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4-05-29 14:18:17 教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教案

  在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教案1

  【教材分析】

  《学奕》是一篇叙事明理的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讲述了围棋高手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围棋,因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二人学习结果也迥异不同的故事。告诉人们,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别,而是后者不用心学习,三心二意,自然学不好知识。故事告诫人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寓意深刻,是孟子的传世名篇。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的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

  《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第三次接触文言文。尽管学生以前接触了两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已有了接触和了解,但前两篇相比本文来说比较浅显。因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从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句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目标】

  1.学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节奏停顿得当、讲究抑扬顿挫。

  3.理解重点词句,能从课文中领悟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一定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法学法】

  范读示范法、朗读指导法、点拨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2.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单元导读”。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二、简介孟子,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指名朗读。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问:大家知道这些句子出自何处吗?(《孟子》)

  你对孟子这个人又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之作——《学弈》。(板书课题)

  “弈”字是什么意思?“学弈”呢?

  三、范读引领,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个别难度的句子,对照译文多读几遍。同时圈出难理解的词语,在相应的地方标上注释或记号。

  2.解决生字词。

  ì hóng hú zhuó fú ǐ

  学 奕 鸿 鹄 弓 缴 弗 若 之 矣

  3.教师范读。要求:边听边想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平时读课文有什么不同?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总结:老师读的速度比较慢;在句中的停顿比较多;读出了不同句式的语气。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度通顺的困难。

  四、研读探究,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五、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六、再读课文,总结学法。

  1.自由读课文,试着背诵。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

  总结: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全文----明道理

  七、作业超市。

  自选其二: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3.选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的文言成语故事,并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学习。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第二课时

  一、品读名句,激趣导入。

  1.出示孔子名句:“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教过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可谓学识渊博,可他也曾被难住过,想不想知道是谁,用什么问题把他难住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中的第二则文言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交流共议。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学。 辩斗:辩论,争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

  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②一儿曰:我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 去:离。 日中:中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远

  一儿 远 近

  ③一儿曰:日出处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出处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及:到。 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 为:原因。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④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知:知识。

  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赞同哪一个小儿的观点,请你用科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课后查一查相关资料吧。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文言文教案2

  [教学目标 ]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⑤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课文第3段:

  (一)导入: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

  1.提问,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二)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 ,“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芟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相”:①帮助、辅佐,读 。“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 。“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2.古今异义:

  “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3.虚词:

  “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三)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l)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

  (2)①问: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对学生回答的不同答案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应作分析,然后总结,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由此而生。因此主旨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问: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3)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明了这样的意思。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四)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三、讲读第4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悲”:

  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2)“胜”:

  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担,禁得起,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胜利, 。“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教师范读,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四、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五、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六、全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之”字: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2. 解释下列句中的“其”字: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⑧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3. 解释下列句中的“以”字: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作介词用:因、由于。)

  ② “无物以相之”。 ( 作介词用:用来、拿。)

  ③“夫险以远”。(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并列。)

  ④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修饰。)

文言文教案3

  一、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复习检查(投影)

  温故而知新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汗牛塞屋 (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

  (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7)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2、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多义词: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有地洼然而方以长。

  4、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1)书非借不能读也。

  (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为一说,使与书俱。

  5、翻译句子,并体会语句表达的语气:

  (1)子不闻藏书者乎?

  (2)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研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翻译,下面请同学进一步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 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

  3、 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探讨1、(板书)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探讨2、举例论证:天子之书——七略四库

  (投影) 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 有书而不读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

  (作者提出观点后,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这些例证有何作用?生回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有书而不读,依次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又如何呢?“非独书……”一句由书过度到“天下物”,写“天下物”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生回答)

  (投影)书→天下物:物非己有:虑人逼取、摩玩不已 不同心态

  物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搁

  (以上由书及物都是从别人说起,接着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生答)

  (投影)自己 通籍 前:家贫难致 有所览辄省记——勤奋

  后:俸去书来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懒惰

  (第四段通过哪些对比,劝勉黄生认真读书?生答)

  (投影) 借书:“予之公书”与“张氏吝书” 提出希望

  “予不幸”与“生幸” 读书必速、归书必速

  (这些对比论证有什么作用?)

