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精选11篇)
在日常生活中,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
在备课时,我一直在犹豫上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参考了一些其他老师的意见,发现之前的大部分老师都教学的第二课时,因为亮点比较多。但在经过几天的斟酌之后,我还是选择教学第一课时,为了展现低段的生字教学,为了突破之前大师级的教案……
课堂的流程基本按照计划进行,只是在后面时间紧张了点,没有完成最后的通读和写字指导。在讲课中就发现备课时的很多不足了,深深地感受到磨课的重要性。
1、问题的表述不够清楚,导致学生不理解。在让学生读课题时,我利用问题让学生学会强调读,可是学生没有理解。当时也未想到好的解决办法,就那样匆匆掠过了。
2、生字教学单一。只是单纯的读字认字,如果加一些组词造句的练习,学生就会在认字的基础上将字运用的更好。
3、各个环节的串词突兀,不够流畅,仍需推敲。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2
本次公共课我讲的是第一课时,这是我讲课中的一次尝试。虽然,平常每一课的第一课时都有识字教学,但看过教学参考书后,总感觉讲的不够细致。这次尝试过后有如下感受:
一、识字教学采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集中识字有利于学生归类识记。再教学中学生能找出带有草字头的字:“葫、芦、藤”竖心旁的字“怪、慢”,并且还知道了这些字分别与植物有关,和内心的感受有关;还能找出“盯、啊、葫、芦、蚜”等形声字,这种教学方法太高了教学效率。
随文识字降低难度。随文识字,这种在语境中识字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在认读生字,识记生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在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如“藤”字形复杂,学习“细长的葫芦藤”时,让学生借助图片识记并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进一步了解葫芦藤的特点。再如生字“谢”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示谢谢,感谢的意思,而在这里指葫芦花开过了花谢了的意思。采用查字典选择义项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谢的意思。又如通过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进一步理解,“盯”是指注意力集中的看,比看更进一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言环境,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白用法,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抓住词句,注重积累。
这篇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细长,长满绿叶,几朵雪白的小花”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这些词语把葫芦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和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三、找突破口,变序阅读。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乱呢?涉及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的是有密切联系的。
四、写字。
在写字这一环节,我采用让学生归类书写的办法提高了效率。“棵、盯、怪、治”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学生从结构、占格、关键笔画三方面进行观察,书写,这样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识记方法、提高了书写效率。
教学设计环节完整,也注重了细节,但是还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读书有了感情,但是声音过小。
2.学生的书写还需要有歪的现象,在平常的教学中还要纠正学生的书写习惯。
3.自己在教学中缺少对识记方法系统的总结,课上只做了口头上的说明,要是打出来学生读一读,该多好哇!
4.缺少鼓励性的评价语,学生不敢发言。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3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爱葫芦的人种葫芦时,只知道要葫芦果实,不知道要杀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其中不仅蕴含了“果实与叶子密切联系”的自然常识,而且更渗透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光看点,要看面”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本课
学生本节课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在教学本课时,我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面说说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
二、成功之处
1.课上我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教学。
3.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引导学生看图激趣,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字,这样识字有意识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了识字能力。
三、不足之处: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所 以处理不够到位。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应该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这些与自己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也有关。
3.课上教师提问的有些问题,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浪费了课堂的时间,说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4.课上自己说得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最好能够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完成任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炼,明确语言的指向性;使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另外,要多听课,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4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这篇寓言讲述的是有个人种了一课葫芦,他一心盼望葫芦快快长大,但是却全然不顾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最终导致蚜虫越长越多,那些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全落下来的结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识字和积累词汇,体会人物心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并懂得与课文有关道理是难点。
课后我做了一下几点思考:
一、充满童趣
《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在第一课时,请学生给那个人取了一个雅号:葫芦先生。叫起来既顺口又亲切,让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在课文教学的最后,我问:那个人那么喜爱葫芦,所以给他取了一个雅号叫葫芦先生,现在你看看,他还可以称做葫芦先生吗?不。他做事那么糊涂,该称他?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糊涂先生。”他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是?固执先生。与此同时,课堂上发出了一阵笑声,我觉得学生在笑糊涂先生的同时对文本所蕴涵的道理一定有所感悟。
二、在语境中识字学词。
“盯”字是本文的生字,又是一个帮助理解课文的重点字,教学时可以紧抓这个“盯”字“大做文章”。遗憾的是我在课堂上处理不够到位。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爱葫芦?
