临时增设了自己故意随便丢弃纸张的环节,意在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不仅自己保护环境,而且也敢于制止别人破坏环境的行为。
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教师的应变能力欠缺,在处理一些课堂中的突发现象不够灵活;其次,活动面不够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个别学生发言过多,还有少数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再次,课堂的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的回答十分精彩时,没能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发挥我得长处,弥补课堂中存在的不足。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4
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通过给同样动态的人物添加环境,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了解绘画中表现人物与添加环境背景的关系,掌握利用环境衬托人物活动的绘画方法。,+加环境,使人物与环境和谐统一。想象人物:根据人物特定人物动态,想象人物在做什么。想象环境:根据人物活动想象和添加环境。
在本课教学中,难点在于表现人物动态变化特点,根据人物姿态,通过改变位置方向想象人物动态的变化,并表现出来。因此,除了让学生大量的欣赏人物动态的图片,另外,我还制作了一个活动的人,主要是根据姿态的变化改变肢体关节的位置,演示给学生看,这样让学生观察人物姿态的'变化会更直观和深刻,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再解决疑难问题,更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时候老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做示范,老师画的每一笔都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不仅觉得绘画很神奇,更想亲自去试一试。
学生在进行艺术实践的时候,我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作画,发现优秀作业及时展示和鼓励,克服学生在作画是产生的畏难情绪。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的作品各有不同,从绘画看心理,有几幅作品很有代表性。
画面一(作者是一个在校外报有美术兴趣班的同学,性格内向。)他选择的是教材中提供的一个人物动态,一个半躺着的小男孩儿,经过他的创作和想象,画面中赫然呈现:一个被铁链拷着双手坐在凳子
上的罪犯,表情痛苦万分,因为时间不充分,这幅画的背景没有画出来。
画面二(作者是一个活泼开朗很调皮的小男孩儿,脸上总挂着甜甜的笑。)他选择的人物动态和换面一的作者选择的是同一个人物,但他改变了原来的人物动态,画面中出现了三个不同动态的人物,他们在快乐地、有节奏地用自己的肢体演绎着街舞,动态夸张、滑稽、搞笑,每一个人的表情看起来都很快乐,并且衣着穿戴的色彩对比很强烈,给人的感觉很振奋。
还有很多不同的画面,这两幅比较有代表性,我想,每个孩子选择的人物动态,加上自己的想象创作,表现出来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应直接和学生的性格、情绪等心里状态直接相关,美术课除了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更不容忽视的是,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的健康、愉快地学习。可以说:绘画是通向孩子心灵的一个窗口。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5
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根据人物的姿态想象人物在做什么,可以添加什么服饰和环境。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对于学生来说,主要学习内容是通过给同样的动态的人物添加不同的服装与环境,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了解人物与环境背景的关系,掌握利用环境衬托人物活动的绘画方法。主要的难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多角度变换形象,添加合适的服装和环境,虽说是表现人与景的关系,但是难度却要更胜一筹,因为学生的想象和表现是发散的,每个孩子都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每个人对于环境的表现力又是有限的,学生要在富有创意的联想环境的同时用绘画的语言提炼概括,在大胆想象客观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的.表现。
本课作业的辅导难度可能更要大于引导启发的部分,人物服装细节表现、环境的刻画对于三年级学生也是个不小的挑战、而作为整节课的环节设计,难以腾出充分的时间来进行细节的指导,所以这个部分的难点只能通过学生作业赏析来解决,在选择范画时我发现书本中的学生作品虽然精彩,但是难度较大,在引导创作上效果不明显,所以觉得如果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表现内容,且背景表现手法更加简洁放松的学生作品进行赏析。
由于需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所以在典型环境中寻找相似动作的人物形象这一要求就很有必要,图片资料的搜集就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在众多图片的整理过程中,比较困扰的地方是,如何让学生了解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这一点我是采用了出示人物剪影,学生根据动作和服装猜测背景环境的游戏实现教学目标的;进一步的想象引导采用了学生亲自做一做动作、组内合作讨论学习、创意生活图片的启发等一系列方式层层递进来完成的,虽然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但是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相当多,这也是为了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做出的努力。
