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婷婷《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9 17:05:36 晓怡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滕婷婷《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通用7篇)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滕婷婷《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滕婷婷《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通用7篇)

  滕婷婷《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 篇1

  一堂课上下来,感觉效果不太好,虽然课堂上没有多少概念需要学生掌握,但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的假说仅停留于课本提出的四种,虽然有一个组提出还有可能月球的影响,说到月球的运动也有可能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但这个学生却没有能说清楚可能的运动情况。

  模拟实验很热闹,学生很投入,大家一种假说一种假进行验证,但实际还是没有目的的实验,说是验证,实际还是把各种假说的情况做了一边,因为在讨论时,学生不知道是否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他们对于为什么要做实验,做实验为了观察什么不清楚,怎样观察实验中的昼夜交替不知道,以致于课堂热热闹闹,探究却是低效率,反思本堂课,应该说还是教师对学情分析不够,对实验的关键点把握不到位。

  教学重点是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教学难点是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在教学人们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方式时,将“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及“浑天说”引入课中,既可以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又能让学生知道了随着社会和生活的发展,人们认识的加深,建立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观点。在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上,让学生对比着找出相关的证据,并通过托勒密的推理证据与哥白尼的'事实论据比较起来,让学生理解到哥白尼的证据更充分些,从而培养了同学们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想象,例如在行驶的车船中如果飞入苍蝇或蚊子,苍蝇或蚊子能自由的在车船中飞行吗?然后通过让学生体会行驶中的小船和大船谁更颠簸,体会到如果大到地球这么大的船在行驶我们是不易感觉到它在运动的。通过这一系列的运用相对运动和参照物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如果地球在运动我们是不易感觉到的,同时地球上的云彩和鸟儿是可以自由飞行的。从而说明,托勒密的证据不是很充分。并且,通过哥白尼观察到宇宙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机会是相当小的,说明哥白尼的证据更充分。这样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培养了学生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滕婷婷《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 篇2

  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以及有效性教学的特点,下面我对《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

  昼夜交替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现象。但是成因很多同学不定知晓。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现;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二、挖掘材料的结构内涵

  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是指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材料。如将乒乓球、手电筒作为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目的是要避免学生从零乱的材料中片面认识事物特征,而让学生较全面地从本质上认识事物,获取科学的知识与方法,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

  三、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中围绕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有关的事实展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课堂上为了提高学习有效性,我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气氛不断的激励学生敢于想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始终注意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做为探究的动力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有效教学的动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范围估计不足,对昼夜交替的演示讲解不够透彻,对于学生有亮点的回答和想法,及时的评价还略显不足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需要更全面、细致的考虑,对学生、对教材要更深入的了解,运用更多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滕婷婷《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 篇3

  1. 教师是科学学习的主导

  科学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主导者、合作者、引导者,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

  在探究活动前对“昼夜交替”不明白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并对这些问题做了大胆的推测与猜测。在学生推测与猜想的基础上,老师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让学生积极想办法模拟昼夜交替的形成。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帮助者,对各小组的活动进行巡视,对动手能力差的小组进行适当的提示与指导,同时对课堂秩序和探究活动进程进行调控。

  探究活动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帮助学生对探究结论形成清晰地认识,加深对知识理解。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探究活动更有成效。

  2.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玩”为切入点,比如给学生充分玩,点燃的蜡烛,地球仪的时间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亲切、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滕婷婷《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能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培养了他们观察、推理及初步的空间概观念。

  1、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向导、引领者。让学生按照“假设——实验——解释”的步骤,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进行探究活动,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思维能力。

  2、把课堂还给学生,本节课的内容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

  3、本节课我尝试用我校自创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学、展示、反馈,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教学中有的`地方落实的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滕婷婷《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 篇5

