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9 06:20: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 篇1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成功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做到了。接下来“花瓶分花”,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的情景,充分运用这些情景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学习“4的分成”,孩子们也学得很好,但是在说“4的合成”时,语言组织上都不够好,说明这个环节,教师设计有缺陷,想得太简单了,以为学生看着“4的分成”很自然就能说出“4的合成”。数的分与合的教学,渗透了加、减法的意义,为了使学生不死记硬背数的分与合,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培养迁移能力,安排了“4的分与合”的手指游戏,希望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看到“4可以分成3和1”马上能想到“4可以分成1和3”,然后利用这样的方法,同桌之间合作学习,迁移探索学习5的分与合的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迁移能力。 教学中,孩子们的迁移能力都还不错,大部分孩子都是看到一种分成的情况,马上就填写出另一种分成情况,但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效果,学生交流得不够,他们能迁移,但是不能表达为什么可以这样写,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的地方。之后的巩固提高练习,将“3的合成”板书到黑板上,并用糖帮助孩子们再次理解“合成”的意义,这一补救措施,让孩子们的“合成”意义的理解好了很多。

  就教学效果而言,这节课从总体上把握过关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合成”的措词不好,也在“做一做”的.补救措施下,大力修善。

  不足在于:

  (1)数的合成基于数的分成而存在,教师在分成的时候,也许多次从言语上渗透强调,“这是4朵花,我们把它分放在两个花瓶里,所以说4分成几和几”,这样也许学生理解分合的意义会更好。

  (2)按一定顺序排列,教材要求上只有从小到大依次排列这一要求。但我个人认为,学生能“翻动”,看到一种想到另一种,这样会更好些,为以后的加减法可以作更好的铺垫,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讲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先形成一个表象,感知按顺序并不是只有一种顺序。但结果我觉得把握得不够好,没有讲够,讲透。还是有好多学生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按一定的顺序是按的什么顺序。

  总之,课是上完了,自己也感觉要学习的地方还非常多,比如语言的简洁,教学形式怎样更适合低年级的儿童等方面。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还请大家不吝指教!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 篇2

  分与合是第七单元的重点内容,通过把几个物体分为两部分,或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的规律,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让孩子们在练习中、活动中、游戏中记住分与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根据教材特点,以分桃子为素材,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情景,充分运用这些情景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数的分与合的教学,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使学生不死记硬背数的分与合,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体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培养迁移能力。要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必须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安排了4的分与合的讲解,利用迁移能力探索学习5的分与合的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采用合作学习,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幸福和快乐、信心与勇气都来自成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学习的成功,这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同桌合作学习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去参与,去选择,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虽然刚刚上学的一年级孩子还不太会合作学习,但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至关重要。但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效果,学生交流的不够。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的地方。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巧妙的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长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积极参与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这节课从总体上把握得过关了,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对本课的重点理解是通过操作、合作让学生自己探索2、3、4、5的分与合,而且要让学生多练习分与合连着说。重点的把握我觉得很好的一点是我让学生说的机会很多,每一个环节不管是游戏或是练习,都很注重说。课上学生的反映也很好,基本都能说完整。不足在于:

  (1)设计让他们用手指摆一摆、分一分效果没有达到,学生大都都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或者想象来说4与5的各种分成,真正根据手指来分的不多,可能用实物会好一点。

  (2)按一定顺序排列,本来教学要求上没有这一项的,但为了便于以后的教学,我觉得有必要讲,使学生先形成一个表象,感知怎样按顺序。但结果我觉得把握得不好,没有讲够,讲透。部分学生能发现1、2、3、4的规律,但不是全部,这有待做深入讲。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 篇3

  《分与合》教学反思《分与合》中主要是对4和5的合成进行教学。对于4和5的分与合的掌握,大多数学生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了,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他们通过分红花对4和5的`分与合的合理性进行感性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让孩子们在练习中、活动中、游戏中记住分与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