生:盯着。
师:盯字怎么记?
生:目+丁。
师:目和什么有关?
生:眼睛。
师:葫芦先生,你用眼睛看着谁啊?
生:葫芦
师:只看着葫芦没有东张西望吗?
生:没有。
师;认真地只看着一样东西就叫盯着。
(可以这样修改)
师:盯着葫芦干什么?
师:为什么用盯而不用看?
师:你能把他对葫芦的喜爱读出来吗?
反思:字词学习是低年级的重点,如何让识字学词更有效?那就要重视联系上下文,进行言语训练,在具体的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适时引导运用,不搞机械的、单一的'识字读词。在教学“盯”字时,我虽然有这样的意识,可是并没有处理好,只解决了“盯”的字义,没有起到理解课文的作用,如果在此基础上追问:盯着葫芦干什么?为什么用盯而不用看?我想这样的设计更能使学生理解葫芦先生对葫芦的爱。在具体的语境中学词语,不仅能帮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能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理解:“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听了邻居的劝告,他是怎么说的?
生: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读着这句话,猜猜葫芦先生的心里想的是什么?
生:长了蚜虫没关系的,我才不在乎。
生:我不怕蚜虫。
随机教学“治”。
师:葫芦先生认为用不用治?
生:不用。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师:读一读上面两个句子,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句是还用,标点是“?”第二句是不用,标点是“。”
师:句子不同,语气也不同,可是它们的意思是?
生:一样的。师:谁能读出它们不同的语气呢?
(指名多个学生读,齐读。)
师:那你们认为要不要治呢?
生:(要治)
反思:
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这也是本文的重难点所在。朗读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句子前首先要读,不止是读通,还要设计一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问题,读懂句子。所以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两句话,告诉学生反问句该怎么读,陈述句该怎么读,而是先让他们读懂“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葫芦先生认为用不用治蚜虫?在明白葫芦先生的意思是不用治之后,再出示“叶子上的虫不用治。”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虽然句子不同,语气也不同,可是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同时也体会到葫芦先生不听劝告,不治蚜虫,才导致最后葫芦都落了。对“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的教学如果能用上这样的方法,我想学生的理解会更加到位。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5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这堂课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语言感受、
而语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下,针对性地多读是很重要的、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和技能、不足之处是:
1、提问多了些,散了些,学生回答的面不够广,有些话老师带学生回答了,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2、让学生用“自言自语”练习说话时,学生只注重说:我自言自语的说,老师并没有及时训练学生“他自言自语的说”,这样的话,就对课文中种葫芦的人的语气体会的不是特别的到位。
3、对反问句变陈述句的句子指导的不够到位,以至于在老师说出的几个句子时,学生没能理解其意思,说的也不明白。
在以后的教学中,虚心向他人请教,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多聆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取长补短。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6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是一篇寓言性质、趣味地介绍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课文。文本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模块规划时,我们团队将阶段训练目标、本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有机整合起来。
一、识字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教师通过每课的教学,已经自然地渗透,及时整理归纳出一定的识字方法,如编儿歌、猜谜语、形象记忆、与生活相联系,通过字形结构,通过偏旁部首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声字记字法等。学生对于识字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我校低年级科组采取的多是集中识字、归类识字的方法,对于随文识字,存在的一定的疑惑,因此,针对这一疑惑,本次的模块规划,在识字方法上,大胆地对随文识字展开了研究。
(1)何为随文识字
随文识字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文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甚至再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语文环境。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它包括随文正音、随文记字形、随文解义三个方面。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要求掌握6个生字,会8个生字,其中难点字“哇”是既要求会认,也要求会写的生字,该课生字较少,且相对集中于第一自然段,因此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
(2)随文识字的应用
本课的教学设计,紧围绕随文识字的特点来展开识字教学。如教学“藤”字时,先正其音:根据课文内容,先抽出一组短语“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让生认读,从中借机认读“藤”字;再学其形,请细心地孩子想想办法,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最后解其义,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先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再通过拓展,拓展到平常生活当中还见过哪些“藤”从而来帮助学生了解“藤”,认识“藤”。如此一来,经过正音、记形、解义,相信“藤”将在学生的心里重要发芽。
在教“藤”字时,先在一组词语中认读学习“藤”字,再放回到文本中品读,也真正做到了随文识字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二、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8个字“言、每、治、棵、挂、哇、怪、慢”,其中两个独体字“言、每”,6个左右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其中,部件 “圭”是和“每”的笔划顺序是难点,“忄”是已学过的部首,但学生对其笔划顺序和两点的位置容易把握错,因此我重点指导这三个部分。
三、朗读
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二年级上册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此阶段不仅要求对课文要读正确、读流利,而且还要开始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有感情朗读指导的起始阶段,因此,对朗读的指导就变得任重道远了。
