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必备(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姑娘》。文中记录了陈招娣在排球训练中,几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训练的故事,歌颂了她顽强拼搏的体育。
学情分析:有的学生对陈招娣并不了解,课前需布置学生查一下有关她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4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能力目标: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时的倔强性格。
重、难点:朗读课文,从课文对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细节描写中,体会女排姑娘的'永不服输的顽强拼搏。
教法:自读感悟
教具:有陈招娣的图片、课件
流程:
组织教学:
一、导入新课,用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多媒体出示)
同学们女排在世界上的赛事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他们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吗?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女排其中的一名成员——陈招娣的故事,她是如何苦练的。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谈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三、研读重点,感受陈招娣的训练吃苦耐劳的顽强拼搏的品质。
(1)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女排训练辛苦的的句子,围绕课文后的第一个思考题来进行。
(2)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己最受感动的场面,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先自己体会,再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课文最后九个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
a.先让学生试着自己怎么读,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
b.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
c.教师范读。
四、整体回顾,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在笔记本上简要地写一写自己了解的陈招娣。
五、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要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
2.读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招娣迈动了脚步了。不过,她()往前走,()来个向后转,步子()猛,动作()冲。
3.小练笔:学习作者写典型事迹细节的写法。描写生活中的某个场面。
六、实践活动。
1.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场景,演一演。
2.课外阅读女排在赛场上拼搏的其它故事。
七.作业:抄写佳句。在练习册中自选两道题。
板书:
人物事件过程
主动请求加练
苦练陈招娣一次加练首次累倒罢练
再次累倒罢练
理智回归完成训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三、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
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这三个讨论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应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上述答案仅供参考)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语文教案 篇3
二 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学方法
导学法。质疑探究法、体验法。
教学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
2.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方法
导学法。质疑探究法、体验法。
教学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1)“我”发现了什么?
(2)是怎么发现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在送行亲人朋友时,在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时,你们有什么发现和感触?谁来说说你们发现和感触?
(让学生说说他们在送行亲人朋友和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时的发现和感触,老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感触)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漫画家、作家马克斯·比尔博姆用漫画眼光看送行的这篇幽默散文《十三送行》。看看漫画家比尔博姆对送别有什么发现和感触。
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板书)
名:马克斯·比尔博姆
地:英国
作者时:十九世纪
评:漫画家、作家
作:《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
三、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情况:
1、学习生字
①不ān谙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
②凄chuàng怆:凄凉,悲伤。
③xiè邂hu逅: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
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2、古人说"疑为学之始"。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四、挑生分段朗读课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
五、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①散文的题目《送行》,围绕题目,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别的对象分别是谁?
(我们送行起身前往美国的朋友,勒罗送行来英国旅行不相认识的美国小姐)
②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板书)
局促不安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说多余的话
(真情)强作欢颜
感人的`表情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给予最好的忠告
(受雇)热切地说
③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
④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⑤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问,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参考观点举例:
1、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首先,从课文中描写他送行时行动的语句"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当列车就要开时"双手仍紧抓那个年轻的美国人""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可以看出这他真实感情的流露,因为言为心声,外在行为是感情的自然表露。其次,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我们也强以这么认为,人是最富有同情心。从散文提供的情节中,我们知道,美国小姐是一个人到英国旅行的,在英国没有亲人、朋友,勒罗看到美国小姐形只孤单,在英国不相认识任何人,想到她在漫漫的旅途中,将孤独寂寞,于是唤起他的同情心。不过,勒罗的眼泪,不是惜别的泪水,而是同情产泪水。
2、勒罗的眼泪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理由是:①勒罗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处"的送行员,他给美国小姐送行并不是出于友情、亲情,而是为了赚取送行费,一个为了赚钱目的人送行,当然没有真实情感流露了;②勒罗是半小时前才见面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陌生人,勒罗怎么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真实送别的情感,流下惜别的泪水呢?(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你认为他流的是什么泪水?)职业性的泪水。
