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优化》教学反思(精选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化》教学反思 篇1
该教学设计依据教材,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的要求上略低于教材。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亮点:
1、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同时宣传语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多媒体作品主题明确。接下来通过优化前后的两个多媒体作品的比较,让学生感性的了解教学内容,明确目标,领悟交互式幻灯片的特点。
2、从体验、认识超链接到制作超链接,再到对象动画效果的设置,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根据学情,对新授知识点采用讲授演示法,学生模仿练习,有效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容易上手,克服学生畏难心理。再此基础上,提出拓展任务,学生利用学案里的帮助,探究学习,突破难点,提升能力,完善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从最后的教学效果看,也正是采取了得当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学生顺利完成了带有交互性、有一定动感的.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3、营造了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特别是最后的“夸夸我的家乡——如皋”,学生参与热情高,可以说是整堂课的高潮。
不足:
1、在评价环节上,评价标准虽明确但评价手段过于单调,评价结果较笼统,过多的关注了对学生的激励,对具体知识点上的评价较少。
2、在学案的设计上,从最后的反应效果看,提供的操作帮助,形式单一:文字为主,发挥的效果打了一定折扣,可适当提供如视频、图片等直观形式的材料。
《优化》教学反思 篇2
一节好的语文课,课堂上,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们在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明明上的是阅读课,一节课下来,却忽略了读书,只注重学生对导学案上问题的解决。即使读书,往往也会来去匆匆,缺乏有效的必要的指导。
如何优化语文阅读课中朗读教学,我认为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读书时间,在读中感悟。
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在读中训练说话。
你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以读代讲。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精选练点,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最后把朗读的归结在写作上,毕竟现在的语文能力的训练讲究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推进。读得好,也是为了写得做基础。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总之,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学生的语文才能各尽所能
《优化》教学反思 篇3
1、合理安排并从严把握“学”、“教”和“练”的时间结构,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循环。
在现行每节课时45分钟的体制下,课时结构大体上可安排为,“自主独学”、“合作探学”环节应控制在35分钟左右,而“当堂测学”环节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其中,前三个环节里完全由教师单向讲授的时间宜限15分钟以内,而其余20分钟以上的时间则用于迅速简明地提示教学目标和学生独立自学、相互讨论、质疑发问、回答教师提问及师生交流等,必要时还应在课始迅速扼要地指明学生上一堂课作业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与解决办法,为学生过渡到学习新课扫除障碍。教师讲的时间要依学生疑难多少来定,疑难多则多讲,少则少讲。在每节课中,每一个具体步骤(如自学、讨论、思考、读课文、作业等)需要几分钟,都要随时告知学生。
2、善于精讲,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主动学习和作业时间,使“课时”主要不是“教时”而是“学时”。
“讲”应是讲在点子上,有鲜明的针对性,讲的方法也应精心选择,切实有效。教师板书要精心设计(这一点普遍欠缺),交待要求,口头讲解、课堂小结也要言简意赅。
3、安排课后作业应从精务实。
课后作业的数量还要以老师能够及时批改为限。课后作业的内容应源于教师们的平时积累和精心选择,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课后作业的设计应做到有层次,供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选择,对中等生和后进生应紧扣课本,对优秀生可适当增加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题。要注意循序渐进和多设变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般要求最迟在晚自习后交上要教育学生不必迷信外地复习资料和练习册,以避免课外时间的浪费。
4、及时批改学生的当堂作业与课后作业,讲求质量和效果。
及时批改作业,目的`是避免错过学生及时纠误的时机,为此,在学生交上作业后,教师要当天批改以能及时反馈,其中作文原则上应在三天内改完,杜绝积压。同时,批改作业要追求高质量,特别是作文要有总批和眉批,要提倡对后进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以引导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自觉纠正失误。在批改作业和分析错例的过程中,要分清学生作业中所谓“错误”的不同表现而辩证地予以区别对待。如果是解题思路新异且正确,即使结果与标准答案不同,教师也应认真研究,给予鼓励,并与学生一起探讨。
5、重视课后辅导,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
任何学生,如果不能当堂实现适宜自己的学习目标,就可能积累知识、技能或能力方面的缺陷,形成不应有的心理挫折,增加以后学习中的障碍和困难。为避免和克服这种现象,教师应针对性学生的个别性问题,及时主动地予以课后辅导,包括“补差”和“培优”。要养成从起始年级和起点科目就开始狠抓辅导的习惯,明确规定时间、对象、方法和要求,并有专门记录。要缺什么补什么,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要一一过关,力求基本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使教学目标及时落实。特别是在起始年级就这样做,必将有利于整体性提高学生成绩,使中等生、后进生更受鼓舞,并推动优秀生更加奋发,形成水涨船高的良好氛围。
6、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积累教学经验和教训。
教师要做到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失情况,特别是在进行作业和试卷结果分析时,教师要首先点明学生学习上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交流和讨论,仔细分析和讨论学习中出现失误和创新与应用能力不强的原因与改进办法,同时要迅速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教的失误所在,为以后的学和教积累经验和教训。
《优化》教学反思 篇4
初中历史课堂优化原因
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中外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人类发展史的脉络,了解中外著名历史人物、事件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培养正确的认识能力,强化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够汲取历史文化的精华,传承历史文化的思想,摒弃糟粕,在学习、运用和发展等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步骤的确定、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方面,都要立足核心素养,进行不断的创新优化,使每个教学步骤都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历史文化的能力,能够科学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促进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提高“以学促用,学用结合”的素质,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目的。