  因此,本节课我创设问题情境为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把4个桃子分成两部分,体会分;接着,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从数的分解体会4可以分成几和几;然后想想“几和几合成4”。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是个渐进的过程,是重点,再让学生知道4可以分成1和3其实和4可以分成3和1是有内在联系的,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在说完所有4的分与合之后,我引入了拍手游戏,让孩子在动手中思考,在说一说中加深记忆,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在教学5的分与合时,我还是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然后进行交流汇报。

  通过知识的迁移,重点引导孩子从实际操作时的一种分法推想出另一种分法,当学生说出5可以分成1和4时,让学生说成5还可以分成4和1,再推理出几和几合成5。接着让孩子自己试着用拍手游戏来说,并请孩子一个一个的展示,有节奏感的拍手游戏,让孩子学得津津有味,拍的动作也强化了孩子脑海中分解与合成的关系。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 篇4

  把数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一种放法,在交流中出现三种不同放法。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现了放法是多样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另一方面,这也为学生记忆4的组成提供形象支持。

  1、在操作中体验分与合,掌握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

  通过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所有例题和“试一试”都先把若干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然后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不断地让学生经历分与合的活动,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

  第30页例题教学4的组成,分三步进行。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盘里放3个桃,另一个盘里放1个桃,得出4分成3和1,让学生理解43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得到的。接着让学生思考通过中间和右边的分桃图又能得出什么。先半独立完成4分成2和几,再独立完成4分成几和几。教学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这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成的教学。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

  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

  在数的分与合中存在一些规律,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能提高探索活动的效率和记忆数的组成的水平。

  (1)“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的《分与合》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中都已经接触过了,再学习类似内容,学生可能会觉得没有新鲜感,但是分与合为后面的加法、减法打基础的,比较重要。所以我在教学时,准备了多种多样的学具,上课时可以使用辅助教学,并在课中就可以作为奖品及时奖给学生。

  新课程倡导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数学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教学中,我以这一单元的主题图引出帮李奶奶分装向日葵和玉米棒这一情景贯穿始终。由于班上的多媒体设备还未到位,不能用电脑展示,在上课之前我就打印出来相关的图片进行展示,并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接着让学生用学具代替实物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在操作、观察、交流中建立4与5的分与合。问题提出时,有些孩子随口就回答,显得凌乱,到后来也不知道哪种分法已经说过了,当他们发现问题的时候,有些爱思考的孩子就说应该写出来,这样就不会弄混了;还有孩子说要一个个轮着来说,就不会乱了,等等。

  最后出示课本23页练习四的第3、4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原有的一些教学设计并未如期进行。主要在操作中,原设想是让学生同桌合作观察不同摆法,可是学生不懂得怎样与人合作学习,基本各自摆各自的,根本不看同桌的;或者只会模仿。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值得思考。这一环节,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尝试多种摆法,而不仅限于一种摆法,多给学生一些权力和机会,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则得到发展,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 篇6

  昨天晚上在网上看了一些前辈有关这课的反思,收获很多。课题为分与合,还是值得回味的。很多时候教师只注重了分的过程,忽略了合,而合的过程就是下一节加法的基础。由于班上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这节课我是以零基础来给学生上的。从学生的上课状态、作业情况来看,比前几节课要好一些,看来备课的第一步还是要备自己的'学生。

  这一节课看似简单,其实还是很有层次性的,而且对后面的学习加减法、退位、进位都有影响。比如进位加法,凑十法,就是把两个数合成事,退位减法就是退一当十,然后把十分成两个数,减去要减的那个数。

  这节课没有使用课件,直接用小磁铁在黑板上演示,效果不错。小磁铁简单又熟悉,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了老师的问题上。而动手分的过程,比课件更加生动、直观,学生分教师配合板书,学生也容易理解。5可以分成2和3,用语言说是这样,但在数学里为了更加简洁,我们用这样的形式表示5的分成。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5的分成式。

  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能够更多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 篇7

  今天上课的内容是第七单元的2-5 的分与合。在这节课之前我还是做了一定的准备,也反复修改了一些内容与细节的地方。按道理上下来会还不错,可能是趣味性不够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最主要的是孩子的习惯仍旧有待提高。

