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6 09:41:51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精华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科学教案(精华10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的花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植物的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类。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3.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放大镜的使用 镊子的使用

  二、实验器材

  植物的花朵、放大镜、镊子、解剖盘

  案例背景分析:

  本课的活动准备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观察、采集活动。学生课前到花园中去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感受花的种类的纷繁多样。同时,搜集凋谢的各种花朵到课堂研究。二是准备课堂探究器材。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准备观察工具:镊子、放大镜、刀片等。为了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以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准备了一些有关花的图文,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谈话导入新课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你知道关于花的哪些知识?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植物的花。(板书课题:植物的花。)

  (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提问:同学们,请看,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什么呀?

  (有很多花)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解有关花的一些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关于花的知识呢?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这些花的构造一样吗?

  生猜想。

  2.初步研究花的主要组成部分:

  (1)今天我们首先来研究花的组成部分。

  出示:活动一: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a、解剖要求:解剖时要按由外到里的顺序撕下各部分,解剖操作中要细心,不要损伤了被解剖部分,要把撕下的各部分分行、分类摆好、摆齐。并且填好表格。

  b、镊子的使用方法:用大姆指和食指控制镊子的松紧,要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而不是上部。 注意安全,不要被镊子夹着手。

  c、花萼——由许多萼片组成,花开放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

  花冠——花开放以后靠美丽的颜色招引昆虫传粉,许多片花瓣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 花被。

  雄蕊——由花药(里面有花粉)和花丝(支持着花药)组成。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小组动手解剖。(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解剖活动中,适时进行指导。)

  汇报成果。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

  (3)出示:活动二 根据花的构造给花分类。

  师:自然界中花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给这些花来分类,你们认为怎么分好。<小组讨论>

  师:老师这里有一种最科学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出示)

  一株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叫做完全花。 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辨一下,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出示)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下。

  师补充说明:在不完全花中,只有雄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

  很高兴同学们掌握了花的构造,并能轻松就分辨出不同种类的花。

  4.进一步研究有关于花的知识: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花的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完成研究报告。(学生填写完成研究报告)

  (三)、拓展活动

  看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

  学生讨论汇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

  四、总结:

  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好吗?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恐龙的名称以及生活习性。

  2、知道恐龙曾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它的灭绝至今是科学上的一个谜。

  3、激发幼儿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1、能插接的恐龙蛋图片;幼儿自带恐龙蛋玩具。

  2、《恐龙世界》录象;大记录纸一张。

  3、在家和父母一起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尝试提出问题。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神秘的恐龙蛋

  ——教师出示一个很大的可以打开的蛋宝宝图片:看看谁来了?小朋友猜猜它是什么蛋?(幼儿自由猜测)

  ——教师:咔嚓,蛋宝宝裂开来了,瞧,谁出来了?(恐龙出来了)

  ——教师:原来这是一个神秘的恐龙蛋,小恐龙就是从这个恐龙蛋里钻出来的。

  2、交流:我所知道的恐龙。

  ——这段时间我们已经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很多恐龙的资料,现在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知道有哪些恐龙?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本领?

  ——幼儿交流讲述。

  3、设疑:我还想知道什么。

  ——教师:小朋友真能干,已经知道了这么多恐龙的知识。那除了这些我们已经知道的,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恐龙的知识呢?你可以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答。

  ——鼓励幼儿大胆提问,教师对幼儿的提问用文字的形式及时地记录在大记录纸上。

  4、观看《恐龙世界》录象,解答幼儿疑问。

  ——小朋友提了这么多恐龙的问题,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象,找一找有没有我们要的答案。

  ——幼儿观看录象后,教师针对记录纸上的问题让幼儿自己解答。

  5、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可是,这样的庞然大物在地球上称霸了一亿七千万年以后却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消失的呢?请你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

  ——幼儿自由讨论、猜测并交流。

  ——教师小结:就象你们的`猜测一样,我们的科学家也作了各种猜测,但却都没有根据,所以恐龙的灭绝,至今为止,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小朋友,你们觉得恐龙神秘吗?希望我们小朋友努力学习,不断地去探索、研究恐龙,早日找到答案。

