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

时间:2024-11-07 10:20:02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物理教案(集合15篇)

高中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光的电磁说的内容。

  2、知道可见光是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波。

  3、知道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等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特点。

  4、知道电磁波谱、了解光谱的类别及各类光谱的产生知道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是元素的特征谱线。

  5、知道麦克斯韦的电磁说及光的电磁本性的实验依据,并要求知道电磁波及产生机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的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以及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

  教学建议

  回顾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给学生指明学习本章的线索x教材内容的层次和系统,这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十分有益的。通过简要的史料介绍,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x"实验(事实)xx实验(提供新的事实)x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以及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光的本性"的认识史,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讲述光的电磁说时要着重说明光的电磁说提出的背景和它的事实依据。还要着重说明提出光的电磁说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人们认识到光波与机械波有本质的不同。光的电磁说揭露了光现象的电磁本质,把光和电磁统一了起来。

  需要强调的几点:

  1、对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的讲述,要让学生抓住主要特征和它们的应用,并尽可能联系可见到的实例。如有可能,可做实验演示。

  2、要使学生理解不同频率范围的电磁波,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的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但因为频率的不同又各自具有某些特性。

  注意:本节内容大多类似科普常识的介绍,没有太难以理解的理论,可以知道学生看书、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 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光的电磁说一节,内容大多类似科普常识的介绍,没有太难以理解的理论,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有关问题,

  1、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但光是什么波呢?

  2、我们知道,一切机械波,包括声波在内,都需要有介质存在,机械波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但是光在真空里却能够传播,这如何解释呢?

  探究活动

  1、查阅资料:光学发展史中有关光的电磁说部分内容。

高中物理教案2

  一、“学案导学”教法的提出

  教学中不应该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把教的目标转化成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建立一个有目标的学习向导,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向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将这个学习方案简称为“学案”。

  物理学案导学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物理教育规律而提出的一种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突出学生自学、探究、教师调控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提高课堂效益为目的,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方法,它是实现“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教学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学习”等素质教育理论提法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

  二、“学案”的设计

  学案编写的原则是,管而不列,放而不乱,既要发挥学案的指导作用,又要留有余地;既要有知识能力点,又要有思维创新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学案制作过程中,必须切实做好三项工作:

  1.认真研究: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研究所教知识与学生思维能力;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研究知识规律。

  2.制定好学习目标:学案中要有明确、简练、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看便知,一听即明。学习目标的确定要切实可行,少而精,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关于“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学生实际,充分体现目标的整体性、层次性、外显性和可测性及前后目标的联系。

  3.做好知识体系的编排:编排知识体系要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或组合,深入挖掘知识宽度,充分发挥每个知识点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找出一条引导学生积极认知的最佳思维网络。把涉及这些知识点的问题分类归纳变形组合,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外收获。

  三、“学案导学”的操作说明

  1.示案自学: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个别差别不同,学案应在课前适当时间内发给学生,让其提前展开自学。

  2.趣味引入,营造气氛。教师需要在课上前几分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采取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如学习变阻器一节时,教师拿出滑动变阻器对学生说:这个滑动变阻器是我发明的,学生会感到惊讶!接着教师满有情味地演示出发明滑动变阻器的过程,让学生在迫切求知的心理需求下进入学习变阻器的情境之中。

  3.启发引导,探究领悟。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分组探索实验,合理地分配探索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如变阻器一节,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调光台灯,引导学生设计出调光台灯的电路图,这虽然课本上有现成答案,但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设计出来电路,学生感到无比喜悦,同时也尝到创造成功的体验。

  4.自主质疑,积极思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暴露心中的疑虑、困惑,以及大胆的质疑,应始终以赞赏的态度对待学生,哪怕学生的问题幼稚、离奇,甚至怪诞,也不能有半点埋怨、责怪、厌烦的'表示,以形成宽松、和谐的质疑环境。

  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自行研讨,积极思辨,给学生创造自己参与的机会。学生自学后又通过讨论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整理,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课上再备课,迅速确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

  5.达标检测。它是对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起着引导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作用。操作中主要是让学生做学案上的达标检测题,以了解全班学生对各个知识、能力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各种反馈的结果,采取多种补齐填缺措施,如:采用当堂讨论的形式、同桌互批互改、班内全体改正等,对薄弱部分进行补救,对错误部分进行纠正,力争整体达标。

  6.自我反思,知识内化。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以改进学习习惯,完善学习过程,找到适合自身的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我建构能力。如课后小结时,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所学内容在整体知识中的地位,解决了哪些问题,新知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对比等。

  7.推荐作业。在布置作业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征和要求,设置不同层次的适量的习题,让学生自由选做。推荐作业保证了物理学案导学的完整性,既面向学生全体,又分层教学。

高中物理教案3

  【课题】蒸发

  【重难点】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的重难点,要注意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这三个因素各自对蒸发产生什么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和一些概念

