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时间:2024-09-09 10:48:31 林强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通用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通用10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正确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准备:

  刻度尺、纸条、小棒、铅笔、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情境创设:展示不同长度的铅笔、书本等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描述这些物品的长度。

  揭示课题: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和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需要学习长度单位——厘米。

  二、新知探索

  1. 认识厘米

  展示刻度尺,介绍刻度尺上的刻度,特别指出0刻度线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1厘米的长度,感受1厘米的实际大小。

  通过多种实物(如小棒、纸条)让学生亲手测量,加深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

  2. 用厘米量

  示范如何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强调“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几”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使用刻度尺测量铅笔、书本等物品的长度,教师巡回指导。

  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包括判断物体的.长度是否正确、测量并填写物体的长度等。

  2. 小组合作,测量并比较组内成员的手掌宽度或手臂长度,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四、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强调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准确测量的技巧。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与家长一起测量家中房间的长和宽,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应用。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 初步学会用米尺或卷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限整米)。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及用米尺或卷尺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正确用米尺或卷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长绳、教室门框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厘米的相关知识,包括1厘米的.长度观念和用厘米量物体的方法。

  提出问题:当我们需要测量更长的物体时,厘米还够用吗?引出新的长度单位——米。

  二、新知探索

  1. 认识米

  展示米尺或卷尺,介绍米尺上的刻度,特别是0刻度和1米刻度。

  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可以让学生站在米尺旁进行比较。

  通过测量教室门框、黑板等较长物体的长度,加深对1米长度的认识。

  2. 用米量

  示范如何用米尺或卷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强调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对准0刻度线、拉直尺子、看另一端刻度等)。

  学生分组活动,使用米尺或卷尺测量教室内的物品(如课桌、黑板等),教师巡回指导。

  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包括判断物体的长度是否正确、测量并填写较长物体的长度等。

  2. 小组合作,走出教室测量校园内的物体(如操场边线、花坛周长等),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四、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认识米和用米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强调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准确测量的技巧。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测量家中较长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与家长一起测量家中房间的长和宽(使用米作为单位),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应用。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以及正确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刻度尺、多媒体课件、铅笔、橡皮、纸条等教具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两支长度明显不同的铅笔,提问:“哪支铅笔更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意识到需要一种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长度。

  2.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长度单位——厘米,以及如何使用刻度尺来测量长度。

  二、新知讲授

  1. 认识厘米

  出示刻度尺,介绍刻度尺上的刻度,特别指出0刻度线。

  讲解: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厘米。让学生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感受其长短。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厘米(如:图钉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等)。

  2. 用厘米量

  示范: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纸条的长度,强调对准0刻度线、看准刻度读数的方法。

  学生实践:分组测量铅笔、橡皮等物体的长度,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反馈:选取几组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展示,强调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

  1. 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先估测课本、课桌等物体的长度,再用刻度尺进行验证。

  2. 找出身边的物品,用厘米为单位进行量一量,并记录下来。

  四、课堂总结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1厘米的长度观念及用刻度尺测量的方法。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测量,培养估测能力。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回家后,选择家里的一样物品,用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m),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 初步学会用米尺或卷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及用米尺或卷尺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以及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多媒体课件、绳子等教具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复习厘米的相关知识,快速问答:1厘米有多长?我们用什么工具测量短小的物体?

  2. 引出新课:当我们要测量较长的物体时,厘米就显得不够用了,这时我们需要用到另一个长度单位——米。

  二、新知讲授

  1. 认识米

  出示米尺,介绍米尺上的刻度,指出1米就是这么多。

  引导学生用双臂张开大约的长度来感受1米的长度,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如:门的高度、课桌的长度等)

  2. 用米量

  示范: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米尺或卷尺测量绳子的长度,强调对准起点、拉直绳子、看准刻度读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实践: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等,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反馈: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在操场上估测并测量跑道的一段长度,感受米的实际应用。

