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中生德育课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德育课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德育课教案设计1
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具有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学生应当在德育、能力、智育、体能、利育、情商、美育方面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质,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应当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一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为此,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对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评价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保留着传统教学的特征,大都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教学过程实行的是“教师—教材—学生”的单向过程,教师以一个人的独白为主,学生被固定在“理论的世界”、“抽象的世界”、“书本的世界”里,教育者多侧重知识结果,忽略能力训练,使学生的学习侧重于记忆和复制,体现的是“知识本位”。
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确立三个新的评价标准:一是突出“能力目标”。高职“就业导向”的教学原则,决定了学生到学校不是泛泛地接受知识、积累知识、巩固知识,而是来训练企业需要的、实用的就业能力,这些能力要能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的提问、活动和课外作业都是为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消化知识、记忆知识、巩固知识,并没有考虑过“能力训练”的问题。所以,突出课程能力目标问题,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二是课程内容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学生能力要用“做事”来训练,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来训练,首先要做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事,最好直接解决未来职业岗位上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能力训练的载体不是语言文字,而是项目和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明确的项目和任务,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些项目、任务和工作,高兴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到相关知识,练出自学的能力,练出竞争和协作的能力,练出创新、创造的能力,练出知识应用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和任务作为主要载体;三是评价以学生为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看学生学习效果好不好,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没有兴趣,课后学生的有关能力有没有明显提高,学生必须充分行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自己动手、动脑操练,不冷眼旁观老师的“表演”。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实施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评价标准,要把“能力本位”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先从课程实施的最小组成部分—单元教学设计进行创新。
(1)单元教学设计的要点。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单元”是在时间上紧密相连的“一次课”,不是内容上的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一个单元大致就是1~4个课时。二是每个单元的结构必须完整,每次课相当于电视连续剧中的一集,每一集都有开头、展开、高潮、悬念,让学生特别期待下次课。三是每单元课程的能力目标必须准确叙述,能力目标要根据工作岗位需求确定,不是根据课本内容确定。四是教师尽可能多地设计能力训练任务,在课内外对能力进行反复训练。五是设计一体化的`“能力训练过程”和“系统知识学习过程”,整个训练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系统知识的学习为目标。
(2)课程实施过程的设计。一是案例引入或情景引入,不是概念或观点引入;二是任务驱动,不是逻辑驱动;三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不是先讲后练、先学后做;四是任务完成之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讨论、提高、系统化,不是单纯做习题;五是实现能力的迁移,对学生能力进行提升训练,能够把能力运用到其它任务中去,不是布置一个思考题就结束单元课程教学。
(3)能力本位课程单元教学模式。上课—(案例引出)情景—问题—任务(项目的一部分)—示范—解决—知识归纳—功能扩充—新任务—示范(讨论)解决—更复杂的任务—示范(讨论、独立)解决(能力的反复训练)—课程和知识(应用)总结—作业—下课。这种“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要优于“知识本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上课—复习上次课的主要内容—引入本次课的新内容—讲解相关的知识—讲解知识的应用案例—布置作业—下课。
(4)课程教学设计示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方式为例。备课时,教师自己首先要明确本次课程的能力目标,其次根据这个能力目标,设计本课程能力训练的项目和任务,项目(任务)确定后,教师要设计能力训练的过程。在确定能力目标时,老师应当问自己:学生学会了这些知识之后,他能做什么?于是找到这次课的能力目标:能用公德素质的20项标准,初步分析自己和别人的公德素质状况,给出公德素质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建议,这个目标的重点就是知识的“应用”,而不局限在知识“是什么”本身。
课程的引入:列举20个公德素质问题的案例,每个代表一种公德素质问题,由此引出20个方面公德素质标准。
然后学生根据上述案例,归纳出公德素质的20项标准: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
这种设计是将现成的“结论知识”,设计成一个“认知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的案例中认知,自己得出抽象的结论。
教师介绍上述20个指标的观察点,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表,自己填写。该表是运用公德素质标准的观察点,设计出的一张简明公德素质测试表,适合于上课填写完成。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课本内容,对测试表进行分析处理,找出自己公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一边学习课本上公德素质提升要求,一边寻找符合每个人自己特点的素质提升方案。教师将课本知识整理,补充大量生动精彩的新案例,进行归纳、总结、系统化讲解。
师生共同对重点知识进行课上强化,用游戏方式强化对20项公德素质标准的记忆。
布置作业。另外一张详细的公德素质测试表,学生课外填写,对自己的公德素质修养状态进行准确测试,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自己的公德素质状态,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素质提升方案,这样的能力,对学生未来一生都有重要意义。
这种课程教学设计有明确的能力目标,由20个直观的公德素质问题实例引入,以“个人的公德素质状态分析与提升”任务为载体,以公德素质的20项标准(测试表)为工具,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分析和练习,学生是课程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有课上的能力训练过程,课程有知识的归纳总结。知识的引入是由“公德素质分析训练”的实际需要引出,不是由知识体系引出。公德素质标准不是由课本知识体系引出,而是由学生“看到”的公德素质问题案例引出。可以看出,这样创新后的课,信息量和可操作性都大幅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思路与途径
