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反思
2010年10月21日—22日,丽水市小学科学2010年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龙泉市实验小学举行。九堂参与评比的课中,莲都区蓝剑锋老师和遂昌县蓝智俊老师都选择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之前自己对这个内容就比较关注,本次又聆听到两位老师的不少精彩设计,产生了不少新的想法,在此列出,与各位同行探讨。
首先是对教材进行分析。《岩石会改变模样吗》隶属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从内容编排上该单元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3—7课为第三部分,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在这课之前的第2课,学生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然后过渡到本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是学生认识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同时为后面的“土壤中有什么”的学习作了铺垫。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二部分是“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形成的原因。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在比较细致地钻研教材后,现在针对听课体会来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本次上课的两位蓝老师,在导入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借助观看岩石图片的方式,意图是让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不过,我更喜欢这样上:
教师先拿出一块岩石A(质地较软、棱角较分明),问:这是什么?学生若回答“石头”,则顺势说一下,它还有个更规范的名字“岩石”。(板书:“岩石”)再拿出另一块岩石B(质地较硬、比较光滑的鹅卵石),问:比较一下这两块岩石,它们的模样有什么不同?(在“岩石”之后补充板书:“模样”)这里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对模样有初步的认识。
然后,拿起岩石A和岩石B,问:如果现在要改变这两块岩石的模样,你有什么办法?(在“模样”前补充板书:“改变”)学生可能会想到铁锤敲、在地面上用劲摩擦、两个岩石互相撞击等方法,教师可以让那几个学生现场演示,演示时一定要让引导学生进行岩石前后的对比,并让学生思考“把岩石放在水中弄湿”和“在岩石外表涂抹颜色”有没有改变模样,从而真正明白“改变模样”的含义。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人力因素改变了这些岩石的模样,如果把这些岩石放在大自然中,它们的模样还会不会改变呢?如果会——你认为自然界中的哪些因素会让岩石改变模样?(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温差、水、大气、生物等)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许多老师都喜欢绞尽脑汁策划新课导入,什么魔术、图片、录象、实验等,以前我也是这样想和做的。如今我终于醒悟,课初的5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根本就不需再去刻意激发兴趣。而且,一开始若把兴趣完全激发,若后面没有更吸引人的活动,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失落心理,严重影响后面的学习效率。一节课比较合理的学习兴趣应该是这样的曲线分布:课初5—10分钟稳步上升,课中的20—30分钟渐入佳境达到高潮,到最后兴趣点有点回落但还保留在一定的高度。
我的观点是,不要把开头搞的太花哨,抓住关键直奔主题,按照“岩石——模样——改变模样(人力)——会改变模样吗(自然外力)”的顺序,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另外,准备了两种不同质地的岩石,隐含了让学生知道岩石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软硬的岩石在同等条件下改变的程度会有区别。
二、材料准备,尝试放手
有些特定的实验材料,学生不容易准备或教师要做刻意的安排,那当然由教师准备和提供。除此之外,我觉得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几个原则:“能让学生准备的就让学生准备,能用身边材料就少用专用仪器,选用的实验材料越精越好”。
关于岩石的这两节课,两位老师准备得十分充分,不仅提供了所有的实验材料,还对每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实验用的岩石,从后期的结果上看,两个老师准备的都是比较容易产生明显现象的岩石,再比如对“流水实验瓶”中的水量多少也做了刻意安排。
不过我在想,能不能大胆地放放手,让学生自己带岩石呢?岩石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学生准备的岩石往往是各种各样的,从而会让实验结果会更丰富。至于“流水实验瓶”里的水,多少又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适时观察水多和水少时对岩石作用的影响程度,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我会让学生准备龙泉本地的岩石,教师再有意识地补充些软硬不同的岩石,然后让学生做实验。甚至我会多准备些比较坚硬的岩石,让大部分实验组都看不到明显的变化,然后进行思维的提升,让学生从看不到明显变化的现象中推理出变化是存在的,只是这个变化非常缓慢和微小,这更接近自然界中的风化现象。
三、探究活动,精心安排
教材安排了几个模拟实验,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冷热对岩石的作用”和“流水到岩石的作用”。仔细研读后,我觉得应该先让学生做“流水实验”,再做“冷热实验”。也许有些人会对此不以为然,实不知其中用意。首先,从实验难度上讲,“流水实验”比“冷热实验”简单,从易到难,更符合教学规律。其次,“流水实验”的材料准备比较简单,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带,再用“冷热实验”来调控学生,留下第一个实验使用中的一块岩石,把其他的实验材料全部上交,有助于排除无关干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无论是“流水实验”还是“冷热实验”,都必须让学生在观察结果的同时要注意关注过程。比如,一开始就必须让学生明确实验用水是透明的,岩石也是清洗干净的,从而保证实验探究的严密性。否则,万一有学生提出质疑,说水变浑浊和瓶底有微粒是岩石本身上粘的沙土,那就真的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在“流水实验”中,两位老师都注意到模拟自然环境中流速变化,这非常好,在以往的听课中我没有见识过。如果教师再引导学生小组分工,一个同学负责做实验,另外的几个同学观察流速变化时流水对岩石的作用会有什么影响,并有记录员进行记录,就可以在反馈时得出流速快水对岩石的冲刷就加剧,而岩石相互之间的撞击也更明显,从而推理出河流中为什么上游和中下游的岩石有那么大的区别了。
而“冷热实验”,我建议教师在组织讨论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后,给学生长时间的探究(比如5-8分钟),在这期间不要对冷热交替的次数进行要求。估计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冷热交替的次数少但加热时间长,二是冷热交替的次数多但加热时间短,无论哪种情况,其实都可以对岩石产生一定的作用,而且两种方法并无明显优劣之分。
至于教材后面的“动植物对岩石的作用”,我一直很反对用石膏做模拟实验,因为石膏和自然环境中的植物作用差别太大,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这里简单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进行猜测,从树木的根会让岩石破裂、动物的行为会让岩石磨损、动物的粪便会侵蚀岩石等,从而明白生物的作用也会改变岩石的模样。
这节课,还有个很好的教学点,那就是风化和“风的作用”两个概念的区别。其实风的作用在教材中是被表达为大气的作用,但具体怎么作用并没有进行明显的阐述。教学中把这个内容作为拓展的机动部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05-01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02-06
(精选)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07-05
小学的科学教学反思04-27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找家》04-29
(必备)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07-05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华]07-05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荐]07-05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热)07-04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