  6、结束活动:玩恐龙蛋。

  ——幼儿自由玩恐龙蛋玩具自然结束。

  活动建议和延伸

  1、有条件的幼儿园可组织幼儿参观恐龙园。

  2、可组织幼儿继续收集恐龙的图书、图片、录象资料,了解恐龙之最,举行“恐龙知识大比拼”的比赛。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科学幻想画的构思方法,《科学幻想画创作》教案。

  2、培养学生的科学幻想能力和创作意识。

  3、了解科学幻想画的意义。

  建议教学方法:

  科幻画作品欣赏、分析创新方法、对比示范、网络辅助查询

  教学内容:

  一、理论基础:

  科幻画:全称科学幻想画,是指少年儿童通过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畅想和展望,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未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情景的绘画作品。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选定了主题,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的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遐想而产生出来的绘画作品这就是"科学幻想绘画"。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挑战竞争激烈社会的'基本素养,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科技日新月异、人才层出不穷、社会充满挑战的今天,培养勇于改变自己、改造社会,勇于破旧立新、标新立异,勇于探究、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是人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科幻画的创作正是培养这种创新精神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20xx年少儿科幻画正式成为每年一届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

  科学幻想画

  二、图表分析:

  绘画性--可运用各种绘画形式

  幻想性---不要把科学和神话相混淆

  科学性--不要有科学性的错误

  三、科学幻想领域

  孩子们的科学幻想可以涉及从天到地,从陆地到海洋,从人类日常生活、环境变迁、城市建设到动植物演变与发展等。具体的说可以围绕宇宙航行、月球生活、太空世界、星际旅行、海底世界、未来居住、地球环保、生态平衡、新型能源、未来交通、人工气候、生物工程、太阳能利用、废品利用、人类生存、信息传递、未来工具、未来食品等诸多方面,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推理、猜测、论证,想象出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形象,进行巧妙的构思,并运用艺术手段,把自己的创意表现出来,教案《《科学幻想画创作》教案》。

  四、引导创新举例:

  1、创新问题:

  A、给同学们一根铁丝,我们能用一些怎样简单的方法把它改造成怎样一件可用的物品?

  B、从身边着手,如何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如黑板、书桌、铅笔盒等)

  2、创新问题答案提示:

  A、铁丝一根

  改造后1弯

  2磨

  3穿

  B、改善生活的科幻作品范例

  C、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科幻画手稿:

  五、错误构思举例:

  《嫦娥奔月》是人类民间流传的一个神话故事,

  不能算做是科幻画。但可以将其改造成人类探索月球的一个愿望,通过一些科学发明,创造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在月球上生活。这样的思路就是科幻画的正确思路了。

  六、优秀的科幻画作品欣赏:

  利用太阳能的

  创意昆虫

  开发地下资源的

  吸收有害气体的

  开发宇宙空间的

  多功能环保车

  七、优秀的科幻画作品的构图和绘制方法:

  注意构图要美观,各功能部件要表达清楚,注重其科学性,注意细节的描绘,可用各种绘画方法(水粉、水彩、油画棒、铅笔、水墨等)完成。

  教学评价:

  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法进行。评价时首先肯定画中的优点和创意的闪光点,然后再阐明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大胆想象。

  教学成果展示:

  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成果展示,利用集体的力量组织和筹划"科学幻想画"展览。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美术学科的兴趣。

  学生作品赏析: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乐意探索蛋壳里的秘密,认识几种从蛋壳里孵出来的动物。

  2、喜欢阅读科学小书,并愿意和老师和同伴一起讲述:我是×××。

  3、对探索、观察感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小书《蛋里有什么》人手一册。

  2、磁性图片:椭圆形的蛋剪成齿状上下两片,小鸭子、小鳄鱼、小乌龟、大恐龙。 乒乓球一只,鸡蛋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磁性蛋壳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这是什么?蛋里有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地猜测表达自己的看法。操作磁性图片,引导幼儿猜测认识蛋里的秘密。

  2、教师(在蛋壳里面放上小鸭子):蛋里有什么呢?让我来敲敲蛋壳问一问:笃笃笃,谁在里面?教师(拿走上面的半个蛋壳,露出里面的小鸭子形象):出来了,出来了,我是小鸭子!

