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8 17:47:39 兆波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1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课的一开始,人学生熟悉的校园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 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1、 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2、 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为进一步探究角的大小与其边的长短无关做好铺垫。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时,我先利用有趣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究新知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重合两角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当然这一点用传统媒体也是可以实现的。象活动角,伸缩角等等。

  三、 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画角应该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但正因有了前面的整体感知,所以在学生眼中,不再是无从下手,加之前面通过角的判断,它们知道了角的特点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于是他们各显神通,有的是把三角板或纸片上的角描下来,有的则是把两条直的线接在一起,有的则是依葫芦画瓢,照老师的样子徒手画下来。我都由他们去,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点拔。我相信,只有经历过,才能记忆深刻,

  四、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课的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欣赏画,来引导学生利用角一创作画,融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2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剪一剪等教学形式,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课件中形象生动的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引入。

  课始,利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叮当和大雄,他们的对话:什么是角?由此向学生呈现一幅校园情境图,校园中老爷爷手中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足球门架,操场的四角、钟表等等,让学生有直观上的认识,然后继续观察吸管、水管笼头,剪刀,从中抽象出角,并让学生说说什么是角?然后老师在告诉学生准确的定义,这样做把角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同时也为探索新知作准备。

  2、加强操作活动。

  通过折、剪、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具体感性认识,从而轻松理解并掌握各种特征,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在做角这个环节中给学生准备了许多学具:圆片、不规则的纸片,一根毛线、两个纸条和一枚图钉。让学生任选一样或几样来创造角。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去感悟其中的道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

  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这个知识点很抽象,很难讲解清楚。在这一难点的突破上我是这样做的:取了教学上用的圆规,边活动两条边边说角有大有小。也就是先确定角的大小的概念,让生明确什么是角两条边叉开的大小,然后让角一点点的变大,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观察,角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接着让角一点点的变小,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个操作过程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3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

  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

  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

  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

  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

  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4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认识角、找角、折角、比角、画角。针对这几个环节,我做了以下思考:

  首先,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从学生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出发,用一朵云朵把他们遮住一部分,让学生猜出他们各自是什么图形并说出理由。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你认为角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猜想角是尖尖的、直直的。从而引出课题:角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充满期待。

  其次,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的环节时,我让一学生指三角板中的角,学生指出三个点。我趁机在黑板上点一点问“这是角吗?”“怎样才能是角?”。让学生进行猜想教师再进行引导,把学生想象中的角表示出来。设计这环节时,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没有从物体上找角,抽出角。而是直接通过引导把学生想象中的角展示出来。以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对角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角建立了表象,只是对角的表象模糊,也不知道怎样准确的描述。在点出一点后,问学生这是角吗?学生很肯定的回答,这不是角,只是一个点。

  当教师问学生怎样才能是一个角的时候,学生纷纷指出还有两条直直的线。当教学到这里时,教师故意画出两条不是从顶点出发的直线,问学生这是角吗?那怎样才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语言描述方面能力弱,学生知道却无法用数学语言准确的描述,此时我引导学生问:这两条直线从哪里开始画?学生顿时反应应该从这个点开始画两条直直的线,当我完整出示一个角后,我清晰的听到了几个呼气的声音,忙着答道这是角。显然学生对完整出示的角显得很兴奋。在指角的时候,我不单单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更注重请学生指出,两边之间形成的大小就是角,用角的弧度表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弧度的长就是角的大小。以便于高段的'数学接轨。

  最后在探究角的基本特征的环节时,我创设了折角和比角两个环节。在学生尝试折角后,让学生谈谈你是怎么折的,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及标出角的符号,让学生知道角在哪里?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当我出示边比角长的角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都认为边长的角大,经过一番的引导,让学生说说哪里是角,从中让学生明白,不管边有多长,角的弧度线没有发生变化。由于在引导的时候,没有让学生清楚明白角的大小就看角的叉口。所以在教学时,不管老师怎么引导,还是有部分学生一知半解,而我就直接出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度无关,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其实在教学到这步时,教师可以把这一环放在一边,可导入问学生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从而进行教学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完之后再来研究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更水到渠成,而不是教师强塞给学生的知识。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我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在教学完本课时后,我觉得研究教材很重要,只要我们吃透了教材,我们教学设计才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学情,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5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去创造角,看谁创造角的方法多,有的同学用纸折角、有的同学用铅笔摆角,有的同学用展开了尺子的活动角,还有的同学用身体做动作创造角……我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之所以上的`高效,我觉得还得益于声情并茂的课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如果学生从实物中看到角并简单地说出来,之后就要抽象出角的图形,肯定会让学生对角产生片面的认识。而利用教学媒体形象直观地把每个物体面上的角显示出来,本身留给学生很深的印象,再通过平移使学生脱离实物来观察一些开口方向、开口大小、边的长短各不相同的角,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形成对角的全面认识。

  2.自主探索,理解新知

  把角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是传统教学常用的手段。学生只需机械地记忆,教学重点并没有被突出。

