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09 18:25:33 炜玲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

  这节课,我有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以小朋友参加春游为情景主线,将一个个数学问题蕴藏在不同的活动中,并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情节,让学生在自己熟悉而感兴趣的情景中参与学习和探究,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使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易于猜测、敢于探索,既学到了知识,又张扬了个性。

  由于本课在这套西师版教材中首次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单列出现,而且,我们研究小组也是首次对新课标下的解决问题进行独立而系统的研究,所以,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这样几个方面。

  成功之处:

  一、读课标、钻教材,首先定位方向。

  编者编写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儿童联系生活实际,初步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并学习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这也体现了《课标》要求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因此,不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流程的设计,我们都紧扣这一思想和理念。

  二、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已有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基础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而有条理的数学思维模型,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只是猜想加验证的方法。所以,我把学生能解决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策略,突破重难点,达成目标。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儿童探究多种租船方案,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为了突破重难点,达成目标,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2、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包括认真倾听他的意见,也是一种信息的收集手段。

  3、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虽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运用的是猜想加验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感知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潜意识地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由表及里,初步构建起此类问题的数学思维模型。

  4、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5、教学时力求导而不包、放而不纵,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和验证,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和思考,但绝不包办和限制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不足之处:

  学生探究的时间和深度都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学生虽然能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但对他人的方案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租船方案时,语言和方法都不是很到位。

  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导入环节,和学生进行拍手游戏,老师先拍几下,学生比老师多拍几下、少拍几下,然后让学生把老师和学生拍的次数画一画,这个活动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这个导入环节的练习为本节课的新课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打下基础。 在探究新知环节的第一个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呈现主题图后,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四个过程: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口答。在怎样解答环节,体现我们学校的“先学后教,自主发展”策略,让学生借助导入环节的经验,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然后借助课件进行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对解答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和检验。在第二个例题,我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依据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独立完成。

  在展示交流环节,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进行交流,让学生互评,说一说几号作业更好,为什么?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说到点子上,效果较好。当在交流为什么用减法时,学生说是因为求比谁少而用减法,为了不让学生形成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明白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所以我调整了练习环节的练习题设计:原来的习题设计是课本上的习题,而改为班级的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教学。处理不太恰当的地方:

  1、在出示主题图时,缺少了有一点德育渗透。

  2、在更改习题的处理上,有点仓促,如果在处理的细一些,让学生列式算一算,明白不是说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而是分析要求的问题是大数还是小数,会更好些。

  3、课堂环节不够完整,没有小结。

  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3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的解决问题是“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理、有序的思考,找到较多的、保证正确的答案,从而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首先我出示一副三角尺,让学生观察,三角尺上都有哪些角?学生容易发现: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且一副三角尺有三种不同的锐角。再引导学生,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一下子就拼出一个钝角呢?就有学生想到:钝角是比直角大的角。那我们可以用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拼出一个钝角。让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用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能拼出几个钝角。

  一副三角尺,有3种锐角,学生小组合作拼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再让学生思考,除了用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能拼出一个钝角,还能有其他的拼法吗?有学生想到是用两个锐角拼。让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

  在反馈时,学生指出两个锐角拼在一起不一定是钝角,但他们找到了一种能拼出钝角的方法。并能用另外的三角尺的直角验证这是钝角。其他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拼一拼这种方法,并验证一下。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他们的所有拼法。

  几点想法:

  1、学生没有用两个角去拼角。教师在学生拼角前说明方法:选择一个三角尺的一个角,再选择另一个三角尺的一个角,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演示,并预防错误拼法。

  2、用两个锐角拼出一个钝角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充分“动手”的时间,充分交流的时间和充分验证的时间。

  3、在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一定能拼出钝角。两个锐角不一定能拼出钝角。用一副三角尺拼角:两个锐角可能拼出一个锐角,可能拼出一个钝角;用两副三角尺的话,两个锐角还可能拼出一个直角。

  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4

  成功之处:

  一、领会编者意图,体现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对于解决问题,义务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上。这次修订的教材,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