  3、教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蛋里还有什么呢?教师在幼儿闭眼睛的同时,取下小鸭子,将小鳄鱼放在蛋里面,再将蛋壳合起来。

  4、请小朋友睁开眼睛,猜测提问:蛋里有什么呢?具体的指导方法同前,鼓励幼儿和教师一起做敲一敲的动作,并和老师一起猜测蛋里有什么,认一认从蛋壳里出来的动物,说出他们的名字。

  (二)引导幼儿阅读小书一《蛋里有什么》

  1、教师:这是一本有趣的小书,书的名字叫《蛋里有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鼓励幼儿参与提问:“笃笃笃,谁在里面?”并讲述“出来了,出来了,我……”

  2、当讲述到乒乓球时,教师可出示乒乓球,让幼儿观察认识,进行简单的解释。

  3、教师:蛋里面除了有小鸭子、大鳄鱼、小乌龟、大恐龙,还有什么动物呢?

  (三)游戏活动《小鸡蛋》。

  1、教师出示鸡蛋:这是什么?鸡蛋里会出来什么呢?教师引导幼儿扮演鸡蛋,启发幼儿用双臂抱住腿,缩成一团,作为鸡蛋。听到教师说:“笃笃笃,谁在里面?”小朋友便张开双臂说:“出来了,出来了,我是小鸡呀!”

  2、教师:小鸡跟妈妈一起到外面捉虫子好吗?教师带领幼儿做小鸡走出教室。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从现象入手,指导学生进行模拟观察和实际观察,并能够进行有计划的、较长期的观察活动和记录,从而发现自然界的一些规律。本节课教师要充分提醒学生认识观察月相变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适时地帮助学生调整,从而提高科学观察的效率。本课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课堂教学。主要通过画月亮、排月亮、观察月相盒里月相的变化,对月相由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课外观察。通过连续观察一个月(或两个月)里的月相的变化,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通过交流日记,让学生体验观察过程,这个过程比他们得到月相变化的知识更为重要。

  教学目标 :

  1、能够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连续长期的观察月相,养成实事求是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月相盒的材料,记录纸、月相日记表等。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月相变化情况,要求记录下每天观察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月亮的变化等,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2、学生思考后汇报:月亮。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板书)

  二、研究月亮的各种各样形状

  1、动手画月亮。

  师:大家说说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画出月亮的样子。

  (条件允许的学校,老师可以给每组准备10张24开的白纸,发给学生画月相的纸尽量做到大小相同,最好能在纸上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这样可以方便比较、排序和发现规律。)

  学生画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2、组织交流。(教师可相机介绍不同的月相所出现的不同时间。)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这是月半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弯弯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这是月初或月底时看到的月亮)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这是初八左右或二十二左右的时候看到的月亮)

  3、研究月相。

  师:我们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大家画出这么多不同形状的月亮,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

  提醒学生:尽可能按时间排。

  师生交流,得出正确的月相排列方法。

  (可能会出现右蛾眉月在前还是左蛾眉月在前的争论,这个留在后面通过实际观察,给月亮做日记来解决)

  4、制作月相盒。

  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在一个圆形的盒子上开8个圆形的观察孔,盒盖的内部悬挂一只乒乓球,在盒上斜插入一支电筒,就可以从每个观察孔观察到模拟的月相的变化,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形状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画月亮、排月亮两个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学生成为科学课堂研究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制作月相盒,使学生由感性的认识向理性的分析过渡,教给学生用模拟实验来发现科学道理,便于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三、作业:连续观察月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画月亮、排月亮来认识月相的,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更准确地认识月相呢?

