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学反思

时间:2021-02-09 13:18: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西湖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湖教学反思

西湖教学反思1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运用大量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间天堂——西湖如诗如画的美景。语言清新、生动,是培养中年级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学习表达的好素材。

  针对课文语言文质兼美的特点,对照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我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内化文本语言、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回顾:初读课文之后,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由于三年级学生词汇的贫乏,他们除了说“西湖很美。”再也没有其他的表达了。我很失望。课后,我想:当时,我可以引导学生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自己的印象。这样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出现多:如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又如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等等富有个性化的表达。

  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品读课文2.3.4节,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丽。第二节,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观察了山峦、湖面、白鸥等景物,抓住“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读出山峦的多,抓住“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读出山峦的美丽;抓住“硕大的银镜”读出湖面的宽阔和明净。

  第三节课文比较长,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他们美在哪里?让学生自主读书、圈画,充分的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交流后,为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进一步内化文本优美的语言,我采取介绍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第四节描写的是月光下的西湖。我采用范读的形式,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的朗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把学生带入到美妙的情境中去,读完之后,我问学生:“听了老师的描述,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明亮的月亮正缓缓地从东方升起,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悠扬美妙的琴声,我仿佛感受到了轻柔的风吹过我的脸庞.......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意境中去了。

  可能在这三节的教学上,我平均使用力气,耽误了较多的时间,所以下课了,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如当堂背诵精彩课文,体会课文比喻表达方法的好处,并学习运用等等。另外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课堂参与度不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抓住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讲在重点处、必要处,使学生一课一得,另外在教学中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使课堂师生对话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西湖教学反思2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发挥想象和联想,尽可能透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意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二、采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三幅优美的画面,引出课题——西湖的绿,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之前,先观看三个景点的录相,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只有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才能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相会、交流、撞击。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以往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先设计好问题,领着学生赏析。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所以,在教学中,只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他们才会努力去探索,去感悟。

  正是采用以上教学方式,所以达到了教学的良好效果。

  值得探讨: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该讲究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呢,还是只侧重某一点,只要学生思考了,说了,或是写了,就算是有所得呢?

西湖教学反思3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在词语的理解上,,因为西湖离孩子太遥远了,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只有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于是,在理解词语时我采用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理解的方法,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办法就查字典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来理解的。在课文的32和33 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课件视频,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亲眼看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学生能理解课文了,然后再通过配乐朗读把课文读美了。

  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华丽的辞藻向我们展现 了西湖秀丽的景色,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培养孩子: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 感悟语言之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 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 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

  二、培养学生 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 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 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 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西湖教学反思5

  这一课因为景美,所以作者所用的词汇也相当丰富与华丽,这就带来了生字多的弊端,课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并查找相关资料,但忽视了学生才刚刚进入三年级,“预习”对他们来说要求不具体,他们还不清楚怎么才算是预习了。布置了课前朗读,更忽视了学生之间的朗读差异性,导致部分学生第一课时学完,文章也没读流利,有些句子读不通。反思这些问题,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

  一是课前预习时,预习的要求不明确,有些学生认真的,自学了生字词,读了很多遍课文,读流畅了。而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却连文中的字词都没读准。

  比如第三小节中的几个景点,“孤山”、“白堤”、“苏堤”、“小瀛洲”、“阮公墩”等词,很多同学都要读错。发生这种问题的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第一课时设计中的漏洞,是一个不应该忽视的错误,就是漏掉了最重要的一点,关注学生的课文朗读。因为词语多,难理解,教学设计时只想着要把一些难的词语融入课文,让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过程中,在文章中学词语。想着如何把这些词语串起来,反而引起了反效果。因为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认真地读课文,没有整体把握文章,所以词语学得也那么生涩和别扭。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了,课上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学生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容麻痹大意而忽视的,有了这个教训,以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这个朗读的环节我会特别注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西湖教学反思6

  本文以诗化的语言来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班级里大多数学生都去过西湖,或者对西湖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知识背景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对于文本中的湖光山色较之完全没有接触过西湖的学生来说,更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本文的语言比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所以,要如何做才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美的情趣是令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首先,这是一篇写景文,因此在课前我进行了课件的制作,希望通过图片来拉近学生语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西湖美景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此来将文中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化。接着,通过看课件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亲眼见到西湖胜景。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课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有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西湖的秀丽景色,景美、语言美。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在我看来,本文的重点之一就是本文的比喻句,比喻的运用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除了让学生找出本体喻体,训练也是必不可少。让学生学会发现句子中的成分才能在以后准确的找出比喻句,学会运用比喻句。