  小结:根据板书进行总结,作者由书及物、由人及己,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

  四、拓展:

  1、本文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

  小结: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气,有决心,不利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

  (投影)2、积累读书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7)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 ——列夫托尔斯泰

  (9)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10)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3)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王安石

  (14)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

  五、小结:

  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咱们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书店逛一逛,相信这里的书籍一定会填补你精神世界的空虚。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

  六、作业设置:(任选一题)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文言文教案4

  (一)导入课文,解题。

  《晏子使楚》一文展现了晏子作为外交家沉着冷静、能言善辩的一面,今天我们学习《晏子治东阿》来了解晏子作为地方官的另一个形象。

  文题交代了人物与事件,“治”是全文脉络的关键,以“治”为线索梳理全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朗读课文,注意易读错字的读音和通假字的读音。

  (三)翻译课文,落实字词,读懂内容。

  结合注释,学生互相交流,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归纳以下文言字词和句式。

  1、通假字:

  ⑴ “属”通“嘱”,嘱咐⑵“曾”通“增”,增加

  ⑶ “内”通“纳”,缴纳,纳税⑷“辟”通“避”,退避

  2、重点实词:数、加、强、与、谢、属托、货赂

  3、词类活用:

  ⑴加大诛于子:动词用作名词,责罚⑵臣请死之:为动,为……而死

  ⑶以利贫民:使动,使……获利⑷反以罪臣:名词用作动词,怪罪

  4、古今异义:加大、不治、明年、不行、仓库、左右、再

  5、特殊句式: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主谓倒装)

  寡人将加大诛于子(状语后置)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判断句)

  (个别学生翻译课文,并指出重点的文言字词与句式,其他学生补充,老师指导归纳)

  (四)品读课文,把握文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筛选信息,理清文脉。

  请从原文中找出晏子两次治理东阿的方法、效果、景公的态度、晏子的`对策。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写作)

  (五)合作探究,挖掘内涵。

  1、为什么晏子治理东阿“民无饥者”时景公却要责罚他,而“饥者过半矣”时景公反而“迎而贺之”?

  提示:齐景公只听信近臣对晏子的评价,而近臣是通过收受贿赂来评价地方官员的,导致景公在评价晏子时出现了失误,告诫齐景公也启发后人——评价人(考核官员是否尽职尽责)要客观公正,不能偏听偏信,不作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

  提醒学生——评价事物应客观合理。

  2、晏子将东阿乱治一年来劝谏景公的方式是否合理,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一方面,晏子的进谏用事实让景公懂得了如何去辨识人才,评价官员;另一方面,此次进谏是以东阿百姓的幸福、国家的安危为代价的,合理性也值得商榷。

  提醒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3、你认为景公是一位怎样的国君?

  (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结合人物的动作“召而数”、“迎而贺”“下席而谢”分析人物的形象。)

  提示:

  (1)景公关心国家地方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国君。

  (2)景公充分信任自己任命的官员,晏子前治东阿“乱”要求再治三年时,景公欣然应允,知晏子后治东阿“善”后,不计前嫌主动“迎而贺”。

  (3)景公具有君王的气度,虽然也有被近臣蒙蔽误会地方官员的时候,但是面对晏子的直言进谏,在事实面前敢于承认错误,可见其胸襟开阔。

  4、读史可以鉴今,请谈谈自己从《晏子治东阿》这一故事中得到的启示与感悟。

  提示讨论的角度:

  (1)从景公、晏子、权臣、民的关系,谈谈执政是为百姓负责还是为少数权臣负责?

  (2)“人治”与“法治”孰优孰劣?

  ……

  (开放性讨论,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学会用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在批判性思考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总结全文:从《晏子治东阿》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古典文学作品微言大义的特点,希望同学们能够走进经典,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课外作业。

  1、请同学们查阅工具书,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掌握“而”字的用法及意义。

  2、推荐阅读《论语》、《左传》、《史记》等经典古典名著。

  附板书:

  《晏子治东阿》

  晏子景公

  前:民无饥者,召而数

  对比

  后:饥者过半,迎而贺

  (劝谏要有法)(评价要客观)

文言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 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 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 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难点:

  1、 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 把握师道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新课导入

  《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2、新课教学

  (1) 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文本研读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 所以 解惑 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庸 道之所存

  重点拓展: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判断句: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

文言文教案6

  一、写景抒怀篇

  (1)《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谴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精要笔记:

  (1)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2)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

  (3)采用虚虚实实的写法,开头、结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一、古今异义词答案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好。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总称。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答案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

  2、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5、具答之详细地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邀”邀请

  7、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8、便扶向路沿、绝

  9、寻向所志寻找

  10、遂迷终于

  11、寻病终随即、不久

  12、无问津者渡口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安适愉快。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都感叹惊讶。

  四、简答填空题答案

  1本文出现的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光亮。世外桃源:后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2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3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使人觉得桃花源可望不可及,给桃花源增添一了奇异的色彩。

  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美好的地方:

  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5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看出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2)三峡(作者:郦道元)[南北朝]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精要笔记:

  赞美三峡雄伟而秀丽的山水风光。第一节写三峡的山高,第二节写夏水之急,第三节写春冬山林间的水清,第四节写深秋时节的凄凉。

  一、解释词语答案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通“缺”