  方法1、教师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的主题:蒸发、蒸发快慢的决定因素、蒸发吸热。利用前面学到的知识,很容易总结出汽化、液化的概念,用实例列举了生活中蒸发的现象,并根据这个现象总结出了蒸发的定义,还可以根据蒸发定义分析蒸发的特点。

  方法2、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考虑用自学的方法学习三个概念,并组织学生讨论哪些现象属于蒸发,根据定义总结蒸发的特点。

  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方法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举例过程中应当注意由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以由学生评判,总结出了三个因素后,应当由学生列举实际生活的实例,及时巩固物理知识,可以学生再举例说明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蒸发快慢的,及其意义。参考实例有:冰箱是如何减慢蒸发的;晾衣服如何能干得快等。

  关于水是宝贵的资源教学,联系社会说明喷灌取代漫灌的优点,并分析是如何减少蒸发节省水资源的。

  方法2、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课题可以有:蒸发快慢的因素;如何利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加快和减慢蒸发;喷灌的应用。对于蒸发快慢的因素可以设计实验,用数据证明,这需要利用控制变量法,保证一些量不变,只有一个量变化,用数据说明,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进行实验时可以学到研究物理的方法,即控制变量的方法。对于如何利用这些因素加快和减慢蒸发,也可以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说明所进行的实验的完备性,并列举实例分析。对喷灌的应用,可以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自行总结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

  三、蒸发吸热

  可以实际实验,学生用感觉体会蒸发要吸热,解释教室夏天比较热,用什么方法可以降温等身边的实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应用知识。教材还列举了狗降温的`方法,还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自己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蒸发方面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四节蒸发

  一、一些概念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3、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能影响蒸发的快慢。

  2、加快和减慢蒸发的方法。

  3、蒸发的应用

  三、蒸发吸热

  蒸发要吸收热量。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植树造林和保护水资源

  【课题】植树造林和保护水资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结合影响蒸发的几个因素就植树造林与保护水资源的关系写出报告。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蒸发

高中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数学表达式;

  (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

  (4)认识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间的矢量关系,认识加速度与和外力间的瞬时对应关系;

  (5)能初步运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解决有关动力学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通过演示实验,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2、利用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规定了合适的力的单位后,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从比例式变为等式。

  3、进一步讨论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力;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所以牛顿第二定律具有矢量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教法建议

  1、要确保做好演示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交代清楚两件事:只有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前题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证明);实验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过比较小车的位移来反映小车加速度的大小。

  2、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重力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让学生重新认识出中所给公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

  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先研究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再研究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的保证: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介绍数据处理方法(替代法):根据公式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物体产生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

  以上内容可根据学生情况,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本节书涉及到的演示实验也可利用气垫导轨和计算机,变为定量实验。

  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做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小车质量相同时,小车产生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小车上的力成正比,即,且方向与方向相同。

  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做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在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小车产生的加速度与小车的质量成正比,即。

  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加速度定律)

  1、实验结论: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即,或。

  2、力的单位的规定:若规定: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则公式中的'=1。(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3、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表达式为:

  4、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公式中的是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举例: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加速运动,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合外力是物体

  所受4个力的合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在桌面上推粉笔盒)

  (2)矢量性: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由此在处理问题时,由合外力的方向可以确定加速度方向;反之,由加速度方向可以找到合外力的方向。

  (3)瞬时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举例:静止物体启动时,速度为零,但合外力不为零,所以物体具有加速度。

  汽车在平直马路上行驶,其加速度由牵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提供;当刹车时,牵引力突然消失,则汽车此时的加速度仅由摩擦力提供。可以看出前后两种情况合外力方向相反,对应车的加速度方向也相反。

  (4)力和运动关系小结: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决定物体产生的加速度:

  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同——→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反——→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以上小结教师要带着学生进行,同时可以让学生考虑是否还有其它情况,应满足什么条件。

  探究活动

  题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组织:2-3人小组

  方式:开放实验室,学生实验。

  评价: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教案5

  学习目标:

  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2. 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选择参考系。

  学习重点:

  质点的概念。

  主要内容:

  一、机械运动

  1.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是巨大的天体,还是微小的原子、分子,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物体和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①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②质点没有体积,因而质点是不可能转动的。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其自转时都不可简化为质点。

  ③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如果在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一个质点。

  3.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想化物理模型。

  问题:

  1.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吗?

  2.研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要研究这辆汽车车轮的转动情况,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

  3.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质点吗?