在一个创新的时代,教学设计的创新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和生命力的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创新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创新理念,实施“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
(1)树立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首先必须克服教师中“先学后用”、“没有理论知识不能操作”的误区,确立“要教课,不要教书”、“要进行教学设计,不要照本宣科”、“要应用,不要单纯知识”、“要能力,不要单纯理论”、“要一精多能,不要泛泛应付”的教学设计观念。
(2)创新课程教学设计思路。从“知识理论导向”转变为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三个阶段,即择业教育阶段、乐业教育阶段、就业创业教育阶段。择业教育阶段,学生初步树立专业思想,初步训练职业核心能力,初步养成职业意识,正确认识职业的需要与自己的特长、不足,适当调整并确定自己的专业选择。乐业教育阶段,对行业、企业、职业工作过程进行深入体验,通过课程项目训练,学生学会做事和做人,喜爱自己的专业、行业和职业。就业创业教育阶段,让学生了解专业、企业、职业、行业市场的真实需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改变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学,在项目任务的操作中训练能力,体验效果之后学习系统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知识紧密结合,在学会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在完整的、有实际意义的工作中学,不是先练枯燥的基本功,然后才开始真正工作。
总之,为了适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思路,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中生德育课教案设计2
一、“学案导学”在德育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方式有其明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究其原因,在于“学案导学” 理念在学生的校园学习中及步入社会后的工作中都发挥着非常实际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广崭新的教育理念,显著发挥德育学科的应有功能
当学生毕业后迈入工作岗位后,必须需要健康优质的职业道德来面对工作,积极参与工作。可见,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在崭新的教育背景下显得尤为滞后,阻碍了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方式的推广,能够有效培养并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德育学科的功能自然会得以展现。
(二)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办学质量,促进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德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学校的管理及教师的授课等环节实现。”学案导学”能够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指明正确的方向,并能够为德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因此,当学校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理念创新,学校德育教学的质量就有了保证,高校德育教学目标自然就会实现。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全学生的人格和心理
通过”学案导学”,能够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周密的思维,使他们具备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从而进一步完善他们的品德,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德育观。如果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会将这些因素转化为综合素质,必然为自己的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德育课“学案导学”的主要设计原则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学案导学”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巩固,这样,才能是“学案”发挥预期的'作用,提升德育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教学呈现层次性原则
每个学生在感知能力、接受能力、领悟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并且很多时候这种差异非常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学案”设计时,尤其是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这样,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分层次教学,才能使设计出来的“学案”发挥出应有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受益,从而促进德育课教学的开展,并巩固进行效果。
(三)注重教学实践原则
每一项课程的设置,每一项学习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因此,在进行“学案”设计时,应当根据德育教学的教材内容,合理的将其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实际生活走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运用所学的德育知识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德育问题与现象,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质量。
三、提升德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让学生懂得德育课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校德育课教师在进行德育授课时,首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明确品德教育在他们未来学习工作中的作用,这样学生才会对德育课有一个全新的思想认识。
(二)充分发挥“学案”作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在教学德育课授课前,教师可以先将“学案”下发给学生,使学生以“学案”为根据,预先温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学课上,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看他们是否有问题,进而根据学生的反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找准自身的学习方向,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积累合理适当的教学方法,打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提升学校德育教育水平和质量,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也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全面的思索。新时代的德育课教师应当努力适应教育改革形势,转变思想,打破原有滞后的教育理念,积累一些合理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校德育教育感染更多的学生。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在网上下载具备典型性的课件供教学所用,使学生通过对课件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懂得德育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使学生为提升自身道德水平树立信心。