  2、重岩叠嶂直立象屏障的山峰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上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接连不断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

  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8、飞漱其间急流冲荡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答案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很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木茂盛、山高、草盛,真是情趣无限。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太阳或月光的。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

  5、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天刚晴或直霜的早晨,树林和山间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三、简答:

  1作者依次写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这些景象有一种怎样的美感?依次烈军属了夏、春冬、秋四个季节的风景;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2体会最后一段写景的语言特色,看用了什么词把秋景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林寒涧肃

  (3)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北朝]

  精要笔记:

  (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2)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一、解释下列词语:答案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

  三、简答: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4)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精要笔记:

  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的欣喜之情,表现了作者逆境中达观处世,自适其适,自乐其乐。

  写法:

  (1)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

  (2)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写用了比喻手法。

  一解释词语: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4但少闲人只是

  二翻译句子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填空简答题:

  1本文写月突出其,写境突出其,写影突出其,写人突出其,写情突出其。(请各用一个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解释词语:

  1是日更定是:这。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拿:撑、划。

  3雾凇沆砀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杯

  6客此客:客居

  二翻译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都是一片白。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别说相公痴,更有跟相公一样痴的人。

  1文中描写雪后西湖全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2文中描写西湖近景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其中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

  3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看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的品味、人格的肯定和赞赏。

  (6)与朱元思书——吴均[南北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精要笔记:

  (1)通过对富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也隐含着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

  (2)本文的特点:1)骈体文;2)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3)采用总分结构;

  (3)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配合。

  一解释加点词语:答案

  1从流飘荡从:顺、随

  2水皆缥碧缥碧:青白色

  3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

  4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5鸢飞戾天者戾:至

  6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

  7窥谷忘反窥:看。反:通“返”

  二翻译句子答案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飞奔的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7)小石潭记——柳宗元【唐朝】(八年级下册)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精要笔记:

  (1)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是“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水鸣因石而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亦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3)寄情山水,排遣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带来的悲凉、抑郁的心情。

  (4)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5)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一、解释词语: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3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多。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4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5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留。

  7隶而从者隶:跟着

  二、句子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8)岳阳楼记——范仲淹【宋】(八年级下册)

  精要笔记:

  本文借助对洞庭湖的景色和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感情的描写,发表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理清文脉:

  大观——→览物之情

  以物喜——不以物喜

  以己悲——不以己悲

  (叙事出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由情入议)—(警句,振起全篇,点明主旨)

  (2)“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3)“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叙事出景)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由景生情)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予:我。作:写

  4予观夫巴陵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5横无际涯横:广远。际涯:边。

  6朝晖夕阴日光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色

  8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9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虽然如此。极:尽。

  10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谪迁的人。骚人:诗人。

  二、翻译句子

  1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水势浩大,无边无际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

  3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情景交融)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情景交融)

  一、解释下列词语:答案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开:放晴。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冲向天空。

  3日星隐耀,山岳潜形隐没

  4薄暮冥冥迫近

  5则有去国怀乡离开

  6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7而或长烟一空全

  8此乐何极哪有穷尽

  9宠辱偕忘宠:荣耀。偕:一起

  10把酒临风持、执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萧条冷落,(就会生出)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3)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就会生出)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了。

  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由情入议)—(警句,振起全篇,点明主旨)

  一、解释下列词语:答案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或:或许,也许。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5)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归:归依。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3)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

  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9)醉翁亭记

  精要笔记:

  (1)文章通过描写滁州山间的美妙景色以及他和滁州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出一幅“官民同乐”的图画,委婉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借游山水来排遣苦闷的特殊心理。

  (2)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3)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5)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6)虚词“而”的用法:A表承接(顺接)关系,“接”,“接着”,或不译;B表转折,却、可是;C表并列关系,而且;D表因果关系,因而;E表修饰关系,“地”,或不译。

文言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 对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2.教学难点是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七、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表演作业)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两小儿辩日

  教学步骤: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将学生意见分歧较大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或联系旧知识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此外,“问其故”可补充主语孔子;“车盖、盘盂”不必照注释说,可直接说名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可创造地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自学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重点总结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所用方法,充分肯定学生见解,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 盘盂

  日初远 日中 车盖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文言文教案8

  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①乌在其为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好苦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泰然谓美莫己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曰:“不然。臣之所闻,古之道,凡战,用兵之术,在于一民,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征,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远;士民不亲附,汤武不能以胜。故善兵者,务在于善附民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文言文中划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选自《吕氏春秋疑似》

  (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1]驾君车者罪至刖[2]。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3]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注释:[1]窃,私下,[2]刖,砍掉双脚的酷刑。[3]矫,假传君命。

