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7 14:01: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猫》教学反思(精选10篇)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猫》教学反思(精选10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猫》教学反思(精选10篇)

  《猫》教学反思 篇1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我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重点词句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老实”、“贪玩”、“尽职”等重点词,通过反复诵读,从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如在了解猫性格古怪特点时,我安排了学生自由选择问题探究,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找表现猫性格古怪的词环节,让学生板书,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学文要抓住关键词。这样写,是更加能突出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对于第一问题的探究,学生能感悟到老舍爷爷是把猫当作既任性又可爱的孩子。尤其是在研读第二自然段猫高兴时,在体会“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抓痒”一句时,推敲‘蹭、伸”两词在文中的独到之处。课文为什么在这里一定用“蹭”而不用“擦、抓、碰”。因为只有“蹭”(轻轻地擦)能体现猫对主人的亲近、熟悉,没有距离,又有一钟依偎、撒娇之感。“伸”是体现主人喜欢猫而猫对主人也是十分依赖,无拘无束之情。通过比较句子,理解作者对猫喜爱之极,连上大作家的稿子踩脚印也不讨厌,反而当作一种美来赞赏。认为猫的'叫声是在歌唱。这样的探究,深刻地体会到“人和猫”的和谐情趣。同时也把作者如何喜爱这古怪的猫淋漓尽致地挖掘出来。这种从“词、句、文”几方面来探究文本能真正达到学语文的效果。让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声音来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只可惜这点指导得不够详细,只是让学生感受到,而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

  1、教学语言不精炼,情绪也不够到位。如果能尽量做到自然巧妙地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2、读的还少。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朗读指导还需要加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通过反复多样的阅读来获得体会的,但这节课中我只寄希望于课下的预习,课上朗读及默读的环节都是轻轻点水一般,没有深入阅读。其实在第一个环节上,可以设计一个初步朗读重点语段的环节,让学生首先从字面上感知课文内容。而有些情感体验的词语也可以富有情感朗读出来,相信效果会更好。

  3、“体会情感”环节,完全可以让学生放开谈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所谓的理不一定非要和老师讲解的一模一样才对,一定要相信学生能谈出自己的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而这个环节,学生们对自己的感受已经谈的很好,我又啰嗦地补充,实属多余,这样就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

  《猫》教学反思 篇2

  郑振铎先生的《猫》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学习本文时,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注意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我的思路是注重语感教学,这个过程包含于文本的解读。具体包括,如何通过品味语言解读文本,挖掘语言背后的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在《猫》的教学过程中,抓住关于三只猫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对他们不同的态度语言,作为感知主题的两条线缓缓推进,意在水到渠成感悟主题。通过倾注情感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叙述顺序。提取信息,品读语言,体会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真挚情感。通过纵向对比,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感悟深层情感:对于事物公正的'评判态度,对于生命的关爱与尊重等。

  这堂课我设计了故事导入,课前的故事演讲便于学生入境,由“误会”的话题自然过渡到本课当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讲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本课的学习当中去。注重引到学生有目的地找出文中相关的表达,从而更好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及过渡、伏笔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细致全面由浅入深的分析课文,有利于逐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这节课设计内容有些过多,准备不是太充分,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时间不够宽裕。以后还要注意课堂的整体把握调配能力。另外,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完课文后,没有及时的予以鼓励,而且由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原因,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没有体现出来。

  总之,语文课堂永无满足,永远是在不断修改完善中前进,就好像在修补一条路,我们应该不时地看看我们曾做过的:不平的地方再磨一下或填补一下,或者在道旁栽一些花草树木。如此下去,相信有一天当我们回过头去看,这必定会是条花团锦簇的康庄大道!