通过本课教学,我觉得除了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寻找创作灵感,对于中年级孩子来说,富有奇幻效果的想象更加能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很多学生在作品中也表现了童话世界中的奇妙境遇,但学生对人物造型把握还不够准确,以后还需多加练习。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6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关于亚洲的气候,这是教材安排学生学习的唯一一个具体大洲的气候,所以本人在设计时特别注重对大洲气候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便于今后学生在接触其他地区需要分析其气候时可以通过现在的学习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有两个具体安排。
1.在归纳部分总结分析一个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
2.在拓展部分分析非洲的气候特点,检测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成度。
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在学生今后学习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时可以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融会贯通;这也是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全局观念。由于设计意图明确,所以课堂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措施,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密切,整体感觉一气呵成,所以学生最终的三维目标实现较好。
但本课一开始,在第一个环节提前自学的第一个学习过程中,本人发现提供给学生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表格中遗漏了一个寒带气候,本人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听老师纠正补充,而是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老师在归纳这张表格时犯了一个错误,漏了一种气候,哪个同学帮老师修正这个错误呢?学生非常投入地寻找被我遗漏的气候类型,他们指出老师遗漏了两个气候类型,一个是寒带气候,一个是高原山地气候。我态度诚恳地感谢他们的帮助,并且请他们把寒带气候添加到表格的最后一栏,同时说明高原山地气候不要添加上去,并请同学们想想老师为什么不叫他们添加高原山地气候呢?学生最后发现了表格中的气候类型的分布都与纬度有关系,而高原山地气候主要与海拔有关系。一个课前准备的疏忽,说明了本人备课不够仔细,但也提供了本课时的课堂生成课程,在本人的教学机智中得到运用:使得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的积极性更高,阅读时注意力更集中,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本人对自己所犯错误不忌讳,在请学生帮助的同时增加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给本人一个启示:课前设计得再好,课堂教学过程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进行,课堂永远有鲜活的即时生成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这样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心灵交融的场所。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7
本次“口语交际”课题是“我们与环境”,要求同学们讨论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口语交际”教学时先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和同学们讨论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时,我先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好在哪里,激发了学生的交流兴趣。
三、不足之处
在讨论过程中我没有注意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喜欢交流的同学会占据很多表达时间,性格内向的同学,很少参与交流。
三、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教学“口语交际”时,先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成果加以整理,谈自己在课外的收获,然后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组成小组进行交流并形成书面稿。在小组内认真地讨论交流,讨论时互听互改,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8
本节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根据这节课的重难点,我引入学生们熟悉的动画人物图图和不同环境搭配的图片,让学生们猜一猜他在做什么?通过进一步引导询问学生:“为什么同样的人物,同样的动作,大家的回答都不一样呢?”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图片发现答案,从而导入课题,这样,很快就能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
为了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我设计了一系列环节,比如:导入之后,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张人物的轮廓图,是法国油画家米勒的.作品来引导他们,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了解到原来也可以这样想象;后来,我又展示了书上提供的造型图片,让学生进行想象,加上之后的优秀作品的欣赏和对比,进一步让学生从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吸取别人的精华为己用。