  课程一开始,我在课件出示了三幅图,分别是远景西湖、近观西湖、西湖夜景,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三者观察角度和观察时间的不同,并且对应到文章中去。之后围绕观美景、学描绘、悟情感进行教学。在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在很多地方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是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寻不到恰当的词汇,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在以后的教学,特别是美文的教学中,我还得要更多的去感受学生的体悟进而寻找适合学生理解的好方法。

西湖教学反思7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但语句非常难读,有很多生僻的词语,及较长的句子,学生第一次阅读都很难将文章读下来。为此,我让学生先回家预习了本课。第一课时,我又重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我先是领着学生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几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词句所描绘的西湖的美。我首先出示了课文插图,介绍图中景点,然后让学生说说西湖怎么样?学生都说西湖很美。于是,我出示了文中总写西湖美的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描写的顺序。先总写西湖是杭州的明珠;接着远眺西湖,写出了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然后作者又近赏西湖;最后写了月光下的西湖。第三个环节,精读课文。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后,让学生精读感悟,体会西湖的美丽。方法是通过文字,结合文中插图,边读边想象,反复朗读,感悟体会。其中重点抓比喻句欣赏,学习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比喻词说话。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并试背。第四个环节,朗读感悟全文,积累内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为了降低背诵的难度,我采用简笔画画出了景点的方位。

  遗憾的是,没有让孩子们看看西湖的视频,只是跟孩子们一起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西湖的美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但西湖的美丽容颜在孩子的脑中没有真正形成画面感。

西湖教学反思8

  教学片段:

  师:谁愿意把第四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举手的寥寥无几,指名读也是读得不到位,还错了字音。)

  师:同学们,我们来 比一比,男、女生分开读,看谁读得好,我为你们打分。

  (学生立刻来劲了,跃跃欲试。)

  师:要想得到高分,一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要好好读。当然,其他同学仔细倾听,看对方读得怎样。

  (这招果然有效,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声音响亮。单男生的声音就比平时全体读的声音都大。大家读得都很投入,可惜女生的声音小了一些。于是我为男生打98分,女生打97分。顿时,男生各个眉飞色舞,欢呼起来了。)

  师:我们一起读,相信会更好。

  教学感悟:

  本来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平时的教学容易出现学习审美的疲劳,周而复始的学习如果没有新鲜的刺激,课堂就难以有激情。所谓的高耗低效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不是靠教师发脾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还要想些切合学生心理的办法,充分调动主体积极性才行。

  教学片段:

  师:不过大家刚才有一个词没有读好,“轻风徐来”读得像“狂风暴雨”。(学生都笑了。)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这是怎样的.风?

  生:轻柔的风,慢慢吹来。

  师:对,就要读出这样的感觉。

  (生读,有的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寻找感觉。效果挺好。)

  师:请找一找,第四自然段中哪个句子可以概括本段意思?(生读第一句)对,这就是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描述:一轮明月升起来了,把银色的光辉洒向大地,一切都笼罩在月色里了。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表现出了陶醉的表情,甚至手臂舞动起来。)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月光洒在湖面上,想给湖面盖上了被子。(师:哦,一条银白色的被子。)

  生: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湖边弹琴。(师:可能是古筝,扬琴,也可能是琵琶。)

  生:我仿佛看到了湖里有无数银蛇在游动。(师:那是漂亮的路灯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形成的。)

  生:我仿佛看到明亮的月亮慢慢升起。

  生:我仿佛看到了有白鸥飞快地掠过。(师:这时候,白鸥可能已经回巢了。但没关系,这是你的想象,可不是真的。)

  师: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教学感悟:

  学习语言,一定要把品味语言和想象画面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扎实的基本功创设情境。学生是情感的王子,他们很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想象到优美的意境后再进行说话练习,在说中加深对语言的品析,对内容的理解,进行审美的体验活动。如此,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语文变得充满情趣,学生学得也很扎实而有效。

西湖教学反思9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教学本身应是很简单的,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简单当中让学生有深深地感悟,一直深入地孩子们的内心发中,连同自已也被这种情景所感动,跟着他们一起来享受这神奇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西湖教学反思10