  现在就课堂中的一些教学反思一下: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受“ 分与合” 的内容,在此之前虽然有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概念,甚至有个别孩子能够不用具体实物操作能说出2-5 的分与合,但在语言表达上和对分与合本质概念的理解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中例题教学的是4 的'分与合,接下来的“ 试一试” 便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5 的分与合。教材把2 、3 的分与合放在“ 想想做做”, 可能编者认为内容相对简单,所以只在练习部分体现了出来。但我却把这个内容作为课前导入,让学生在把两支铅笔用两只手来拿的过程中感受什么是分,怎么分成两部分,建立“ 分” 的初步概念。接下来要他们分三支铅笔,引导他们交换铅笔的位置可以变成另外一种分法,为下面“ 一种分法两种写法” 做铺垫。这样下来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要顺利得多。

  接下来的例题是以书中的小猴分桃为背景,要学生自己用学具圆片代替4 个桃子,两只手来代替两个盘来分一分,然后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字的分与合。层层递进,学生学得轻松,知识掌握得也扎实,特别是语言表达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最后安排了一个观察环节,要学生观察1 、3 和3 、1 两种分法有什么联系,为后面5 的分与合埋下伏笔,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5 的分与合中要突破“ 一种分法两种表达” 这样一个重点,教材是用的摆圆片,两个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结果不同。但这有些耗时,而且在课堂上要每个学生观察到也不是很现实。刚好我们的一只手的手指就有5 根,为教学5 的分与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而且当用手指表示出一种分法后,把手反过来马上就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分法。每个学生都能发现“ 手指是同一种分法,但方向不同,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 。

  在课堂中的每个问题都必须要细化,仔细揣摩,问到点上可节约相当多的时间,为孩子的思考指明一定的方向。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识辨能力、理解能力还不强,问题更要具体而不死板。

  另外在每节课结束后都应有一些总结性的语言,在这堂课中最后不能只说“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2-5 的分与合” 这样一笔带过的话,这不是总结,只是陈述而已。可具体到谁分成了几和几等,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的效果。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 篇8

  本单元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教师的互动,使得原本比较抽象得教学设想变成了生动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并解决,而且更建立起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经过这节课,我也有不少的体会。

  1、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教学中我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这一理念,教学中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谈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学5的分与合时,我并没有直接出示5的“数楼”,而是通过猜一猜,自己设计“数楼”等一系列的活动,逐渐掌握。

  2、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也旨在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获得,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本课例中我也是比较重视学生个体经验的积累与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且让他们在小组中,在班级中把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当然,学生个体经验的积累不仅需要有“自主探索”的过程,也需要我们在学习活动中加以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我就借助小熊猫乐乐的身份不断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3、不足之处。

  教学中我安排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也期待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不仅仅评价只是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最好能评价自己或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程度,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等。也许是我对学生的期望过高,也许是学生年龄小,总之我感觉学生评价的语言还不尽人意。毕竟,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方式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也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不断的加强指导。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 篇9

  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方法的指导,不但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是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课堂学习,没有学习经验,不会学习。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尤为重要,这节课我侧重了这一方面的教学指导,例如:课中怎样和同学合作、怎样把语言说条理等等。

  2、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例如:摆一摆,比一比、做游戏等。不但能让学生灵活的学习掌握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感受的学习的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 篇10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分与合,我想把知识讲得很细,便花了两节课的时间。

  课前我作了很充分的准备工作,自己准备了小棒、例题上的桃子和盘子、各色小圆片等,也让学生每人准备了小圆片。

  1、教学4的分与合时,让学生探索不同分法,让他们充分地展示后,初步认识4可以分成几和几,接着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说说几和几合成4。

  2、教学5的分与合时,让学生通过圆片探索不同分法,重点引导孩子从实际操作时的一种分法推想出另一种分法。

  3、整节课重视让学生多说。通过“大挑战”、“找朋友”等活动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记忆这些数的分与合。

