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中国的外交》课后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特点:本章共两节,是中国当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是对中国现代各时期外交成就的归纳和综合,学好本课将有利于复习巩固各时期的旧知识。
2、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基础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建国初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70年代和新时期等四个时期的外交成就
(2)能力培养方面:
A、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当代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B、通过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分析得出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外交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结合各时期的外交史实分析得出各时期的不同外交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思想教育方面:
A、使学生认识到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提出表明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和平通过各个时期外交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国际地位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而不断提高,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表现,新时期的外交方针。
(2)难点:中苏关系和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原因分析,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分析。
二、教法学法:
本章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由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熟悉两节的所有内容,并从宏观上把握本章的知识结构,从微观上分析讨论几个重点问题。通过学生的预习和讨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二课时采用老师的讲述法和学生的小组竞赛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讲述。通过学生的发言,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竞赛,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和课堂习题的完成,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课堂设计:
1、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尤其是大国关系的历史资料(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等),了解大国关系变化的背景。
2、 第一课时安排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分组讨论,并划分时期,按各时期的国内国际环境、外交政策、外交成就和外交特点等方面进行预习,同时推选3~4名上台发言的代表。
3、 第二课时开始老师宣布小组竞赛规则和要求,本章共分四个时期,分别由四个小组 阐述各时期的基本情况,并从第一个时期开始发言,同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2分钟)
4、 按时期顺序请各小组代表阐述各时期的外交基本情况(发言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时期发言3分钟,共12分钟)。
老师一边总结点评,对重难点加于分析一边展示正确的内容(课件)并给予打分(每时期约2分钟共8分钟)。同时针对各时期提出不同的抢答题(或讨论题),
第一时期的题目是:
新中国刚建立时政治经济状况如何?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二时期的题目是:
(1)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什么?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
(2)回顾中国近代以来中俄(苏)关系的史实。
第三时期的题目是:
(1)决定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因素有哪些?
(2)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中美关系史实。
(3)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说明:所设的问题以重难点为主,并注意与旧知识的密切联系,目的是进一步复习旧知识,同时给学生以较明确的知识体系。
5、 老师总结本课基本线索,并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1)中国始终坚持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
(2)大国关系影响着中国的外交。
(3)综合国力是外交的本钱。
6、 布置课后作业:按分期、国际国内环境、外交方针政策、外交成就、外交特点等项目把本节课所讲的内容作一表格。 四、教学反思:
1、 本课第一课时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老师的导读提纲,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并组成学习小组,相互讨论,形成一定的知识要点,为第二课时作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因为每个小组都有一定的任务,且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所以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的准备中态度认真,效果好,并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协作的能力。我认为课前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有效的调动措施,学生的主动性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且会减轻课堂容量的压力。
,2、 本课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效果很好,课堂气氛活跃,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辩能力,通过问题的回答和抢答,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小组竞赛的方法是对学生过程的考查,可作为平时成绩记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重视。但不能太频繁,可与课堂讨论、演说、小论文等方式交*使用。
本课采用问题的形式把新中国的外交史分阶段掌握,在学生回答后,老师通过点评、补充把问题的重难点解析清楚,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综合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即围绕国内国际环境、外交政策 、外交成就 外交特点等环节形成体系,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课本知识。
【《新中国的外交》课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后教学反思09-22
课后教学反思04-28
《野望》课后教学反思05-02
《嫦娥》课后教学反思05-02
教案课后教学反思03-24
浅谈课后教学反思04-26
《认识物体》课后教学反思04-27
美术课后教学反思04-14
英语课后教学反思03-21
品德与社会课后教学反思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