3、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课文中勒罗说他是在演戏,并且说"没有感情演不成戏"。演员也常常说这么一名话"进入角色,出不来"在送行过程中,勒罗已经把自己当成美国小姐的父亲或她的亲朋好友来表演,由于"他是优秀演员",他进入美国小姐父亲的角色,他想到女儿即将离自己,非常担忧女儿在外的日子,于是反复叮咛,提出旅途中的最好的忠告,并且恋恋不舍,于是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惜别的泪水。当然,这不是现实中勒罗的惜别之泪,而是表演"月台父女送别"这一出戏中的父亲这个角色对戏中女儿的惜别之泪,可以把这种泪水叫做:戏中父亲的角色之泪。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老师说过"学文如堆沙"。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掌握积累所学课文中词句,为今后的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词语,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文中词语,并挑生读一读所划的词语。
2、全班学生齐读256页词语表中词语。
七、小结归纳,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暗等14个字;
2、积累本课优美词句,并会简单的运用。
3、在课文的语言中,感受想象的艺术魅力,发挥自己的想像。
4、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了解神话故事,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课激起导入
小朋友,每天我们抬起头会看到蓝蓝的天空,每天,我们踩着脚下的土地。我们会看到高山,会看到河流和湖泊,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的祖先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时科学技术不发达,还不能解释这些种种现象,所以就有了很多有趣的神话故事。你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一看,远古的.人们的眼中,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
2、生小组自学生字,看看谁的识字方法好。
3、交流识字。
4、汇报。
5、教师用卡片检查识字效果。强调“血”“宗”的读音。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6、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能读好吗?学生自己练习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尽量把课文读流利。
三、写字教学
1、“肢、肌、肤”:
观察这几个字的结构,学会把结构相似的、想近的,结合起来学习。
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写一写。
2、“丈”:
注意与大字区分,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丿”要在田字格中间位置其余几字都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注意提醒学生组词和字音。
3、练习写字,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新课学习
1、通过上节课的阅读,谁能大概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2、天和地倒底是怎样分开的呢?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小组读。找一找这一段里意思相反的词语。大家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3、读一读你找出来的词语。
4、天地分开了,世上的万物又是怎么来的?齐读课文3、4自然段。
5、说一说,盘古的身体是如何化作世界万物的?指名说,同桌说。
6、仔细读一读文章中写盘古变化时的句子。
7、注意多音字“倒”,自己查字典,学一学这个多音字。
8、文章最后为什么说盘古是人类的老祖宗?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3、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栋你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介绍的电脑带给人类的便利。在理解的基础上想像,自我设计电脑住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它给我们的学习、工作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捷。这节课,我们去参观一栋由电脑控制、指挥的住宅,它与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再读课文,思考:
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三、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看看电脑住宅有哪些奇妙的功能?边读边想,用笔在相应的段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
⑴ 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
⑵ 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
⑶ 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
⑷ 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
⑸ 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⑹ 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
4、小组合作研究,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电脑住宅的示意图,注明各部分的神奇之处。
5、是啊,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有了这一栋栋神奇的电脑住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人都能住进这具有奇妙功能的电脑住宅。
四、想象设计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佳住宅。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电脑住宅,不但领略到了它的神奇,还真真切切地感受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得舒适和便捷,让我们努力学习本领,在科技迅猛发展地21世纪,创造出自己的那份“神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设想:
1、《窗》是一篇自读课文,把它作为课外阅读来处理。
2、教给学生分析小说的方法,让其去实践。
3、需注意的是: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自读小说的能力;
2、领悟小说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领悟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小说
教学用具:题签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学习方法:模仿-实践 质疑-探讨
授课类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我们平常观察生活的媒介多有好多种,通过我们的眼睛,通过广播 电视、新闻报纸------当然,通过那一扇扇明亮的窗户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生活百 态。本节课就我们通过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名作<<窗>> 来观赏一下资本 主义 社会的风景。(1分钟)
板书课题:窗 (0.5分钟)
二、明确教学目标
关于这篇课文,本节课要求同学们掌握一个问题--通过泰格特的这扇窗, 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感悟到了什么?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159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窗>>(0.5分钟)
三、指导学习(约10分钟)
1、指名朗读。(5分钟)
2、提出问题:从这扇窗里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作答。(1分钟)
3、明确体裁
问: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你能确定文章的体裁吗?答:小说。1分钟)
4、指导分析小说的途径
问: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板书:三要素
问:三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答:人物形象。
师: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既然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显然小说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主人公的刻画来展现的。(1分钟)
问:通过刚才对文章内容的粗略了解,你能断定谁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吗?