立足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下,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围绕中考的内容,讲解考试知识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尖子生来说,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对于多数一般的学生来说,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厌烦心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状态中,教学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在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
因此,立足核心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教学重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教学目的,提出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这样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查找资料、探究的过程中,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更为充分的思考,使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中《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分组讨论东汉末年政权崩溃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中重要人物、事件的作用,明白维护祖国统一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
立足核心素养,深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有差别,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就有了好中差的档次之分。历史课程教学也是一样,教师通过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分类,就不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立足核心素养,就要把每个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使大家围绕学习目标共同努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都具有不同的潜能。潜能的开发本质是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使学生具有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情况,不断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做起,由浅入深,不断提高学习目标,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立足核心素养,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
历史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精神,灵活的学以致用的能力。立足核心素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会用全面、客观、公正的方法评判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一系列问题,端正学习思想和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已经具有了独立意识,依赖心理不断减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这个特点,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做学习的管理者,自觉承担学习责任,针对每堂历史课、每个单元的学习,明确课前如何预习,课上如何思考、听讲,课后如何做练习或者参加实践活动。
《优化》教学反思 篇5
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作为教师要完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自己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经验与教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前精心设计,课上认真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有时根据课堂互动情况灵感上来,学生反应出人意料。
本来这是一件好事,而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及时把当时的过程记录下来,我们的工作特点又是至少需要两年才能来一次循环,可到那时真是“黄花菜都凉了”,任凭怎样也无法完全回忆起来,只能成为遗憾了。还有这样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反映,同事的启发,加上自己的探索,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同样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及时进行反思,导致研究工作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没能用理论指导,上升提高,错过了一个绝好的提升能力的机会。
如果能把自己的教学感受记录下来,记下哪些地方讲得比较精彩,哪些地方讲得尽人意,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特点,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以备在执教类似课型时进行调整完善,也使自己的教学经验日趋丰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这几年我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博采众长,并且注意了反思与总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思想,有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而这都要归功于勤学多思。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认真进行教学反思,为创新教学积累经验,拓展思路
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管你课堂设计、课前准备多么充分,一节课下来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都有进一步推敲和提高的空间。比如“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演示实验,设计了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归纳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教过之后,发现学生基本上能掌握,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通过反思总结,我对本节内容进行调整。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闭合电路的一部份导体静止时,检流表的指针不动,这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电路中产生电流呢?让学生自己去摆弄,去无意发现,然后通过无意发现转化为有意探索。这样做到了思维启迪和思想启迪的双重并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要不断的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留心自己的课堂笔记,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增强教学的灵性和悟性。
二、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优化教学过程
