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祝福教学的反思
楼主的这个思路不错,积累下来,以后设计课堂时用。随着作品的不断阅读和不同教学形式的了解,我感到很多人都教学设计往往停留在通常的思维角度和层面上。有的这样一篇小说当成侦探小说来分析,来处理;有的改变一下讲讲祥林嫂的故事。更有甚者,分析一下小说的故事背景,笼而统之地分析一下作品大家都熟知的主题。我想如果我们重视起文中的“我”,并以之作为进入作品内部世界的一个入口,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来?“我”又要到哪里去?
1、“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接受了新思想的新人,在外部的世界里,自己的思想已经跟上来时代的步伐。
2、“我”从新的世界中来,带来了清新的风。
3、“我”来到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这里是我的故乡,我的“家”,虽然“我”走了很远,但自己并没有把“家”忘却;其次给故乡带来一些凉爽而清新的思想之风。“我”抱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而来,但“家”的现实比自己想象的落后的多,还保持在原地,困难也大得多。在“家”中,“我”感受到的不是温馨和温暖,而是冰冷、孤独和无力。回到“家”中,但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这里,“我”是一个多余人,所以“我”会很快被“剩在书房里”,这里没有同道,朋友也属旧友,谁能理解此时的“我”的心,没有,完全没有。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我”的无力,不要说改变这个“家”,就连祥林嫂这样一个乞丐的问题都无法解决。这种无力的挫折感让“我”真正领略到这个令自己无限挂念的“家”是如何的难以改变。这种挫折,这种困惑是一个启蒙者面临的难题。
4、“我”能够回到哪里去?只有城市。在这里,走向城市是接受新的思想,让自己减少痛苦。但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种退却。一个启蒙主义者在巨大困惑时的无奈选择,他知道自己最终还要走向农村,自己的“家”,但现在只能选择逃避。
“我”回故乡不仅仅是一种探访,更是一种与“家”的碰撞。这样的碰撞让“我”知道什么是无力回天,什么是“铁屋子”里清醒的几个人。
总之,我认为,《祝福》的写作目的绝不是为了告诉大家一个祥林嫂的故事,更可以说是一个自己回“家”的故事,虽然是一次失望的旅途,但给读者带来思考。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祝福教学的反思】相关文章:
祝福教学反思(通用12篇)10-09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0-01
守株待兔反思教学反思10-01
教学反思04-19
精选教学反思04-21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5-18
小班月反思教学反思11-19
秋学期教学反思教学期中反思10-27
《日记》教学反思09-22
安慰教学反思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