  【例一】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质点()

  A.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

  B.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的运动情况的车轮。

  C.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

  D.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

  课堂训练:

  1.下述情况中的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是()

  A.研究小孩沿滑梯下滑。

  B.研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

  C.研究手榴弹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

  D.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2.下列各种情况中,可以所研究对象(加点者)看作质点的是( )

  A. 研究小木块的翻倒过程。

  B.研究从桥上通过的一列队伍。

  C.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的木箱。

  D.汽车后轮,在研究牵引力来源的时。

  三、参考系

  1.定义: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择另外的'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考系。一个物体一旦被选做参考系就必须认为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得到的结果会有不同。

  【例二】人坐在运动的火车中,以窗外树木为参考系,人是_______的。以车厢为参考系,人是__________的。

  3.参考系的选择: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选取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使之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的简单。在不说明参考系的情况下,通常应认为是以地面为参考系的。

  4.绝对参考系和相对参考系:

  【例三】对于参考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选择地面。

  B.研究物体的运动,参考系选择任意物体其运动情况是一样的。

  C.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D.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考系。

  课堂训练:

  1.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考系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考系是运动的,那么,以乙物体为参考系,丙物体是( )

  A. 一定是静止的。 B.一定是运动的。

  C.有可能是静止的或运动的 D.无法判断。

  2.关于机械运动和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 研究和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定参照物。

  B. 由于运动是绝对的,描述运动时,无需选定参照物。

  C. 一定要选固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D.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地球为参照物。

高中物理教案6

  【学习目标】

  1、能熟练说出平抛运动的概念、性质、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3、用分解的思想处理平抛运动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解决平抛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难点:用分解的思想理解平抛运动

  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通读教材,熟记本节基本概念、规律,然后完成问题导学中问题和预习自测。2、问题导学中 “处理平抛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本节内容的核心和基础,是解决平抛运动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应重点理解和熟练把握。3、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再次查阅教材或其他参考书。4、记下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待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共同探究。5、限时15分钟。

  【问题导学】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3、什么是匀变速运动?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

  4、处理平抛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

  和竖直方向的 。物体从O点开始平抛,t时间后到达P点。在图中画出t时间内位移S、t时刻的速度v如图。把速度、位移沿x、y方向分解如上图,则

  水平方向分速度vx= ,水平方向分位移x = 。

  竖直方向分速度vy= , 竖直方向分位移y = 。

  合速度公式V = ,其方向tanα = (α为v与水平方向夹角);

  合位移公式S = ,其方向tanβ = (α为v与水平方向夹角)。

高中物理教案7

  课 题:碰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碰撞的特点,物体间相互作用时间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

  2、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了解正碰、斜碰及广义碰撞散射的概念。

  3、初步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维碰撞问题。

  重点:

  强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难点: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1、碰撞的特点:

  物体间互相作用时间短,互相作用力很大。

  2、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不仅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碰撞前后系统动能之和不变

  3、非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仅动量守恒、机械能减少,碰撞后系统动能和小于碰撞前系统动能和,若系统结合成一个整体,则机械能损失最大。

  4、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

  5、广义碰撞散射

  6、例题

  例1、在气垫导轨上,一个质量为600g的滑块以15cm/s的速度与另一个质量为400g、速度为10cm/s方向相反的滑块迎面相撞,碰撞后两个滑块并在一起,求碰撞后的滑块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例2、质量为m速度为υ的A球跟质量为3m静止的B球发生正碰。碰撞可能是弹性的,也可能是非弹性的,因此,碰撞后B球的速度允许有不同的值。请你论证:碰撞后B球的速度可能是以下值吗?

  (1)0.6υ(2)0.4υ(3)0.2υ。

  7、小结:略

  8、学生作业P19 ③⑤

高中物理教案8

  教材分析

  三相电流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应对它有一定的了解。但这里只对学生可能接触较多的知识做些介绍,而不涉及太多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三相交变电流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所以其基本常识应让每个学生了解。

  1、在介绍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时,除课本中提供的插图外,教师可以再找一些图片或模型,使学生明白,三个相同的线圈同时在同一磁场中转动,产生三相交变电流,它们依次落后1/3周期。三相交变电流就是三个相同的交变电流,它们具有相同的最大值、周期、频率。每一个交变电流是一个单相电。

  2、要让学生知道,三个线圈相互独立,每一个都可以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电源单独供电。由于三个线圈平面依次相差120o角。它们达到最大值(或零)的时间就依次相差1/3周期。用挂图配合三相电机的模型演示,效果很好。

  让三个线圈通过星形连接或三角形连接后对外供电,一方面比用三个交变电流单独供电大大节省了线路的材料,另一方面,可同时提供两种不同电压值的交变电流。教师应组织学生观察生活实际中的交变电流的连接方式,理解课本中所介绍的三相电的连接。

  教学设计方案

  三相交变电流

  教学目的

  1、知道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及特点。

  2、知道星形接法、三角形接法和相电压、线电压知识。

  教具:演示用交流发电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本章前面学习了一个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电路中产生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如果三组互成120°角的线圈在磁场中转动,三组线圈产生三个交变电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相交变电流。

  板书:第六节三相交变电流

  二、进行新课

  演示单相交流发电机模型:只有一个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电路中只产生一个交变电动势,这样的发电机叫单相交流发电机。它发出的电流叫单相交变电流。

  演示:三相交流发电机模型,提出研究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

  板书:

  一、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

  1、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互成120°角的线圈在磁场中转动,三组线圈各自产生交变电流。

  2、三相交变电流的特点:最大值和周期是相同的。

  板书:三组线圈到达最大值(或零值)的时间依次落后1/3周期

  我们还可以用图像描述三相交变电流

  板书:三相交变电流的图像

  三组线圈产生三相交变电流可对三组负载供电,那么三组线圈和三个负载是怎样连接的呢?