  我总是觉得描写得越美的文章有时越不容易教。所以在教学西湖时,我就觉得难度有些大,不仅是因为文中有很多难写难读的生字词而且课文用非同寻常的语言文字描写了西湖的美。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具体描绘了西湖的主要景点。而课文对孤山、白堤、苏堤、湖心的三个小岛的文字描写却不多,但融进了柔柔的江南之美,对这样的美可以利用文和图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学生总体说来还是缺少感性认识,让他们选择一个景点进行想象性描述,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做导游式的介绍了,那肯定是难上加难。在第一课时,我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使学生能全面直观地了解西湖的美。可是尽管我精心设计了,学生在课堂中却仍然表现平平,少有深层次的体验。反思课堂教学,我想到,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西湖还是个比较陌生的地方,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很多学生是一无所知,所以在面对课堂如此精彩的描写显得是无动于衷。这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与教师、文本产生共鸣的原因。如果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那就可以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来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前先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所以,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准备了不少西湖美景图,让学生能沉浸其中,再来体会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灵动描写。这些图片也许与课文内容有出入,但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对西湖有个初步认识,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断桥残雪、三潭印月,一张张图片足以让学生叹为观止。就在学生惊叹不已时,让学生带着这些初步印象去读文,让语言文字与图片形成对应,从而构画出西湖的轮廓。此时,教师就不必多说,让学生带着这种喜悦之情读文,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环节也可以很顺利地开展,接着再分别给予相应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练习说话,再给予较多的练习、准备的时间,效果可能会好些。

  其次,反思整堂课我还发现,由于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朗读,因此不少环节都没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到西湖边最想干什么?”那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绚丽缤纷,表现出无限的欣喜和激动。如果我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作首小诗,那么在你的诗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那么你会介绍西湖的什么?”也许用了这样一个结果,能够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能引导学生作广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看来这些遗憾,我得再用上一节课进行训练了。以后的课文教学也要多吸取这一课的教训,千万不能错失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总之,通过教学《西湖》这一课,让我感受颇多,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才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才会有真挚的感情流露。

西湖教学反思11

  课堂上,首先通过教师设问,让学生谈谈或即兴模仿平时生活中了解的越剧知识,接着。教师用大半节课的时间介绍了越剧的有关知识和家乡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学生们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最后和大家一起欣赏越剧唱腔《西湖好》并学唱。并让学生谈谈对越剧的感受。出乎意料的学生反应让人啼笑皆非:“我妈妈说,越剧是给年纪大的老人们听的。”“我觉得越剧太嗲了!”教室里霎时哄堂大笑。

  反思:本例过多的非音乐化的教学内容削弱了学生对越剧欣赏的听觉体验。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着重挖掘越剧的艺术魅力,重点围绕着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情感进行。只有通过教学内容的分层递进,引发对音乐内容的层层情感体验,才能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内化,体会越剧艺术的美感。经反思调整后,从现场演唱徐派片段引入介绍徐玉兰和家乡浙江的越剧,从学生欣赏与模仿中强化学生感受越剧的旋律美与韵律美,最后欣赏《梁祝》的主题音乐,强化学生感受越剧音乐的艺术魅力。

西湖教学反思12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 可谓句句是景, 字字都美。 可《西湖》一课上下来却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完以后感触还真是颇多。

  感触一:文中有着较多的比喻句。这篇课文中有四个用得十分巧妙的比喻句,这些比喻句生动准确的体现了西湖景色的美丽,也反映出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于是我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挑出文中最打动人的多处比喻句去细细体会:“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感触二:文章至美,但这还需要学生对西湖有深刻的直观了解和一定程度的语言积累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湖水荡漾”、“泛舟”这些词是多么精练,多么抽象,又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 再加上一类两类生字共有31个, 更给课文增加了难度. 因此这篇课文虽美是美极了, 但难又是难极了。第一课时上的时候虽说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学生初读读得并不尽人意,所以又花了一些时间指导学生如何将长句读好,如何将文章读流利。文章篇幅较长,几次指导,就占用了本节课的不少时间,最后也就只能简单地学了课文第一小节,并没有按计划学到第二小节。

  感触三:每一个自然段的重点各不相同。由于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变化,我又重新设计了《西湖》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试着引领学生看着图,在西湖边走一圈,让学生对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通过朗读、说话进一步去感悟西湖独特的美丽。课文的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侧重点,第一自然段换词造句,第一课时已经训练过了。第二自然段在看图基础上进行读的练习,刚通过朗读来体现西湖山水的美。第三段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做导游式的介绍,清楚地了解西湖的几个著名景点及其特点。第四自然段在美丽的图片引导下练习想象说话,感受西湖夜景的美。应该说这节课教学的层次和目的相当清楚,如果能比较完整地按要求上完这堂课,那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较好的培养。我让学生多次品读,然后配上清雅的音乐去朗诵,由始至终,我想带给学生一种令人深深陶醉的“美”——课文美、音乐美、课件美、朗读美,带着学生到“人间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