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胡思乱想”,我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能有创新,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从作业来看,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他们提高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于课堂时间关系,评价环节进行的相对简单了些,对学生作品也未进行细致的评价。在整堂课中我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情况,用自己的语言引导他们,多种手段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效果良好。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计了拓展环节,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拓展到了环保问题上,因为当今人类与环境之间最刻不容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环保问题,通过延伸,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意识到要为创建美好家园贡献出自己的努力。
美术课除了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更不容忽视的是,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的健康、愉快地学习。可以说,绘画是通向孩子心灵的一个窗口。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9
《动物与环境》是《生物与环境》单元中的第二课。课始,一副松鹤延年图激活了对主题任务的思考: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吗?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通过学生的猜想、观察、比较、交流、验证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再通过对动物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以及对动物生存本领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和本领,体会到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
整堂课,通过学生的课前收集资料、资料整理、有效交流、信息分享、形成认识的科学探索过程,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交流的动态探究过程,感受到动物的神奇、自然的神秘和生命的可贵,激发他们珍惜、热爱和探索生命的情感,珍惜生命、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10
根据这节课的重难点,我先在上课的时候请几位学生上讲台摆几个动作的造型,再由其他学生猜猜看,他们在干什么?再反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猜,由游戏导入课题,能很快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为自己的布娃娃穿衣服我想是很多儿童都很喜欢玩的游戏,所以基于这点,我利用课前制作好的线描人物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猜测这个人物在干什么?教师再将事先准备好的服装为人物“穿上”,再请学生猜猜看他在干嘛?然后请个别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上讲台来为人物添画上背景。提问:“为什么同一个姿势的人物穿上不同的服装,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让人感觉在做不同的事情呢?”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出人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解决教学的重点。
接着给人物换上一套太空服的时候,教师启发学生,人类在太空中是失衡的状态,那么如果他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你还能想象出他在干嘛呢?之后教师再给人物换上最后一套服装,把人物装扮成女性,再请学生来猜测这个人物在干什么,她处于的环境是怎样的?来解决教学的难点。
最后才请学生打开书本,欣赏上面的作品,看一下还有哪些环境是自己没有设想到的,这样可以填补学生想象的漏洞,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进一步从优秀作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汲取别人的精华变为己用。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人物的造型把握还不够准确,还需要在课堂和课后多加练习。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11
本课是区域地理学习,以区域为主线进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也是本学期的一学习主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相关的教学资源,设置恰当的活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设计意图。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受。