  板书:

  二、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

  1、星形连接

  说明:在实际应用中,三相发电机和负载并不用6条导线连接,而是把线圈末端和负载之间用一条导线连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星形连接

  ①把线圈末端和负载之间用一条导线连接的方法叫星形连接(符号Y)

  ②端线、火线和中性线、零线。

  从每个线圈始端引出的导线叫端线,也叫相线,在照明电路里俗称火线。从公共点引出的导线叫中性线,照明电路中,中性线是接地的叫做零线。

  ③相电压和线电压

  端线和中性线之间的电压叫做相电压。

  两条端线之间的电压叫做线电压。

  我国日常电路中,相电压是220V、线电压是380V。

  2、三角形连接

  ①把发电机的三个线圈始端和末端依次相连的方式叫三角板连接(符号△)。

  ②相电压和线电压。

  两条端线之间的电压就是其中一个线圈的相电压,所以三角形连接中相电压等于线电压。

高中物理教案9

  教学目的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教师指出:由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弹簧形变有伸长或压缩两种情况,因此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也分两种情况。

  ①当r>r0时,F为引力,分子势能随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种情况与弹簧被拉长弹性势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当r< p="">

  小结: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而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距离若增大(减小)则宏观表现为物体体积增大(减小)。可见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

  教师指出:物体里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由此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①物体的内能是由它的状态决定的(状态是指温度、体积、物态等)。

  提问:对于质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气来说它们的内能相同吗?

  应答,质量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平均动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气分子间平均距离比水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得多,分子势能也大得多,因而质量相等的水蒸气的内能比水大。

  ②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内能也随着变化。

  举例说明: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供给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开,增大了分子势能,因而增大了物体的内能,当水汽凝结时,分子动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分子靠得更紧密了,分子势能便减小了,因此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③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a.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的机械能等于0,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作用着,物体的内能永远不能为0。

  b.物体在具有一定的内能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机械能。如飞行的子弹。

  C.不能把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混淆。只要物体的温度、体积、物态不变,不论物体的机械能怎样变化其内能仍保持不变。反之,尽管物体的内能在变化,它的机械能可以保持不变。

  (4)学生讨论题:

  ①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运动,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时木箱的内能与静止时相比较变化了没有?

  ②质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温度相同而质量不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

  最后总结一下本课要点。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重点目标

  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2.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难点目标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导入示标凉爽的秋夜,仰望星空时,会突然发现一颗流星在夜色中划过,并留下一条美丽的弧线.流星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物体的内能

  问题1: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应具有什么能?物体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应具有什么能?什么叫物体的内能?你能说出它的单位吗?机械能和内能有什么区别吗?

  小结: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它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机械能是宏观的,能看得到的,内能是微观的,是看不到的.

  问题2:把红墨水滴入装满水的烧杯里,过一段时间,整杯水变为红色,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当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时,发现热水变色比冷水快,这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温度高的物体分子运动剧烈,内能大.所以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问题3:小明说:“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很低,不具有内能.”小刚说:“炽热的铁水温度高,内能大;冰冷的冰山温度低,内能小.”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说出理由.

  小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还与质量有关.

  问题3:处理例1和变式练习1

  例1:【解析】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物体内能越大

  问题1:如右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往下压,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棉花燃烧),该实验说明了什么?你再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数十次,用手接触弯折处,有什么感觉,该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2:做饭时,铁锅为什么能烫手?放在阳光下的被子,为什么能被晒得暖乎乎?

  小结: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3:处理例2和变式练习2

  例2:【解析】来回拉绳子,绳子与管壁之间克服摩擦做功,使管内的酒精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把塞子冲出时,管内的酒精蒸气对塞子做功,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正确的答案为A选项.

  答案:A

  变式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改变内能的途径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选项ABD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选项C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C

  学做思三:热量

  问题1:什么叫热量?它的单位是什么?它用什么字母表示?

  小结: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它的单位是J,它用字母Q表示.

  问题2:在热传递现象中,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的温度、内能和热量如何变化?

  小结: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所以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表现在物体温度的变化.