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是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前提的。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反思源于课堂教学,高于课堂教学,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除了看一些本专业的书以外,还需要看教育理论的名著,看一些教学专业的期刊杂志,要创造机会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建议,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空间,不断丰富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力争多元化,既可以是“教学设计”,“引入与思考”,了也可以是“实验的改进”以及“实验的评价”,还可以是“课后习题再思考”。但无论哪个方面的反思,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这样才会不流于形式,才有真正意义的提升。
如:我在教学“看不见的运动时”,就借鉴了某老师的经验:走进教室前,在自己的身上洒了一些香水,一走进课堂,学生闻到了一股香水味。教师问这香水味是怎么回事,学生回答是老师身上洒了香水。老师问:“老师身上洒了香水,你怎么能闻到?”学生答;“分子是运动的。”这样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变具体,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三、学研并重,提升品位
做“学研型”教师,中学物理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我们在进行“演示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中完全应该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评价、反思、改进、提高,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这有待于我们用心审视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教学与研究并重,在反思中研讨,在研讨中反思,努力寻求教育教学(此文来自)过程中的优秀思想和方法。
《优化》教学反思 篇6
本课时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优化》中的第一课时“沏茶”问题。教科书首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沏茶需要做的事情以及所需的时间。这样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沏茶时需要做的各项事情,以便于学生对最优方案的探索,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经历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让学生从优化的角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紧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视频的内容,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后说说看到了什么内容,这样导入新课,方法新颖,衔接自然。
二、分层逐步呈现教材情境图。
教学时,沏茶问题情境图我是分层分批呈现,先出示沏茶时需要做的几件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顺序的说说需要做哪些事,再出示做各件事所要的时间,这样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确沏茶需做的几道工序,为后面怎样沏茶做好学生的认知基础。
三、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了解到沏茶需做的工序后,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先小组讨论,说说怎样沏茶,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可以将课前备好的沏茶工序图片摆一摆,或者在作业单上画一画,同时找个别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汇报交流时,结合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品,从学生设计的多种方案中选择正确的,再从正确的方案中选择最合理的最节省时间的方案,并多次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课堂上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来解决优化问题。学生通过上台展示、自我解说,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这样的教学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积极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能巧妙地处理好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现象。
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探讨出最合理的方案,在烧水的同时可以完成洗茶杯、找茶叶两件事。这时,有一男生大声说道:“老师,我还有一种最节省时间的方法。”我说:“那好,请你说一说!”学生立刻站起来大声说道:“我在接水一分钟的同时可以找茶叶!”这时又有一男生说:“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说法。”“那请你说说理由。”
男孩嗖地站立而起,响亮地说:“如果接水的同时找茶叶,水会溢出水壶,这样会浪费水的!”“看,这位学生的节约用水意识多强!”话音刚落,又有一位女生抢着说到:“老师,我也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现在的电水壶下面有插电接口,如果接水时找茶叶,水会溢到那接口上,这样烧起来会爆炸的!”“哇!她的思维多敏捷,她做事时的安全意识多强啦!”全体师生都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惊讶。这时,那个男生还不甘心地轻声说:“老师,我平时真的这样做过。”我说:“那你认为刚才的两个同学说得有道理吗?”他点点头说:“有道理。”我接着说道:“这里烧水需要八分钟,同时完成洗茶杯、找茶叶这两件事,不紧不慢,时间绰绰有余,不匆忙,既安全又节约水资源,何乐而不为呢?”男孩终于点点头,说:“我知道了!”课堂上的这一生成现象在以前的多次研课磨课中从未出现,也是备课中从未预设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答疑解惑巧妙地解决了这一生成现象。
当然,本节课还有一些遗憾的地方:
一、课堂评价性语言不够丰富。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上,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答题情况灵活巧妙的予以激励性评价,虽然有时也有适当的表扬鼓励,但评价的语言比较单一,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继续完善,不断改进。
二、小组活动时,没有过多的强调活动要求,而且没有很好的给予指导,导致活动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以致我在搜集学生的作品时花费时间较多。学生活动收放不够及时,耽误了课堂教学时间。
总之,本节课经过多次地打磨过后,教学设计完整,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课堂,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优化》教学反思 篇7
优质课的评比对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若用《纲要》精神分析,我们发现优质课的评比也存在一些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活动设计形式化:评优课的活动设计不是从幼儿的需要出发,而是为了吸引评委的注意和好评,刻意追求环节上的“新”、“奇”、“巧”。
2、活动过程表演化:评优课的活动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安排好,有的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教师也预先设计好,并告诉幼儿。有的园领导为了达到“优秀”,请名望专家、有经验的教学研究人员设计活动或对参评教师设计的活动进行加工、指导。这样的优质课,专家、教研人员是教师的“导演”,教师是幼儿的“导演”。
3、幼儿主体被动化:在评优课中,幼儿按教师的意愿及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参与活动、与同伴交往、与教师互动。幼儿的活动自始至终都按照教师铺设的轨道运行,幼儿是教师导演课中的“演员”。
4、评价主体单一化:优质课的评委一般是幼教专家,一线教师参与少或没有参与。
5、参赛对象局限化:优质课的评比没能让全体教师都参加,一般是骨干教师的专利。
针对以上情况,我有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明确评价目的转变评价观念
