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通用11篇)
在现实社会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1
1、创设情景.学习连加课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并通过学生的感知 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 理解和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 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引出后,并不是死板地讲述运算的顺序,二是让学生讨论,说出怎样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地解决了运算顺序问题。
2、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注意保持和学生亲密融洽的关系,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并给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避免了计算教学的.“静态”灌输,避免了计算教学的机械记忆和反复练习,让学生观察、思考,体验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到新的知识。
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2
“连加连减”是10以内数加减法的教学重点,特别是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根据这一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学得形象,活泼,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并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小鸟图”和“飞机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描述图中的故事。在描述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愉快自觉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在“飞机图”情景问题中,出现了不应出现的错误,是教师的疏忽。在这一环节中给学生造成了误解,本来连加连减是很抽象地知识,又出了技术的错误。使学生在理解上出现了扭曲,在本环节中应以动态情节出现,由抽象转化为直观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2、开放应用,凸现价值。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生举例:我原来有5支铅笔,妈妈先买来了3支铅笔,又买来了1支,现在我一共有几支铅笔?可以用 5+3+1=9 来计算。生:妈妈给了我10元钱,我买铅笔用了2元,买本子用了3元,我还剩多少钱?10-2-3=5,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需要改进的地方:时间安排可以更合理一些,低年级孩子的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前20分钟,所以可以将新课的内容更集中的放在前20分钟进行,将练习集中在后面的时间进行,不要采本课的一题一练的形式。而且对计算顺序的练习,应该是在反复的不同的题目的讲解的过程中掌握的,不要想着在第一次、第一道题目里就让所有学生完全掌握,也就是不要过
多地重复例题的运算顺序的叙述,可以空出时间完成后面的习题,在对后面习题的讲解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算顺序。
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3
本课结束以后,我仔细的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回顾!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是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与童话故事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神话故事《西游记》是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的,尤其是故事中的孙悟空及他的花果山更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可以在喜欢的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扩大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最后的自主练习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摒弃了以往“是”、“好”、“真棒”等简单性的评价,如:“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还加入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听同学们这么一说,这花果山是越看越美了。”“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棒极了,相信其他同学也和他一样棒!”改进后的评价让发言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和尊重,并同时给其他的学生以鼓励。
由于第一次接触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很多情况下孩子需要老师的帮助,包括读题等,但我有些眼高手低,今后要多关注孩子的年龄特征与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
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4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算法,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主要采用小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
1.要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可以算是一堂计算课的教学,相对来说算理与算法比较简单,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因此为了减少课堂的枯燥性,并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设计一定的操作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或者画圈等方法,自己探索出整个过程和结果,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而我的教学设计中却忽视了这点,缺少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显得有点死板。
2.注意问题呈现形式的多样性。
对于本课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情境,我都用了动画的形式进行呈现,虽然这样能让学生清楚的明白意思,可是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多方面发展,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向,并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图片的理解能力,同时,单一的问题呈现形式,也使得课堂稍显乏味,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惫,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计,尽量避免问题呈现的单一性,并且要尽可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3.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
通过这堂课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在语言上的不足之处,课堂语言有点多、有点碎,同时评价性的语言较少,不能及时恰当的给予学生评价,要知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积极的课堂评价能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加强语言训练,加强与学生的语言沟通,并且多采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5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种探索的基本形式就是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变成一种主动而有力的探究过程。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来摆,数形结合来理解算理。
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来摆一摆,然后进行展示,一步一步进行引导,数形结合,理解算理,从直观到抽象,为后面10的连减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节课由课件引入新课,用小棒进行摆一摆,再说算法;从而突破难点个位满十怎么办和十位上是几个数相加的这个两问题,使学生通过实践初步掌握了本课教学重点,即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在“做一做”过程中达到新的认识高度;最后通过课件进行游戏性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6
教学目标回顾:
本次10以内连加连减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连加连减运算方法,能够准确快速地计算出结果,并理解其背后的数学逻辑,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实施:
1. 引入阶段: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购物、分水果等场景,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 新知讲解:利用教具(如小棒、数字卡片)直观展示了连加连减的过程,强调了运算顺序(从左到右)和计算步骤。
3. 练习巩固:设计了分层次的练习,从简单的口头练习到书面计算,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4. 游戏互动:引入了“数学接力赛”、“快速抢答”等游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生活化的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分层次的练习设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了全体学生的进步。
游戏互动环节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待改进之处:
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然出现混淆运算顺序的情况,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这一点的强调和练习。
口头练习时,个别学生的声音较小,影响了全班同学的听力理解,需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增强自信心。
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部分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增加此类题目的讲解和练习。
未来教学策略:
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的教学,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口头练习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倾听、纠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增设“数学故事时间”,通过讲述与数学相关的趣味故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7
教学目标回顾:
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10以内连加连减的运算技巧,同时理解运算背后的数学逻辑,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实施:
1. 情境导入:通过模拟超市购物、动物分食物等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连加连减的意义。