  (1)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忘其口而念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答案

  四、(15分)16.(5分)①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2分) ②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或:难受)。(1分)③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或: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2分)

  四、(15分)16.(5分)①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②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第①句翻译中注意,“是”和“非”的意义和该句的判断语气,二者缺一,扣1分;第②句翻译中注意“于”“忌”“轻”的含义,未译出各扣1分。)

  16.人民不亲近依附君主,商汤王和周武王不能取得胜利。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必须善于团结人民。

  17.(1)城里有一个去集市喝醉了酒回家的老人。(2分)

  (2)我是你的.父亲,对你难道不慈爱吗?我醉了,你却在路上捉弄(折磨)我,这是什么道理?(3分)

  17.(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译文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21.(5分)

  (1)弥子吃桃感到特别甜(译为"弥子吃到特别甘甜的桃子"也可以)。没吃完就把它献给卫君(译为"舍不得吃完而把它献给卫君"也可以)。

  (2)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译为"因为一心想着我,竟忘记桃子已被自己咬过"也可以)。

  文言翻译练习(2)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文中划线句(5分)

  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1]。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2]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缙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注:[1]亢:过甚。 [2] 裒:póu,聚集、收集。

  ⑴君既没,而海内之缙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 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夏四月,皇太孙自北边南还,执政皆迎于上都之北。伊实特穆尔谓晋王噶玛拉曰:“宫车晏驾,已逾三月,王为宗盟之长,奚俟而不言?”噶玛拉遽曰:“皇帝践阼,当北面事之。”甲午,皇太孙即位于太安阁。巴延握剑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孙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

  ——摘自《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元纪九

  ①宫车晏驾,已逾三月,王为宗盟之长,奚俟而不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巴延握剑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孙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①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2分)

  译文:

  ②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3分)

  译文:

  5.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5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译文: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2分)

  译文:

  答 案

  1.(1)先生逝世以后,国内的官吏直到今天谈起先生,没有一个不鼻子发酸而流下眼泪的。(“既”1分,其他1分)

  (2)那足以叫奸臣胆寒,使边陲战士的战马飞驰。(“其”1分,使动用法1分,“塞垣”1分)

  2.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艰难。

  翻阅五岳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得多]。

  3.(1)皇帝逝世,已超过三个月了,晋王您是宗族盟长,还等什么而不说句话呢?

  (2)巴延握剑站在宫殿台阶上,讲述立皇太孙为皇帝的原因,语气表情都非常严厉,各位王爷吓得腿打颤,急忙到殿下叩拜(新皇)。

  4.(1)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或”,解对1分;“是非”,解对1分)

  (2)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礼义,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一句1分,第一句重在“其非义”,第二句重在“速已”,第三句重在反问句式解释出来)

  5.17.

  (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

  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文言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传主既刚勇忠贞又慈惠爱民的性格特征和清正廉洁的情操。

  2、学习本文根据主旨的需要合理剪裁、精心安排结构的写作技巧。

  3、认识文章让事实和形象说话,在叙事中寄寓作者褒贬的史传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传主的性格特征和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合理剪裁、让事实和形象说话、寄寓褒贬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自读理解文句,了解传主事迹。

  教学进程:

  一、简介

  1、写作背景:写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是作者给当时在史馆任职的韩愈修史时做参考的。

  2、介绍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

  3、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二、自读、理解文句

  提示各段重点词句:

  第一段: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领行 偷嗜暴恶 不嗛

  第二段:以状白府 愿计事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 愿奉教 幸甚 出如尉请。

  第三段:注槊上,植市门外 无伤也!请辞于军。 老躄者 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第四段:当务始终 戢士 火伍 晡食 请假设草具 戒候卒击柝卫太尉 谢不能,请改过。

  第六段:巽 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 乃我困汝!

  第七段:汝诚人耶? 野如赭 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 暴抗 自恨死

  第八段: 以司农征 幸致货币 果不用吾言 以如司农治事堂 其故封识具存

  第十段: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 为人姁姁 以色待物 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 言信行直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三、了解传主事迹

  文章写了段太尉哪几件事?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提示: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和节显治事堂。文章分为四部分。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传主的性格特点并体会传记写作技巧。

  教学进程:

  一、评价人物形象

  1、勾画出写人特别传神的句子。(文后练习一)

  体味有关场面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细节的精彩。

  2、总结三件逸事分别表现的人物特点:

  勇服郭晞——刚勇

  仁愧焦令谌——慈惠

  节显治事堂——清节

  二、赏析传记写作技巧

  1、本文的结构如何?是怎样把三件逸事串起来的?

