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和海洋的复习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2 14:40:14 诗婕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陆地和海洋的复习教学反思(精选6篇)

  在日常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陆地和海洋的复习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陆地和海洋的复习教学反思(精选6篇)

  陆地和海洋的复习教学反思 篇1

  期末复习阶段,我们总感觉到有许多资料还没给学生做,有许多知识点还没有跟学生讲清楚。因而总是印发试卷给学生做,然后评讲。做了讲、讲了做,结果时间花了不少,可是效果却不显着。究其原因:那是没有给学生消化的时间,学生没把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没掌握方法与技巧。

  在期末第一轮的'复习中,我就是自己先讲,每章安排两个课时复习,第一课时把一章的知识讲一遍理顺,第二课时让学生复习二十分钟后让学生做小测题。结果时间花了不少,自己改试卷也花了不少精力,但是发现一些很基础的知识学生都没记住,效果很不好。后来我改变方式,讲了一遍后让学生自己记,把基本知识点和基础知识记在心里,然后再做一些巩固练习,效果要强很多。比如我国的人口国策、土地利用国策和地形、气候基本特征等等,这些基础知识点是要记住的,要给时间学生去记忆,然后再做些灵活运用的巩固练习,学生就会理解得透彻,掌握得也好。

  为此我总结出在复习时,不一定要做得多,讲得多,练得多。而是要讲得精练、做得适当、练得精巧,这样就既能提高效率,也省了时间和精力,何乐而不为呢?

  陆地和海洋的复习教学反思 篇2

  本节主要介绍世界人口和人种的基本知识,包括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和不同的人种四部分内容。安排两个课时。

  关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我们总结在研发过程和试验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如下,供参考。

  1、课时内容教学的安排。

  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不一定要按照教材顺序。开始我们考虑把“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口问题”安排在第一课时,“世界人口的分布”和“不同的人种”为第二课时。这样讲的顺序是第一课时讲了人口增长知道有的地区增长快有的增长慢,增长过快和增长过慢都会有问题,引出人口问题,过渡自然。可经过分析,如果这样安排,就把本节的两个教学难点放在同一课时讲了。学生容易混淆人口分布和人种的分布。教学效果会受到影响。而且根据我们自己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觉得还是按教材顺序安排好。为此我觉得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顺序的先后。适合学生掌握知道的就是最好的。

  2、人口增长曲线图的教学

  要直观表示世界人口变化的趋势,往往通过人口增长曲线图来表达。教材安排了人口增长曲线图。开始直接指导学生读图,学生掌握不够好。于是在教学中增加了指导学生读人口增长曲线图的投影,让学生知道曲线平缓,说明人口增长缓慢;曲线较陡,说明人口增长较快。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在上课时往往教师觉得很容易的,学生学起来却不一定容易,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思考教学方法,不要想当然。

  3、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这部分知识点有点难度,如果讲得太多会影响上课进度,在设计时我们是打算通过几幅景观图一笔带过的。在上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知道人口分布稠密的几个地区。于是引用生活经验和实例来讲,问学生:沿海地区和内地相比,那里生活条件好些?温带和寒带、热带相比呢?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呢?学生很快就有结论,于是老师归纳说:世界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就是沿海平原、中纬地带和经济发达工业发展早的地区。至于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学生也很容易就能分析得出结论了。在地理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生活知识来教学,会化难为易。

  4、人口问题和人种

  关于这部分知识,难度不大,但是思想观念、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重要,联系的政策性强。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获得。同时通过一些资料、数据来说明,学生学起来感到有趣也有积极性。并且我设计了课外作业:让学生出收集材料出手抄报:人口政策面面观,不同人种的杰出人物,为我国的人口政策宣传画一幅画或写宣传标语。效果很好。学生收集到的素材多,增加了对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不同所采取的人口政策也不同的理解,也了解了许多不同人种的名人。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发展观和不同人种没有优劣、贵贱之分,是平等的等观念,渗透得自然,避免了说教形式,收效好。

  5、不同人种的特点和分布的教学

  这两个知识点,都是通过对比表格来完成的。开始设计时,我分两部分进行,让学生阅读教材看书完成。后来觉得这样形式单调,学生学起来不够激情。于是在上课时把这两部分知识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掌握。也就是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代表一人种,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外貌特征和主要居住地。学生学起来积极性高,气氛也好。两部分知识经过这一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很好。

  6、课外拓展培养能力

  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感觉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恰当。同时课后让学生搜集资料完成手抄报和宣传画及宣传标语很实用。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

  总之,这节课是人文地理知识的教学,而且学生较熟悉,选择的素材也好,课件制作实用,在上课过程中又灵活处理了一些环节,效果好。不过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效果会更好。

  陆地和海洋的复习教学反思 篇3

  核心提示: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学中,以“亚洲”为例,引导学生说出了亚洲的东、西、南、北各是什么,注重了学法指导,然后让孩子们合作说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最后,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制...