答:另一个病人。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分析另一位病人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呢?
四、学生自学(15分钟)
1、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思考:(5分钟)
①者用什么方法刻画了另一位病人的形象?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②独立阅读思考,用铅笔圈画,可以在书的空白处标注。
2、检验效果(3分钟)
⑴、交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心理描写 ②故事情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
⑵、人物形象通过分析一个病态的畸形的扭曲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3、挖掘主题(1分钟)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主题呢?你有什么感悟?
4、分析小说中环境的作用。(3分钟)
⑴、开头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特定的环境。
⑵、病人讲述的公园景象的作用。
①、虚景。病人憧憬病房外的美好生活。
②、借以打发时间,同时安慰对方病友;更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五、总结经验(5分钟)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把握一篇小说的主题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通过这篇小小说,再结合我们以往学过的小小说谈谈小小说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作答。
⑴篇幅短小; ⑵以小见大; ⑶构思巧妙。
表现:①以病人作为主人公; ②结尾寓意深刻。
六、巩固练习(10分钟)
阅读短文<<共同的秘密>>,领悟思想内涵。
板书设计:
窗
泰格特
体裁:小小说
三要素:人物形象(中心) 披露了那些为
故事情节 反映社会生活 满足一己私利
具体环境 (主题) 而不顾别人死活的人
七、布置作业(1分钟)
以《日》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小说。
注意: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主题思想。让人物形象 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成熟丰满起来。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定位】
《致云雀》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的第四篇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别样的青春姿态。青春时总是满怀憧憬,对未来充满了想象。或追求幸福,或追求理想,亦或者是自由等等。但是,当追求理想、追求自由的的途中遭遇了阻碍,青年们会怎么选择呢。雪莱的这首《致云雀》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方向。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的重新勾结,以及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在雪莱创作这首诗时,黑暗与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圈地运动和经济危机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这首诗正是借助云雀翱翔天际的情景,体现了雪莱美好公正的社会理想,表现了雪莱对光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素养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情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核心意象“云雀”,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鉴赏“云雀“这一形象,感悟整首诗歌所要表达的精神理想。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法
2.点拨法:抓关键意象,分析其形象,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相信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这句话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这句诗给了处在寒冬的人一个美好的希望,尽管现在是寒气凌冽、寒风萧瑟的冬天,但冬天过去了,春天就会到来,到时大地复苏、春风和煦、春光明媚,充满了阳光与希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雪莱的另外一首诗歌--《致云雀》。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人物轶事】
在1822年,雪莱的《希腊》出版,并且移居到斯贝齐亚海湾的近勒里奇镇居住。在1822年6月,他开始创作长诗《生命的凯旋》。这首诗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他就去迎接好友利亨特。在同年7月8日,两人乘坐雪莱的“唐璜”的船只回雪莱的家。但是斯贝齐亚海突然刮起了大风,风暴刮翻了他们的船只。
最后两人都落入海中,直到几天后,人们在海边发现了已经浮肿的尸体,还是依靠他口袋中未完成的诗才辨认出这具尸体就是雪莱。
就这样,一代大师雪莱死在了一次意外事故。鉴于雪莱文学上对英国的影响和私生活上的糜乱,雪莱的死在英国人得知后,普天同庆。
虽然现在英国以雪莱这个诗人为荣,但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雪莱是极度被英国人排斥的,以至于他的死讯还能让英国人欢呼。
2.了解写作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3.了解云雀
云雀是一种鸟,形如麻雀儿稍大,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展翅飞行时鸣唱,接着做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栖息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沼及沼泽。因其在地面营巢又性喜高飞,常从它的“领地”升腾而直飞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因而云雀经常被诗人选做讴歌的对象。