  讨论后明确: 本文在结构上颇具匠心,运用倒叙。

  所记逸事的开头,作者都写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按顺序,“仁愧焦令谌”之事应在“勇服郭晞”之事前,作者将它移后,把“勇服郭晞”提前来写,其好处是能充分体现写作主旨。因作者要反击小人诽谤段秀实以笏击泚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就一定要强调他“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的本质,而“勇服郭晞”最能说明这一点。

  另外,这种先后倒叙也符合读者的欣赏心理。作者先写剑拔弩张的气氛和激烈的场面,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印象。

  2、文章最后特别刻画了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的柔弱形象,这是否和前文段太尉不畏权势、敢做敢当的形象矛盾?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提示:不矛盾。以外柔反衬内刚。最后一段一方面强调事迹的确凿可信,另一方面,是为了纠正人们的错误看法,与三件逸事起到了相互印证、互为补充的作用。

  3、文章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郭晞、焦令谌、白孝德、朱泚等人有何作用?

  ①选取典型事例,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的漩涡中,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对照衬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写郭晞的骄纵横暴,是为了衬托段太尉的疾恶如仇;写白孝德的懦弱胆怯,是为了衬托段太尉的见义勇为;写焦令谌是为了衬托段太尉的仁厚爱民;写朱泚的无耻行贿来对照段太尉的廉洁奉公。

  4、本文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全文不着一句议论,寓情于事,以形传神,繁简得当。作者在行文中不感情用事,完全让事实和形象说话,他精心选取了段秀实生活中的三则逸事,繁简得当。

  “勇服郭晞”一事,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其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余音,充分展示了段秀实的刚勇个性。诣营陈辞是这则事件的高潮,叙写尤为详细,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仁愧焦令谌”一事,作者为展示段秀实的仁心爱民的品质,在描述其为被打成重伤的农者洗血、裹疮、注药、哺食、卖马、偿谷,不避琐细。而“节显治事堂”,作者笔墨简略,用的是以简代繁的手法,叙事行文虽寥寥数语,然而由于能抓住主要环节,收到了见微知著的效果,人物的识见和气节仍光彩逼人。

  布置作业:课外选取《史记》中一篇传记,进行比较阅读。

文言文教案10

  一、说目标

  二、说考纲

  三、说考点

  (一)说考点

  (二)题型及分值试题内容比例文言文题型

  (三)以05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为例逐题解析规定时间三分钟做题,练习以练习卷形式课前下发给学生;完成后以老师为主讲评,关键是点明做题思路,指点做题技巧,教案《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统计全作对的人数,鼓励学生。

  四、说篇目十二篇文言文考过五篇:

  《鸿门宴》1999、《劝学》20xx、20xx、《邹忌讽齐王纳谏》20xx、《左忠毅公逸事》20xx、《师说》20xx。

  复习重点篇目七篇:

  《谋攻》、《察今》、《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游褒禅山记》、《〈孟子〉两章》、《庖丁解牛》。

  五、课堂练习

  (一)重点阅读一篇目《察今》三则阅读

  (二)课堂练习两篇目《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各一则阅读每则文言文阅读给学生三分钟做题,两分钟讲题,教师按座次随机选择某列或某行,让学生一人负责一小题的答案解析。每则文言文阅读讲解之后统计全作对的`人数,板书相关数据。

  六、学法总结

  七、布置作业

  1、《复习指南》:P177《游褒禅山记》、P144《庄暴见孟子》、P145《庖丁解牛》。

  2、掌握《复习指南》P131通假字(共43个)。

  结束语:

  学过多年多篇文言文,想过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吗?是为了学习、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文言文教案11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岁时向师襄学琴,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故事,表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文章语言朴实简练,人物形象鲜明,以孔子学琴为主线展开故事,凸显孔子顽强进取、追求卓越的艺术形象。全文既有对孔子学琴的正面描写,又有从师襄的眼睛看孔子学琴的侧面描写,还有师襄神态的不断变化。课文先描述师襄对孔子学琴的表现不解,再写师襄看到孔子弹琴后的诚恳评价与肯定,接着写师襄愉悦地欣赏孔子弹琴,最后写师襄惊异于孔子琴艺的高超,由衷地佩服孔子。通过师襄对孔子学琴过程的看、问、听、赏的动作与语言的描写,读者感受到孔子刻苦练习,技艺不断提高,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过程。

  全文线索明晰,层次清楚。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了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即学会曲谱——掌握技巧——弹出思想——曲中识人,情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故事既连贯又紧凑。让读者在阅读故事中感受到孔子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与进取的精神,从而产生深深的敬意,受到感染与教育。

  围绕课文的主要情节,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孔子专心弹琴,师襄陶醉于琴声之中的情景。观看插图,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理解课文。