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视频资料,使学生们看清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举止,以便从自身寻找不足,并通过教师的到位讲解,弥补不足,提升自身道德水平,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四)合作学习应注重合理搭配,实现好生与差生的能力平衡
德育课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因此,也就应当注重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处理好组内好生与差生的学习关系。首先,教师应当对差生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使其以放松的心态去融入学习小组,让他们踊跃发言,摒弃畏惧心理;其次,教师可以安排差生先行发言,差生说出的可能是最简单的解决思路,但教师仍应给予鼓励,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第三,在好生发言时,可以要求差生认真倾听,寻找自身的不足,吸取教训,积累经验;第四,教师进行指导时,要重点关注差生的学习进度,了解他们的思维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这也是教师对学生个体充分尊重的体现;第五,应当继续关注好生的发展,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潜力,并强调他们平等的对待差生,增进好生与差生的思想交流。
(五)教师注重将自身经历融入教学中,带动学生德育学校的积极性
首先,学生总是心存一种好奇心理。因此,一旦接触德育课,就会联系到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使怎么做的,这种好奇心理在本质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德育课学习兴趣。当然,这种好奇心理能够通过老师主动融入自身经历来满足。因此,老师在平时授课时可以将自身的经历或身边其他人的经历有机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四、结语
“学案导学”教学方式在学生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解决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和 “怎么学”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在德育科教学活动中实现对生活的热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及人格和谐发展。
高中生德育课教案设计3
一、引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依托各类型、各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做了大量工作。培训基地设计培训方案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简称《项目管理办法》)。
20xx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本文依据《专业标准》,调研部级培训基地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力求了解培训方案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为培训基地“十三五”期间优化设计培训方案提供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于20xx年才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培训项目。在已建成的110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有10个基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项目。根据公开披露的国培方案及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调查研究以8个部级培训基地的13份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为研究对象,培训方案时间跨度从20xx年至20xx年。研究将培训基地分为财经类学校、师范类学校和工科类学校等三类别。调研内容包括培训方案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等三方面,其中培训内容分析依据《专业标准》,调研13份培训方案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三、培训模式:校企合作是主流,模式内涵缺提炼
《项目管理办法》提出要“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模式”。只有3个国培基地在培训方案中明确提出培训模式,如某财经类学校采用“课室―校园内企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某师范类学校探索“分段培训,工学交替”的培训模式;某工科类学校提出“理论互动教学、实训项目驱动、实践‘师傅+学习小组’”的培训模式。其他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块都体现出校企合作的特点,但未能提炼基地培训模式特点。
目前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学术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改革培训模式。同济大学培训基地创造以“理实一体、双师导向、三元协同”的培训模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探索出“上岗+学习+上岗”、“走出去、请进来”等内容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提炼基地培训模式是提高师资培训质量和促进基地内涵建设的必要条件。
四、培训内容: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职业背景知识;“专业能力”要求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能力。表1统计数据显示,三类培训基地课程设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比例偏低。
依据《专业标准》的3个基本内容的15个领域,统计国培方案的具体课程设计。
(一)“专业理论与师德”内容:“职业理解和个人修养”课程有余,缺少“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与行为”课程
“专业理论与师德”维度对教师提出四方面要求,如何看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以及对待自己。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表2统计数据说明,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较多关注“职业理解和认识”和“个人修养与行为”。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和“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的课程设计较少,特别是“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相关课程比例仅有1.03%。
“职业理解与认识”维度要求教师贯彻和遵守教育政策法规,理解职业教育工作意义和根本任务,认同中职教师的专业性以及注重团队合作交流4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都开设相关课程,如“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十二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性及职业化”等。
“个人修养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坚持身体力行,善于自我调节,乐观向上以及举止文明礼貌等5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有:“中国传统价值追求”“道德经与师德修养”“中职教师情绪及工作压力应对策略”等。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等3个细化条目。唯有师范类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如“问题学生的正确认识与教育策略”“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等。如某培训学校开设的“职业形象、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课程。