三、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1.明确字音
酣畅淋漓(hān)雕琢(zhuó)蔚(wèi)蓝
犀利(xī)甘霖(lín)花蕾(lěi)
醇酒(chún)迸涌(bèngyǒng)倦怠(dài)真挚(zhì)
摈弃(bìn)憎恨(zēng)炽热(chì)
2.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3.诵读指导
《致云雀》全诗共21节,篇幅较长,但围绕一个核心意象“云雀”,整体中心明确,但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住情感线索,注意体会围绕一个核心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表达。在朗诵的时候,要把握住欢快的基调,停顿以二三顿、二二顿为主,因为节奏欢快,所以结尾多做轻盈、上扬、渐高这样的处理。
4.教师范读。
5.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四、文本研究
【思考1】读完雪莱的《致云雀》,请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它描绘了在黑夜中呼唤黎明的云雀形象,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报负,诗中模仿云雀高飞的节奏,云雀一边高蹿,一边歌唱,愈唱愈亮,愈飞愈高。诗人一面倾听着云雀的歌声,一边希望自己的歌声也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希望。《致云雀》中的“云”被描写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东西,它从江河湖海中吸取水分,然后降雨到大地,培育出美丽的花朵。
【思考2】试分析“云雀”这一形象
61548;第一部分:
第1节,对云雀及其歌声总的评价和赞美。
第2节,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姿态和边飞边唱的习性。
第3-4节,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或送走夕阳时的欢快明朗的`形象。
第5-7节,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比喻云雀的歌唱。
小结:塑造了云雀欢乐的形象。
61548;第二部分:
第8节,把云雀比作诗人。
第9-11节,把云雀鸣声比作高贵少女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
第12节,写云雀不只是单纯的明朗、清新、欢悦。
小结:塑造了云雀传播爱与光明的形象
61548;第三部分:
13-15节,探讨美的根源。
16-17节,探寻欢乐的真正来源。
18-20节,不能快乐的根由。
小结:塑造了云雀丰富明澈的形象
61548;第四部分:
第21节,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拥有云雀的欢欣。
小结:塑造了云雀和谐、炽热的理想形象
【总括】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拓展】诗意的飞翔——解读诗词中的飞鸟意象
61548;飞鸟象征着时代变迁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读:诗句描绘出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画面,给人一种世事沧桑的感受,通过诗句表现作者生活的曲折。在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事变迁的无常。
61548;飞鸟象征着孤单、悲壮凄凉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解读:通过孤鸿表现出作者的孤寂之情,并且表明作者不愿随波逐流。
61548;飞鸟象征着荒凉破败、离情别思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解读:描写了春殿以往的繁华,并利用鹧鸪鸟衬托如今春殿的破败,通过春殿繁华与破败进行对比,给人无限的荒凉之感。
61548;飞鸟象征着荒凉破败、离情别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读:在情景交融当中,我们可以通过诗人创设的画面联想自己送别朋友的情形,从而有感而发,体会出诗人创作时的情感,在诗句中充分利用“子规”表现了作者的离情别思。
61548;飞鸟象征着高远志向
八声甘州和魏鹤山韵
吴潜
任渠侬、造物自儿嬉。安能止吾归。有秋来竹径,春时花坞,夏里荷漪。何事东涂西抹,空遣鬓毛稀,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点检人间今古,部谁为赢局,底是输棋。谩区区成败,蚁阵与蜗围。便掀天卷地勋业,怕山中、拍手笑希夷。如何是,一尊相属,万事休知。
解读:通过作者的描述创设出鸿鹄高飞的情景,让读者通过想象感受鸿鹄高飞,从而使读者拥有另一番体验。
61548;飞鸟象征着喜悦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解读:诗句描写了早莺相互争巢的情形,给读者带来一种早春的美好,这也将诗人的喜悦之情表露无遗。
61548;飞鸟象征着幸福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解读:利用青鸟表明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通过青鸟引领诗人走向幸福,简短的诗句中读者仿佛可以看见青鸟带路,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美好期望。
61548;飞鸟象征着自由
清平乐令
佚名
帘卷曲阑独倚,江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落红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解读:通过沙鸥的自由自在与少女的伤怀进行对比,从而表现出少女希望可以像沙鸥一样飞翔,忧伤之感油然而生。
【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词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词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回的悲伤之情。
【思考3】鉴赏手法
问题:诗人是怎么样塑造“云雀”欢乐的理想形象的?
