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精心架设文本与生活的桥梁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学反思
精心架设文本与生活的桥梁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学反思
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一中 李林林
2013年9月底,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所抽课题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人物风采,这一课是报道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的一篇人物通讯。
文章约4000字,篇幅特别长,很多国外的建筑一则名称长,再则学生没见过,仅凭文字对此建筑无法形成感性的认识。文中也没有什么较为吸引人的情节,所以一开始我在教学设计上是苦恼不已,没有头绪。
偶然间看一本《语文教学通讯》时,中间提到了文本解读的问题,一下子点亮了我的心。文以载道,学以致用的原则点醒了我。
一、大胆取舍教学内容
文本解读首先要明确教什么?也就是教的内容。其次才是怎么教?也就是教的方法。是啊,一篇4000字的文章,要刚刚进入初中还不到一个月的孩子来学,到底应该教孩子们学什么呢?肯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样只能什么都抓不到。于是遵循“文以载道,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依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我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设定为: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2、体会华夏文化对贝聿铭的影响以及贝聿铭的一片爱国深情。目标确定了,再围绕目标考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二、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贯穿始终
只有将语文学习生活化,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导入环节我展示了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奥运会标志性建筑鸟巢、水立方,安阳本地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以及设计精巧的安阳图书馆的图片,看着这些精美的图片,听着老师绘声绘色的介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了。
在研读环节,为了唤起学生对文中介绍的六项代表性建筑认真研读的兴趣,我设计的情景是:在这六项建筑中,如果我要去参观,你会为我推荐哪一项呢?
宛如让学生做小导游了,角色的定位让学生自觉地并且较为有趣地去仔细研读自己感兴趣的一项建筑,好向老师做推荐。这一生活化的情景,使得学生读文兴味盎然,自然介绍起来也是有声有色。
结尾为贝聿铭大师撰写颁奖词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在充分感受了大师的魅力之后,我为他们出示了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奥运冠军刘翔的颁奖词,在老师的提示下,在对贝聿铭大师深深的敬佩中,他们洋洋洒洒书写着自己内心的感受,言辞恳切,情深意重,中肯的评价,高度的赞誉。我再一次感到,言为心声,辞为情发。语文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多种方法巧妙架设文本与生活的桥梁,这样学生才会很自然地将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三、对中国心的深入品读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情郁浓浓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是唤起学生强烈的生命体验和感受的地方。在深入品味贝聿铭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来源于华夏文化的滋养,来源于他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时,“我的根在中国”一句话的朗读至关重要。如何把这句话读好,读出深情?为了拉近学生与贝聿铭的距离,使其知人读情,我借用了两则助读资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美关系尚未解冻,回国期望渺茫。贝聿铭不得已加入了美国籍,他说:“要我离开中国实在太难了。”学生理解到了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祖国深深地眷恋和不舍,再来读这句话,情感已是十分浓厚。紧接着趁热打铁,我又抛出第二则助读资料:2006年中秋佳节,年届90高龄的贝聿铭回到了中国,他眼含泪花说,我在美国生活71年,但我的根在中国。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一位耄耋老人对祖国那不变的深情后,再读此句话,读得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这课是长文短教的一个实例,巧妙地选准切入点,大胆地依据学生实际取舍教学内容,精心地架设文本与生活的桥梁,拉近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心灵距离,这样语文学习就会以其实用性吸引学生,以其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在本课的授课过程中也还有很多有争议的地方。但我认为对于像这类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课,教师教学的很大一部分任务就在于精心架构文本与生活的桥梁,这样语文学习才是真正的有本之木,才能富有勃勃的生命力!
【精心架设文本与生活的桥梁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405-01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105-01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105-01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305-01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205-01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案02-20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04-28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205-01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405-01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