2. 新知探索: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如摆放小石子、使用计数棒)探索连加连减的运算规律,强调“先算哪一部分”的重要性。
3.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连加连减计算比赛,既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又提高了计算能力。
4. 应用拓展: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应用题,如计算班级图书借阅情况、分配午餐水果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新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情境导入有效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实际应用。
分组练习和应用拓展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连加连减的运算过程,加深了对数学逻辑的理解。
待改进之处:
部分学生在面对较复杂的连加连减题目时,仍显得力不从心,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在应用拓展环节,个别学生理解题意和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多指导和练习。
课堂时间分配上,有时因互动环节过多而影响了新知讲解的深度,需进一步优化时间安排。
未来教学策略:
针对复杂题目,设计更多阶梯式练习,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加强应用题的教学,通过更多实例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提高理解题意和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优化课堂时间管理,确保新知讲解、练习巩固、互动讨论等环节的时间分配更加合理,提高教学效率。
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8
在本次《10以内连加连减》的数学教学中,我力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
1.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我采用了游戏化教学、实物演示和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连加连减。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但我也意识到,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任务分配不均或小组内互动不足。未来,我需要更细致地规划小组合作的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2.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如购买水果、分发糖果等),我试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连加连减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此反应积极,能够迅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时仍感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
3. 反馈与评价的及时性:我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同时也指出了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种即时的反馈有助于学生及时纠正错误,但我也意识到,对于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反馈可能不足以帮助他们完全掌握知识点。因此,我计划在未来增加课后辅导和个性化练习的机会,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4. 技术辅助教学的探索:虽然本次教学中未大量使用信息技术,但我意识到,利用数字工具(如教育软件、在线练习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练习机会。未来,我计划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整合技术资源,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本次《10以内连加连减》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其全面发展。
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9
在教授《10以内连加连减》的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成效,不断反思并调整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几点深入反思:
1. 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在课堂上,我注意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学生能够迅速掌握连加连减的基本规则,并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另一些学生则显得较为吃力,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这促使我认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思维训练的强化:虽然学生能够完成基本的计算任务,但在面对稍微复杂的问题时,部分学生表现出思维僵化的现象,缺乏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提示我,在教授连加连减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策略,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尝试多种解题方法。
3. 课堂互动的深度与广度:虽然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但多数停留在表面层次的交流,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自我反思与持续学习: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不断自我反思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性。我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以更加全面和人性化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数学,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10以内连加连减》的教学实践,我不仅收获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也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铺设坚实的基石。
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10
在教授10以内连加连减的数学课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基础的算术运算不仅仅是数字的处理,更是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一些反思:
1.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初次尝试直接讲解连加连减的规则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理解上也存在困难。后来,我采用了游戏化教学,如通过“数字接龙”、“数学小侦探”等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对连加连减运算的理解。
2. 实物教具的辅助:利用小石子、积木等实物作为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量的变化,特别是在解决连减问题时,通过逐一拿走物品的方式,学生能更直观地看到总数是如何减少的。这种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强化练习与反馈:课堂上的讲解和示范固然重要,但课后的强化练习同样不可或缺。我设计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既有基础的连加连减题目,也有结合生活情境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巩固知识。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错误并鼓励正确,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4. 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速度都不尽相同,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理解较慢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耐心和个别指导,而对于掌握较快的学生则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练习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进步。
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馈,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享受学习的乐趣。
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11
在教授10以内连加连减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是提升其学习效率和兴趣的关键。以下是我对此次教学的几点反思:
1. 情境教学的有效性:我尝试将连加连减运算融入学生熟悉的日常情境中,如“小明买了3个苹果,又买了2个,后来吃掉了1个,现在还剩下几个?”这样的`情境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题目,还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情境模拟,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加深理解。
2. 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成为了学习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分组讨论、互助解题,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向同伴解释自己的想法,还从他人的思路中获得了启发。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态的数学模型,如通过动画演示连加连减的过程,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此外,还利用在线教育资源,如数学游戏、互动练习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4. 持续评估与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定期的小测验、课堂观察和学生作业反馈,我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例如,针对部分学生连减运算掌握不牢固的情况,我增加了相关练习题的数量和难度,同时加强了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学习进度。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更加坚信,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0以内连加连减05-02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5-07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4-27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4-28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4-28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5-02
《10以内的连加连减》多媒体教学设计05-01
10以内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精选16篇)02-23
《连加、连减》反思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