低年级的朗读指导,不应过多地出现太多的术语,甚至不出现,应创设多种有趣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在对“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的.指导时,为了让学生体真实地感受小葫芦有多么地可爱,我收集了许多可爱的小葫芦各种姿态的照片,在对学生的感情进行基本渲染后,我播放了照片给学生看,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获得了具体直观的视觉体验,学生很快进入了意境。再对学生进行激情的推澜,学生自然而然地读出了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2、精心创设语言意境,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打动学生,能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在指导领居说的话“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时,我从多角度、多角色进行引导, “邻居说——邻居着急地说——叶子害怕地说——葫芦担心地说——我们一起诚心诚意地说——”如引一来,学生焦急、担心的情感自然就会调动起来了。
人无完人,反思我的教学课堂,我看到了我的误区与不足:
1、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着漏洞。生能过随文正音、随文记形、随文解义后,是否真正地掌握了生字呢,如果再把生字运用到新的语境中让生读,那将会对生字进行更有效的巩固。
2、写字指导不到位。从学生的书写反馈来看,我在写字指导前没有充分备好学生,只依据教参与个人经验作出重难点判断,忽略了对生字美观的指导,特别是六个左右结构的字,在结构上忽视“左窄右宽”的提醒学生观察,导致“棵”字许多学生写成了左右大致相等。
3、朗读指导时,急于求成。自己的急性子、加上担心教学时间不够,因此在许多方面的指导时,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情感的海洋里体会,感悟,而是勿勿带过,导致中下生在感情体会上还不到位。
4、学习习惯抓得不够细不够牢。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上,我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抓得太粗。如学生回答问题的音量、学生写字姿势、学生的坐姿、学生拿书的姿势、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等方面,为了赶进度,我仔细地指出,甚至有的还没指正。学习习惯是长期养成的结果,但长期的养成,体现在每一堂课的细抓细导。因此,这一方面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做一个细致的老师。
小草需要穿过巨石的压迫才得以见阳光,海燕经历风浪才变得更勇敢,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需要不断的磨练、锤炼,我将会在反思中醒悟,在反思中成长,带给学生更精彩的课堂。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7
学校进行“一课多讲”活动,每个年级老师就一个课题展开听课、评课活动。一不小心抽到2签,所以早早的得以“解脱”。尽管上完了,却对这一节课觉得诸多遗憾。
第一,对学生的引导不够。
备课时尽管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回答,可真到讲的时候发现学生全都一种答案,过于单一,思维也不够开阔,而我的引导语言过于简单,没有很好的让他们明白意思。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冷场”。例如,学习第四段时,当看到葫芦黄了,落了,你有什么想法?所有的学生都说的是:难过、伤心、后悔,没有一个人想到: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个地方设计的问题太空泛,没有很好的启发学生,在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后,引导也不够到位。
第二,语言表达不够精炼、准确。
在复习上节课所学生字时,没有设计成与以往那样的开火车读生字卡片,而是改成了在学习段落过程中认读。由于语言不够精确,又换了他们不熟悉的方式,学生读的方式不一样,有的拼读(真的没想到她会拼读,从下学期开始以来都是直接认读,她也从没这样读过),结果后面起来读的'学生都和她一样全都拼读,可文段中并没有拼音。经过提示后,其他学生读得不错,如果一开始要求准确而细致,就不会发现这样的情况。
第三,评价语言少而单一。
明明知道临时抱佛脚无用,功夫在平时,可这个依然没能提高,这也是个人教学素养中急需恶补的一项。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一,因材施教。本班学生对课文教学的兴趣不大,要从基础讲起,以故事的手法入题,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把自己心里明白的事情用合适的语言的表达,尽管每天要求他们在家读课外书籍,但效果不佳,要适当提供他们此年级段的阅读书籍篇目。
三,多运用多媒体课件。条件有,课件也有,只是由于教学时间紧,或由于其它原因,在课堂上使用并不多。以后,尽可能地匀出时间来用课件教学,突破课堂中的重难点。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8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并通过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上“我能说”、“我能演”、“我能做”,使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例如:请同学上台来挂葫芦,其他同学观察他的动作,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挂”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后再想想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哇、畦、洼”等生字,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面,并使以前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努力抓住一条主线:引导孩子们顺其自然地识字,并在识字活动的基础上渗透汉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几个想象说话的环节。如:“当看到那么多蚜虫时,如果你是种葫芦人的`朋友或者只是个过路的人你会说些什么?”以及最后续编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种了葫芦,当再次生了蚜虫时他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大胆想象,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培养。
此外,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向学生们展示了葫芦的可爱,蚜虫的可怕等,从而激活学生们的思维,使之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认识课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和“!”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熟悉,但是反问句学生有些疑惑,我就引导学生区分了疑问句和反问句,让他们知道反问句是明知故问,加重语气。在体会事物之间联系时,个别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了解,但大部分学生不明白植物的'生长需要,我就给他们播放了光合作用的图片,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就明白了为什么主人公没有得到葫芦。
但是这节课中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0
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藤”等字。因为生活在城镇的孩子远离田园生活,他们没有看到过葫芦,也不知道植物的藤是什么样儿的。因此,这里的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由图识葫芦,观察字形特点,带出词串教学: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而后顺接到了读准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知道了“葫芦”的特点,从字到词再到句的教学呈现年段教学特色,还起到了积累语言的作用;“藤”字的教学,我还让学生从听字音到观字形再到“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藤”,让生字的教学进行有效的音形义三结合,在润物无声中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把语言训练点和能力培养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写字教学于第一学学段的学生来说不但不能省去,而且还需用时颇多。我在指导学生书写并不机械单一,而是教给学生观察字形的方法中感受汉字的结构美,发现汉字的造字规律,利用熟字记生字、区别形近字,既有能力培养点的训练,又有方法习得点的训练。假设能抽点时间让学生在书写中进行互评,可能效果会更佳。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屡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六单元的课文,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其中的一篇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缺乏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拟平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
