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

时间:2024-02-24 11:35:4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熟读课文

  (一)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二)全体朗读,正音。

  (三)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畅。学生散读。

  (四)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误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师范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鼓励他们也像老师一样做到“零失误”。

  (五)请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读准确,读通畅。其他学生认真听,数数朗读失误。采用“破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第一位学生朗读中出现四个失误,第二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控制在四个以下,以此类推,直至零失误。)

  三、学生自读理解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教师巡视,给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布置作业

  (一)朗读课文,尽力做到“零失误”;

  (二)抄写课文一遍。

  第二课时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著名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不能)

  (三)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三、师生齐读课文。

  四、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五、结束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二)智育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

  (二)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三.练习巩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议论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感知课文

  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quán)亩:田间、田地傅说(yuè)曾(zēng)益:同“增”,增加胶鬲(gé)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

  (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C、多义词。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学生如果还有疑难,可以让他们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3、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分析课文第一段

  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这种论证方法叫做举例论证。)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即论证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生于忧患”)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三、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议论

  2、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

  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干。即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生于忧患”。

  4、背诵第二段(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

  四、分析课文第三段:

  1、一学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

  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即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死于安乐”。

  五、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当堂背诵课文

  七、完成练习

  练习

  1、解释划线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A、故天将降大任∕公问其故B、天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任重道远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行拂乱其所为∕或异二者之为

  (2)A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B、舜发于畎亩之中∕不悱不发

  C、发于声而后喻∕不言而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众议举宠为督B、征于色发于声∕从此替爷征

  C、曾益其所不能∕曾不弱孀妻弱子D、行拂乱其所为∕无丝竹之乱耳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的含义。

  2、能力目标: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3、情感目标:体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

  1、诵读评析2、小组竞赛3、讨论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生物上有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到热水中,这只青蛙会果断地跳出来,成功逃生;但把这只青蛙放在一个温水的杯子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杯中游来游去,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这个实验说明一个道理:叫?(学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非常的棒,其实这个道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人论述过,他就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他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

  二、目标展示:

  首先齐读教学目标,了解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

  1、孟子其人

  孟子:名柯,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后人将他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著作有《孟子》。

  2、《孟子》其书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课文,要求:

  (1)、快速背诵课文

  (2)、识记课下注释

  字音字形: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行拂fú

  法家拂士bì曾益其所不能zēng

  重点词语:

  曾:同“增”,增加拂:同“弼”,辅弼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苦:使……痛苦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空乏:使……受贫困

  乱:使……颠倒错乱所以:用这些办法

  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恒过:经常犯错误

  作:奋起,有所作为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4、自主复习

  (1)、先对照文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有疑难的作记号)。

  (2)、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组内讨论解疑。

  翻译原则: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2、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有的'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5、再读课文,要求:识记内容理解(4分钟)

  (1)论点

  (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论证思路

  ①文章的中心论点?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论证观点?

  明确:人才和国家

  ③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④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首先举出六位名人的事例,得出结论:凡担当大任的人都要经受磨炼;接着指出一般人也要经受磨炼,然后又从反面论述国家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得出本文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文章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受三个方面的磨炼,分别是:

  A,思想方面:苦其心志

  B,生活方面: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行为方面:行拂乱其所为

  ⑥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⑦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006年河南省实验区二)

  明确:(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⑧阅读第③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2009北京)

  明确: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6,对比阅读

  中考对比阅读考察角度:

  (1)表达方式

  (2)写作手法

  (3)思想感情或观点

  (4)人物形象

  (5)谈感受或启示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2009山东济宁)

  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明确: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三、教师寄语:

  四、作业布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 篇4

  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作文吧,积累文言词汇。

  3、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翻译;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思考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跑了所有的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悠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很多鹿病死。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二、读:朗诵课文,初步感知

  1、给生字注音。

  畎亩、傅说、曾益、拂士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抽查一名学生朗读。

  4、教师示范朗读。

  5、全体学生齐读。

  三、译:学习检测,理解大意

  1、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2、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拂乱(使……颠倒错乱)

  (2)名词作动词:过(犯错误、犯过失)

  (3)动词作状语:入(在国内)出(在国外)

  3、古今异义词: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4、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显露、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5、翻译课文。

  三、析:走进文本,理解文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课文第一段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文章的`第二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说理,论述了什么道理?