  1、辅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搜集并选择、整理有关孔子的资料,扫除阅读障碍,逐步养成运用工具书及背景资料进行独立阅读的习惯。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尝试归纳默读的方法,交流默读的经验,提高默读的效率。在默读中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及作用,达到读懂课文的目的。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孔子刻苦学习的态度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4、重难点分析:

  学习默读课文,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体会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理解孔子刻苦练习,琴艺逐步达到最高境界的过程。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故事、言辞等资料。

  教师制作介绍孔子生平、思想成就、历史地位、国际影响的课件。

  一、展示成果。

  (1)读生字。

  (2)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学习第1自然段,初步了解孔子:

  1、默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了解了什么,从中感悟到什么。

  学情预设:

  (1)学生可以从课文中获得信息,在大家的补充中可以全面把握内容,但对关键词语的作用难以体会,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注意"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感受写作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到的信息有:课文概括地介绍孔子不但是思想家、教育家,还是音乐的行家,多才多艺;孔子对古代的乐器样样都会,尤其弹一手好琴;从不自满,还拜师学艺,表现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2、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3、探讨问题:"尤其"什么意思?去掉这个词行不行?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句呢?这个词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的意思。去掉这个词,句子就不通了。作者强调并引用这个词,目的是突出了"弹得一手好琴"这句话。这个词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它不仅说明孔子琴弹得好,而且彰显孔子从不自满、虚心好学的精神,还起到引出下文、照应题目、贯通文意的作用。这句话中"弹得一手好琴"与下文"怎样练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三、深入学习,品味感悟

  1、默读"孔子学琴"的部分。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归纳出孔子学琴的几个阶段。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出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

  (1)"一晃十天过去了"——孔子学会了曲谱;

  (2)"过了几天"——孔子掌握了弹奏的技巧;

  (3)"又过了些时候"——孔子领会了音乐的精神,弹出了感情;

  (4)"不知又过了多少天"——孔子从音乐中知道了作者。

  2、朗读课文,全班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1)交流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的划分结果。

  (2)结合自己的音乐常识以及学习音乐的实践思考:这四个阶段的内容、难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依次达到的目的说明了什么?从这四个阶段中,你体会出什么?(第一阶段是学会曲谱,第二阶段掌握技巧,第三阶段是弹出感情、感动别人,第四阶段是曲中识人。这四个阶段难度越来越大,我们从中体会出孔子学而不厌、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孔子是怎样不断追求,逐步达到理想的境界的?

  3、边读书边标注,练习使用记录符号,并且要把自己的体会用简洁的词语标注在书上的空白处。可依次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体会了孔子什么优秀品质?

  (2)找出孔子说的话。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体会到孔子什么优秀品质?

  (3)找出师襄看孔子弹琴时神情的变化以及对孔子琴艺的四次评价。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这些侧面描写表现了孔子是怎样的人?

  5、学生交流:孔子是怎样弹琴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出什么?

  6、师生交流。

  在学生的交流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说出找到的词语、句子,而且要说出词语、句子的意思,并且说出从这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读孔子的名言,不理解的.字查字典: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有朋友远方来,不亦说乎?

  四、质疑、释疑。

  1、周文王何许人?

  周文王姬昌是西周的奠定者。姓姬,名昌。姬昌是在其父季历死后担任周族首领的。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关心民间疾苦,勤于政事,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他以仁德为本,宽厚待人,保持质朴的美德,深得人心。这样,周族逐渐兴盛起来。为了使自己更有实力,他重视人才,礼贤下士,一大批仁人志士前来投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姜尚,即姜子牙。姬昌在位时,商王朝还十分强大,所以,他在表面上仍臣服于商,但暗中加紧发展经济扩充军队。纣王听了崇侯虎的告发,把他抓了起来,关在羑里。他镇定自若,潜心研究八卦,创制了《周易》,后在臣子的营救下,被释放回到了周。这时,他的决心已下,一定要攻灭商朝,报仇雪耻。他整顿内部,认真做了准备工作。为了扩大政治影响,他不断对外用兵。姬昌晚年时,已经取得了当时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为攻灭商朝奠定了基础。

  周文王体恤百姓、胸怀博大、任人唯贤等品质被后人颂扬。

  2、"炉火纯青"的本意是道家炼丹时的火候,有什么故事或典故吗?