高中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磁驱动现象。

  2、知道三相交变电流可以产生旋转磁场,知道这就是感应电动机的原理。

  3、知道感应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定子和转子。

  4、知道感应电动机的优点,知道能使用感应电动机是三相交变电流的突出优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类比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解决新问题能力。

  3、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磁悬浮列车方面的研究进展,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立志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感。

  2、在观察电动机的构造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探索热情。

  教学建议

  1、由于感应电动机的突出优点,使它应用十分广泛、本节对它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际知识。但作为选学内容,对学生没有太高的要求,做些介绍就可以了。

  2、可以通过回忆前一章习题中提到的电磁驱动现象,本节的关键是通过演示、讲解使学生明白三相交变电流也可以产生旋转磁场,做到电磁驱动,这就是感应电动机的原理。这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有条件的可以看实物或带学生参观,以增加实际知识。

  3、课本中的感应电动机的`内容,简要地介绍了感应电动机的转动原理,其中的核心内容是旋转磁场概念。建议教师如果可能的话,应找一台电动机,拆开了让学生看一看各个部分的形状。三相感应电动机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很广泛,最好能让学生看一些实际例子。

  教学准备:

  幻灯片、感应电动机模型、学生电源、旋转磁铁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电磁驱动现象说明

  二、新课教学:

  1、过回忆绍电磁驱动现象:在U形磁铁中间放一个铝框,如果转动磁铁,造成一个旋转磁场。铝框就随着转动。这种电磁驱动现象。告诉学生感应电动机就是应用该原理来工作的。

  2、旋转磁场的产生方法:旋转磁铁可以得到旋转磁场,在线圈中通入三相交流电也可以得到旋转磁场。

  3、感应电动机的结构介绍

  定子:固定的电枢称为定子

  转子:中间转动的铁心以及铁心上镶嵌的铜条叫转子

  4、鼠笼式电动机模型介绍:感应电动机的转子是由铁芯和嵌在铁芯上的闭合导体构成的。闭合导体是由嵌在铁芯凹槽中的铜条(或铝条)和两个铜环(或铝环)连在一起制成的,形状像个鼠笼,所以这种电动机也叫鼠笼式感应电动机。

  5、感应电动机的转动方向控制:由于感应电动机的构造简单,因此如果要改变转子的转动方向,只需要把定子上的任意两组线圈的电流互换一下就就可以通过改变旋转磁场的旋转方向来改变转子的转动。这种电动机在制造、使用和保养上都比较简单,被广泛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

高中物理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

  (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2)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间的数量关系;

  (3)初步掌握向心力概念及计算公式。

  2.通过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能力。

  3.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计算公式的得出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生活实例及实验加强感知,突破难点。

  三、教具

  1.转台、小伞;

  2.细绳一端系一个小球(学生两人一组);

  3.向心力演示器。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将一粉笔头分别沿竖直向下、水平方向、斜向上抛出,观察运动轨迹。

  复习提问:粉笔头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做曲线运动。

  进一步提问:在曲线运动中,有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物体运动的轨迹是一个圆周或一段圆弧(用单摆演示),称为圆周运动。请同学们列举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电扇、风车等转动时,上面各个点运动的轨迹是圆大到宇宙天体如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小到微观世界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都可看做圆周运动,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

  提出问题:你在跑400米过弯道时身体为何要向弯道内侧微微倾斜?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转弯处以及赛车场的环形车道,为什么路面总是外侧高内侧低?可见,圆周运动知识在实际中是很有用的。

  引入:物理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

  板书:匀速圆周运动

  (二)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什么样的圆周运动最简单?

  引导学生回答:物体运动快慢不变。

  板书:1.匀速圆周运动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相等,如机械钟表针尖的运动。

  思考:匀速周圆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周期性。用什么物理量可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恒量。

  当t很短,s很短,即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线速度其实就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各个时刻线速度大小相同,而方向时刻在改变。那么,线速度方向有何特点呢?

  演示:水淋在小伞上,同时摇动转台。观察:水滴沿切线方向飞出。

  思考:说明什么?

  师生分析:飞出的水滴在离开伞的瞬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速度方向,因而表明了切线方向即为此时刻线速度的方向。

  板书:方向:沿着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如图3。单位:rad/s。

  (3)周期:质点沿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如:地球公转周期约365天,钟表秒针周期60s等,周期长,表示运动慢。(角速度、周期可由学生自己说出并看书完成)

  板书:(师生共同完成)

  思考: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v、ω、T是否改变?(ω、T不变,v大小不变、方向变。)讲述:匀速周周运动是匀速率圆周运动的简称,它是一种变速运动。

  提出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由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可知,物体必定受到一个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合外力作用,这个合外力的方向有何特点呢?

  学生小实验(两人一组):

  线的一端系一小球,使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质量很小(可用橡皮塞等替代),甩动时线速度尽量大,小球重力与拉力相比可忽略,以保证拉线近似在水平方向。

  观察并思考:

  ①小球受力?

  ②线的拉力方向有何特点?

  ③一旦线断或松手,结果如何?