  ——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了忧患对于人才的重要意义,再从反面论述了安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道理。

  教师引导:忧患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激励人不断得到生存和发展,而贪图安逸享乐则会导致灭亡。而且“生”与“死”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只要善于调适自己的状态,就能很好的改变现状,发展自己。(板书主要内容)

  4、请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列举六个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然后从正面阐述了忧患对于人才的重要意义,再类推到国家,从反面论述安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道理,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归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补:调动积累,补充论据

  请调动你的生活积累,为课文补充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

  名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忧患激发天才。——霍勒斯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醉于酒色奢靡的生活,不理朝政,终被周武王讨伐致商国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一书的主要思想

  2、学习孟子的重要思想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2、把握朗读节奏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听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有没有哪位同学给我们讲诉一下(请同学讲述)

  二.巩固复习孟子相关知识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的主要思想:性本善、施仁政、行王道、民贵君轻。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孟子》当中的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乃至今天都有很高的.探索价值。

  三.讲授新课

  (一)完成学习目标一:朗读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听读课文,注意语气和停顿

  3、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大意

  (二)完成学习目标二:疏通文章,掌握重点字词

  要求:

  1、明确重点字词的含义

  2、语句翻译流畅,语义表达准确

  方法:

  1、先自我翻译

  2、小组交流

  3、教师指导

  (三)完成学习目标三:理解文章第一段

  1、了解文中的人物事迹

  2、学习并掌握重点字词

  3、翻译本段

  四.小结

  本节课一起了解了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内容。本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提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学习了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第一段。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 篇6

  学习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

  教学难点:

  1、学习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方法:预习、交流、指导相结合

  教学设想:

  学生自学一节课,交流探讨、反馈一节课。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照课后注释翻译课文,积累喜欢的佳句,谈谈自学后的感受和体会。

  二、预习过程

  1、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中精彩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积累划出的句子,完成练习的第2-3题。

  2、了解“孟子”及《孟子》,并进一步读课文。

  作者及作品摘抄在预习笔记本中,完成练习第1题。

  (1)诵读课文。声音要洪亮,读出节奏,读出气势。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坐着、下位读都可。

  3、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文。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注意特殊字词的用法和含义。(完成练习第4题)

  4、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本上。教师可强调以下问题:

  (1)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又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自由交流,解决疑难。

  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引题。(勾践卧薪尝胆引出课题)(课件出示)

  2、释题。(谁能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3、学生简介作者与作品。

  ★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孟子主张施行“”,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四书即《》《》《》《》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过关情况。

  (1)字音。(课件出示字词)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d、法家拂士()

  e、曾益()

  f、百里奚()

  (2)交流通假字掌握情况。(课件出示)

  注意下列字词的特殊用法:

  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解释为。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解释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解释为。

  (4)解释下列几个重点词的意思。

  苦()、劳()、

  饿()、拂乱()、

  动()、忍()、过()

  四、读文译句(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1、指名读课文。

  2、按节奏齐读课文。(节奏见课件)

  3、边读边译课文。(注意练习4的解答)

  五、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进行推论的?所列举的六位圣贤有何共同点?

  3、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六、引申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写在积累本上。

  3、作者的观点是逆境出人才,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在现今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我们如何成才?请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六位圣贤事例(举例论证)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道理论证)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正反论证)

  个人(正)(反)国家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精选10篇)06-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02-2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12-11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作文07-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11-0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09-1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08-1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精]10-1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热】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