本节课我重视学生读图记图能力的培养,从图中得到有关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而且能够从地形图上掌握亚洲的重要地形区,由我的导学提纲引导、分析出亚洲的地势特点以及对河流分布的影响,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差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如有关亚洲的世界之最,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说出来.采用竞赛方式,看谁知道的多,说的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后拓展)。培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学会表述和倾听,在合作中求得共同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表现机会并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但也有不足之处:
一、在分组解答问题环节中,应引导本组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而不能只顾本组一两名主动性强的同学参加,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
二、在组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时,感觉到有点易放难收。给了学生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强,气氛也很热烈,不能很适时地做出总结、点拨。
三、在学生自主回答时,有的同学不能很好的思考回答问题,发散思维“过强”影响课题进度。这是我还需要努力改进学生素质。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12
过去的课堂教学,我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泯灭。本学期教学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本次课的教学先安排学生"给生物找个家"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提高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得出生物能够影响环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
希望通过长期的努力,使生物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活跃、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教师良好的沟通,使学生直接或间接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13
旧版的人美版教材中《人物与环境》这一课是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新版本中移至三年级第六册,改动较大,在授课过程中我做了比较和归纳,将此次的教学心得总结如下: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对于学生来说,主要学习内容是通过给同样的动态的人物添加不同的服装与环境,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了解人物与环境背景的关系,掌握利用环境衬托人物活动的绘画方法。主要的难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多角度变换形象,添加合适的服装和环境,虽说是表现人与景的关系,但是难度却要更胜一筹,因为学生的想象和表现是发散的,每个孩子都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每个人对于环境的表现力又是有限的,学生要在富有创意的联想环境的同时用绘画的语言提炼概括,在大胆想象客观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的表现。
对于教师来说,本课作业的辅导难度可能更要大于引导启发的部分,人物服装细节表现、环境的刻画对于三年级学生也是个不小的挑战、而作为整节课的环节设计,难以腾出充分的时间来进行细节的指导,所以这个部分的难点只能通过学生作业赏析来解决,在选择范画时我发现书本中的学生作品虽然精彩,但是难度较大,在引导创作上效果不明显,所以觉得如果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表现内容,且背景表现手法更加简洁放松的学生作品进行赏析。
另外,对于整节课教学感触最大的是关于素材的搜集、整理及呈现方式,对于教师来说是较大的准备工程。由于需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所以在典型环境中寻找相似动作的人物形象这一要求就很有必要,图片资料的搜集就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在众多图片的'整理过程中,比较困扰的地方是,如何让学生了解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这一点我是采用了出示人物剪影,学生根据动作和服装猜测背景环境的游戏实现教学目标的;进一步的想象引导采用了学生亲自做一做动作、组内合作讨论学习、创意生活图片的启发等一系列方式层层递进来完成的,虽然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但是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相当多,这也是为了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做出的努力。
通过本课教学,我觉得除了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寻找创作灵感,对于中年级孩子来说,富有奇幻效果的想象更加能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很多学生在作品中也表现了童话世界中的奇妙境遇,比如会飞的蝴蝶公主、可爱的天使、神秘的宇宙飞船等,希望在下一次的教学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14
