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实用的中班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以图片、语言引导幼儿理解体验故事情节,探索获取新知识;
2、培养幼儿积极思维并会讲述;
3、教育幼儿遇事会动脑筋想办法;
4、结构文字的认识:对岸、爬、够、驮、摘、互相帮助。
【活动重点】
1、理解故事内容,教育幼儿遇事会动脑筋想办法;
2、结构文字的认识:对岸、爬、够、驮、摘、互相帮助。
【活动难点】根据图片复述故事。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知道猴子和水牛的习性;游戏:摘桃子;谜语2则。
物质准备:猴子和水牛的卡片各一张,和故事相关的图4张,字卡(对岸、爬、够、驮、摘、互相帮助)3套,桃树画一张,桃子卡片若干,“帮我早读书”第五册一本及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新朋友,但是他俩现在不愿意出来跟我们的小朋友见面,他们说要你们猜猜他俩是谁,猜对了就出来。
1、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里有。你们猜猜他是谁啊?(猴子)出示卡片。
2、两弯新月头上长,常常喜欢水中躺,身体庞大毛灰黑,劳动是个好榜样,你们猜猜他有事谁啊?(水牛)出示卡片。
师:我们的小朋友都很聪明,那你们看看今天谁来了?(猴子和水牛)。
二、运用图画、文字、理解故事内容。
师:猴子和水牛是遇到了问题,他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让我们来帮助他们好吗?(好)那他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1、出示第一幅图画。
提问:这幅图画上有什么?(幼儿讨论)
教师引导幼儿,出示字宝宝对岸。
教师总结:河对岸有很多桃树,桃树上结满了桃子。
2、那猴子和水牛遇到什么问题了呢?出示第二幅图画。
师:猴子和水牛遇到的问题就是猴子想吃桃子,水牛也想吃桃子,但是有什么办法他们才能都吃到桃子呢?小朋友们来帮忙想一想?(幼儿讨论)。
教师引导出示字宝宝:爬、够。
教师总结:猴子想吃桃子,它会爬树,但不会游泳,过不去。水牛也想吃桃子,它会游泳,但不会爬树,够不着。
3、那他俩该怎么办呢?小朋友来想一想?出示第三幅图画。
教师引导出示字宝宝:互相帮助、驮、摘。
教师总结:于是它们互相帮助,水牛驮猴子过了河,猴子爬上树摘到了桃子。
4、出示第四幅图画。
他俩都吃到了又红又大又甜的桃子。
三、给字宝宝照相。
师:小朋友们我们的字宝宝都出来了让我们给他们照张相吧。记住他们的`样子。
四、听录音完整欣赏故事。
故事听两遍,边听故事边联系图画、字宝宝跟读。
五、复述故事。
根据图片、字宝宝让幼儿复述。
(注:可集体复述也可请个别幼儿复述。)
六、巩固字卡:游戏摘桃子。
导语: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像小猴子一样到桃树上去摘桃子啊,(想)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小朋友把桃子摘下来以后,念对桃子后面的字宝宝桃子才能属于你,否则就要把桃子再粘到树上,由下一个小朋友来摘。
(方法:设计一颗简单的大树,用双面胶把桃子贴在树上(桃子后面有字宝宝)然后让小朋友摘桃子,要说对桃子后面的字宝宝桃子才能属于你,否则就要把桃子再粘到树上,由下一个小朋友来摘。)
七、结束部分。
(一)知识迁移:让幼儿知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
导语:小朋友们,我们帮助猴子和水牛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不是也要互相帮助啊!
(二)活动延伸:请小朋友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听。
附原文:猴子和水牛
河对岸有很多桃树,桃树上结满了桃子。
猴子想吃桃子,它会爬树,但不会游泳,过不去。水牛也想吃桃子,它会游泳,但不会爬树,够不着。
于是它们互相帮助,水牛驮猴子过了河,猴子爬上树摘到了桃子。
它俩都吃到了又红又大又甜的桃子。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制作泡菜的方法和了解其营养价值。
2、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盘、小碗、筷子人手一份。
2、铲子、电饭锅各一个。
3、制作示意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泡菜
1、品尝泡菜。
师:"这是老师昨天在家做的泡菜,不知味道怎样?想请小朋友来品尝一下,好吗?"