  《猫》教学反思 篇3

  一、背景分析

  《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它们分别是《猫》、《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前两篇课文从体裁上看是叙事性散文,《华南虎》是现代诗歌,《马》是科普说明文,《狼》是叙事性的文言文,这体现了编者编写教材的同一题材、主题相近而文体裁不限的选编意图。

  编者在“单元说明”中说:“这个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文章内容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鲜明,言之有理。”编者对于这一系例文章,提出了阅读要求。同时,编者结合《猫》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给出了阅读性提示:“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喜爱。和人一样,每只猫都会有各不同的性格。作者的家里就曾经养过三次猫,这三次养猫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有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课文后的“研读与练习”第一题“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文章思路的理解;第二题“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这道题的设置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情感。第三题“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是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这道题编者的意图是学生能结合文本的理解能把自己的视野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动物与人应该怎样享有共同的生存空间,人类与动物之间要怎样的和谐相处,了解这些问题,对进入初中不久的学生来说自然是饶有兴趣的。阅读这类内容的文章,不仅适合中学生的心理,同时对培养他的趣味与情操是有好处的。

  二、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立在形式上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容上要依据教师对文本及学情的分析与认识。它一方面预设的,同时它又是在教学过程中生存的,所以,它既具有预设的特点,又具有生存的特点。根据以上对《猫》所处的这一单元背景、文本本身、学情认识的分析,可以预设如下教学目标:第一、启发学生有理有据地说出作者描写三只猫的相同与不同,并能说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与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能有效解读故事所包含的深刻哲理;第三、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领悟,感受作者在文中提倡的明辨事非、反对主观武断的价值观,从而引发学生对弱小动物的关注与同情。

  三、教学策略

  坚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与启发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说出自己的独特认识与体验。具体地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发现并解决阅读文本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提出阅读文本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地学习,将学生分成六小组,互相解决各自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地学习,引发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临时生存的问题,并启发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的内含与意义。在方法上,采取学生自学成果展示,学生合作讨论交流,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学方式,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组织教学权留给教师,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

  (一)一读文本,整体感知。

  (1)画出自己难理解的词语,结合句子识记、理解、掌握它。

  (2)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自己或小组内讨论解决。

  (3)小组讨论,生存一个或几个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4)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提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二读文本,质疑思考。

  (1)各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并交流对方提出的问题,形成讨论结果。

  (2)各小组派一个代表说说自己组内的讨论结果。

  问题预设:

  (1)文章写了几只猫?作者在养猫的经历中,哪一次养猫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能把握课文内容重点。)

  (2)试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能根据内容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

  (3)课文主要写第三只猫,那么把写前两只猫的内容删去怎么样?(让学生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把握文章的脉络。)

  (4)文章写“我”三次养猫,“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让学生能结合文章的内容,品味作者的情感,重在句子的朗读,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5)从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

  (三)三读文本,拓展延申。

  问题预设:

  (1)假若第三只猫没有死,你认为“我”有改正过失的机会吗?说说你的看法。(让学生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说出自己的思考。)

  (2)被别人冤屈或知道自己无端冤屈了他人,滋味都是不好受的.,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请说说你的经历与情感体验。(让学生能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对文章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的目的。)

  对教学过程施行的说明:整体感知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自学与组内合作讨论交流,强调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质疑思考部分的问题预设是教师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学生展示的问题是不是这些,应据学生自学情况而定。不过,学生展示了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通过巡查,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惑进行归纳,有的可能就是教师预设的问题,这可以按预设的教学方式解决,有的可能是教师没有预设到的而的确又是有价值的问题,这需要教师有相当的教学机智,同时也需要教师对文本有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解决。这施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学生能解决的一定让学生说,不能解决的要引导学生思考,教师绝不越俎代疱。

  五、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理念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阶段目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无疑,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读”与让学生“说”便是重点。

  学生阅读文本的方式有多种,有朗读和默读,有精读、略读和浏览,要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对课文语言文字进行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写三次养猫经历中所表达的思想。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一读文本,整体感悟”、“二读文本,质疑思考”、“三读文本,拓展延申”为主线贯穿,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后由文本到生活,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同等起来,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之所以这么强调“读”,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事实上,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性的阅读,生成了许多教师没有预设到的有价值的问题,如,第三只猫明明是不被喜欢、令人可厌的,为什么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会比前两只猫的亡失要“更难过得多”?又如,写第二只猫时,作者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有何用意?再如,作者写自己养猫的经历,是告诉我们严于律己的做人还是告诉我们要善待弱小的生命?学生不自主阅读,是提不出这些问题的。