  老师讲述《炉火纯青》的成语故事。

  五、指导书写。

  一、写生字词,把字写正确、规范:

  1、"抑"字容易写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右边不要多一横或多一点。比较"印"与"卬"的不同,要把字写正确。"抑"字要注意结构特点,左高右低,左窄右宽。

  2、"倦""纯""溢"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搭配,左右两边的笔画既有谦让又有穿插,使字成为一体。"倦""溢"两个字点画比较多,要注意点的方向以及摆放的位置,努力把字写得左右匀称、字形饱满。

  六、限时作业。

  辨一辨,再组词:

  抑()纯()倦()溢()浸()谱()

  迎()吨()卷()益()侵()普()

  孔子学琴

  学会曲谱——→练习技巧——→领会内容——→体会作者——→炉火纯青

  学弈文言文教案实用3

  1、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

  4、完成拓展练习。

  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⑴整体感知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⑵特殊句式

  省略句:(子猷)掷(于)地云__ (子猷)语时了不悲___ 便径入坐(于)灵床上

  倒装句:“何以都不闻消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都不闻消息”

  ⑶古今异义

  何以都不闻消息(古义:总,竟_ 今义:全,完全)

  语时了不悲(古义:完全_ 今义:常做语气助词)

  因恸绝良久(古义:于是__ 今义:常表原因)

  ⑷文章结构:

  选材精当文章用两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本文主要表现的是子猷和子敬之间深厚的兄弟之情,从这个中心出发,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两人同时得病后,子敬先亡,子猷的悲痛之情郁积心中,无法发之于外;二是子猷奔丧时,睹琴思人,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构思奇特,语言简洁

  子猷的反常行为表现内心极度悲伤,前后形成强烈对比,全文寥寥数十字,却把事情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㈠重点生字、词义

  1.给下列字注音。

  猷:_____ 笃:___ 了不悲:_____ 舆:____ 恸:______

  2.解释文中重点的字词。

  俱:__________ _而:__________ _何以:__________ _索:________ _素:____________

  径:________ ___既:__________ _掷:__________ 恸:___________ 绝: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因恸绝良久 _____②月余亦卒___ ③子敬素好琴_ ___④便径入坐灵床上

  ⑤便索舆来奔丧_____ ⑥此已丧矣_________ _⑦何以都不闻消息__

  ㈡常考句子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绝”解释相同的是(____ )

  a.赶尽杀绝 b.悲痛欲绝 c.绝无此意 d.美妙绝伦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良”相同的是( )

  a.除暴安良 b.用心良苦 c.消化不良 d.良莠不齐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_此已丧矣。

  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④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7.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并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8.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_

  9.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_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_

  10.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_

  11.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_

  12.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又“恸绝良久”,这是为什么呢_ 请简答。(2

  13.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

  14.《世说新语》的作者善于以小见大,通过描写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的个性。试举例分析《人琴俱亡》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细节来刻画王子猷这个人物的独特个性的。

  15.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_

  五、课外对比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③《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_"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②山阴:旧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③左思: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④戴安道:即戴逵,西晋人,博学多能,擅长音乐、书画和佛像雕刻,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⑤剡(shàn):剡县,即今浙江嵊县。

  16.解释加点的词语。

  (1)四望皎然 (_______ )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_________ )

  17.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子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有一龌龊③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④之画。章侯头裸体⑤,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uò)握。③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④强:强迫。⑤头裸体:不戴帽子。

  20.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诱之入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_____ )

  a.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_________ b.余悲之 (《捕蛇者说》)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_ (《岳阳楼记》)_____ d.何陋之有_ (《陋室铭》)

  21.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________ )

  a.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读画录》 )_ b.何以都不闻消息_ (《人琴俱亡》)

  c.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______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2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陈章侯的品性。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教案1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全面了解人物,领悟中心意思。

  2.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辩证地分析周处形象,学习他知错能改、勇于自新的品格。

  【文学知识】

  1.刘义庆,南北朝宋文学家。

  2.《世说新语》是我国著名的笔记小说之一,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载了汉魏至东晋的遗闻佚事。

  3.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早期形式,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之分。志怪小说的名著有《搜神记》《拾遗记》,以及清代的《聊斋志异》。

  【正音正字】

  (或)说shuì 蹉跎cuōtuó 朝zhāo 彰zhāng

  【积累词语】

  重点掌握:并 尤 冀 俱 竟 始 具 蹉跎 朝闻夕死 令名 彰

  【朗读课文】

  【课文简介】

  本文写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故事按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三个阶段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㈠“周处少年时,……而处尤剧”,周处为害乡里,与蛟虎并为“三害”。

  ㈡“或说处杀虎斩蛟,……有自改意”,写周处杀虎斩蛟后,才知“为人情所患”。

  ㈢“乃入吴寻二陆……终为忠臣”,写周处知错改过,走访名人,自新成功。

  周处的形象是鲜明生动的,从“为乡里所患”到“终为忠臣”,前后判若两人。但他的思想转变却不是突然的,有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而是先让事实说话,写事实促使周处思想转变。如乡里人对他的态度,使他觉悟到“为人情所患”,促使他“有自改意”;接着写他“入吴寻二陆”,陆云开导他学习古人“朝闻夕死”的精神,使他从信心不足到消除疑虑,虚心接受教诲,直至成功,一步一步地完成改恶从善的过程。