师:"在品尝之前先请你们看一看,闻一闻,然后请你们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菜,闻到了什么?"
2、讨论泡菜还可以用哪些蔬菜制成。
3、讨论泡菜的营养价值。
二、制作泡菜,出示泡菜示意图
1、洗切蔬菜:运用刀切、手撕等方法将蔬菜切开。
2、将洗切好的蔬菜放在沸水里烫一下。
3、浸泡:将烫过的蔬菜浸泡在事先煮好的汤料里。
4、密封放置在冰箱里一天。
三、结束活动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准备
PPT、胡椒粉、故事图片
活动目标
在看看、讲讲中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懂得遇到困难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出聪明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活动过程
一、多媒体导入
我们今天来看一段录像好吗?(播放录像)刚才的录像里有谁?他在干什么?
刚才的宝宝才很高兴地一边唱歌、一边弹琴地洗着澡。唉,你们喜欢洗澡吗?你们喜欢在哪里洗澡呢?(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讲述)小结:哦,原来你们都喜欢在大而美丽的浴缸、浴室……里洗澡,洗完澡身体变干净了,感觉很舒服,能使我们快快地长大。
这些洗澡用的大大小小的盆叫什么呢?(澡盆)
二、阅读图书内容
(一)阅读第一、二幅内容这里也有一个澡盆。是谁的'澡盆呀?
小熊很喜欢这只小澡盆,天天用它来洗澡,一边洗一边还快乐地唱歌呢。听--。
引导幼儿跟着音乐《在看看、讲讲中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懂得遇到困难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出聪明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我爱洗澡》一起快乐、自由地洗澡。
小熊一天一天在长大,而小澡盆还是那么小,在里面洗澡会怎么样?
(二)阅读第三、四幅内容小河马路过小熊的家,看见小熊在小小的澡盆里洗澡。
小河马邀请小熊到哪儿去洗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小熊会同意吗?
我们来听听小熊是怎么说的?
(三)重点阅读第五、六、七、八幅内容
1、小熊继续在它心爱的小澡盆里洗澡,咦,怎么回事呀?小熊为什么哭呀?
2、想办法
(1)猜一猜小河马会想什么办法帮助小熊?(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出示3幅图片,看一看小河马究竟用了哪些办法?俩俩交流。
3、教师出示胡椒粉,教师和幼儿一起认识体验。
(1)最后,小河马用了什么好办法?你见过或吃到过胡椒粉吗?
(2)出示胡椒粉瓶子,教师看看闻闻并模仿小熊打喷嚏。幼儿一一闻闻说说做做。
小结:小熊闻到胡椒粉后打了一个响亮而又力大无比的喷嚏,把小澡盆给震的碎片乱飞,小熊终于得救了,它也明白了自己真的长大了,不能再继续在澡盆里洗澡。可是它望着心爱的小澡盆,想:小澡盆坏了,以后我到哪儿去洗澡呀。
(3)小河马怎么安慰它的?("小熊,你跟我来,我们一起到池塘去洗澡吧!")小结:哇,这个池塘可真是个好大好大的澡盆呀,小熊再也不怕长大没澡盆洗澡咯!
三、完整阅读师生一起完整欣赏故事
现在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了么?(被澡盆卡住的小熊)我们回班级把这个好听的故事说给别的小朋友听吧!走咯!儿童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知了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知道自己遇到不懂或不知道的事,要老实承认。
活动准备:
图片
活动过程:
1、说一说:知了教师出示知了的.图片。
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时候?
你们知道知了是益虫还是害虫?它吃什么呢?
教师小结:知了又叫"蝉",是夏天才有的一种昆虫。它一般生活在树上,靠吸食树的汁液为生,是一种害虫,但是它的壳却可以用来做药!
2、学习儿歌《知了先生》
教师朗诵儿歌《知了先生》,幼儿欣赏。
提问帮助理解:知了先生坐在柳树上说了什么?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知了先生回答对了小牛的问题了吗?它真的是世界上一切都知道吗?
如果别人问你一件你不知道的事,你怎么回答?
3、幼儿学念儿歌。
改编儿歌,将儿歌改编成故事,并续编结尾。
活动延续:
手工"知了"儿歌:《知了先生》
河边柳树绿油油,知了先生坐上头。
知了、知了,高声叫,世上一切我知道。
小牛走来问知了,秋天何时才能到?