  读是情感体验,情感认同,也是一种感悟。在施行“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的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评说,教师的择机引导、指导朗读,师生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学生自主地找出这样三句话来朗读与评说:“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咒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辛酸、愤恨、怅然、伤感、懊悔,语调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有高有低,很好地体味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如果说学生“读”是隐性的思考,那么,学生“说”就是显性的。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教师要鼓励学生能根据阅读作品说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感受,能品味作品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言说,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的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也彰显了学生的智慧。如在对三只不同的猫的认识上,学生这样说:“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运用了动作描写,写猫逗玩的动态、情态,栩栩如生,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猫;“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飞扑过去捉。”——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小黄猫晃着圆圆的脑袋,睁着圆圆的眼睛,长于爬树、善于捕捉的神态跃然纸上,这是一只活泼而有趣的猫;“冬天是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猫来的时候是冬天的早晨,它给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蜷伏”一词,表现出这是一只很可怜的猫。

  (二)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想通过学生的自主的读、合作的读、教师引导的读,通过学生展示生存的问题,然后学生自由言说、教师点拨学生深层次的言说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并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教学流程做到了严谨有序,如果从学生的实际收获来看,不谦虚地说,已达到了预计的教学目标。但是,从最终的课堂呈现状态来看仍有几点值得反思:

  (1)教学设计理性有余而趣味不够。

  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程序的设计基于自己学习文本的认识。想通过学生的读与说,通过教师的一步一步点拨激发起学生的思考、发言,可惜的是只有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大多数同学只是认同别的同学对文本的理解,学生不处于一个“顿悟”的状态,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获得认同,这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问题。

  教学设计做到严谨有序,同时也就有效,这样理性的成分便多了。但是,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如何做到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有趣,且又能适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只采用一种“对话式”的教学形式,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不足与学生的阅读心理把握不准。

  (2)教师调控不够机智

  在节课中,教师应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但绝不是教学的旁观者。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者过多的依赖于已预设的教学设计,过多的担心达不到预设的目标,教师自己的思路受到了教学设计的“监控”,所以,课后一些老师说我对学生的一些有价值言说听而不闻,而这些自由言说恰恰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亮点”、“出彩点”,教师为什么不适时引导、追问,把对问题的思考推向深入?由此看来,教师怎样机智灵活地改变已生存的教学预设,调控好自己,又能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是值得思考的。

  《猫》教学反思 篇4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及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细致、生动而又逼真的描述,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内容具体,描写生动,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的范文。

  理解猫的性格古怪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大花猫的性格古怪:讲它又老实又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胆小,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可以说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的小猫,腿脚还站不稳时就会玩耍;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都体现了作者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因此不必在内容上花过多工夫,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领会到作者是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特点。写猫的性格古怪时,运用具体事例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鲜明生动起来。学生可以通过朗读,领悟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体会用具体例写的表达方法。学生在体会猫的特点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来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猫脏脚印比喻成小梅花,写出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写猫的可爱时,“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

  这篇课文有突出的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表达了真挚的感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无论是性格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分的可爱。人与猫之间的相互信任,相处和谐,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老舍先生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性格越来越鲜明活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猫》教学反思 篇5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教龄三个月多一点的新手语文教师,接到参加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的任务真是让人紧张不已。郑振铎的《猫》是我上学时没有的文本,因为想要挑战自己就选择了它;也正因为陌生,一拿到文本我就有了几个教学设计。但困难很快就出现了,正在我蛮有心得的时候,居然发现这些设想其实别人早就已经用过了。而我既然要在诸多有丰富经验的语文老师们面前上课,必然要尽量去寻找新的突破口,讲一些更新颖的东西。因此,我及时叫停想法,从头开始对文本研读探究,并逐步生成了本次课的教学设想:

  一、努力让课堂结构清晰,步步深入

  对于《猫》这篇文章,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堪称经典,许多老师都各自摸索出了符合个人特色的有效教学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本,以此为突破口。在我看来,其实从文题切入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避免抛洒的点太多,涉及的面太广,以致教学了半天也摸不到中心,因缺乏系统性和一定的深度而让文本被解析得支离破碎,课堂效率变得极其低下。而从文题切入,便于顺藤摸瓜,使课堂结构清晰有层次。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所说的那样:“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内核。利用标题来组织教学,可以突出重点,加深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次教学过程中,我由文题“猫”切入,紧紧围绕“猫”这一中心,组织了“讲述猫的故事”“观察人与猫的关系”等活动,详略得当,由浅到深的解读了文章内容与主旨。

  二、努力删繁就简,避轻就重,有效突破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这篇经典篇目篇幅长,涵盖的知识点多,主旨解读具有多样性,可谓头绪繁多。如果在解读过程中面面俱到,或是围绕一目了然的内容频繁互动,则会陷入繁杂的泥淖中久久抓不到文本的重心或游走在文字表层而无法探知文本的内核。因而,在这堂课上,我把“猫的悲剧命运”“人性的黑点与亮点”设计为了主问题,有层次、有重点的`突破了文本到底要表达什么的难点。

  三、努力突出学习方法的示范与实践,授之以渔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优秀课文为媒介,发挥教师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特点,巧妙地带领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积累经验方法。这次教学过程中,很多阅读的方法都有意识地传授给了学生:采用圈点批注法,迅速抓住文本有效信息;运用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深入领会文本主旨;鼓励质疑讨论,但讨论探究不能流于形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方才展开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大胆阐述个人见解等。教学内容的传授往往是伴随着教学方法的启迪一起进行的,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对学生大有裨益。课后思考题的设置也是基于此:运用课上所学的方法带着疑问去做进一步的探究。

  而我根据文本内容改变成的小诗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还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样的创意既提示了文章的内容,也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在无形中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的创作欲望,最后学生在小创作中的精彩表现就是明证。

  当然,语文课的学习不仅在于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培养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课程最后我借小诗的“弱小生命”这一词,将主题进一步升华,从小猫小狗到清洁工、外卖员等身边的弱势群体们,引领学生们懂得“尊重弱小,热爱生命”的道理。

  当然,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仍存在一些遗憾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实际上课时,学生比较拘谨,课堂讨论效果并不好;上课时语速有些快,且有时一些总结的地方可以让学生说而不是老师总结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逐步改善的地方。

  《猫》教学反思 篇6

  今天,我教授了老舍先生的《猫》这一课。这篇文章非常简短,描写了大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两部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学习本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讲解: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猫的性格古怪时,我抓住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这三个特点,先让学生找出哪些句子描写了猫的这些特点,并反复朗读。

  2.体会拟人句的作用,体会作者爱猫的感情。如在理解“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时,当猫把老舍先生的稿纸踩印后,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当作梅花来欣赏,可见他对猫的喜爱。作者在写小猫时,不像在写一只猫,倒像写一个可爱的孩子。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猫的喜爱。

  3.注重写法的渗透,如在描写猫的老实,作者就抓住猫爱睡觉这一事例来写的。因此,我布置的课后作业是一个小练笔,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仔细观察,然后写一写。

  当然,我这节课也不是完美的,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对课文的深度和广度挖掘的不够,在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中,像课文中那样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的特点我没有深入去讲,给学生的印象不深。

  2.在写作指导中,也没有让学生练写,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3.时间把握不充足,再课后阅读链接上,应给出学生时间,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写作不同之处。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课前备课很重要,但是课后反思也很重要,通过反思,可以不断完善自己,使我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使自己今后的教学过程更充实,更完善,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猫》教学反思 篇7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结构上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得到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因此,我设计了第一个教学环节“你喜欢哪只猫”?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他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