(二)“专业知识”内容:“职业背景和课程教学知识”课程丰富,缺乏“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是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石,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专业标准》从广义角度界定教师专业知识,体现了“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表3统计数据来看,培训学校的课程设计普遍关注“职业背景知识”和“课程教学知识”,而“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的课程比例较低。
“职业背景知识”维度要求教师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现状及人才需求,了解所教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职责,掌握所教专业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如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分析及无纸化考证演练”课程。大部分培训学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关背景课程,如“会计准则最新变化”“新税制改革”“财务会计”等。
“课程教学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所教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掌握学生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形成的特点,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统计数据显示,基地培训课程较多侧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理论学习、实训操作以及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会计电算化理论专题”“‘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演练(财务链和供应链)”“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训练”“行动导向教学法”等课程。
“教育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及教育方法;了解学生不同教育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集体活动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等四个细化条目。唯有了解教学对象,才能真正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课程,某工科类学校开设“教学中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
“通识知识”维度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和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如师范类学校开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欣赏”“重庆重点产业信息化发展动态”课程。财经类学校开设的 “计算网络技术”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三)“专业能力”内容:“教学实施和科学研究”课程充足,“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和沟通合作”课程匮乏
《专业标准》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具备专业理论、职业实践能力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实施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体现“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表4统计数据说明,国培课程设计较多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对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课程设计偏少。
“教学设计”维度要求教师能科学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师范类学校开设“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中职教学计划”等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及项目教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等课程。
“教学实施”维度要求教师能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学习兴趣,能运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有效实施教学;能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财经类学校开设“教学公开课比赛”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说课技巧与训练”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示范课教学”和“现代信息化手段在职业教育的应用”等课程。
针对学生实训实习组织松散,学生权益屡受侵害的现象,《专业标准》提出“实训实习组织”维度,明确教师须掌握组织校内外实习实训的方法,具有和实训实习单位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熟悉有关法律规章,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会计实训课教学法研讨”。
“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维度要求教师能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以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班主任工作经验谈”。
“教育教学评价”维度要求教师能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开展自我评价,及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探索”。
“沟通与合作”维度要求教师能平等和学生沟通交流,与同事合作交流,与家长沟通合作,与企业、社区合作互助等。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的“中职教师心性完善与高品质沟通”课程。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维度要求教师能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探索研究;能通过多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如财经类学校开设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和“专业教师能力建设问题探讨”等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职教教改探讨”和“中职教师科研若干问题”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研讨”等课程。
五、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创设平等交流、互动合作、共享成果的开放式学习形式。表5数据说明基地的培训方案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适应职教师资培训需求。20xx年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13份培训方案的培训形式局限于集中培训,几乎没有提及远程培训的内容及形式。
【高中生德育课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德育课教案03-26
小学德育课教案03-07
德育课的教案(精选10篇)04-28
中职德育课程工作计划02-02
小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精选12篇)09-22
文化传承与德育课题实施方案(精选13篇)03-11
德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通用17篇)09-09
德育课堂心得体会(通用10篇)08-29
德育课程体系实施方案范文(精选9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