"知了、知了,我知道!春天过完秋来到。"
中班教案 篇5
我们一起来认识长方形(中班数学)
活动名称:认识长方形
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认识形状的`兴趣
2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3能够辨认各种图形
活动准备:图画(用长方形画出的火车),长方形纸卡,正方形纸卡,泡沫板做的立方体(各面都贴有各种形状)
松紧带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画引出长方形
1嗨,小朋友们好,还记得我是谁吗?
对了,我是正方形,今天我带来了我的好伙伴,
他是谁呢?小朋友猜一猜,啊呀,它有点怕羞藏起来了,
小朋友在这幅图画里找一找。
二认识长方形
活动准备:图画(用长方形画出的火车),长方形纸卡,正方形纸卡,泡沫板做的立方体(各面都贴有各种形状)
这个长方形长的什么样子?角有几个?边有几个?角一样大吗?边一样长吗?小朋友来摸一摸,数一数。
三操作活动
将小朋友分成两组用松紧带围长方形
中班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秋风起,蟹脚痒。阳澄湖畔的儿女都知道相城区有个全国闻名的美味——阳澄湖大闸蟹。做为闻鲜长大的孩子们,馋大闸蟹,吃大闸蟹,对大闸蟹有着无与伦比的喜爱。一到大闸蟹上市的季节,到处可以看到大闸蟹的美食图片,看着真是让人直流口水。如此让人爱不释手的美食吃完了的蟹壳还可以玩,真是一个让人兴奋不已的消息!作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引导者的我,产生了引导孩子们玩一玩蟹壳的想法。蟹壳怎么玩呢?大闸蟹吃完后剩下的蟹壳里有圆圆的蟹背、三角形半圆形的蟹脐、一节一节的被吸完了蟹肉的蟹脚,这些零件怎么再利用呢?有个孩子在课间悄悄告诉我:圆圆的蟹背真像人的脸呀!于是我灵机一动:何不来变一变螃蟹人呢?为此我通过猜一猜(言语思维感受)→变一变(肢体动作感受)→玩一玩(形象操作展现)等活动步骤,努力引导幼儿创作各种不同形态的螃蟹人,力图让孩子们感受生活的乐趣,感受废物再利用的美妙,激发孩子们的动手创意能力。让孩子们真正地体验作为阳澄湖畔儿女的自豪之情,感受鱼米之乡给大地带来的丰厚礼物。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螃蟹壳来拼搭人物的不同形态,发展幼儿动手创意能力。
2、体验运用特殊材料进行美术活动的乐趣。
【重点】
引导幼儿拼搭不同形态的螃蟹人,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难点】
用螃蟹不同的部位来当螃蟹人的不同部位,拼搭出不同形态的螃蟹人。
【活动准备】
1、搜集各种清洗干净的螃蟹壳。
2、课件、视频转换仪
3、记号笔、鞋盒盖子(里面铺好一层橡皮泥)、展示架(倾斜的、上面做好横条)
【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活动: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小朋友仔细听谜面,猜猜谜底是什么?(小朋友们对于谜语的兴趣度还是很高的,都能集中精神听老师讲谜面)
八只脚,抬大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教师边说谜语边加上给幼儿肢体动作的演示,幼儿一下子就猜出来了)随后出示螃蟹的图片,进一步帮助幼儿梳理螃蟹的特征,明确知道螃蟹有八只脚,两个大蟹钳,一个圆圆的蟹背,半圆形、三角形的蟹脐。
评析:活动开始的第一个环节我采用了谜语导入猜一猜的方法,给孩子一个言语上的思维过程,幼儿通过语言的辨识,再转到形象上的考虑,对大闸蟹的形象特征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过渡:你们喜欢吃螃蟹吗?为什么呢?(此处问题的抛出引起好多孩子的回应,现场气氛顿时热闹无比。)老师告诉你们,螃蟹不仅很好吃还很好玩呢!(问题的峰回路转给幼儿以莫大的好奇,孩子的好奇心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老师在吃螃蟹的时候,用它的蟹背、蟹脚、蟹钳、蟹脐啊,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螃蟹人呢!想不想看看。