  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学中,以“亚洲”为例,引导学生说出了亚洲的东、西、南、北各是什么,注重了学法指导,然后让孩子们合作说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最后,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制世界地图,这节课的难点就在快乐中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在课前我搜集了许多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借助课件更好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知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一些有关大洲和大洋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初步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我向学生们推荐了“世界地理频道”网站,给他们提供更好更多的资料空间。

  本节课难度不大,但读图较多,内容丰富,教学容量大,时间略紧,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我相信,这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孩子们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陆地和海洋的复习教学反思 篇4

  大洲和大洋的教学反思:这一章节内容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前面所学内容的落脚点具体化,是后面所学内容的基础。授课时,一是尽量要利用学生们已经获知的知识,争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二就是要有意强化前后知识的串联。如加加林、麦哲伦等的故事,引出地球表面的构成及特点。明确海陆七三开时,可以联系地球表面积,大体上算出地球陆地面积、海洋面积的多少。这时候,要有意识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从图中得到结论。在展开七大洲和四大洋内容时,要联系前面所学的经纬线知识,明确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经度多少,各大洲、大洋所处半球位置及温度带位置。大洲大洋之间的相互位置也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们熟练掌握的'话,那么以后学习气候类型的分布就显得比较轻松。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我市东升也近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有些例子就显得可感亲切。如离我市不远处澳门陆地面积在扩大,学生们感受沧海桑田就更加容易。这节课可以使学生们学得很有趣味,除内容吸引力外,老师应增加一些有趣的地理故事。如东西半球的摆放,按我们中国习惯看世界地图是很难象魏格纳那样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的。大陆漂移说,运用上南极地下发现煤矿,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就更加容易。至于板块学说,采用一些现代高科技数据,增强同学们对地质变化的认识了解,加上一些见闻,如日本、中国多地震,讲解下来,学生们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些。

  陆地和海洋的复习教学反思 篇5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本课在小榄镇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是我校全体地理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精品,本课的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课开始先复习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然后顺势导入新课“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既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又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在学习“大陆漂移”时,用动画演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拼合效果,也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景。

  2、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中注意用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述“沧海桑田”时采用了实例分析法,利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古河流遗迹”等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讲授“板块张裂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时采用动画演示,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裂谷”和“海洋”的生成过程,以及“海洋消亡”和“山脉隆起”的过程,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不但轻易突破难点,学生也乐于接受。

  3、教学设计侧重科学观念、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考虑到初一学生心智还比较幼稚,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推测探究法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喜马拉雅山发现古代海洋生物化石”等实例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海陆是变迁的。然后用动画演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拼合效果,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海陆变迁。最后通过“大陆为什么为漂移?”自然地引出 “板块学说”,在介绍了学说内容后,重点放让学生运用板块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特别是通过对汶川地震的原因分析,以及对“地震前兆”和“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等拓展性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非常有用的,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4、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本课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教学中补充了一些拓展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加大了教学容量,使时间显得略紧。在试教过程中有个别班不能完成最后的知识竞赛,显得美中不足。

  2、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注意不够,例如,没有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学生往往以为它们位于“亚欧板块”。

  陆地和海洋的复习教学反思 篇6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与第一章的联系不大,但用两课时讲完显得时间上较紧,内容覆盖面不全,深度不够。可以将第一节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特点留到下一节课,与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合并为一节。再用一课时来讲解板块的运动,因为板块的'运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不仅需要记忆同时要求学生理解,并且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火山和地震等)。

  教学过程上,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但活动的设计还应该更巧妙些,活动的准备应该再充分些,活动的开展才会更加顺利。一些情景的创设吸引力不够,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感兴趣的情景和表达方式等。

  总之,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的教育理念。

【陆地和海洋的复习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的教学反思09-21

陆地和海洋教学反思09-21

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范文09-21

比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11-01

比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11-24

《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09-10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09-09

《整理和复习二》教学反思08-17

《圆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