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集合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把握全文总起分论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将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相结合的鉴赏方法;
3、体会朱自清后期散文“于朴素中造新意,于平淡中见神奇”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目的之2难点:目的之3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安排
一、导入: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评论。它评论的对象不是某一篇散文,而是朱自清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多篇散文。这种评论方式,为我们提供了鉴赏名家著作的独特范例。
也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文章中有大量的引述。但我们阅读时,却不会有一点冗赘烦琐的感觉,因为作者把巧妙的引述和精辟、独到的艺术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文中多处引述,使我们有机会领略朱自清散文精湛的文笔;作者中肯的评价,又使我们能学到叙议结合、评析结合、加强评论的情感色彩的评论手法。
文章采用的是总起分论的结构:先提出评论的中心,然后对朱自清散文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评论。那么,文章评论的中心是什么?朱自清的散文有哪些不同特点呢?
二、阅读明确:
评论中心:他的文章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并能于朴素之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不同特点:(一)风格朴素自然;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风趣。
(二)语言准确自然
三、学习体会
作者评论朱自清散文的鉴赏方法是将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相结合,那么
1、作者是怎样整体评价朱自清散文的?(细读第一段)
明确:从作家的地位,写作态度,散文风格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先总的评价了朱自清后期散文的风格特点,肯定了他的散文在写作技巧上的借鉴价值。
2、文章是怎样过渡到对其“朴素自然”风格的进一步分析评价的.?
明确:以一句“朴素自然的文章不象大红大绿那么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觉察到,粗心的读者往往是发现不了的”过渡引出的。
3、文章是怎样评价分析其散文朴素自然的?又是如何揣摩的?
明确:评如过渡句所说,课文又引述了《威尼斯》和《经典常谈》的两段文字为例,细加分析揣摩评议。如何揣摩的,学生阅读相关段落体会。
4、课文对“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风趣”又是怎样分析,如何赞美的?
明确:以“朴素自然可不等于平板”过渡,并以《松堂游记》的两段和《欧游杂记》里的两段文字为例,赞其匠心,精彩,诗意风趣,还善于把静态的东西写成动态的东西。如何分析赞美?朗读相关段落。
5、作者怎样评价他的语言的?
明确:作者谈论没有就风格谈风格,而是明确指出“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的整个风格跟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并以《欧游杂记》里的文字为例,没做繁复的分析,特别注意调动读者已有的认知经验,只是点到即止。
四、明确总结
结构特点:总起分论。
鉴赏方法: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结合,先整体评价,后细部揣摩。整体评价多方着眼,肯定价值,细部揣摩自然过渡,注意联系。
朱氏散文:于朴素中造新意,于平淡中见神奇。
板书设计:
评论中心:于朴素之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不同特点:
(一)风格
1、朴素自然:《威尼斯》《经典常谈》
2、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风趣:
《松堂游记》《欧游杂记》善将静态东西写成动态
(二)语言
准确自然《欧游杂记》
五、写作练习
在领会课文观点的基础上,重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六段,就其中的一个艺术特点细心玩味,写一段二三百字的评论文章。
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锝出。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的透漏出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3、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索溪峪的野
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课前准备: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等有关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做成课件。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揭题导入
1、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二)、简介索溪峪
(三)、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四)、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sjbwz/(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著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pp,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语文教案 篇3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2、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感受江山的美丽多娇,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培养爱我中华,热爱世界的情感。
3、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方法,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4、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小石潭记》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1课时
《阿里山纪行》2课时 《美丽的西双版纳》2课时
《蓝蓝的威尼斯》1课时.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2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都是些美文,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小石潭记》(一)
学习目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初步读顺、了解课文
收集有关柳宗元的诗词、文章、生平介绍,有关《小石潭记》的图片资料等。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交流对柳宗元的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材料。欣赏并说出其中主要人物柳宗元。
2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学生思考回答。
3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准备,比一比谁对柳宗元的了解最多。学生发言,交流图片资料。
第二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集体朗读,再由个人朗读。
2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再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4启发学生归纳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朗读课文。归纳、交流。
5课文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引导学生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思考交流。
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2课时《小石潭记》(二)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
课前准备:收集本地风景名胜的楹联,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楹联的背景和内涵。
课堂学习:
第一块:引导联想,体会并能说出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在黑板上写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然后提问作者是谁集体回答。
2联系到作者坎坷的一生,以及被贬永州之后孤寂悲凉的心境,再提问,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作者的心境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思考交流。
3找出文中反映作者同样心境的语句。读课文,寻找,交流。
4质疑: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小组讨论后交流。
第二块:品位探究文章语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
2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一谈喜欢的理由。各抒己见。
3引导学生归纳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思考归纳。
4引导体会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自由的有感情的朗读。
5组织有感情地朗读。个别朗读。互评。
第三块:拓宽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创设活动情景:为开发小石潭的旅游资源,要在小石潭边建造一座凉亭,请给亭子命名,并题写一幅对联。(导入)明确要求。
2利用课前收集的本地风景名胜的楹联作写对联的指导。交流,点评。
3为开发小石潭的旅游资源,要在小石潭边建造一座凉亭,请给亭子命名,并题写一幅对联。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4组织全班交流,评选最佳楹联。交流,评选。
第三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课前准备:收集苏轼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初步读顺、了解课文内容。
收集一些古人写月的诗句。
课堂学习:
第一块:音乐导入,引导“咏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展示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启发联想:月亮,以其皎洁的光辉,娟秀的姿影,曾激起多少诗人的灵感和词人的.遐想啊,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大门,走入月光下,一起来吟咏“写月”的诗句。学生吟咏课前准备好的诗词。
2.总结:一缕月光能抒发人的情怀,或壮烈或缠绵。当人有心事时,把心托给明月,何尝不是人生一种情趣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宋代大学问家的美文《记承天寺夜游》进入新课学习。
第二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集体朗读,再由个人朗读。
2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再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4提问:作者写此文时心情怎样?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独立思考,交流。
5组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体验作者的心情。
第三块:品味赏析,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闲中生愁,对愁又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这就是苏东坡,人生仕途不顺,难免心中不快,但却表现得非常理性,透露出他胸襟的旷达与磊落,问:文中哪一句描写最能体现这一心境?独立思考,回答:“庭下交横,盖竹柏影也。”
2引导联想:这短短三句话,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散文的笔调描绘出这月下美景。学生书面描绘,交流,评点。
3品味赏析:说说这月下之景有何特点,给人以什么感受,是如何传神地表现作者当时的心境的。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组织有感情地朗读投入地朗读
课后学习:熟练背诵课文。
本文篇幅很短,却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他在被贬期间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在被贬期间,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之中,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课后查一下,看看这期间作者还写了哪些优美诗句,把你喜欢的诗句整理下来。
第四课时:《阿里山纪行》(一)
学习目标: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课前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分组活动)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欣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每组派代表发言。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解说。如实物投影展示图片等。时间:每人2—3分钟。