  教学媒体所具有的动画演示功能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变色显示,学生把角各部分的名称牢牢记住;根据动画的运动轨迹,学生在潜意识里保存了画角的步骤,为以后正式学习画角铺路搭桥。

  对于边不等、角度相同的两个角,学生会认为边较长的角大,传统教学手段解决这个问题费时又费力。利用动画先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边不变的情况下,开口越大角越大。接着,利用平移一个角,使学生又体会到边长不等的情况下,仍旧通过开口大小判断角的大小。这样,利用视觉特效,学生不仅体会到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且还学会了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教学难点因此被突破。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6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对平面图形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借助已有的经验来学习。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能够初步辨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物中的角,对角的形状有个略微的感知;再通过折一折、摸一摸,动手操作具体感知角的顶点和边,了解角的组成;然后通过动手做活动角,变化活动角,用身体比划出各种角,从动态中认识角的形状、大小变化、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1、温故中感新。我首先出示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问这些图形上都有什么?学生接触过生活中很多广泛意义上的角,但在数学课本上这是第一次接触角,对角的了解不是很细致,学生回答这些图形上都有角,这个问题还不是十分自信,这时我及时的鼓励孩子,你们太棒了!让学生在温故旧知中感知新知。

  2、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出示主题图: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找角,并问他们怎么表示出来,大多孩子不知道,只点着角的顶点说这就是角,这是我教给学生从实物中找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对数学意义上的角的研究,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对角的认识情况。

  3、通过折一折、指一指、看一看深刻理解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折出一个角,从手到脑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加深对角的理解;再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觉角的形状特征,谈谈自己对角的直观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初步了解角的组成并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4、最后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根据刚才对角的特征的了解,从现实实物体表面上找角,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又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体验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提高认识,拓展应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活动角,他们从静态中的角过渡到认识动态中的角。同时,引出对直角的认识,让学生把实践操作和有效的观察比较结合起来,让学生找教室里的直角,加深对直角的感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7

  前期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感觉学生对角的大小掌握不是太好。究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此,这次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我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力争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试图找到一种既省时又实效的好教法。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课始我用课件“红角和蓝角的争吵”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在提倡生活数学的今天,何不......我惊喜的实践着我的新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

  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

  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

  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

  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

  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

  生:没有。

  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

  师:你的腿变短了吗?

  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

  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有没有变长或变短?

  全体学生哄笑:没有。

  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对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8

  纵观整节课,感觉优点有三: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终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们最想明白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教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一样,有的心中空白,一向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教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教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经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由衷地庆幸自己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9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学资料,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角。这节课也曾听过一些公开课,有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大体的也主要是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这三块资料。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资料,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必须的思考:

  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以往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能够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当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当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贴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构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理解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构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明白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仅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二、依存学生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己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仅有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体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构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供给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供给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完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我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年级下册的8个单元知识的难易排列中,我原本是把角的认识排在后面的。但真正教完后感觉到,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些易错点和重难点。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还认识了线段。学生先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且在学习这些图形中已经对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角》时,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角的特征,在实物、简单的图形中找到角。课后练习的情况也还可以,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时较为简单,并能正确识别角。

  因为前一课时较为轻松,所以在认识直角、钝角、锐角时我没想到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教材安排的先认识直角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绝大部分学生对直角都有着特别的感知,因为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组成的。再通过和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认识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同时也了解了它们和直角的关系。这里,教材的意图是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为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这个层次上,既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对直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好教学生如何判断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划。而在真正写作业时,问题就出现了:1、少部分学生不能找准三角板上的直角。2、不能正确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3、部分学生不能自觉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

  经过两次练习后,我发现这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1、对直角的直观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当角的摆放发生变化时,就不能很快的辨别出来。2、上课教学比较角时,不够细致,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学会方法。3、学习习惯不到位,老师的要求有了,但是检查还不够严谨。针对这几个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课中,我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化,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质量的进行练习。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学习角的初步理解,学生在对矩形的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角的初步理解,正方形和三角形。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角度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总结,通过找、画、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构成技能。

  首先,在教学介绍环节,我从学生识别的三角形、矩形等平面图形入手,用漂亮的云娃娃覆盖,让学生猜出它们是什么图形并给出理由,从而引出主题:对角度的.初步理解。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观察角的集合发现角的共同特征,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讨论,指出角的一个顶点和两个边,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在孩子们掌握了角点有一个顶点和两个边之后,让学生确定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点,哪些不是角点,并解释原因,以进一步加强对角点特征的理解和理解。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角度的大小与两侧的分叉程度有关,而不是与两侧的长度有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做一个物理角度,指出活动角度的顶点和两个边缘,让学生操作几次,播放活动角度,让学生感觉到两边合一时角度大小的变化,让孩子们操作,讨论并感知角度大小与两条边之间的关系。

  总之,我力求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的理念,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解决问题不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现成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划桨,让学生有进取心地思考,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角度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在这门课上,我也听过一些开放式的课程,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一般来说主要是三条信息:理解角度各个部分的名称,学习绘制角度,以及比较角度的大小。那么,学生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掌握这些信息,树立正确的空间观呢?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做了必要的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度的概念。