  《周处》一文,篇幅虽短,但作者精于谋篇布局,写来处处充满矛盾冲突,其中有周处为乡里所憎恶的情况,有周处杀虎击蛟的恶斗场面,有乡里庆贺周处之死的景象,有“改励”时复杂的.心理矛盾。这些,造成行文上的曲折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时是山重水复,但笔锋一转又柳暗花明,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翻译:周处年轻的时候,凶暴强悍,被乡里人(当作)祸害。

  要点:“为乡里所患”:被字句。“始知为人情所患”与此句同。 “所患”: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

  原文: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翻译:(当时)义兴河中又有蛟,山上有白额虎,一起都来侵害老百姓,义兴人称它们是三个祸害,而周处更 加厉害。

  原文: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翻译: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其中一个。

  要点:“或”:有的,有人,有时。 文言文没有量词,所以翻译时要补充适当的量词。

  原文: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翻译:周处就刺杀老虎,又跳入河水斩杀蛟。

  原文: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翻译:蛟有时浮上水面有时沉入水中,游了几十里,周处同蛟一起(浮沉游动)。

  原文:经三日三夜,乡里皆为已死,更相庆。

  翻译:经过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贺。

  原文: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

  翻译:(周处)竟杀死蛟游出河水,(他)听说乡人庆贺(自己死了),才知道(自己)被大家(当作)祸害,有了悔改的意愿。于是到吴郡寻访陆机、陆云。

  要点:“竟杀蛟而出”:其中的“而”是顺接连词,先“杀”后“出”。

  原文: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翻译: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把(自己的)事情详尽地告诉(他),并表示自己想改正错误可是年纪太大,最终不会有成果了。

  要点:“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其中的“而”是转折连词,可是,但是。

  原文: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耶?”

  翻译:陆云说:“古人重视‘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你的前途还很好。再说一个人怕不立志,担心什么好名声不能传扬呢?”

  要点:“人患志之不立”:其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使前后的“志”和“不立”都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俗称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原文: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翻译:周处从此改过自勉,最终成了一个忠臣。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

  1.周处“为乡里所患”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㈠凶强侠气。 ㈡暴犯百姓。

  2.“或说处杀虎斩蛟”、“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三句中,哪些词都有“说话”的意思?它们的具体含义又有什么差别?

  “说”,有劝说之意;

  “告”,有告诉、诉说之意;

  “云”,就是说,有用话表示之意。

  3.清河的话有哪两层含义?

  ㈠人贵闻道,不在于年龄大小。

  ㈡闻道后贵立志去做,只要做,就一定能有成就。

  4.周处是一个怎样的人?

  早年“凶强侠气”、“暴犯百姓”,后来知错就改,自新成才。

  5.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课外预习】

  1.读一遍《社戏》,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学习寄语】

  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挑战自己——

  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

  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文言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文言的倒装句式

  2、能将含有倒装句式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倒装句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生课前练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有人于此,指其过而告之则喜,何如?

  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4、命召公主入营,立之阶下,不之视。

  二、翻译文本内的倒装句并总结归纳其特点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冤哉,亨也!

  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的后面,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何不试之以足?

  分析"以足"介宾短语做"试"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教案《文言文翻译教案》。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宁信度,无自信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沛公安在?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分析"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三、翻译课内语句.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四、翻译课外语段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

  (1)诚然,卿不朕欺。_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

  (1)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_

文言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增强文言阅读能力。(重点)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重点、难点)

  3.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4.诵读训练,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伯乐相马: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二、简介作者: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贞元19年(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2.而 :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脉络:

  第一节:伯乐知马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2.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明确: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明确: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⑥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

  五、探究课文: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

  3.《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首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六、拓展:

  1.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2.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七、小结: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板书设计:

  马 说

  伯乐知马伯乐少,千里马被埋没。(同情痛惜)

  食马者不知马,害千里马。 (愤怒谴责)

  食马者妄说无马,实不不知马。 (辛辣嘲讽)

文言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会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掌握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会“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和志向、情怀上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 所宝: 曝: 拊掌: 云: 奴: 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什么?蜀中:四川。戴嵩牛:戴嵩画的牛。

  预设: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牛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先想象一下,再回答。(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写给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8-25

关于文言文教案03-28

狼文言文教案01-03

文言文教案15篇03-04

文言文教案《学弈》03-09

文言文《马说》教案03-13

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04-28

文言文教学教案设计05-19

文言文教案范文合集10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