保护环境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的教学内容,可以看漫画写环保故事,也可以写感受或建议书,写作的形式和题材都比较灵活。漫画与作文的结合,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它使学生说话和写作的热情倍增,在饶有兴趣的解读漫画、创作漫画的过程中,学生顿时会沉浸在浓浓的生活气息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写作或说话欲望油然而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看漫画习作也成了老师和同学都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经历三次的磨课之后,在最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体现了老师的习作教学的特点。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如何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让学生顺利完成习作任务,老师让学生搜集喜欢的漫画,课上让学生互相欣赏,并介绍自己的漫画。利用漫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更主动更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贴近生活,拓宽思路
《新课标》十分重视引领学生在贴近生活中积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在多样化的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在“习作教学建议”中要求“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习作评价建议”中要求“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阅读、思考等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对于高年段的学生写漫画习作来说,只写出图意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写出自己对漫画的理解以及感受,而这也正是难点所在。教师利用一组与学生生活并不遥远的图画,即森林被破坏后给人类造成的伤害,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联系实际谈联想,谈体会。
三、小组交流,引导探究
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教师的行为应该是尊重学生需要、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以学促教,所以在指导习作之前,先让学生试写自己看到的漫画,然后集体评议,是否符合习作要求,并组织讨论:对于漫画这样一个特殊的图画,还应该写写什么呢?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中明确“要写什么”的问题,既而明确自己的习作内容。
四、悉心指导,循序渐进
无论从学生的说还是学生的写的指导上,教师都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有提高的机会,使学生经历由不会写到会写,由不知道写什么都明确内容的提升的过程。
五、重点指导建议书,重视格式正确
第四单元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主题,安排了两个跟“环保”主题相关的训练项目,其中之一便是“写建议书”。建议书以前已经接触过了,以往有些学生在写建议书方面许多同学容易出现的最大问题是要么空洞无物,格式不正确。习作前老师让学生作了充分的准备,一是查找关于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大气资源、土壤资源等遭受严重破坏或遭受污染的资料,二是开展到校园、社区、公园、街道、学校周边走一走、看一看的活动,了解周围存在哪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在交流资料时,学生心灵受到震憾。因此,绝大多数同学都定准了自己建议的对象,定好了建议的主题。这些建议指出问题时描述生动,感情真挚,而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建议的内容清晰,准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细致,建议的态度委婉,让人容易接受,而且大部分学生重视了建议书的格式,做到格式正确。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15
环境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与环保责任感的重要学科,在当今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意义非凡。回顾过往的环境教育教学历程,有诸多收获,也不乏有待改进之处。
一、教学成果与亮点
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在讲解“水污染防治”课题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河流污染实景图、被垃圾环绕的海洋生物照片以及清澈水源地与受污染水域的'对比视频。直观视觉冲击让学生瞬间沉浸其中,课堂讨论热烈,大家对水污染危害有了深切感知,深切意识到环保刻不容缓,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防治措施的热情,提升主动学习积极性。
2. 实践活动深化认知:组织校园“垃圾分类达人挑战赛”,将学生分组,实地对校园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比拼,并要求各小组总结分类难点、易错点及改进建议。活动中,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亲身体验垃圾分类流程,后续校园垃圾乱丢现象显著减少,学生也能在家中主动引导家人做好分类,知行合一效果显著。
3. 跨学科融合拓展视野:与美术课结合开展“绘制绿色家园”活动,学生在构思画作过程中融入生态保护元素,像画出太阳能房屋、绿树成荫街道、有湿地净化功能的公园等;同时与语文课联动,让学生撰写环保主题倡议书、科幻小小说,畅想环保未来或呼吁公众行动,打破学科壁垒,拓宽环保知识应用场景,强化综合素养。
二、反思不足
1. 深度剖析欠缺:部分复杂环境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的深层地缘政治博弈”“生物多样性锐减背后的经济发展模式矛盾”,教学仅停留在表面现象阐述,未深挖根源、剖析内在复杂逻辑,导致学生理解浅薄,难以把握环保问题本质,不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应对多元环保挑战。