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
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缺乏,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1、教师的提问欠精。
有时提的问题,会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话写出了葫芦的可爱?”“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
2、朗读的指导欠方法。
当每种情绪分析出来后,学生还是读不出感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引导?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插图入手学习第一自然段,然后导出第四自然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在第2课时再学习二、三两段,探究其缘由“葫芦为什么落了”。这篇寓言,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受孩子们喜爱。我结合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思考:
1.谁能用刚刚读过的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借助第一幅图,回忆一下,这棵葫芦是什么样的?
2.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呢?(请看第二幅图)3.是啊,这么好的一棵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教学资源,结合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泼,他们似乎已经明白: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但是在后面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心中有一个疑惑——“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因为孩子们和那个种葫芦的人一样不懂植物的果实和叶子之间的关系,这恰恰激发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抓住课文中重要词句,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情,例如: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以读悟文,品析词句。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同时,我还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参加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学生能感悟到的文字间包含着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结尾通过编故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性强,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1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
我以教材为凭借,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为中介,以发展语言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
一、运用插图----动情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有利于词语的积累。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观察长势很好的小葫芦插图,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芦,孩子们说的挺好的,有的说“小葫芦长得枝繁叶茂”;有的能根据葫芦藤—葫芦叶—小葫芦的顺序来表述。然后我再让他们读读文中作者描写小葫芦的相关句子,对比感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准确、巧妙,从而感悟、积累优美语言---“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样图文结合,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芦的可爱,自己的内心燃起了对这棵葫芦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体会到文中种葫芦人对自己所种葫芦的深爱情感。为后面的感情朗读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导作用。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地落了,你会怎样地说什么?说之前让同学小组交流讨论,建立同学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师的参与,便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由于这个问题一下子拉近了种葫芦人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种葫芦人那种后悔、伤心、自责、痛恨等复杂的感情。在这一创造性学习中,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锻练了学生说完整话,让学生的说话有了依托,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角色体验——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课后我结合老师们的建议,我反思在教《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除了角色朗读外,如果能再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演一演的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情,通过邻居的口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而不是先让他们用成语概括自己的体会,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头交际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才能更好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这种愉悦之情,无论是在视觉、听觉等生理上,还是精神、智力上,都获得了满足、快感。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4-03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4-14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1-03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1-04
《我要的是葫芦》语文教学反思04-14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01-04
我要的是葫芦作文10-08
我要的是葫芦作文03-17
教案:我要的是葫芦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