  2. 小组合作:选择校园内的一个较长物体(如:树干的周长、篮球场的长度等),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并记录。

  四、课堂总结

  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1米的长度观念及用米尺或卷尺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测量,积累测量经验。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回家后,选择家里的一样较长物品(如:床的长度、窗帘的宽度等),用米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5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1-P2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

  3、进一步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动手动手进行实际测量,学会用不同参照物表示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准备

  1角硬币、回形针、三角板、橡皮、小刀、铅笔、方木块。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每天我们都要使用数学书,它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你们知道数学书的宽有多宽、长有多长吗?(估计宽度和长度,可以用手比划。)

  1、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同一长度。

  (1)如果不用尺子量,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数学书的宽有多长?

  (2)请你选择自己的工具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然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测量结果。

  (3)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1)选一组汇报。

  提问:你是用什么去量的?用了几个什么东西?

  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量数学书的宽,用了(7)个1角硬币。

  用了(5)个回形针。

  用了(4)个三角形。

  用了(15)个方木块。

  提问:你们都是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2)全班同学汇报。

  用1角硬币的量的结果,用曲别针量的结果,用三角形量的结果,用方木块量得的结果。

  提问:通过测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用1角硬币去量都有7个那么长,用回形针去量都有5个那么长,用三角形学具去量都有4个那么长,用方木块去量都有15个那么长?

  根据你们刚才的测量,从中你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看书观察教科书P1左下图,用不同颜色,大小一样的'方木块量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口述:不管是什么颜色的方木块,只要大小一样,量得数学书的宽都是15个方木块那么长。

  二、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测量。

  要求:请同学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手指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汇报。

  提问:你用什么东西去量?量什么?有几个那么长?

  教师从中找出标准不同,数量相同东西。如没有,引导学生看书。

  3.看教科书p1右下上图。

  提问:数学书的宽有几个回形针那么长?(5个)

  铅笔盒的长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个)

  提问:数学书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铅笔盒的长有5把小刀那

  么长,都有5个那么长,它们的数字相同能说明数学书的宽与铅笔

  盒的长是一样长的吗?你能说说理由吗?

  4.继续看教科书P1的插图。

  提问:桌子有几支铅笔那么长?(4支)

  铅笔盒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把)

  桌子和铅笔盒比,哪个长?(桌子长)

  提问:桌子才有4支铅笔那么长,而铅笔盒却有5把小刀那么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呢?(从中让学生说出并体会到比的标准不同)

  提问:用我们手中的各种不同的东西去量物体的长度,能真正比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为什么?

  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看出他们量的物体标准不同,就不能正确量出物体的长度。

  提问:你们能想出个好办法量出物体的长度吗?(用同一种物体做标准去量)

  看教科书P1右下图。

  提问:量数学书的宽和量铅笔盒的长用的物品一样吗?

  教师讲述:量的物品一样,我们就说量的标准相同。

  提问:你能看书谁的长?谁短吗?说说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操作中,知道了测量时只有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真正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三、练习。

  1.教科书P2“做一做”1。

  看图回答:以谁做标准?(以方格)

  口头回答:豆角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胡萝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剩下的请同学先看再填。

  2.教科书P2“做一做”2。

  提问:看书回答他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来量桌子的长和高,椅子的高呢?(用没用过的铅笔)

  指导测量的方法:下面老师请你们用整枝的铅笔去测量。方法是从桌子的一端开始,对齐后一次接一次,这样测量结果才比较准确。

  学生动手测量,并汇报测量的结果。

  3.教科书P2“做一做”3估一估。

  提问:题中都有什么?以谁做标准?