明确①“像一片烈火的轻云”,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云雀一跃而上,边飞边唱的飒爽英姿,也是诗人蔑视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②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运用比喻、通感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③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突出云雀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唤醒人们的灵魂。。
④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总结: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以及比喻、类比、对比、设问和通感等灵活的修辞,对云雀加以描绘,进而赞颂云雀,意蕴深刻。
五、技巧点拨—音美、形美、意美的有机结合
【任务指引】在《致云雀》中,诗人雪莱巧妙地运用了规范而又新意迸发的音韵手法,围绕作品主题灵活穿插了比喻等多种修辞形式,极富音乐性和画面感地烘托出了云雀那自由不羁的形象和欢快激昂的歌声。诗人借云雀抒情明志,向世人传递自由、喜悦与希望,从而使作品达到了音美、形美、意美的有机结合。
【详解】
61548;音韵与形式之美
《致云雀》一诗形式工整,每节均由四短一长的五个诗行构成。而且每节的前四个短诗行都由扬抑格三音步构成,而后面的一个长诗行则是由抑扬格六音步构成。这种创新性的音韵形式是诗人在刻意模仿云雀那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以期在诗的节奏和感官效果上达到一种融合和对应。纵观全诗,每节诗行都采用了AABB的尾韵韵式构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回旋往复的音乐感。
61548;修辞性语言的烘托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巧妙地运用修辞是增强诗歌语言形象性和艺术性、“丰富诗歌意义、增强诗歌艺术张力的重要手段”。辜正坤先生曾说诗是用比喻写成的,《致云雀》便是如此。诗中比喻覆盖全篇,准确地描述出云雀那欢快的歌声和不凡的精神,把云雀这个被众多诗人反复赞叹过了的形象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推出,使人眼前一亮。
开篇第一节即通过暗喻,突破了世人对云雀的一贯认知,将云雀比作精灵,体现出其将云雀的精神置于形体之上的隐含之意,突出了本诗的精神意义。
61548;诗意的升华
开篇第一句中,诗人便把云雀称作精灵,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雪莱曾说:“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完善的瞬间的记录。”云雀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自由的象征、快乐的化身、力量的源泉,而读者也为其所感染,燃起对自由的向往。通观全诗,雪莱运用多种音韵和修辞手法赞美云雀那昂扬向上、不畏艰辛、冲破束缚、自由翱翔的形象,并同时向读者展示了美的色彩、美的声音和美的芬芳等一系列美的事物。雪莱将云雀比作“承担着历史使命的诗人”,此时作品的意境得以拓展和深化,云雀成了诗人的化身和代言人,云雀的歌就是自由的歌,成为了诗人理想的自我形象以及理想的形象载体。
六、明晰主旨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对光明的追求。
七、拓展阅读
西风颂(节录)
剽悍的西风啊,你是暮秋的呼吸,
因你无形的存在,枯叶四处逃窜,
如同魔鬼见到了巫师,纷纷躲避:
那些枯叶,有黑有白,有红有黄,
像遭受了瘟疫的群体,哦,你呀,
西风,你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
飞落到黑暗的冬床,冰冷地躺下,
像一具具尸体深葬于坟墓,直到
你那蔚蓝色的阳春姐妹凯旋归家,
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
催促蓓蕾,有如驱使吃草的群羊,
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
剽悍的精灵,你的身影遍及四方,
哦,听吧,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
【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这句诗,说说西风在毁坏着什么,又在保藏着什么。
明确毁坏着:使枯叶四处逃窜,纷纷躲避。保藏着: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给人类带来生机和希望。
八、雪莱名句积累
1、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2、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3、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4、希望会使你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
5、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6、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7、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8、吻是灵魂与灵魂相遇在爱人的嘴唇上。嘴唇是一对爱人两个灵魂交会的地方。
九、作业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物象做中心,写一篇200字的小短文。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 会认“宋”等七个生字,会写“丹”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 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1. 课件或课文插图:旗子飘、小树弯、雨丝斜、风车转等。
2. 生字卡片。
3. 三个小朋友头像(剪画)、纸风车、板书贴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 听说咱们班小朋友最爱猜谜语了,是吧?(是)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大家猜猜看,它是什么?(出示课件谜语)
无形无色无味道,看不见,摸不着。
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弯腰。