  学生们对街角了解多少?在一年级,学生们有了过去观察物体的学习经验。学生们觉得长方体和立方体上有一些锐角。可以说,他们对角度的理解很模糊,但直觉上认为角度应该是尖锐的。此外,学生们还认识到一些平面图形,其中矩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都有角度。因此,我认为对角度的理解应该首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在这门课上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在教学介绍环节,儿童语言“认识老朋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将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矩形和正方形)逐一呈现,然后从学生和他们知道的三角形开始,去除三角形的一条边,形成一个新的图形,即角度。让学生从原始知识和经验的角度理解形象。我认为这种教学处理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正确呈现角度,也有利于学生角度观念的形成。虽然角落出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在此基础上,我还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链接“你听到或了解了这个角落,学生有什么样的基础?这个基础对于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在学生原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即寻找学生的最新发展领域,只有对学生实用的东西对学生才有意义。

  第二,依靠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认知。

  数学教学始终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前,有“经验和体验”这样的`词。过去,我们在文科教学中可能更关注学生的自己体验,因为文科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来理解文章的含义,那么为什么在《科学》中提到这个词呢。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学科或教育,其心理机制都是一样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还是容易出错的地方,一切都必须来自学生的内心。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关注一个或几个问题。经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他们刚画角时是如何画角的?由于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们描述了自己画角的步骤。这一步更加成功、简单和复杂。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先绘制边,然后绘制边,然后将两条边延伸到交点。很多学生认为这种方法太复杂了,他们更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有自己的角画经验,他们可以同意更好的绘画方法。因此,我认为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理解。经验带来了一场学习革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在本课程中,我认为比较角度大小的处理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度大小的过程太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太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和探索的材料。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不够好,需要进一步改进。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13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学时,为了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经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构成技能。

  首先,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从学生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出发,用漂亮的云朵娃娃把他们遮住一部分,让学生猜出他们各自是什么图形并说出理由从而引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环节经过观察角的集合来发现角的'共同特征,并让学生多动手、多讨论,指出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本事。

  其次,当孩子们已经掌握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后,让学生确定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进一步加强了对角的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节课的难点是: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程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其实我首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做出一个实物角,指出活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学生多操作几次,玩一玩活动角,让他们感受一下两边一张一合时角的大小变化,让孩子操作、讨论、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有什么关系。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好的培养到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本事,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进取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14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这单元的课上完了,通过后来的练习反馈,我思考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的一些优缺点,具体如下:

  优点:

  一、趣味性强。

  一直以来学生在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都有一定困难,因为眼睛常常欺骗了我们,让我们感觉边越长角也越大,那么怎么样才能把这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具体化呢?这里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以故事“蓝角与红角比大小”为主题,以观看动画故事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

  二、善于借助身边的事物来组织教学。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还用卡纸剪了一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角,借助投影仪把其中一个角放大,让学生来判断角是否变大啦?根据形象的对比知道,角的边变长了,但是角的大小没有变;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后,又借用教师用的大三角尺与学生的小三角尺上的角来对比进一步巩固。

  三、活动性强。

  这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也因此学生的兴趣高昂,能积极的参与进来,整个教学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缺点:

  一、学生对于角与直角的.区分较模糊。

  通过练习的反馈,我发现学生在区分“角与直角”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也反思了这部分教学,在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发现直角的过程中来,如果下次再上,我想这样,让学生在课后描出生活中的物体上的角,并且剪下来(每人收集中营4个),在通过小组合作把收集到的角集中起来,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找出这种特殊的角——直角。再让学生在身边的物体当中来找一找具有相同特性的角,也就是那些角是“直角”。这部分的失败让我知道,学生参与进来的知识会学习的更好。

  二、画图的技巧。

  在画角的练习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就是画不准(两条边没有交到顶点或是直角总是画了了90多度或是角不尖是圆的),这里主要是教学时没有注意传授学生画图的技巧,因为笔有一定的宽度,在教学时应告诉学生要稍稍移一些再画。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15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说角——比划角——创作角——画角”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

  这节课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建立起角的空间观念来。学生已有的对角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事实上学生所认识的只是角的顶点,却不知角还有两条边。要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观念来,我认为首先要打破学生的错误观念,有破才有立。在此思路上,我在学生指给我看三角尺上的角就在尖尖的地方上时,我顺势利导把那点印在黑板上。学生看到那一点才意识到,其实他们刚才指的不是角,只是一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观念来。

  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时,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物体上的角的样子,然后让他把想象中的角的样子画出来,通过让学生想角,在脑海中建立角的表象。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中对学生备得不够,在让学生摸角的两条边时,我问她感觉怎样,她回答感觉很舒服,痒痒的。他的回答让我当时无所适从,但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而是接着问她,为什么会感觉很舒服?他回答因为它很平、很直。还有在学生动手操作中指导得还不够细致和到位。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

  总的来说,本节课是达到了最后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提醒自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3-28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4-0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2篇)09-26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熊慧)01-03

《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4-16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通用8篇)11-09

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案11-12

《角的初步认识》的教案01-03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