2. 个体关注不足:课堂互动多聚焦小组或整体回应,部分性格内向、基础薄弱学生参与度低,尤其在讨论“生态农业发展前景”等需一定知识储备论题时,他们怯于表达,学习困惑未得到及时疏解,知识吸收与能力提升受限,易产生厌学情绪。
3. 家校联动待加强:环境教育应是家校社协同发力,目前教学多局限校内,与家长沟通仅偶尔通过家长会简单提及,未系统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开展环保教育,像家庭水电节能、绿色出行习惯养成等方面,家校未形成稳固教育合力,削弱教育持续性与实效性。
三、改进策略
1. 专题深挖研讨:针对复杂环保问题,设计系列专题课程,邀请专家线上或线下讲座,组织学生查阅学术资料、模拟联合国环境大会辩论等,深入剖析经济、政治、文化与环保交互关系,拓宽国际视野,洞察环保本质,提升学生深度思考与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2. 分层多元互动:课堂采用分层提问、小组帮扶、个性化任务等形式,依据学生学情设计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创新任务,鼓励内向学生从简单分享起步,逐步建立自信参与高阶讨论;课后利用线上学习社区,提供一对一答疑辅导,确保每位学生跟上教学节奏、融入学习进程。
3. 家校共育体系构建:定期举办环保主题家长学校,分享家庭环保教育方法技巧、亲子环保实践案例;制定家庭环保任务清单,涵盖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等多领域,定期检查反馈,设立“环保模范家庭”评选表彰机制,激励家庭全员投身环保教育,延展教育时空,筑牢学生环保理念根基。
环境教育任重道远,持续反思改进教学,提升教育质量,方能为培育具深厚环保情怀、扎实行动能力的下一代贡献坚实力量,助力生态美好未来。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16
环境教育是一门关乎人类未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责任感的重要课程。在近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不断摸索、尝试,既有收获的欣喜,也察觉到诸多有待改进之处,以下是对这一阶段环境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反思。
一、教学成效
1. 认知提升显著:通过系统讲解生态系统构成、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等理论知识,配合直观图片、震撼视频资料展示,学生们对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扎实。课堂提问与课后小测验反馈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准确阐述大气污染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等,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也有深刻领会,知晓物种间复杂依存关系维系生态平衡,为树立正确环境观筑牢认知根基。
2. 情感共鸣激发:组织“地球一小时”模拟体验、校园垃圾现状调研等实践活动,学生切实感受到能源珍贵与垃圾问题严峻,环境责任感被有效点燃。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分享节水节电妙招、对一次性用品抵制想法,从心底迸发出对美好环境向往、对破坏行为担忧情绪,立志投身环保行动热忱高涨。
3. 行为转变初现:日常校园观察发现,不少学生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习惯,主动将垃圾分类投放,还自发成立“环保小卫士”社团,利用课余在教室、操场宣传环保知识、监督不文明行为,将课堂所学践行于点滴生活,实现知行转化第一步。
二、问题剖析
1. 教学内容适配性待优化:部分教学内容深度把控欠佳,如讲解全球气候变暖前沿科研成果时,复杂气候模型、专业术语超出初中学生理解范畴,致课堂出现迷茫眼神、互动冷场状况;内容广度拓展失衡,侧重于自然环境破坏阐述,对社会层面环境政策、环保经济手段涉及少,不利于学生构建全面环保认知框架。
2. 教学方法多元但整合不足:虽采用讲授法、探究法、实践法多种形式,但衔接生硬。讲授后仓促组织探究活动,学生未吃透理论就盲目讨论,思维受限;实践活动常受场地、时间掣肘,校园垃圾调研仓促收尾,数据收集分析浮于表面,难深挖问题本质、发挥实践最大育人价值。
3. 评价体系片面单一:当前侧重知识记忆考核,以试卷测验评估学习效果,忽视学生在实践活动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及日常行为养成表现。导致部分学生“死记硬背”应考,未真正内化环保理念、提升综合素养,与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环保人才目标背离。
三、改进策略
1. 精修教学内容:依学生年龄、知识储备剪裁内容,将复杂气候变暖知识具象为北极熊生存困境等案例,降低难度;增添环保政策法规解读、绿色金融案例,拓宽广度,编印贴合学情校本教材,助学生系统学习。
2. 融合教学方法:以项目式学习统整多种方法,如设计“校园绿色改造”大项目,先讲授生态建筑原理,再分组探究、实地勘察制定方案,全过程教师灵活引导,确保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层层递进,提升教学效能。
3. 重构评价体系:知识考核融入理解应用题型;实践活动重过程评价,观察记录学生表现给予针对性反馈;日常行为纳入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结合,激励学生持续践行环保,全方位衡量学习成果。
环境教育任重道远,反思是成长阶梯。后续我将持续改进教学,让学生成长为有知识、有担当、有行动的环保主力军,为地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17
环境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扎根的重要课程,在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收获与挑战并存,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深入反思。
一、教学成效
1. 知识传递显效: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案例剖析等多元方式,学生对各类环境问题,像全球变暖、水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的成因、危害及现状有了清晰认知。例如,在讲解全球变暖单元,借助模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动画视频,配合详实数据,直观呈现问题严峻性,课后检测显示超80%学生能准确阐述温室气体排放源及变暖引发后果,夯实理论知识基础。