  “估一估”就是让我们用眼睛观察,看每种物品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那么长。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量数学书的宽,用了(7)个1角硬币。

  用了(5)个回形针。

  用了(4)个三角形。

  用了(15)个方木块。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6

  教学目标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习了米和厘米。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米=100厘米。

  师: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同学们能不能准确地测定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教材第7页例8。

  教师谈话:(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师: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课件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长,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长?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长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估算,篮球场的长是28米。

  4.估一估,量一量。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了确定长度单位。

  四、作业设计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8题。

  3.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

  五、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后反思

  学生初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很容易把这两种概念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长度概念上的混淆,学生在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一味追求用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而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较弱。因此,本节课重点在策略的研究上,通过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厘米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块,一根长5厘米的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小方块,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用这个小方块做了些什么事情吗?

  (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

  每次测量物体长短都用这样的小方块一个一个去摆太麻烦,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测量物体的长短吗?(尺)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统一规定的。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厘米。

  (1)看一看。

  将小方块的边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长度与小方块边相等。)

  这个小方块,他的一边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课题)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教师出示实物图钉和手指,通过测量,学生清楚地看到并体会到1厘米的直观表象,学生练习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3)认识厘米尺。

  我们使用的这种尺每大格都有1个数字,因为这些数字都以厘米作为计量单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用厘米尺量。

  (1)说一说。

  厘米尺上1、2、3……这些数表示什么意思?(1厘米,2厘米,3厘米……)

  让学生根据刻度表示出1厘米,2厘米的长度。

  总结:从0到1有1个大格表示有1厘米,从0到2有2个大格表示有2厘米……

  (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比一比。

  根据刻度比划出9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长度。

  (3)量一量。

  取出纸条,量一量他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汇报结果和测量方法,有两类策略,教师叙述后让学生找出最优化策略。(1、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这时纸条右端对着5,表示5厘米。2、把纸条对准刻度,看占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分析:第2中数格子太麻烦,1要简单。

  (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师要提醒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

  质疑:如果“0”刻度与纸条左端不对齐,会出现什么情况?

  右端所指数字与纸条实际长度不符合。

  三、练习巩固。

  (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8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六、总结:

  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9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

  2. 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3.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以及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特别是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米尺、学生尺、不同长度的物品(如铅笔、课桌、教室长度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不同长度的物品图片(如铅笔、书本、教室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知道这些物品有多长?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认识厘米

  出示直尺,介绍直尺上的刻度,特别是“0”刻度线和厘米刻度。

  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铅笔的长度,学会看尺子读数,理解“几厘米”的含义。

  通过找一找、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如手指宽度、书本厚度等),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3. 认识米

  出示米尺,与直尺对比,感受米的长度。

  讲解1米=100厘米,并通过在米尺上数出100个小格来直观展示这一关系。

  让学生在教室里找到大约1米长的物体,如课桌的长度,用米尺验证。

  4. 实践活动

  分组测量:让学生分组使用尺子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长度,并记录数据。

  估测比赛:让学生先估测某个物品的长度,再用尺子测量验证,看谁估得最准。

  5.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强调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测量。

  6. 作业布置

  回家后用尺子测量家中几种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尝试估测一些常见物品的长度,并与实际测量值对比。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10

  教学目标:

  1. 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2. 能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米尺、练习题卡。

  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

  快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引入新课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家的床长2米,转换成厘米是多少?)引入长度单位的换算。

  3. 学习换算方法

  讲解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方法:1米 = 100厘米,所以要把米换算成厘米,就在米数后面加两个0;反之,要把厘米换算成米,就除以100。

  通过例题演示换算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模仿。

  4. 练习巩固

  出示一系列换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请几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一些需要换算和计算的实际问题,如:小华家的书桌长80厘米,宽50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合多少米?

  5. 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长度单位的换算?举例说明。

  组织小组讨论:如果给你一把尺子和一个卷尺,你会怎样测量一条长走廊的长度?

  6. 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长度单位换算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课后多观察、多思考,发现生活中与长度单位有关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7. 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预习下一课内容,思考:除了厘米和米,还有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长度单位12-21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03-17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03-07

长度单位二年级数学教案04-03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数学教案05-02

数学教案-统一长度单位05-02

数学教案-长度单位及重量单位及应用题05-02

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05-02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4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