评析:从猜一猜的活动环节过渡到后面的欣赏环节,孩子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也由具体的螃蟹形象转入本次活动的中心“螃蟹人”的形象上。
2、幼儿观察螃蟹人的拼搭方法和不同形态,播放课件
(1)出示一个螃蟹人的图,师:老师的螃蟹人是怎么变出来的?幼儿回答(幼儿根据自己看到的讲述,能把其中的一个部位讲出来是如何“变成”的。)教师总结方法
评析:先出示了单独的一个螃蟹人,重点引导幼儿理解螃蟹人是如何变成的,帮助幼儿转变思维方式,感受“变”的趣味性,知道螃蟹身体上的不同部位可以变成人的各个部位,初步感受材料的特殊性。
(2)出示三个螃蟹人的图(超链接):老师还变出了许多有趣的螃蟹人呢,他们是怎么拼出来的?好像在做什么事情啊?他手和脚的动作是什么样的?学一学他的动作。(幼儿都很喜欢模仿螃蟹人的动作,幼儿的参与性很高)
教师小结:这么多的螃蟹人,有的手是向上的,有的是向下的,有的脚是弯着的,有的分开的,动作都是不一样的',只要选用螃蟹身上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拼法,那么变出来的螃蟹人样子就不一样,十分有趣。
评析:从三个不同“变法”的螃蟹人,引导幼儿发现:螃蟹人的变法是多样性的,以扩展幼儿的思维方向。
(3)游戏:变一变螃蟹人,老师数“123,变”小朋友变成一个螃蟹人,看谁变得螃蟹人动作最有趣,变好了就不能动了。
评析:之前都是引导幼儿思维、观察螃蟹人的不同形态,此处环节调动幼儿肢体动作的创意变一变螃蟹人,是对前面观察环节的延伸,对后面创意环节的铺垫。
3、幼儿尝试
个别幼儿尝试,指导幼儿观察:他是怎么变的?用了螃蟹的哪些部位变的螃蟹人的什么?你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拼法,会选用螃蟹的什么部位?你拼的螃蟹人动作会是什么样的呢?
评析:将孩子的活动情况进行分析,来作为学习的对象,比老师的说教效果更好,孩子教孩子似乎更有说服力,展示孩子的活动情况时让幼儿有一个视觉上的感受,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幼儿想象的翅膀。
4、幼儿操作,玩一玩蟹壳
师幼观察:今天的操作材料有些什么特别?要注意些什么?
评析:给孩子讨论的机会,充分给孩子学习的主动权,使孩子乐意观察,学会学习。很快孩子们就总结出了操作的方法及注意点。
明白了材料上的操作方法,进而引导幼儿创意:你的螃蟹人在干什么?他的动作是什么样的呢?选用螃蟹的什么部位来变螃蟹人的什么部位呢?
评析:操作要求一改以前由教师讲述的方法,在师幼互动中帮助幼儿梳理操作要求,激发幼儿的动手创作欲望。
5、欣赏点评、延伸
作品展示,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延伸(看后面的两个螃蟹人的作品,是网络上的拼贴达人的作品,进一步激发幼儿课后创作的欲望。)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用螃蟹壳拼搭了有趣的螃蟹人,以后你可以运用生活中更多的废旧材料来尝试创作各种有趣的作品。
评析:
活动最后的延伸环节,收集了网络上创意达人的作品,给幼儿以视觉上的强烈刺激,孩子们发现还有更多的拼搭方法,拼出的作品如此出色,好多孩子都不由自主发出了赞叹声,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幼儿的创作欲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美术:《有趣的螃蟹人》素材源自今年网络上盛传的搞笑图片,有许多网友创意设计出了造型可爱的用螃蟹壳塑造的人物形象,其造型新颖、可爱、生动、搞笑,看到如此作品,不禁感叹人类智慧的独到之处。与此同时,让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也忍不住想到:如何将如此好玩的作品设计成教学活动,让幼儿也感受下人类智慧的聪明呢?让孩子们也感受下用特殊材料进行美术活动的乐趣呢?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翻看整个流程里自己的活动设计教案足足有七八份,进行了多次修改。选定了素材,如何设计活动环节?是每个教师所必须深思的。首先,摆在眼前的问题——螃蟹壳,此类物品既粘不住,又摆不牢,又立体,如何展示幼儿的作品?是个难老大。