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

时间:2024-01-30 07:21:0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

  【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城市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掌握不同地区城市化的时空差异及其原因。

  2、综合思维: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动力机制、时空差异之间的内在关系。

  3、地理实践力:通过乡土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应用该思路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4、人地协调观:通过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分析,了解不同阶段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综合思维: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动力机制、时空差异之间的内在关系。

  2、地理实践力:通过典型例题的解决,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应用该思路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教法方法】

  案例教学法、构建思维导图、典型例题剖析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图1

  这是一张反映哪里的图片?大田县城景观图。大田之美,美在岩城!可谓:“山中有城,城中有山!”

  我们再看一张图片,这又是一张反映哪里的图片?

  图2

  这两张照片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反映着岩城儿女用他们用他们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双手,创造着大田一个又一个古老的誓言和美丽的神话,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大田翻天覆地的城市传奇。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城市化,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字就是“化”,“化”就是“变化”。因此,我们复习这一节时,就要思考:城市是怎么变化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这种变化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也是我对高考大纲要求的一种解读: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以大田城市化为例,复习城市化的内容。我们先来看一看大田是如何进行城市化的?

  材料一:图1和右图2分别是1977年和2019年大田县城局部景观图

  材料二:截止1997年末,华兴人口约1.3万。近年来,华兴主动接受城区辐射,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兴乡”战略,大力发展城郊经济,乡镇企业也从无到有,工业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初步形成了水电、造纸、机械制造、矿业采选四大主导产业,产业集群效应逐年增强。截至2016年末,华兴总人口21049人,其中常住人口16081人,非农业人口10790人,外来人口6523人,从事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1.3%。2017年9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华兴乡,设立华兴镇。自2017年以来,大田撤乡设镇共有4个。

  (1)据材料指出大田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撤乡设镇;……

  (2)说出华兴能够撤乡设镇的理由。

  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总数增加;非农业人口数量激增;……

  一、城市化的概念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建构思维导图】

  【教师】通过案例的分析,大田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人口涌向城镇,使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总人口比重增加;还乡改镇,有些地方还通过县改市的途径进行城市化。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总人口比重增加又是判断城市化的标志。这个思维导图也是我们解题的思路,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典型例题1】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读图,回答问题。

  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上图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的扩展 B.河流的改道 C.人口的迁移 D.文化的融合

  【典型例题2】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D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教师】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越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镇,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典型例题3】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题。

  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C)

  A. 城市自然环境好 B.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 城乡收入差距大 D.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教师】农村人去哪里呢?为什么这些人要离开农村?城市有什么吸引力的地方?这也就是城市化的动力。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教师】城乡之间经济水平差距是大批人口涌向城镇根本原因。大批人口涌向城镇,也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那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材料三:《大田县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指出:严格按照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发挥县城的核心引领功能,稳步推进县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实施“南进、东拓、北扩、西延”战略,将县城向北扩至后华一带,向西扩至上京互通口及海西机械铸锻集中区,向南扩至屏山、吴山、谢洋、武陵部分区域,形成以现城区为中心,东、西两个工业集中区,南部生态旅游区,若干个宜居组团组成的“一中心、二园区、三景区、多宜居区”的新城区构架,规划面积达 80平方公里左右,形成以山水生态为主,产业体系完善,城市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城关。

  (3)据材料推测未来几年大田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郊区城市化

  【教师】世界其它地方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是不是和大田一样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表格。

  三、城市化进程

  根据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表格:

  【教师】曲线图的判读方法:一看关键点——起止点、转折点(分阶段)、最值点;二看斜率。

  【概念辨别】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我有一个疑问,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一定低于发达国家么?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典型例题4】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下题。

  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典型例题5】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B)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典型例题6】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2.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B)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

  【解法指导】

  【课堂总结——构建思维导图】

  居民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原来的小家式的居住环境被打破,人与人的关系冷漠化!

  一、课标、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强调对外开放---国际国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地理条件(良好的区位优势,全国最大的侨乡),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问题与对策(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

  二、学生分析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主要掌握了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和区域差异对比分析方法;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学生主要掌握了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第三章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评价区域自然资源的方法。这三章内容可以说是并列的关系,而第四章与前三章是递进关系,前三章的内容是为第四章的内容作铺垫,讲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讲区域生态建设和区域的能源开发,目的是为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学生掌握的各分析方法,也在第四章中可以综合利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思想束缚,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的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5、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和发展规律。

  过程与方法: 利用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来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经济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反馈学生知识、能力、价值观发展情况和效果,培养学生对所学所得的运用能力,并为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营造有利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鼓励学生主动获取资料的做法,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训练。

  2、注重学生形象思维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得以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2、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和发展规律。

  五、教学方式

  读图分析,资料分析,学生讨论、评价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相关文章:

用工业化城市化理念引领跨越发展 -工作报告范文04-26

高二地理城市化教案03-16

《区域》大班教案04-01

区域活动教案03-02

大班教案《区域》01-19

区域活动计划教案08-25

中班区域活动教案03-05

小班区域活动教案01-10

区域活动中班教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