  在教学“桔子能装几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28个橘子还需要老师给你们什么信息?其二再让学生估计大约能装满几袋?其三引导学生思考:该怎样解答呢?当学生经历多种方法解答后,优化这些方法,体会到箭头减法的'好处;最后再次反思:这样解答对吗?希望通过一次次的精心设问,把学生一步一步引领到问题解决过程中。

  二、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找准解决问题的生长点。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使得新旧知识与经验相互作用,由此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因此,我们要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找准解决问题的生长点。

  当学生完整经历解决问题过程后,对比书本第77和78页的两个例题,我们进一步梳理:回想一下,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你是按哪几步完成的?学生在总结概括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体现了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并且学生也会体会到虽然有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所不同,但解决策略其实均是相通的,都可以用画图、列式、表格等形式解决。试想如果每一节解决问题教学,我们都能这样把这几个环节扎扎实实地走“实”,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能有效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虽然整节课我力求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实践应用,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不足之处:

  1、学生阅读关注不够,想当然一年级学生不会看数学书,应当有效引导孩子,从书中找方法,尝试自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练习中反应出学生不喜欢用箭头减法这种方法,课上对于这个难点突破不够,如果课中再多引导、比较中让学生体会这个方法的好处。

  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5

  教学时,我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一节课下来,多数学生能吸收本节课的内容,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教师过多的牵制学生,没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己理解自己去说倍数间的关系。

  2、本节课练习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学到后边的'时候有些枯燥,应该设计多些形式的练习,如,选择、填空、判断等。课前准备的练习纸在课堂上也没能利用上,导致学生动手写的比较少。

  3、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由学生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

  4、应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6

  本节课教学充分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学生连贯地思考与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基础问题解答的基础上,所以本课设计首先复习解答基础的实际问题,为新课学习做好辅垫。新课例5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审题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与能力,连续两问的第一个问题容易,学生独立完成,第二个问题是新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从问题出发需要哪两个条件,缺少的一个条件又从哪里找,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在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让学生先算出问题,然后把问题当条件再提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思维聚焦,把问题的答案当条件来用,为学生连贯思考问题打基础。最后设计了一组能算吗?缺少一个条件不能算,让学生根据问题补齐条件,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需要哪两个相关条件,获取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三个环节的设计相辅相成,最终达成学生学会连贯地思考,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的教学目标。

  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7

  主要教学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图片,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即根据除法的两种意义来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可以:

  1、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解决问题:第一步,由观察题目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个纸盒放几只?”“要用几个纸盒?”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学生明确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跟着同学一起说,全班齐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比较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回答处理不够灵活。在让学生找出两道题之间的不同后,我忘记了通过小结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这里难点不够突出。还有有的学生说出了意义不同,我没有及时进行深入提问,错过了一个让学生体会的时机。

  总之,做为教师,不仅要好好研究教材和教参来辅助教学,还要多和教师交流如何教学,多听课、上课,多讨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让自己一点一点进步!

  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8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9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这节课是整册教材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难点,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

  成功的地方:首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的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所以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发现问题,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效果良好。

  其次:本节课在教学时,注重学习方法的优化,让学生说,并呈现出不同的说的方式,比如:个别说、小组讨论说、和同学一起说等,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有限,有些学生遇到问题感到无从入手,这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慢慢消化吸收。

  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结合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一步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具有连续性两个问题的学习,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教材以美术兴趣小组为背景,一次提出了两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前面学过的“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分析问题已知条件、还缺少一个条件,需要将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教材以“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认真审题,同时明确要解决两个问题,弄清楚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在解答问题的编排上,教材以两个小朋友对话的形式呈现,第一个问题是旧知,学生会解答,第二个问题解答缺少的条件在第一个问题中已经解答出来,并将其作为已知条件。进而清楚地认识到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例5解决有关联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连贯地思考,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由于连续两问的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学生第一次接触,还不习惯于连续地思考,需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常规训练。

【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4-06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集锦08-22

《面积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4-27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1-27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4-22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4-22

用比例解决问题数学教学反思10-12

《解决问题2》教学反思(精选16篇)03-17

《含有多余条件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3-18

《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18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