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滑轮组》的教学反思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滑轮组》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科学《滑轮组》的教学反思 篇1
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不严谨的实验着实不少。今天,我就来说说滑轮组一课中的实验设计。先请大家看看六上教材中的实验插图。
实验一是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而成的滑轮组,实验二是用多个定滑轮和多个动滑轮组合的滑轮组,这两个图有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答对了!哈哈,这两个实验图确实没有问题。可是,这两个实验来到我们的课堂中,问题就来了。两个实验图的箭头处,肯定是用弹簧秤进行测量——而在上节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中,我已经感觉到弹簧秤倒过来拉是有误差的。明知存在着误差,却还默许这样的实验操作方法,那就太阴暗了吧。
科学实验要规范操作,这不应该只是口号,而必须从现在做起,从点滴的细节做起。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具体改进方法如下:
实验一:一定一动滑轮组
把线固定在动滑轮的上端,然后绕过定滑轮,再绕过动滑轮,最后连接在弹簧秤上。这样,拉弹簧秤时方向是往上的,就避免了操作中的误差。改进的实验设计有 3 段线连接在动滑轮上,和教材的.实验比较多了 1 条,省力情况更明显。
还有一种方法,仍然是使用书本的实验图,但箭头处不使用弹簧秤,而是用钩码。后来挂上的象征拉力的钩码,虽然和前面挂上的代表物体的钩码一样重,但因为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所以肯定是不平衡的,这就很好的证明了滑轮组可以省力。
实验二:一定二动滑轮组
书本的第二个实验,要解决弹簧秤往下拉,方法更简单,只要把最后一个定滑轮去了。与第一个实验比较,这个实验使用了两个动滑轮,有 4 段线连接在动滑轮上,所以省力情况比第一个实验更明显。学生还会发现省力的原因是增加了一个动滑轮。
若有人一定要用书上的二定二动滑轮组做实验,我也有办法,也是不用弹簧秤来测量,而是采用挂钩码的方法来比较。如果两边钩码数一样,肯定是不平衡,则说明可以省力。如果是调节两边钩码的数量达到平衡,则物体重量和拉力大小的比例应该是接近 4 : 1 。不过用钩码作拉力有个小问题,得出的数据比较呆板,分析概括不够丰富。
最后,我还要强调的是,做这两个实验,许多老师往往容易把关注点放在省力上,而忽略了用力方向的改变,那就把滑轮组的作用给打成 5 折了。可是如果在实验中要让学生做出力的方向改变,那势必会出现往下拉弹簧秤的情况,就又绕回到老路了。我觉得可以采用让学生画图的方法,提供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去画滑轮之间的连接线,在此基础上概括:滑轮组能省力,还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请注意,“可以”改变,其中隐含的意思还包括可以不改变,具体是不是改变力的方向要看怎样连接。)
小学科学《滑轮组》的教学反思 篇2
滑轮组这一课的科学概念看似不难,通过学习,孩子们都能建构起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和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不考虑绳子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但是每每让孩子在图中画线组装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时候,孩子们总是频频出错。有老师解释为孩子的空间观念还不够,不能把实物转化为平面图。真是这样吗?难道真要用灌输法无数遍地示范怎么画组装图然后让孩子在不断地练习中记住怎样画组装图?回顾课堂拍下的一张张孩子们动手操作的照片,我有些怀疑上述解释。孩子们在合作组装实物时,是四人小组合作,而且还要研究省力与否,有几个孩子关注到了绳子的绕法?又有几个孩子能及时将组装好的滑轮组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课堂给足孩子探究的空间了吗?我们似乎在用探究的外衣来掩盖灌输式教学的`内核?
基于上述思考,我临时为这个主题增加了一个课时。我跟孩子们说:这节课我们用一节课时间来研究滑轮组(多组)的组装方法,每个同学都要会组装,而且要对照组装好的滑轮组来完成组装图。在巡视指导过程中,我特别强调孩子们要关注绳子的绕法,让会的同学去教不会的同学,让会的小组去教不会的小组。在一声声的欢呼声中,孩子们基本上都学会了组装多组定滑轮,也顺利地把实物绳迁移到画线。孩子们画线的准确率大大增高,孩子们的回答也更自信了。
也许,有些孩子还会忘记怎样用线画组装图。但我想,这个动手实践后的遗忘率肯定会大大减低。实践出真知,在课堂上还沉浸在观看中的孩子请伸出你的手,将你的智慧表现在你的手指上!
小学科学《滑轮组》的教学反思 篇3
在《滑轮组》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我认为这节课很值得我好好思考和探究。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提出的问题应该更具有针对性。本课教学,通过观看起重机工作图片来引入,在学生观看前提出的问题太泛泛,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滑轮上来,如果提出“起重机在干什么?它是靠什么来工作的?”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滑轮,再复习定滑轮、动滑轮的`特征,从而引出“合二为一”导入对“滑轮组”的研究,结合前知,预测滑轮组的特点:既能省力也能改变用力方向。
2、在实验开始前,学生对于动滑轮和定滑轮已经有了一定学习基础,在本堂课的时候我还没有过多讲解学生已经猜到了七七八八,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对滑轮组的实验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实验开始后学生都非常迅速的进行实验。
3、测力计使用的问题。借助上节课用过的机械实验盒中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进行组装,在实验中能够发现由一个定滑轮和一定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既能改变用力方向也能省力的特征。在组装上没什么问题,只是在测力计使用上个别小组在操作时有误,测力计应是垂直往下拉,他们个别斜着拉,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让学生正确使用仪器,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总之,多多尝试,多多反思,总结不足,才能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趣深刻。
【小学科学《滑轮组》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4-01
科学教学反思10-10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04-12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3-13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通用10篇)08-11
初中科学教学反思04-06
科学课教学反思04-21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04-08
浮力科学课教学反思09-30
《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教学反思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