  (提问学生后板书并图示)

  概括:要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必须使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垂直而指向圆心的力作用,故名向心力。

  板书:3.向心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力。

  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高中物理教案12

  一、目的与作用

  说课是依照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阶等主要因素,把备课、上课等主要过程从教学理论角度,进行阐述;安排教学内容与程序,选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由于说课中不单要说出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更要从理论角度说出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教和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学;所以,说课不仅能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它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治理论水平的提高,而且还能增大教研容量,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目前,说课在各层次的教研活动和教学评比中,已作为一项主要手段被教师们普遍接受和广泛采用.

  二、内容

  说课的内容就是教师在备课时所想和所写的内容,按其内在结构,可分为如下8个步骤.

  第一、开场白以最简的语言,开门见山地点入课题.

  第二、教材简介 教材简介包括:

  编者的意图;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所教内容在教学中的作用;教材的特点. 第三、理出教学的目的要求 按教学大纲理出教学的目的要求及依据,其中包括:

  各知识点要求;能力培养目标;思想教育方面。 第四、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从教材形成特点、结构体系、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确定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及依据。

  第五、优化出教学方法 从学生学习物理的规律、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条件优化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依据.

  第六、教学程序安排

  导入新课的方式;新课教学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做法;巩固新课教学的措施;布置作业;各环节时间的安排. 第七、板书板图设计

  第八、说课综述

  三、基本要求

  充满激情亲切自然 说课时,不但要精神饱满,而且要充满激情.要使听课者首先从表象上感到说课者对说好课的决心与自信心,从而感染听者,引起听者的共鸣。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同行.所以说课时不宜把每个过程说得太详细,要重点说出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紧凑连贯简练准确 说课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同行.语言表达要十分简练干脆,不要像上课那样拘谨,要有声有色,要灵活多变.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要流畅自然.表现专长突出特色. 要说出对教材、教法有别于常规的特殊理解、安排,从而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专长和教学成果,突出教学特色.四、物理说课一例 课题《简谐运动》

  (一) 开场白(略)

  (二)简谐运动是高一物理第五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曾节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动力学及功和能的知识后而编排的,是力学的一个特例.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形式,对它的研究为以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奠定了知识基础.此外,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第一次研究变力作用下产生变加速度的运动,这有助于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对变速运动的深入理解;特点之二是,没有使用简练概括的数学语言,而是用定性的文字语言来叙述和分析比较复杂的物理现象;特点之三是,又一次引入了新的物理模型“弹簧振子”,再次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熏陶,(三) 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机械振动,理解了简谐运动也就了解了机械振动的基本特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机械振动、特别是简谐运动中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从观察实验中分析归纳出简谐运动的特点.学会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如同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那样,先从简单的、基本的简谐运动入手,掌握其本质特征,再进一步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机械振动.

  (四) 如果能抓住简谐运动中的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也就把握了复杂的机械振动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简谐运动的规律、振动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简谐运动的振动规律。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习惯于分析恒力作用下物体的单程运动,对振动过程的分析,学生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变力作用下来回运动的振动过程的多量分析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演示和讲解,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应用过程,当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五)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正在从直观-因果一概括认识转化,他们的思维也正在从形象向抽象转移,所以教学中通过演示使学生观察到振动的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理想模型,指导学生讨论振动中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归纳出产生振动的原因,使学生全商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于本节内容中,要研究的物理量较多,教学容量大,教师要严格控制教学进度,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六)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5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列举生活、生产、实验中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这种运动形式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例如可以稍详细地以既有上下振动也有左右、前后振动的地震为例,说明机械振动的复杂性.接着导入研究复杂事物的一般方法,即先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谐运动开始,再逐步深入了解较复杂的振动过程.举简谐运动的实例时,要强调物理知识必须密切联系实际,研究物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实验,这既是研究物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在让学生观察摆球、振子的实际运动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运动,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新课教学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现代教学论认为,物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讲授弹湾振于应着力介绍理想化模型的科举思维方法,并联系前面学过的质点、伽利略助理想实验等,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理想化方法在研究物理中的作用.在培养能力方面按大纲要求,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入手,在介绍弹簧振子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28页及增画表格和第130页表格的一部分.

  分析振动过程一定要按位移一回复力一加速度一速度一机械能(动能、势能)的合理顺序进行.先将平衡位置、最大位移处的几个特殊点的各个物理量紧抓不放,讨论清楚,填在新画表格里.在讨论了各特殊点的情况后,再过渡到其它各四分之一周期的各变化物理量分析,此时,可按教室里每一行找一个学生叙述.为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振子的振动规律,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表格的填写,提高教学效率.完成表格后,提出两个问题:(1)简谐运动中引起运动状态变化的力具有什么特征?(2)简谐运动具有什么特点?然后,启发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在分析简谐运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存在两大障碍,一是学生习惯于恒力作用下物理量的分析,对变力作用下物理量的分析感到有困难;二是学生分析单个物理量时能够记得清楚,综合起来或考虑综合问题时就会出现混乱现象.这样,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抓住本质的东西,每一步讨论有证有据,使学生分析、讨论复杂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样两个工作:(1)在前面已基本完成的表格下面增加一行“运动性质判断”,让学生分析讨论;(2)在平衡位置与最大位移之间找任一位置,分析振子每经过这个位置时,它的哪些物理量是定值?哪些物理量是变化的?布置作业为使学生系统全面理解和掌握“简谐运动”的特点与规律,要求学生课后还要仔细阅读课文,合并完成两个表格所有的内容,并预习下节教材. (七)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增画的表格为:

  位移x 回复力F 加速度a 速度v 大小 方向 大小 方向 大小 方向 大小 方向 A 0 B

  以上是对简谐运动一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提出问题到圆满解决,教师通过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力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对简谐运动规律的认识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对复杂物理现象的分析研究方法

高中物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个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了解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同一的电磁场。

  2、 了解电磁场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3、 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以及赫兹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贡献。体会两位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伟大的预言

  说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那年,麦克斯韦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诞生,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和物理天赋,他从小热爱科学,喜欢思考,1854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精心研读了法拉第的著作,法拉第关于“场”和“力线”的思想深深吸引了麦克斯韦,但麦克斯韦也发现了法拉第定性描述的弱点,那就是不能定量的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关系。因此,这位初出茅庐的科学家决定用他的数学才能来弥补。1860年初秋,麦克斯韦特意去拜访法拉第,两人虽然在年龄上相差四十岁,在性情、爱好、特长方面也迥然各异,可是对物质世界的看法却产生了共鸣。法拉第鼓励麦克斯韦:“你不应停留在数学解释我的观点”,而应该突破它。

  说明:麦克斯韦学习了库仑、安培、奥斯特、法拉第、亨利的研究成果,结合了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最终建立了经典电磁场理论。

  说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能产生感应电流,我们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流呢?一定是有了感应电场,因此,麦克斯韦认为,这个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实质是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电路中的'电荷就在这个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移动,产生了感应电流。即使变化的磁场周围没有闭合电路,同样要产生电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说明:自然规律存在着对称性与和谐性,例如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既然变化的磁场能够产生电场,那么变化的电场能否产生磁场呢?麦克斯韦大胆地假设,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

  问:什么现象能够说明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例如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发生变化,那么螺线管内部的磁场要发生变化)

  说明:根据这两个基本论点,麦克斯韦推断:如果在空间在空间某区域中有不均匀变化的电场,那么这个变化的电场能够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引起新的变化的电场.........这样变化的电场引起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又引起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由近及远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

  二、电磁波

  问:在机械波的横波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之间有何关系?(两者垂直)

  说明:根据麦克斯韦的理论,电磁波中的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互相垂直,而且两者均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电磁波是横波。

  问:电磁波以多大的速度传播呢?(以光速C传播)

  问:在机械波中是位移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在电磁波中是什么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呢?(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

  三、赫兹的电火花

  说明:德国科学家赫兹证明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场的理论

  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预言

  1、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2、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由近及远传播形成电磁波

  二、电磁波

  1、电磁波是横波,E和B互相垂直,而且两者均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2、电磁波以光速C传播)

  3、电磁波中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三、赫兹的电火花

  赫兹证明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场的理论

高中物理教案14

  一、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物理的矛盾

  (1)根据经典物理的观点推断:①在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带有电荷,运动中要辐射电磁波。②电子损失能量,它的轨道半径会变小,最终落到原子核上。

  ③由于电子轨道的变化是连续的,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也会连续变化。

  事实上:①原子是稳定的;②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也只是某些确定值。

  二、玻尔理论

  ①轨道量子化: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数值。对应的氢原子的轨道半径为:rn=n2r1(n=1,2,3,),r1=0.5310-10m。

  ②能量状态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这些状态的能量值叫能级,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它状态叫激发态。原子处于称为定态的能量状态时,虽然电子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氢原子的各能量值为:

  ③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即:h=Em-En

  三、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1)原子处于基态时最稳定,处于较高能级时会自发地向低能级跃迁,经过一次或几次跃迁到达基态,跃迁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

  (2)原子在始末两个能级Em和Enn)间跃迁时发射光子的频率为,其大小可由下式决定:h=Em-En。

  (3)如果原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原子得到能量后则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

  (4)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

  考点分析:

  考点:波尔理论:定态假设;轨道假设;跃迁假设。

  考点:h=Em-En

  考点: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

  考点: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电势能(电势能为电子和原子共有)即:原子的能量En=EKn+EPn.轨道越低,电子的动能越大,但势能更小,原子的能量变小。

  电子的动能: ,r越小,EK越大。

高中物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两个分力的大小关系,计算地球质量;

  (2)行星绕恒星运动、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找到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究的心理品质;

  (2)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领略物理学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质量的计算、太阳等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计算天体的质量

  1、基本知识

  (1)地球质量的计算

  ①依据:地球表面的物体,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

  ②结论:

  只要知道g、R的值,就可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2)太阳质量的计算

  ①依据:质量为m的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行星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

  ②结论:

  只要知道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T和半径r,就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质量。

  2、思考判断

  (1)地球表面的物体,重力就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

  (2)绕行星匀速转动的卫星,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3)利用地球绕太阳转动,可求地球的质量。(×)

  3、探究交流

  若已知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T和半径r,由此可以求出地球的质量吗?能否求出月球的质量呢?

