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课堂实录与反思
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什么动物?
生1:我喜欢猫。
师:猫很可爱。
生2:我喜欢猴子。
师:猴子很聪明。
生……
二、自主探索
(1)学习例1。
师:那小朋友喜欢大象吗?今天它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瞧,它正在用鼻子搬木头呢。(出示一只大象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生1:有3堆木头。
生2:有60根木头。
生3:一堆木头是10根,2堆就是2个10根。
生4:有3只大象在运木头。
师:3只大象运来多少根木头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1:6×10。
生2:20×3。
师:20×3等于多少?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呢?(稍停片刻)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把你们的算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是用20+20+20=60。
生2:我是用2×3=6,所以20×3=60。
(很多同学放下了手)
师:为什么你们不举手了?
生:我们的方法都和他一样。
师: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1:我喜欢第二种,它简便。
生2:我喜欢用20+20+20,它也很方便。
师:好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已经知道3只大象运60根木头,一只大象运20根木头,照这样计算,8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跟木头呢?请小朋友拿出随练本计算。同桌两人互相介绍你用的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算式,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算2×8=16,所以20×8=160。
师(刚才的那位女学生)你是怎样算的?
生:我也是用2×8=16,20×8=160。
师:现在你觉得哪种方法方便。
生:(笑笑)这种。
师:现在请小朋友打开书本,翻到第78页,看“想想做做”第1题。请大家把答案直接写在书上。边算边想:每一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答案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板书
师:你能找到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全班交流。
生1:下面的题目比上面多了一个0。
生2:用的口诀一样,下面一题的算式比上面多了一个。
生3:答案也比上面多了一个0。
(2)学习例2。
师:看到这儿的小朋友这么热闹,小猴也来了。(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1:一只猴子采了14个桃。
生2:另一只猴子也采了14个桃。
师: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几个桃子?(师出示)
师:哪位小朋友来列算式?
生:14×2=(板书:14×2=)
师:这道题你准备怎么算?(稍停片刻)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说。不知道的可以商量一下。
师: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1:14×2就是2个14相加,所以14+14=28。
师:这位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把乘法想办法变成了用原来的加法解决。
生2:我先算10×2=20,再算4×2=8,20+8=28。
师:这种想法很有意思,老师还想再听一听。看看哪些小朋友听得和老师一样认真。
生3:先算10×2=20,再算4×2=8,20+8=28。
师:老师听懂了。(对着箩筐图)就是先把14分成10和4,先算2个4是8,再算2个10是20,合起来就是28。
师:象这样的口算过程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表示出来。(板书竖式)2和个位的4对齐。然后先算2×4=8,再算2×10=20,20的2应该和谁对齐?为什么?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就是28。 师:看着这个竖式,每一个小朋友想一想,这里的8、20、28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 4
× 2
8 …… 4×2=8
2 0 …… 10×2=20
2 8 …… 8+20=28
师:这个竖式还可以让它书写变得简便一点,你有办法吗?(师生一起板书)
1 4
× 2
2 8
2要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生:2要写在十位,因为它是2个十。
师:谁来说一说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别写在哪一位。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2人)。
师:现在我们用简便的竖式来试一试3×21,你准备怎样列竖式?
师:虽然21在下面,但列竖式时还是把它放上面。
集体评讲。想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我们还可以用再算一遍的方法验算。让我们一起来验算。(师生一起验算)指着竖式说:用3乘个位上的1等于3写在个位,再用3乘十位上的2等于6,写在十位。答案是63。以后小朋友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
课后反思:
1、教材中选用大象运木头,猴子摘桃,这些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课堂中,没有像一般公开课改情境,还是应用这两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刚才的教学促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
2、在学生的交流中,我一直引导学生对同伴的方法进行理解,让大家欣赏不同算法的精彩,达到思维的相互沟通和方法的相互融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类、优化,在此基础上作出选择和自我调整,使学生的建构活动富有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尊重不放纵、自主不自由。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刚才教学中,既追求解决方法的多样化,也重视方法之间的沟通和优化。教学优化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比较,使其将自己的算法与别人的算法作比较,并认识到差距,产生修正自我的需要,从而捂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在教学3×20后,很多小朋友认为用3×2=6,推出3×20=60最简单,但有一个女孩认为用20+20+20=60简单。这时,我还是尊重这位同学的相法,没有强调让她和其他同学用同样的方法。在算8×20时,我再问她:“现在你认为哪种方法简单?”她通过再次比较,因为8个20相加太复杂,所以认为由8×2=16 推出8×20=160最简单。
因为学生的个人差异,解决同样的问题又想出了不一样的方法,接着带领学生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法,这一点十分必要,也就是优化过程。学生思维开放以后,必要的选择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态度。这一态度也要从低年级培养。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课堂实录与反思】相关文章: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04-22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精选12篇)01-06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反思(精选12篇)10-31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后反思07-11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教学反思(通用20篇)04-13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11-17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选7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