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咏怀古迹》其三

时间:2021-07-26 18:34:4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咏怀古迹》(其三)

一、教材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篇 《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大历元年杜甫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 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杜甫其人,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本课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运用知识,归纳总结“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统的,他们渴望逐步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三、目标设置: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4.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5.归纳出 “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教学重点

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诗读三遍,其义自现。”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大意;三读,吟咏诗韵;四读,体会情感,品出主旨。

2.探究法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意境,体悟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了解其不幸命运;通过对诗歌写作背景的了解,分析作者写作意旨;通过对“咏史诗”鉴赏步骤的归纳,掌握鉴赏技巧。

3.讨论法

每个人对诗歌理解的角度会有所不同,通过讨论,碰撞出灵感,激发思想的火花,对诗歌就会有多方位,多层面的解读,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

五、学法指导

1.课前预习法: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3.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置:

(一)导入:

导入部分主要是对杜甫的诗歌风格、作品内容、诗歌主题进行回顾,然后由美丽坚毅、令人动容的奇伟女子引出课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了解教学目标

(三) 整体感知

1. 回顾诗歌鉴赏的步骤,明确学习方法。

2. 从题目出发,了解“咏史诗”的特点。

3. 通过单个学生朗读,正字音;教师领读,读出感情。

4. 疏通诗句大意,检查预习效果。

5. 了解主要事件,抓住诗眼。

(四) 精读赏析

1.从诗眼“怨恨”出发,探究怨恨原因,品析二三联。了解史实,明确原因,炼字炼句,掌握表现手法。

2.分析第一联,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探究第一联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五)主题探究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对比王昭君与杜甫命运的相似之处,归纳诗歌主旨,明确创作目的。

(六)知识拓展

1.通过小结,归纳鉴赏方法

2.学以致用,进行课堂练习,鉴赏李商隐的《贾生》,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布置作业

鉴赏李白的《越中览古》,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

(一) 优秀之处:

1.打破了按照顺序逐联解读的常规,从宏观上着眼,大胆整合诗歌内容,线索明确。

2.注重使用问题激疑的方法,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循序渐进,让学生深入诗歌内容。

3.注重方法的指导、技巧的归纳,让学生通过学习一首诗,而掌握一类诗的鉴赏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二)不足之处:

1.上课时,语言表述上不够严谨,口误较多。

2.拓展练习时,学生讨论的不够充分,争鸣气氛不够浓,学习小组的作用体现不足。

3.细节的衔接上语言过度不够自然,不够细致,在课堂的流畅性上还应加强。

4.学生比较被动,发言不够积极,需要老师点名。

【教学反思:《咏怀古迹》其三】相关文章: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01-18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02-21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05-19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05-27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大全02-17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02-27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02-28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网友来稿)01-21

唐诗三百首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