  感触四:理解感悟过后,学生在背诵练习上还不够深入。文章美,就应当引导学生积累,背诵便是最好的积累方法。课后的要求是背诵其中的一段,但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由于方位词多,好词佳句也多,但这些好词佳句和学生平时说的话有些不同,学生背起来就有些吃力。例如:葱绿的孤山显得十分秀美典雅。几个好词在一起了,学生反而觉得难了,只有读得滚瓜烂熟才可以达到熟读成诵。课堂的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呢。我思考着。

西湖教学反思13

  课文词汇丰富,语句优美,把西湖的美丽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学本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体会西湖之美。课文第一节中的“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课堂上我向学生提问:你见过的明珠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在人们的心目中西湖就是这样的“一颗明珠”,可见西湖是多么美丽啊!课文第二节,描写西湖周围的山峦,用了“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这两个词语。我在黑板上画连绵的群山高低起伏,学生很容易就分清了“连绵起伏”与“连绵不断”的区别;然后,我在群山的背后又画上了高低错落的山峦,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叫“层层叠叠”。课文中值得思考品味的语言实在很多,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就先让学生圈划出优美的词句。学生读书很仔细,圈划很认真,交流也很踊跃。课文中的优美词汇、生动的比喻句都被找出来了。在学习“月下美景”这一段时,我抓住文中的“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这一句重点请学生思考:月光下的西湖与白天有何不同?学生抓住“华灯”、“琴声”、“月色”等体会到月光下的西湖同白天相比真是别有情趣。当学生说到“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这一句时,我就追问:倒映在湖水中的灯光怎么会像银蛇一样“游动”呢?有学生说,湖面波光粼粼的,灯光的倒影就像在“游动”了。这里还有一个插曲,一位调皮的男孩说,把石头扔进水中,灯光就会动的……他的表达不是很清楚,其他学生对他的发言都不以为然,而我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投石击水,水波荡漾,灯光的倒影也就随着水波“游动”起来了。当我说出他的想法时,那位男孩笑眯眯地朝着我直点头。这个时候,我把学生的目光又拉回到课文之上,上文已经说到:“轻风徐来,湖水荡漾”——这就是“银蛇游动”的原因啊。课文最后一句:“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这真是神来的点睛之笔。我尝试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天上人间怎么会溶化在月色里呢?我本以为,学生理解这一句会很困难,没想到的是,学生的解释振振有辞:月光洒落在西湖上,水天一色,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整个世界都溶化在月色里了。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的学生,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了。如此心灵相通的教学场景恰似月光下的西湖美景,令人沉醉。

西湖教学反思14

  《西湖》这是一片写景的散文,课文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语言非常优美,但有些句子不是很好读。虽然课前我布置了预习,包括收集资料,读通课文,画出生字词等,但学生之间的朗读存在差异性,检查时,很多学生的预习并没有到位,朗读时不是很流利,出现疙疙瘩瘩的现象。于是,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把词语读正确,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几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欣赏多媒体课件,通过“绿、青、浓、淡、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知道西湖的山不仅多而且很美。在第三自然段中,让学生找找文中的比喻句,展开想象,体会课文的意境。再结合秀丽的风景图来想象文中那描绘得逼真的西湖景点。于是,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在读中感受画面的美丽,感受那“人间天堂”。

西湖教学反思15

  课文《西湖》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散文,描写了西湖的秀美风光。文章语言优美,比喻句较多。从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上来说,这是一个难点,三年级学生很难体会句子深层的含义,因此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从词语入手理解句子,进而从句子中体会西湖的秀美。如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先让学生找一找西湖美在哪里?学生会找出描写山峦颜色的词语,描写群山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朗读、讲解、体会。又如第三段中有这样的描述“仿佛仙境一般”抓住“仙境”一词,引导学生说说你想象中的仙境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说出美。

  进行说话训练。这篇课文中比喻句较多,用的比喻词各不相同,有“犹如”“宛如”“仿佛”“像”这四个,让学生读课文例句,明白这些比喻词的用法。第二步仿照例句,用这四个比喻词说一句话。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学生基本明白了这些比喻词的用法。就是“仿佛”和“像”这两个词会连在一起用,经过多次训练后,基本能够用对,用好。

  这篇课文的句子美,文章勾勒的意境也美。教学中,很大的不足是没有用上多媒体教学,展示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西湖的美景。比如“华灯”比喻成“银蛇”,如果能用图片显示,再配上文字,我相信学生对句子的感悟会更深。

  希望一次次的反思能让我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西湖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西湖》教学反思11-09

西湖的教学反思范文07-07

西湖教学反思范文07-04

关于《西湖》的教学反思范文05-17

课文《西湖的绿》教学反思范文05-22

一年级《西湖》教学反思04-22

《西湖》教学设计01-21

《西湖的绿》教学随感10-06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