  生:实际看月亮。

  师:看月亮需要很长时间的.,能不能坚持到底?怎样记录?

  教师提示:

  1、不同的日子月亮出现的时间不同,要适当了解当晚的月亮大约什么时候出现,做到定时观察。

  2、要注意天气状况,阴雨天看不到月相。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和恒心,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观察,并填写下表。

农历时间  月相图学生活动教师引导



  初一到初十




  交流观察到的情况。  月相为什么回发生变化的?








  十一到二十




  预测后再观察,并进行比较。  右蛾眉月和左蛾眉月的区别。








  二十一到月底




  写观察小论文。  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在学生亲自观察月相的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和月亮能够这样地距离亲近,他们亲身体验了月相的变化,这种经历是学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在这种状态下,科学课堂变成了一种交流的场所,学生在这里交换情报,收集信息,产生新的问题,同时也促成学生进行新的持续的探究。

  相关链接

  月亮位于日地之间时叫做“朔”(新月),月亮暗的半球朝向地球,所以我们看不见它,这便是农历三十、初一。朔以后一、二天,傍晚时分,镰刀状的新月在西边天空露面,月面(凸面)朝西。到初七、初八时成了半圆形,这时的月相称为“上弦月”,日落时月亮在正南方天空。上弦之后,月球的亮面逐渐增大,我们叫它凸月,到初七、初八,便到了“望”(满月),月亮同太阳遥遥相对,我们看到一轮明月于傍晚升起,通宵照耀,在早晨时落下。满月后,月亮的圆轮部分日益亏损,但还是超过一个半圆,我们叫它凸月,到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月面呈半圆形,于半夜升起,和上弦月相反,月面朝东,黎明时挂在正南天空。下弦月后,半圆继续亏损,成为挂在东方的一轮残月。这样依次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再回到新月。它们的周期叫做一个“朔望月”,等于29.5天。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教学难点】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

  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

  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

  2.接着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

  3.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

  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

  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五、拓展

  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最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作品可做展示。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认真观察图片,能正确数出围成圈的物品总数。

  2.初步了解蔬菜的不同特征,知道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准备:

  1.《南瓜爷爷找邻居》PPT。

  2.幼儿作业单,红笔、黑笔。

  3.饼干、胡萝卜、鸭子等十张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谁的家——引起兴趣、说明要求

  1.这是谁家?从哪里看出来的?

  2.南瓜爷爷家来了很多客人,数数一共有几个?小结:今天的数数方法跟以前的不同,今天的.东西排成了一个圈,所以要数清楚的话,就要先找一个起点,再挨个儿数下去,数过得不要再数,就能数清了。

  二、我是谁——观察图片、发现交流

  1.猜猜这些客人是谁?

  2.出示正影一一认识。

  3.是什么事情让这么多的菜来到南瓜先生家呢?

  4.原来是要找邻居(简单了解“邻居”的概念)。小结:原来邻居就是在自己隔壁的,或是楼上楼下的人。

  三、找朋友——幼儿操作、知识转化

  1.南瓜爷爷会找谁做邻居呢?

  2.第一次操作,根据自己原有经验勾出感觉是蔬菜的东西。(简单交流结果)

  3.南瓜爷爷要找蔬菜的朋友,什么是蔬菜?小结: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4.第二次操作,观察情况。(用红色的笔重新圈出是蔬菜的东西)

  5.依次讲评7种菜,究竟哪些是蔬菜。小结:原来土豆、青菜、胡萝卜、黄瓜等都是种出来的、可以烧成菜的植物。

  活动延伸:

  南瓜先生只准备了5 幢房子,怎么住下7个邻居呢?谁和谁住在一起比较好? 引导幼儿拓展思维。

科学教案 篇8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小结:略

  作业:探究实验报告。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常见水果的色、味、外表及内部形态特点,感受水果外在和内部结构的美感。

  2、了解水果的多种吃法、知道多吃水果营养好。

  3、学习用形容词表述观察结果。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一个水果。教师准备不同种类的水果各一个,一把水果刀。每组一个盘子、盘子里有许多切好的水果块,牙签一盒。水果宝宝外衣的图片一套,水果胸饰。

  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七个妞妞来摘果》引出主题。

  师生共同念儿歌。师:七个妞妞摘了哪些水果?这些水果穿着怎么样的外衣呢?