风轮见它转动,红旗见它舞蹈。
(生:风。板书:风)
2. 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吗?(不能)可有三位小朋友却画出来了,(生:能!师:啊!真自信!)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故事。
3.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在“风”前板书“画”。齐读课题《画风》。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请大家轻轻翻开课文66页,自读课文,看看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注意:读准字音,找出声字多读几遍,遇到困难请教别人。
2. 课文讲的是哪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故事?(生答)这三位小朋友的名字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现在我们用生字卡片拼出他们的名字,为他们每人制作个名片好吗?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片,组织小伙伴合作为三位小朋友制作名片,看哪组小朋友动作最快。请制作好的同学多读几遍他们的名字。
3.(在黑板上贴出三个小朋友的图片)请一位小朋友上台粘贴(提示:请拼好的小朋友把卡片放桌边,坐端正)再叫贴好的同学读他们的名字,大家跟着读。
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4. (指导读好他们的名字)想跟他们交朋友吗?(师下讲台)想跟他们打招呼,问声好吗?(如宋丹、陈涛、赵小艺,我叫×××,想和你们做朋友……)(指名读)
5. 又认识了三位新朋友,真开心! (出示做的风车)孩子们请看——多么漂亮的风车啊!想它们转起来吗? (想)小风车呀,转呀转,一转转到你手上! (指名开火车)还想再来一次吗? (想)这回老师要加快速度了,准备:小风车呀,转呀转,一转转到你手上! (继续开火车)再转风车,全班抢读生字。
6.(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丹”字)指导书写“丹”。
① 大家请看“丹”字的字形,你有什么发现? (指导说)
② 请注意看老师在田字格中写:“丹”“冂”写得窄,“ヽ”在竖中线上,“一”略向上提,占横中线上。
③学生练习书写两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刚才小朋友把生字学得真棒,现在我们把字宝宝送回课文中,看谁读得最准确。谁想站起来给大家读课文? (师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丈),请大家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生读毕)师问:你想对他们的朗读说些什么? (指名评价朗读,重点评是否读得流利)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
3. (课件出示三幅画)这就是宋涛、陈丹、赵小艺画的画,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一幅画是谁画的?用笔画出描写他们画风的段落,画完后和同桌交流以下。 (师下座位指导)
4. 有答案了吗?(师每展示一幅画,就请学生读出相对应的段落,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出写风的句子和孩子们说的话)
① (课件出示赵小艺的画)请告诉老师这幅画是谁画的? (生齐答)谁来读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你感受到风了吗? (指名说)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风?
师提示:高高的旗杆上,旗子在——(空中飘着);小男孩手中的风车在——(呼呼地转),那——(就是风)。谁还想读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风? (指名读)你真棒!把风读得美滋滋的,谁还能把风读得更美?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样? (高兴、自豪、得意)用我们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提示表情和声音都要有高兴、自豪、得意)。 (全班齐读)
② (课件出示陈丹的画)谁来告诉大家这幅画又是谁画的? (指名说)请你来读读陈丹画风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风。(指名读)你在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提示:风娃娃在抚摸小树,小树——“笑弯了腰”)谁再来读,感受到风? (请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陈丹画风的句子)
③ (课件出示宋涛的画)这最后一幅画又是谁画的?(学生答)请大家把宋涛画风的句子读一读。你从哪儿感受到了风? (指名说)男女同学赛读宋涛画风的句子,看谁把风读得最美。
5. 小朋友想不想看看他们是怎样画风的? (想)师播放画风课件,旁白:
① 赵小艺画了一根旗杆,鲜艳的红旗随风飘舞,多美啊!赵小艺还画了拿风车的小男孩,看,手里的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 陈丹画了几棵小树,在向我们点头微笑呢!
③ 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④ 三个小朋友正读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6. 看了三位小朋友的画,你想说些什么? (生谈感受)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赛读感悟,体会角色
1. 激发朗读兴趣,制造竞赛气氛。
⑴宋涛、陈丹、陈小艺真棒啊!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那么美!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我们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我们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它能用不同的方式画出风……)
⑵你想成为我们班今天朗读最棒的孩子吗?你认为怎样读课文能把他们读得更棒? (指名说;试读读看。)
(师抓住契机提示引导:准确流利的读——有感情的读——带上表情读——加上动作读)①你读得声音响亮,发音准确,读出了高兴自豪的语气;②你刚才那样读一下子把风的美读出来了;③你读时带上丰富的表情微笑着……;④哟,他还加上了动作呢……大家愿意不愿意也像他那样,带上动作读读课文?)