1、明确“一个目的”。优质课评比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甄别教师或给教师排队。如我园教师有的擅长组织集体活动,有的擅长个别指导;有的教师擅长环境创设,而有的教师擅长对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幼儿园管理的关键,是要发挥她们的长处,扬长避短,合理搭配,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我们在要求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应先允许教师富有个性地成长。
2、树立“两个观念”。一是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观念。优质课活动要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形式新颖、场面热闹、表演性强的所谓“优质课”,不仅不能给幼儿予发展,还无端浪费幼儿的时间,压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树立“幼儿是学习主体”的观念。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教师选择教育内容的依据,幼儿还应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如“六一”节,是幼儿最喜欢的节日,为了开展好节日的庆祝活动,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我决定把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权交给幼儿,让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设计并组织活动。当我把这一决定告知幼儿时,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极高的热情,提出了很多的活动建议:“六一”节要开个庆祝会;每个小朋友都要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庆祝会要请爸爸妈妈参加;庆祝会的活动室要自己布置,节目要自己排练,门票要自己设计……。当然,在幼儿的自主活动过程中,我没有放弃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但在这里,我只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3、坚持“三个有利于”。优质课的评比应坚持有利于
幼儿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坚决摒弃表演式、形式化、作秀的优质课评比活动。
二、改革评价标准实施综合评价
1、评价内容要全面
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富有建设性的工作,幼儿的'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评价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标准不应局限于一个活动的组织,而应体现在教师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和积极引导的所有教育活动。完整的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⑴教师组织一日活动情况,如教师组织集体、主题、游戏和分区活动的情况,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习惯的养成等;⑵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所做的各项工作,如环境创设与利用,家长工作等;⑶教师的整体素质,如职业道德、教研能力、自制教玩具、课件制作、资源利用等。
2、评价主体应多元
《纲要》明确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同样,优质课的评比,应当改变以往专家评委说了算的单一评价方式,将评价变为由专家评委、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等多主体参与的活动。优质课的评比不能忽视一线教师的参与,这是因为,一线教师的参与评价,会增加参评教师的积极性,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同时,一线教师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运用幼教理论知识去审视优质课的优缺点,发现、分析并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个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3、参赛对象宜广泛
21世纪呼唤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作为“面向全体幼儿”的幼儿教师,仅拥有少部分的优秀教师,是不能满足全体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优质课的评比不应是骨干教师的专利,应鼓励或要求全体幼儿教师参与。有句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撷取这句至理名言,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生熊熊一个,师熊熊一窝。更何况,没有绝对的熊生。只有大面积地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所有的幼儿教师都成为优秀教师,才能保证我们所提供的幼儿教育都是优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实“面向全体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优化》教学反思 篇8
优化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要备课时作创造性地劳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围绕教学重点设问。
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重点问题提出的,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2、围绕教学难点设问
当学生原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数学知识不能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同化时,这样的新数学知识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难点是有相对性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易于被学生认知的数学问题,则教师的提问既能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保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其体味到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乐趣。
3、明确目的性。
提问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突出教学的重点,有明确的目的。
4、富有启发性。
问题的设置要从实际出发,能被学生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则要富有启发性,这要求选好、选准问题的角度,既要从同一角度设置几个相似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同一思维方式思考,以达到知识内化及迁移的目的。
5、保持广度。
数学课堂教学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教师提问必须面向班级学生的大多数。因此设置问题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结构,所提问题深度应遵循少数优等学生。经独立思考后能解答,绝大多数学生经充分思考并经过教师的点拔后也能答出的准则。还应克服少数教师“先提名,后提问”,不能面向大多数,不能激起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错误方式,因为没有注意广度,指定学生发言后,其他多数学生的思维处于松散状态。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注意优化课堂教学提问这一环,使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朝着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懈努力,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优化》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谈“策略教学”的优化策略06-12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0-01
优化方案的论文01-10
反思守株待兔教学反思11-19
守株待兔反思教学反思10-01
网站优化不等于搜索引擎优化10-13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教学反思04-19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