本次活动共经历了几个历程:(1)孩子们用蟹壳在纸上摆了由教师在视频下展示,发现待老师选好了几份作品欣赏时,由于蟹壳很相像,孩子们并不能快速精准地认出自己的作品,这样孩子们就无法介绍自己的作品,由教师来评价显得有些被动;(2)孩子们在kt板上拼好了自己端到视频下欣赏和介绍,但kt板较滑孩子在端上来的过程中,蟹壳容易滑动破坏了搭好的画面;(3)用拍照片的方式来展示孩子们的作品,但由于孩子们的拼搭速度的不同,教师都拍完孩子的作品时,其他孩子的等待时间就比较长了。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最后由老师提出:用橡皮泥铺在皮鞋盖子,再将蟹壳嵌在橡皮泥里,这样蟹壳就不会掉下来了,放在视频下欣赏足已。然大家精益求精的精神十分可嘉,既然都不会掉了,能不能全部展示出来呢?为此,大家又进行了激烈的研讨:铺上橡皮泥的皮鞋盖子又重又厚,展示在什么地方呢?最终大家决定:用kt板切成的四个细条重叠黏在画架上,做成了人工展示架,鞋盖斜靠其上,整个效果十分好,再次感叹人类无尽的智慧!
解决了难老大,接下来设计活动环节。先由谜语导入,给孩子以思考的空间,加深对螃蟹的认识,再欣赏老师的作品。我不想设计成完全由老师传授的形式,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幼儿来感受和领悟拼搭螃蟹人的要领和技巧。为顾及全体幼儿的差异性,设计了一个个别幼儿试拼的环节,意在让个别幼儿的拼搭来给全体幼儿一个直观的操作界面,梳理经验的同时激发幼儿动手的欲望。还设计了变一变的游戏环节“我是螃蟹人”,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人物动作、形象的理解,操作欲望更强了。
虽然整个活动设计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但相信经过此次活动的磨练,让自己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考虑问题会更详细周到些,希望自己处处做个有心人,耕耘好自己的幼教天地。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对角折的方法折双三角,并在此基础上折小猫头。
2、学习看图示折纸,并添画眼睛、嘴巴、胡须等。
3、能仔细观察,喜欢参加折纸活动。
【活动重点】
掌握双三角的基本折法。
【活动难点】
学习看图示进行折纸。
【活动准备】
图示、正方形纸、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主题墙,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看我们的主题墙,上面是什么呀?(11只猫做苦工的地图)
地图上缺少了什么呀?(旅行的小猫)
我们今天就来折小猫,折好后带着它们再次旅行,好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小猫的图示,在学折双三角的'基础上学折小猫。
1、幼儿看图示尝试折纸,教师观察。
师:老师带来了小猫的图示,小朋友们试着看图示折一折。能完成多少是多少哦。
巩固复习对角折的方法,折出双三角。(将正方形纸对角折,一个角和对面的角对齐,要边对边、角对角折,对好之后用手轻轻地将折痕抹平,再一角向前折,一角向后折,拉开并压折两角,双三角完成。)
2、共同讨论遇到的困难,探索小猫头的折法。
师:小朋友们在折时有没有遇到(困难啊?哪一步不会?
教师详细解决小朋友遇到的困难。
双三角折成后的步骤:接着再两角向前、两角向后想三角形垂直线对齐;开口朝上,将正方形两条边向前,两条边向后折去,最后将折好的吹鼓起来,小猫头就完成了。
3、小朋友们继续完成自己的作品。
教师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4、添画。
师:小猫头折好了,大家看看上面还缺些什么?
教师用勾线笔为小猫头画上眼睛、鼻子、嘴巴、胡须等。
三、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
师:现在我们一起送小猫们去旅行吧!
请幼儿一起欣赏大家的作品,并选择个别小猫头进行简单的点评。(从折法、五官等方面入手)。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美术教案美术中班教案01-07
中班教案(经典)10-06
中班教案【经典】10-06
中班教案[经典]10-08
【精选】中班教案08-04
中班教案【精选】10-29
中班教案03-01
(精选)中班教案05-02
中班教案03-02
[经典]中班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