2. 意识觉醒显著:组织校园垃圾分类调研、社区环保宣传海报绘制等实践活动,学生从课堂走进生活场景实操,亲身体会环保紧迫性与自身关联性。不少学生自发在校监督垃圾分类执行、倡导家庭践行“光盘行动”,日常行为转变彰显环保意识萌芽扎根,从被动接受迈向主动践行。
3. 能力锻炼初成:小组合作探究项目,诸如“本地河流生态修复方案设计”,充分锻炼学生信息搜集、问题分析、团队协作与方案制定能力。各小组实地考察河流污染状况,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提交方案涵盖治污技术、生态补水、公众参与多层面,虽稚嫩却展现思维拓展与实践应用能力提升。
二、存在问题
1. 教学内容深度把控失衡:部分章节,如“新能源开发利用”,引入前沿科研成果、复杂技术原理时,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预估偏差,致使内容艰深晦涩,课堂互动遇冷,部分学生理解吃力、兴趣低迷,偏离激发探索欲初衷。
2. 实践活动推进阻碍多:校外实践受场地审批、安全保障、时间协调制约,开展频次低于预期,像“自然保护区生态观察”计划因手续繁琐搁置;校内实践资源有限,模拟环境实验设备不足,限制学生亲身体验深度广度,削弱实践育人效果。
3. 教学评价体系待完善:传统纸笔测试侧重知识记忆,对学生日常环保行动、实践创新表现考量不足,导致部分学生重考试分数、轻知行合一,评价未充分发挥激励引导全程参与、素养培育功能。
三、改进策略
1. 优化教学内容层级:依学生年龄、知识储备分层设计,将复杂环保内容拆解,多融入生活实例、趣味科普,搭建“基础 - 拓展 - 探究”阶梯,如新能源从家用太阳能讲起,逐步拓展到大型风电电场,契合认知规律,激发深层思考。
2. 强化实践保障机制:加强家校社联动,拓宽校外实践渠道,与环保组织、企业共建基地,简化流程;校内争取资源配置,充实实验器材、开辟环保实践角,灵活安排课时,保障实践连贯性,让学生在“做中学”,提升实操能力。
3. 革新教学评价维度:构建“知识 + 技能 + 态度 + 行动”多元评价,知识考查兼顾理解运用;技能评估实践成果质量;态度观察课堂参与、小组协作;行动追踪校内外环保作为,量化积分、评语结合,激励学生全面成长为“环保小卫士”,切实提升环境教育实效,助力可持续发展理念薪火相传。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18
环境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与生态责任感的重要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既有令人欣慰的成果,也暴露出值得深思改进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近期环境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
一、教学成果与亮点
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震撼的`自然纪录片展示生态系统多样性,引入环境污染对比视频凸显环境问题严峻性,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快速沉浸于环境议题,课堂参与积极性高涨,主动分享观后感想,打开探究环境知识的大门。像在“海洋生态保护”专题,学生目睹海洋塑料垃圾对生物残害后,义愤填膺,急切想探寻解决之道。
2. 实践活动深化理解:组织校园垃圾分类调研、社区绿植领养等实践,学生从理论走进现实。在垃圾分类调研里,分组统计校园垃圾桶各类垃圾占比、错误投放现象,绘制图表分析后提出优化方案,切实掌握分类知识,养成监督、践行分类习惯;绿植领养中,亲手养护植物,体会生命成长与环境关联,增强生态保护动手与共情能力。
3. 多元教学拓展视野:融合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奠定知识基础,讨论中围绕“清洁能源推广困境”各抒己见,思维碰撞出创新火花;探究“本地河流污染溯源”,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采样分析,拓宽知识边界,提升综合素养,理解环境问题复杂性与系统性。
二、存在问题
1. 深度挖掘不足:部分复杂环境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背后碳循环、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博弈等,受课时限制,讲解浮于表面,学生一知半解,难以把握深层原理与国际合作逻辑,削弱知识系统性理解,影响高阶思维培养。
2. 个体关注欠缺:课堂互动多青睐积极踊跃学生,部分性格内向、基础薄弱者发言机会少,尤其小组活动中“搭便车”,知识消化、技能锻炼滞后,长此以往易滋生厌学情绪,违背教育公平与全面发展初衷。
3. 家校社联动薄弱:环境教育应是全方位育人体系,目前与家长、社区协同育人停留在浅层次。家长对课程内容、目标了解有限,家庭环保习惯传承断层;社区资源利用少,未搭建稳固实践基地,限制学生多元体验、拓展社会参与广度。
三、改进策略
1. 优化课程设计:整合教材,提炼核心重难点,删减重复冗余,为深度探究腾时间。引入学术科普文章、专家讲座视频,针对复杂问题专题剖析,设计进阶式探究任务,从现象观察、原理剖析到应对策略制定,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完善知识架构。
2. 强化分层教学与辅导:课堂提问分层设计,基础题助学困生巩固,拓展题激学优生创新;小组分工细化,依学生能力特长安排任务,精准帮扶“边缘生”;课余设辅导时段,答疑解惑、强化薄弱,定期评估反馈,确保全员跟进、共同进步。
3. 构建家校社共育网络:定期开展家长环境教育讲座,分享课程计划、家庭环保指引,布置亲子环保作业,如家庭能耗记录、旧物改造,强化家校联动;与社区共建实践基地,组织环保志愿、生态科普宣传,拓宽学生实践舞台,凝聚三方合力,共育生态小卫士。
环境教育任重道远,反思为帆,持续优化教学航船,方能引领学生在生态知识海洋破浪前行,成长为具深厚环保素养、担当精神的新时代公民。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04-19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范文04-28
《人物与环境》教学反思05-02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02-15
教育 教学反思05-01
教育教学反思05-02
教育教学反思05-02
《人口与环境》教学反思范文04-29
创造文明的环境教学反思05-07
环境教育教学计划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