⑶先小组练一练,再准备自由组合,加上动作分脚色表演读,参加“我最棒”朗读竞赛。
点拨:你想成为这三位最棒的小朋友中的.哪一位?你想成为最棒的赵小艺,就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你想成为最棒陈丹,你就读陈丹画风的句子;你想成为最棒宋涛,你就读他画风的句子。老师给两分钟时间大家作准备,开始练读吧! (师下座位指导)
2. 分脚色赛读。
⑴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好,让我们在分角色表演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我最棒”朗读竞赛现在开始一一
① 哪一组想第一个读? (指名)你们读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请大家做评委,认真倾听。
② 哪一组想挑战他们? (指名)你们打算以什么方式来战胜他们? (师强调:把风读美,配上合适的动作读,带着丰富的表情朗读,读得比他们更高兴,读得更得意,更自豪……)再激励学生继续挑战朗读。
③ 请大家评一评,哪一组最棒? (请生当评委,评选出最佳朗读选手,师给他们戴上头饰)
⑵让我们用掌声欢迎这三位最佳朗读选手上台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提示:只读小朋友说的话)我再请小朋友起立当导演,读旁白语。老师是总导演,请大家注意表情和动作。
五、想像拓展,交流画风
1. 宋涛、陈丹、赵小艺为什么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那么好? (指名说)对呀,他们真了不起啊!
小结:红旗在飘动、小树弯了腰、风车在转动、雨丝斜斜,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画风呢?
请你用“起风了, 。”这样的句式来说风。
如:起风了,湖面漾起一圈圈波纹。
(指名说)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如:起风了,柳枝 。
起风了,小姑娘的长发 。
起风了,风筝 。
起风了,小草 。
起风了,衣服 。
2. 小朋友对风中的景物观察得真仔细,描述得真美。老师这儿有几幅关于风的图画,想欣赏吗? (播放课件)师旁白:起风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田野里,风车欢快地转着,禾苗笑弯了腰;寒风中,雪花飞舞,飘落大地;风娃娃又生气了。
3. 实践活动——小画展:动手画一画风,能用你的画笔把风画出来吗?请大家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画纸,开始画风。比比谁想得妙,画得好。 (播放音乐)
(酌情提示: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举帆前进、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
4. 全班交流画风。 (评价:你想得真妙,画得真美……)
5. 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孩子们,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风中的景物,就能感受到风。课后请小朋友收集关于风的资料(如:大自然有什么样的风?风对人类有哪些帮助?又造成哪些破坏?)再写一写你是怎样画风的。
【板书设计】
小诗(略)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汇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及词语卡片制作上课用的课件。
课前指导学生把文具摆放整齐,做好上课的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复习课文小朋友们,上一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了《玩具柜前的孩子》一课,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一节课我们
2、就继续来读
3、读这篇文章,现在谁想来有感受情地读一读呢?
4、指名读,其他同学听评。1、回忆,指名说一说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评价。
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
二巩固字词
1、出示生词卡片,开火车复习认读。
2、出示生词卡片,全班赛读。
学生以开火车形式进行记忆字词,同时进行比赛。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记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让生字词在学生的眼前多次再现,寓教于乐,培养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
三指导写字
1、指名读,说偏旁,组词。
2、自由“读贴”,说说你的发现(怎么记,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等)
3、让学生范写其中两个字(是学生感觉到比较难写的字)
4、指名演板,大家来评一评。
1、在老师的要求下,规范的写生字。
要加强学生之间写字互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四巩固练习
1、引导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
2、引导学生同桌间互相提写生字,评价哪个字写得好。
3、指导完成“我会读”练习。
4、课堂作业
1、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盯着柜台( )地看小汽车( )找出小汽车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我觉得玩具柜台前的那个孩子是个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我觉得售货员阿姨是个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经典】语文教案11-03
(经典)语文教案07-30
语文教案[精选]08-24
语文教案07-21
(精选)语文教案10-02
(精选)语文教案09-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2-05
语文小学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