2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还是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吴功正再去游览一番吧。
第二块: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可以反复朗读,体会它好在哪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写的好的地方并做批注。独立思考。
2指导:从多个角度去赏析从各个角度进行赏析。
如词语用的精当、修辞、节奏感等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讨论。
4布置任务:课后将好的词语或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第三块:欣赏歌曲,朗读优美语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⒋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读课题。
⒉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听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⒈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⒊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义。
三、检查自学效果
⒈出示生字词。
⒉认读生字词。
⒊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 悬崖 昼夜 暄腾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⒋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 ,好像银华盛开,有的 晶莹剔透 ,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六、练习
⒈朗读课文
⒉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读第一自然段。
⒉问:济南72 泉,最著名的是哪些?
二、继续讲读课文
⒈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
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
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
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⒉自学第3,4自然段。
⑴出示学习要求。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讲解: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自然段):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
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
(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三、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4个生字,认知一个多音字“挑”。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成语辞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俺”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身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同学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渎自悟
教学准备:
1、让同学课前了解教堂、罗马广场、巴黎相关知识。
2、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布置: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靠细心的人去体验。当俺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俺们就一同走入14课,让俺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自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同学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黛、挑、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3、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星罗棋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环抱: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如“群山环抱”。
大喜过望:望:希望。所得超越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货轮:运输货物的轮船。
挑拨: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布样:裁好的、准备制做衣服的布料。
络绎不绝:络绎,往来不时,前后相继。形容过往的人或车辆连接不时。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哪局部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同学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四、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同学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交流体会:(这是父亲带孩子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孩子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孩子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孩子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
联系实际生活,想想通往学校的路止不止一条?试讨论讨论。又有什么收获?
②俺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此时作者为什么“大喜”?“幸福的云”指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俺”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俺”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俺”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胜利。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俺”大喜过望)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俺只好无精打采地与她告辞。
作者为什么而烦恼?用心读读作者的心情。
(正当胜利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俺”飘来──与一家大商场一下订购了40件时装毛衣时,维黛安太太告诉“俺”,两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之路,一下被堵住了。“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时地从俺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读读这句子,说说好在哪里?“河流”一词蕴含着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俺”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胜利。河流,水量充盈,源源不时;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随同着的是胜利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⑤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条条道路通罗马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时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胜利的)
五、拓展实践
(1)假如时光已经飞速,现在已经是20xx年,这个时候同学们已经30岁左右。有的是事业有成的建树者,有的也许还深处逆境。当2年后同学聚会上,胜利人士将怎样对失败的同学劝慰勉励呢?
(2)假如你就是那位失败者,听了同学的鼓励,你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什么新打算呢?
六、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俺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俺们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相信同学们将感悟终身。胜利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动身,胜利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协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突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七、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学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身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演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定景换点,从不同侧面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读,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认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自主学习的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自读。
2.点拨:文章由一偶然的发现——海棠花未眠,联想开来,引发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们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艺术品作为启迪,艺术美让人们更好地领略社会的真实美;发现美还得需要一定的条件。
文章形散神聚,画家雷诺阿的话、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作品、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真正黄昏的天空等内容都是由“花未眠”引发的对艺术的感悟。
三、重点提示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①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海棠花怒放,作者从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识受到了强烈震撼,他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有多少艰难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丽,所以,他说“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从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文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起来看,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说的,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③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怎样理解?
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他的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④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点拨: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当然是美丽的,给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着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美学中哀婉、幽玄、虚幻因素的影响,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忧郁,所以他认为盛放的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四、深入了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10月,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春教案04-30
语文教案:春风教案04-30
(精选)语文教案09-16
【经典】语文教案11-03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经典]语文教案02-06
语文教案【经典】04-27
语文古诗教案06-19
语文教案【精选】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