  学生对分与合已有一些认识(幼儿园学过),学起来相对比较轻松,于是我便对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让他们按顺序记住这些分与合的'式子。两节课结束,大部分学生能按顺序(三种)背4和5的分与合的式子,有的还特别快。个别学生学起来觉得吃力,需个别指导。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 篇11

  首先,10的分与合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学习加减法的基础,用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和“破十法”计算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所以非常重要,比其他的分与合安排的学习时间更多,于是我把它独立出来,单独用了一节课来进行专门的教学。本节的教学目标我设了三个: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已得出10的分解与组成。

  2、通过儿歌、对口令、闯关练习等活动熟练掌握10的分与合。

  3、在活动中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六个环节。

  1、复习:以“开火车”的形式训练口算,并复习9以内数的分与合,为学习10的分与合作铺垫。

  2、游戏导入:通过一个魔术游戏,使学生从羡慕老师的“高明”到发现其中的秘密,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3、小组合作,共同探索10的分与合: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有了9以内分与合的基础,也已经初步学会了怎样去有序地分,就是要一个一个地按顺序分,应该说知识基础和操作基础都已经作好了准备。所以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自己用学具去分,自己来记。既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小组中的分工与合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流相处。

  4、记忆10的分与合: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用了对口令、儿歌等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10的分与合,并会有条理地思考。

  5、巩固练习:在这里我引入了一个“小猴旅行”的故事,并在故事中设了三关练习。自己解释题意,让学生独立做。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根据对10的分与合的理解,自觉、熟练地加以应用。既适应了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的个性特征,寓教于乐,同时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6、总结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使学生养成自己总结归纳的好习惯。最后让学生给自己打分,满分是10分,表现好的地方占几分,表现不好的地方占几分,使学生在评价自己的同时又一次感受了10的分与合。

  总之,这节课为了使学生不死记硬背数的分与合,我在备课的时候灵活的处理了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尝试体会,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各位数学老师齐聚在一起,周老师、赵老师、郭老师等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讨论,在肯定的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比如:用魔术游戏导入时可以多进行一次,或者直接运用它进行10的分与合,更多的发挥它的作用等等,还有的老师提出最后要回到导入,揭示魔术的奥秘,让这节更完整;赵老师还提出,一节课要动静结合;我们还讨论了小组教学,如何更好的培养学习数学的学习习惯等等。各位老师都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给予了改进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慢慢地改进。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 篇12

  10的分与合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寓学生的自主探索于数学活动之中。全课以猜彩球的游戏开始,让学生“抓一抓”“数一数”然后教师猜出抓了几个珠子,提出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展开阶段,通过操作学具、涂画珠子的小组合作活动,自主的探索、发现10的分与合,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合作意识。这一阶段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的构建知识结构。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并非如此。第一次在年级中磨课的时侯,我根据学生学习数的分与合的经验,一步一步按照教学设计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一九班教室顺利地上了一节课。当又接到组长让我在全校数学组上磨课的时候,我认为学生已经学过了,自己也处于放松状态态,认为学生能牢固的掌握这部分内容,以致于今天在磨课中出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二次备课不充分,想让学生主动探索10的分与合,但是课堂气氛没有很好的调控到位;

  二、教学设计思路变了,没整合教学课件,导致的不协调;

  三、没有很好地去斟酌教师的课堂过度语言,课堂上灵活度不够;

  总之,今天我自已都感觉很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反思,上好每一节课。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 篇13

  因为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两个课时的分与合了,所以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因此本节课开始检查一下大家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点,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演示6、7的分与合,同时也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在复习的基础上,一起探究8的分与合。首先,拿出准备好的8个小圆片,按要求分一分,感受有序的思想,同时让学生在操作中去感知数学活动。在学生边分边说的同时,记下分的.结果,并及时强调,当8的分法结束以后,带领大家齐读一遍,以加强记忆。当探究完8的分与合后,让学生自主做一下想想做做数的分与合,巩固知识。接着启发学生9的分与合该如何思考,当学生思考到一定的程度,拿出准备好的9根小棒,请同学按照要求分一分,在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进一步调动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总结本节课的所有知识。本节课遗憾的是:学生之前是运用联想的方法,从5可以分成2和3,联想到5还可以分成3和2,现在运用按照次序的方法,有个别同学转不过来思维,容易做错;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不能很好地调控他们;学生太小,语速稍快,他们可能有时没反应过来;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而不只是一小部分。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思考,多钻研,有所进步,让学生爱上数学。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 篇14