  接着引入第二个环节“我的家人对待三只猫又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有几个学生品味语言很深入,能够从某个词语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出现了不少亮点。从某个意义上说,此时语文教学的真谛得到了体现。接着引入第三个环节“作者对待三只猫亡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学生们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但大部分同学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

  有一位同学提到了“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我引导学生重点朗读“我心里十分难过·······”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也能够体会作者在第三只猫亡失后的那种愧疚和后悔的心情。如果我换用另外一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揣摩“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多朗读,多品味,他们自己独立思考,能更深入地体会文本内涵和作者思想感情。整堂课,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流程还是比较清晰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发挥。这些好的方面,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力保持。作为语文的教学,应该多注重朗读品味,在课堂上,这方面我重视不够,另外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有时显得随意,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努力改进!

  《猫》教学反思 篇8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尤其是在写猫的性格时,是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古怪鲜明生动。老舍先生对猫爱同儿女,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老舍先生是通过平实无雕琢的语言将猫的.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

  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一、在学生自读课文后,说说老舍家的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意在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即“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在学生不能准确归纳第一部分主要意思时,我引导学生再读书谈印象。我想,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继续理解课文。二、重视咬文嚼字。紧紧依靠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仔细推敲、品析,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如在理解课文时先设置对古怪这个词的理解,让学生在体会到猫既贪玩又尽职,既老实又贪玩,既胆小又勇猛中知道这种琢磨不透就是古怪。如从“乖、蹭”等词语体会到作者多么喜爱猫。三、重视感情朗读。感情朗读,能使得书面语言不仅能形成立体形象,而且能转化为表情达意的有声语,使文章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课堂上我努力用多种形式的读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个人读、齐读、比赛读,大声读、默读、快速读等,学生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有同学说:“在作者眼中,猫的脏脚印成了可爱的‘小梅花’,可见作者是多么喜欢猫呀!”有同学说:“我从‘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这句话看出猫与作者之间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可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细心品味,学生便会很快地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最后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情感升华,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

  教学本课时,注意了让学生有效的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但是有些学生读还只能停留通顺上面,对文章的悟及积累还有所不够。教学本课感觉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的。

  《猫》教学反思 篇9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老舍被称为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他的的语言幽默风趣、俗白精致、饱含温情,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本文描写了大猫小猫的古怪和可爱,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很多同学家养过猫,所以这篇课文很受学生欢迎。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重点语句,体会猫性格的'古怪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体会猫的性格古怪时抓住“说它……可是……”“任凭……也……”“可是……又……”等几个重点词语,反复朗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这几个关联词语也是个难点,现在不讲语法,所以只能通过朗读、造句加深理解。课堂上,我让学生用上其中的关联词语仿写句子。有的说小狗、有说仓鼠、有的说小乌龟,“乌龟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可是……”一时间,学生打开了思路,把小动物的双重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抓住语言文字通过朗读、换词、造句的形式让学生来感悟,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猫》教学反思 篇10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以及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为主线,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我教学《猫》的第一课时,引领学生走进了老舍笔下的猫。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深切的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初步感受了作者是真实具体的描写。

  在教学中我最为关注的还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不仅关注他们的本生的感悟,更关注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提升感悟。第二自然段的句子,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与学生实际的.理解有距离,特别是“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个句子。为此,我设计了三次提升(首先是比较朗读,其次是以梅花图引发美感,最后提出反问引起思考),让学生的学习价值得到实现,而不是在课堂中虚度光阴。那么,用什么可以显示出学生的感悟在提高了呢?这决不是附和性的意见,一个强有力的检验便是朗读,读出自己的特色,而这篇文章又适宜用朗读来体现,当然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由于对句子的一再提升的认识而读得津津有味。

【《猫》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猫》教学反思10-29

猫教学反思10-28

猫的教学反思04-28

猫教学反思04-28

猫的教学反思04-21

猫教学反思04-28

老舍猫教学反思03-02

郑振铎猫教学反思04-21

《猫》教学反思15篇12-01

《猫》语文教学反思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