  【提示】能求出地球的质量。利用

  为中心天体的质量。做圆周运动的月球的质量m在等式中已消掉,所以根据月球的周期T、公转半径r,无法计算月球的质量。

  二、发现未知天体

  1、基本知识

  (1)海王星的发现

  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根据天王星的观测资料,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天王星外“新”行星的轨道。1846年9月23日,德国的加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海王星。

  (2)其他天体的发现

  近100年来,人们在海王星的轨道之外又发现了冥王星、阋神星等几个较大的天体。

  2、思考判断

  (1)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表明了万有引力理论在太阳系内的正确性。(√)

  (2)科学家在观测双星系统时,同样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

  3、探究交流

  航天员翟志刚走出“神舟七号”飞船进行舱外活动时,要分析其运动状态,牛顿定律还适用吗?

  【提示】适用。牛顿将牛顿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综合,成功分析了天体运动问题。牛顿定律对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以及天体的运动都是适用的。

  三、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

  【问题导思】

  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是什么?

  2、有了天体的质量,求密度还需什么物理量?

  3、求天体质量常有哪些方法?

  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

  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其他天体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做圆周运动的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等于它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利用此关系建立方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2、计算天体的质量

  下面以地球质量的计算为例,介绍几种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

  (1)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半径为r,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

  (2)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3)若已知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和运行周期T,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4)若已知地球的半径R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根据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得

  解得地球质量为

  3、计算天体的密度

  若天体的半径为R,则天体的密度ρ

  误区警示

  1、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地球,也适用于其他任何星体。注意方法的拓展应用。明确计算出的是中心天体的质量。

  2、要注意R、r的区分。R指中心天体的半径,r指行星或卫星的轨道半径。以地球为例,若绕近地轨道运行,则有R=r.

  例:要计算地球的质量,除已知的一些常数外还需知道某些数据,现给出下列各组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有哪些?()

  A.已知地球半径R

  B.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和线速度v

  C.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和周期T

  D.已知地球公转的周期T′及运转半径r′

  【答案】ABC

  归纳总结:求解天体质量的技巧

  天体的质量计算是依据物体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列出有关方程求解的,因此解题时首先应明确其轨道半径,再根据其他已知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

  四、分析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

  【问题导思】

  1、常用来描述天体运动的物理量有哪些?

  2、分析天体运动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3、描述天体的运动问题,有哪些主要的公式?

  1、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般行星或卫星的运动可看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都由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所以研究天体时可建立基本关系式:

  2、四个重要结论

  设质量为m的天体绕另一质量为M的中心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

  以上结论可总结为“越远越慢,越远越小”。

  误区警示

  1、由以上分析可知,卫星的an、v、ω、T与行星或卫星的质量无关,仅由被环绕的天体的质量M和轨道半径r决定。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时还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天,自转一周是24小时,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2.

  例:)据报道,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了一颗距地球40光年的“超级地球”,名为“55Cancrie”,该行星绕母星(中心天体)运行的周期约为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480(1),母星的体积约为太阳的60倍。假设母星与太阳密度相同,“55Cancrie”与地球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55Cancrie”与地球的()

  【答案】B

  归纳总结:解决天体运动的关键点

  解决该类问题要紧扣两点:一是紧扣一个物理模型:就是将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二是紧扣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即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还要记住一个结论:在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四个物理量中,只有周期的值随着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增大,其余的三个都随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减小

  五、双星问题的分析方法

  例:天文学家将相距较近、仅在彼此的引力作用下运行的两颗恒星称为双星。双星系统在银河系中很普遍。利用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的运动特征可推算出它们的总质量。已知某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均为T,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为r,试推算这个双星系统的总质量。(引力常量为G)

  归纳总结:双星系统的特点

  1、双星绕它们共同的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2、两星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各自需要的向心力;

  3、双星系统中每颗星的角速度相等;

  4、两星的轨道半径之和等于两星间的距离。

【高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教案01-04

高中物理教案06-15

弹力高中物理教案11-17

高中物理教案:《弹力》01-11

高中物理教案《碰撞》05-06

高中物理教案(精选16篇)04-08

高中物理教案精选15篇01-08

高中物理教案14篇01-09

高中物理教案:高速世界05-06

高中物理教案(14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