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一体化实验回顾

时间:2023-04-28 11:27: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案一体化实验回顾

教学案一体化实验回顾 姜艳柱 2011年3月3日

  自2009年11月开始进行教学案一体化实验,大体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教学案一体化实验回顾

  第一阶段(2009年11月到2010年5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学案的设计和作用,回答了什么是学案。

  “第一,学案告诉给学生的是“学什么”。这个问题来源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情,是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是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的铺垫性知识。在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自学的时间,一般认为25分钟。这是学生有效注意时间。要考虑设计基础性的问题,也就是全体学生能够完成的基础题。要考虑梯度性问题,就是要解决上课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的铺垫性知识。这是一个关键,如果这个问题设计好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都有效果。

  第二、学案显示的是告诉学生“怎么学”,也就是说学案中体现学法的指导,这是一个学案必要的东西。有时把学法与教师的一个提示、一个启发、一个示范相结合,以便学生能够思考。同时要注意问题呈现的方式,如以趣味性、情境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学案中呈现的方式要与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方式进行有机转换,从而避免呈现的单一,避免使学生失去新鲜感、新奇感和思维的刺激性,降低学生求知欲。

  第三、学案要有学生学习的程度的检测。也就是说要有学生可做的适量的习题,教师要有意识的检查,对于做不上的问题,要写一些心得,比如是没有思路还是想到了一部分。这些需要教师有一个长期的指导,学生会分析了,也就会思考了,

  学案中注意的问题。第一要做好教案、学案的衔接,既不能把教案中的东西拿到学案里全部变成学案,也不能把学案当成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第二教学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个链条,不要人为的割裂开。第三教学案就是所说的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教师应该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

  第二阶段(2010年5月到2010年11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学案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指出了学案设计的效度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回答了“怎么一体化”

  “一体化”,就是为了实现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将课前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实质是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与实施的过程中立足于使“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一体化”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矛盾的转化,教学案一体化不是另搞一套教学方案。也可以理解成是教法与学法的结合问题。这和传统的教学理论不矛盾,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搞教学案一体化?因为在实践中,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教学的这对主要矛盾,表现在过于强调教师的教,把学生当成是知识的容器,采用灌输式教学法,采用题海式训练法,致使课堂教学无效、低效。这里有一点说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在于学生会做多少个题,而在于学生的技能和能力的形成,也就是学生会学、能学。如果这种评价观不树立、只盯住学生的分数这个唯一的指标,也就势必不能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事实上,我们的现状大多如此。所以我们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可见“一体化”是实施这个实验的关键点。因为“一体化”就是要从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这对基本矛盾出发,使教法和学法更加有效的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在将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构建性,就是新课程改革提到的新的学生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落实,就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

  1、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上,学案就是有目的的预习(有学法指导)→学案不是教学内容的复制→学案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搭梯子→学案是为了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做铺垫。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

  2、教学案一体化追求的目标主要体现就是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价就在课堂上,就看你的课堂教学是否高效,什么是高效呢?从效果上说,高效就是高效益,高效率,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好,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思考、活动、有一定的见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情感体验。表现在时间上,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没有时间就谈不上学生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活动。就谈不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创建的模式就是“25 双10”模式。“25”指的是一节课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间达到25分钟,这是目前我们能够做到的,以后这个时间要逐步延长。双“10”指的是教师讲授不超过10分钟,学生的检测、谈收获时间不低于10分钟。这个时间为编制教案时的时间纵轴提供了依据。

  要想学生达到25分钟的自主时间,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周密的准备,这个准备就是体现在“学案”上。这里的25分钟,绝不是把预习、复习、朗读算作里面,应该是学生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有效的合作、有效的探究的时间。有了这个时间,就能够实现:多放手,少代办,努力使学生眼、耳、手、脑运转起来。多引导、少定论,重在把学生带入对知识的认识状态。多研讨,少讲解,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第三阶段(2010年12月到现在)

  提出了“三导”教学体系和“三级教研”两个体系,形成以备课为抓手的课前、课中、课后长链条的课堂教学系统和教学研究系统。回答了“教学案一体化实验究竟是什么”

  我们提出的“三导”。即课前指导、课堂引导、课后辅导。

  课前指导,就是要求全体教师要有目的的要求学生预习,预习要做到有内容、有方法、有检数。教学案实验的教师落实在学案上。

  课堂引导,就是积极构建“25+双10” 课堂教学模式。“25+双10”模式中的“25”指的是一节课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间达到25分钟,这是目前我们能够做到的,以后这个时间要逐步延长。双“10”指的是教师讲授不超过10分钟,学生的检测、谈收获时间不低于10分钟。这个时间分配就像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咒,规矩着成佛,成了“佛”以后就会自然消失了。

  课后辅导,就是加强对学生的直接辅导,这里既有学习方面的、更注重心理、思想方面,把养成学习习惯、反思习惯做为要点。(应该体现在辅导记录、错题更正上)

  三级教研是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实现“自主发展、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一级”教研,就是学校层面的专业引领,一方面通过校级的观摩课、示范课等提高授课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写好反思、案例。

  “二级”教研,就是教研组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就是我们的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二次备课等。

  “三级”教研就是教师自身的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一方面表现在围绕小问题进行研究上,另一方面要落实三种备课制度。

  几点启示:

  首先,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其次,教研是教改的活水,没有教研的跟进,搞教改就是空中楼阁

  第三、需要理论的指导和专家的点拨、同行的交流讨论

  第四,获得教师的支持,要从教师的价值方向进行引导,构建平台,从而获得成就感

【教学案一体化实验回顾】相关文章:

《夜晚的实验》优秀导学案03-06

学教评一体化心得12-15

学教评一体化研修心得12-15

学教评一体化心得9篇12-15

人教九年级:《陈涉世家》导学案03-05

回顾的作文12-19

回顾与展望作文07-29

回顾展望12-31

回顾小学作文02-24

回顾与展望作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