  这节课学习的10的分与合,10的分与合对于学习10以内的减法计算,学习20以内的加法进位加和退位减,以及进一步学习认数和计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数揭题。上课后,我出示信封,取出信封中的几个花片,让学生猜一猜信封里还剩几个,学生开始没有经验只能瞎猜,学生获得一些经验后,学生有能猜出信封中共有10个花片,并能初步应用分与合说出信封中还有几个花片,并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10的分与合。

  有序思考。学生学习2—9的分与合后,已积累了一定的探索经验。因此在学习10的分与合采用自主探索的形式,让学生先交流把10个珠子分与两部分要注意些什么,从而突出有序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自主分一分,把10颗珠子有次序的涂一涂,让学生自己得出10的几种分与合。

  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所有例题和“试一试”都先把若干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然后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不断地让学生经历分与合的活动,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

  巧妙记忆。在数的分与合中存在一些规律,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能提高探索活动的效率和记忆数的组成的水平。学生在理解10的分与合的基础上,出示凑十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巩固练习。在这里我引入了一个“小猴旅行”的故事,并在故事中设了三关练习。自己解释题意,让学生独立做。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根据对10的分与合的理解,自觉、熟练地加以应用。既适应了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的个性特征,寓教于乐,同时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总之,我在备课的时候灵活的处理了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尝试体会,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 篇15

  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学习10的分与合,由于前面孩子们已经学习了2~9的分与合,再学习今天的内容,孩子们可能会没有新鲜感。但是这一节课又显得十分重要,因为10的分与合是用“凑十法”教学进位加法和用“破十法”教学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基于以上两个冲突,我在教学时,组织孩子们多样化的学习,让孩子们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好本节课的知识。

  课始,我出示一个看不到里面东西的袋子,里面装了塑料球,让孩子们玩抓球游戏,并且告诉他们老师能很快猜出袋子里剩下的个数。这可乐坏了孩子们——既可以玩,又可以考老师。面对每次抓球情况,老师都能准确猜出所剩个数,他们既好奇又钦佩(不过在这过程中也有小朋友猜到了有10个球)。借此,我引出今天的课题。

  前几次学习分与合,我以不同的形式让孩子们去分一分,这次根据例题的题材我让孩子们在涂画中学习新知。出示孩子们熟悉的珠子,让孩子们先数一数共有几串珠子,每串有几颗;接着观察第一串珠子分成哪两部分(左边1颗涂好了颜色,右边9颗珠子没涂色),从哪边开始涂色的.;在让孩子们看懂图意后,再提出问题:“你能把下面几串有次序地涂一涂吗?”让孩子们自己完成接下来的4串珠子。

  不足之处:

  通过让孩子们动手涂一涂,自己总结出10的分与合的几种方法。但是这样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对孩子们继续渗透有序的方法。于是,我让孩子们想一想怎样把10的分与合有次序的说出来。由于已经学过2~9的分与合,孩子们各有自己的好方法。有的孩子是由一个分的式子联想到另一个式子,一组一组地按顺序说,有的把分成的第一个数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说,还有的把分成的第一个数按从小到大。

  改进措施:

  注意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思考,达到理性的认识。孩子们不仅有序地分,自己总结出了对10的分与合的有序表述和有序记忆的方法,而且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一年级上册数学《合与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与合教学反思04-02

《分与合》的教学反思04-14

分与合的教学反思04-15

一年级数学上册《合与分》教学反思(通用11篇)09-25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04-09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04-11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合与分》教学反思(通用10篇)10-13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与合教案01-02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与合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