  《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课五下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这节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追寻科学家们探索的足迹,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从而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打开思路,寻找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新课的导入,让学生说一说白天和黑夜的区别,促进思考昼夜交替可能是与地球和太阳有关。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多种假说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暂时抛弃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自己当成当年科学家,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当你看到了昼夜交替现象,你有什么想法?”从而猜想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原因,并针对这些猜想设计模拟实验,实验的材料、过程和方法由学生自己讨论得出。在模拟实验中,学生发现前面的猜想,并不都是象他们自己想的那样是错误的,他们发现还有很多情况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们共提出了五种假说。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课后去看看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让他们不断对这些猜想进行修正,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去探究对人类认识地球过程的兴趣,去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另外做实验时,实验室的光线最好暗一些,这样学生更容易观察。做完这部分实验,学生会有许多发现,他们并不会全部认同书本上的猜想。其一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这个猜想学生认为是不正确的,我让学生演示了他们的实验方法后,就有学生马上出来反对,原因是前一组学生认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地球只有一面始终被照到,而其它面一直都不会被照到,事实上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的旋转角度变化和方向理解还不够清晰。其二由于我是让学生将地球从地球仪装置上拿下来的,其实就相当是一个球体,并没有让地球倾斜一定角度放置,与光源是保持平行的,并尽量保持同一水平面。因此,有学生就提出地球自转时,地球的最北部和最南部没有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因此这个猜测也是不能完全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我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并没有马上给他做详细解释,我觉得这课内容还没有涉及地球饶地轴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的,学生能够发现这点其实他的观察还是比较仔细的。

  课堂的提问方式也尤为重要,在课前如果这样问:你们知道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聪明的学生会迫不及待的将正确的答案告诉大家,这样就不容易充分暴露其他学生的前概念。上课时如果换一种方式问学生:“地球和太阳的怎样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的思维就卷入其中了。我在五二班上课的时候学生居然想出了十种可能但在后面的模拟实验中,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不能将黑板上的猜测模拟完。另外我还发现原来学生的思维整在从具体从形象发展。在大人的眼里,这些猜测不用模拟就可以知道结果了可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他们必须借助模拟实验才能理解。况且地球和宇宙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很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

  滕婷婷《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 篇6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植物的影响,在课堂上让学生看书,使他们对相关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回答自己对昼夜如何对植物产生影响的理解,植物受到什么影响,学生的回答是将现象一一列出,而没有概括性的话,可能对小学生要求太高了。另外一个方面,学生看书时极不认真,这对回答问题也有不好的影响,只是有一个学生说,植物白天比较活跃,这种说法也比较好。对于这一点,我也想到下面形容动物的八个字,只是也不很准确。

  后来让他们比较太阳钟与花钟,学生能在提示下说出两种区别,但让他们自己说效果就不太好了第二部分是昼夜对人的影响,依旧引用古人的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里同学生解释意思:太阳出来了就去工作,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对于其他动物的影响,其实是与人差不多,我说了一些上夜班的`工人是改变作息规律,而有些习惯于夜间活动的动物则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人是为生计所迫,而动物没有。书中有蝙蝠不会与蜜蜂相遇的话题,我说是除非人捅了蜜蜂的窝,那才可能相遇。对于调查夜间动物的活动,我让学生看书中的注意点,我把这几点小结为不影响动物,证据和安全。

  滕婷婷《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 篇7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的生活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昼夜交替的影响,本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揭示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本课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主要通过对一些资料的观察和分析来认识。第二部分: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的方式了解昼间活动的动物和夜间活动的动物。第三部分:选择典型的夜间活动动物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动物适应昼还是夜的活动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比如动物的身体构造、天敌活动的时间,食物来源等。

  学生们知道一些,可是有时他们并不明白生物的这些特点都是由于昼夜交替而引起的。教学中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和讨论来了解昼夜对植物的影响,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所学的内容进行有关的探究,比如可以试试在晚上把菜豆放在灯光下照射,观察叶子的变化。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教学主要采用调查访问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确定调查方式,讨论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借此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学生的探究与回报过程中,教师的评应该在充分到位,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多注意。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此活动的目地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昼夜变化会对生物带来的影响,并且训练学生从另一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因此,在活动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滕婷婷《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昼夜交替的解释教学设计01-04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反思04-10

纵使昼夜交替,心中旭日彻当空作文800字(通用22篇)12-09

《多有趣的现象》教学反思(通用11篇)04-10

阶段性教学反思-幸福小学 滕丽芝01-05

观湿地之昼夜02-08

新旧交替的诗句01-16

英语歧义现象及英语交际教学02-06

坐站交替才有助防病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