  二、幼儿交流自己带来的什么水果?感知水果的外形特征。

  师:小朋友你带来的是什么水果?它穿着一件怎么样的外衣呢?

  以小组为单位,让幼儿充分感知自己带来的水果,并向同桌的.小朋友介绍,

  师:你带来的水果叫什么名字,它穿着一件怎么样的外衣?

  三、探索果肉宝宝。

  1、观察水果横切面。

  切开水果:用实物展示台放大形象。让幼儿观察果肉的横切面,感知水果内部结构的排列特点,寻找水果秘密。

  师:果实里面有什么?什么颜色?像什么?你还发现什么?

  2、品尝水果。

  每桌一个装有各种水果块和盘子以及牙签,让幼儿边品尝边推测这是什么水果。请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并完整介绍水果的名称、结构特点。

  四、游戏活动

  给水果宝宝穿衣服。师出示各种水果外衣和水果宝图片,引导幼儿感知水果外衣特点,以及果肉宝宝的特征,请幼儿上来操作图片,帮水果宝宝找到外衣。

  五、游戏活动:水果蹲。

  介绍游戏玩法:请几位幼儿上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胸饰并戴在胸前站成一排,先每位幼儿介绍自己的水果名称,然后游戏开始,先请一位小朋友边说边向下蹲四次,然后其它水果接着说,并做相应的动作,若没有快速接上作为失几者下台,若说错了(台上没有的水果),也是失败者也下台,最后一个站在台上的人为胜利者。例如:扮演“平果宝宝”说:苹果蹲苹果蹲,苹果蹲完了香蕉蹲!香蕉宝宝接着说:“香蕉蹲香蕉蹲完草莓蹲!”

科学教案 篇10

  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是学生进入科学课学习的入门课,也是《十万个为什么》单元的起始课,这节课主要侧重对学生观察能力上的初步培养和训练,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教材所设计的活动,我将本科的教学内容做了部分调整,调整为以下五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看照片。2盲人猜物。3、尝试与指导。4、实地观察。5、交流与拓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各种器官获取各种信息。

  2、了解一片草地(或花坛等)的植物、动物和其他。

  3、通过对自然的感知及描述,使他们的观察变得敏锐。

  (二)过程与方法

  1、是学生通过有趣的感知活动,体会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奇妙作用。

  2、通过对学校花坛一角的观察,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敏感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学生会使用各种感觉器官获取多种信息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根据学生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认识和感知。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法、实地考察法、游戏法、对比发现法

  教学准备:

  盲人猜物的游戏材料、考察学校花坛、教学辅助、观察记录表、哨子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上一节什么课吗?看,老师告诉你们(毛笔蘸水写“科学”二字在黑板上)

  仔细看这两个字,要知道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一起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了!

  (学生仔细观察活动)

  谁能把刚才的发现说出来?

  看来大家已经体验到仔细观察带给我们的乐趣,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浓浓的兴趣一起开始探索自然、探索科学吧!(板书课题)

  看照片。

  刚才,我们是怎么发现了用毛笔蘸水写的字渐渐变没了呢?(眼睛看)好,眼睛是我们探索自然的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PPT文稿出示:学生熟悉的一片草地(或花坛)的照片)

  这是一幅照片,它是我们校园的一角,从这篇草地的照片上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与汇报。

  二、盲人猜物。

  看来眼睛却是能观察到很多,是探索自然的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如果给你这个,拿出装有4种不同液体的瓶子摆在桌上,问学生:谁来猜一猜瓶里的液体是什么?

  学生猜测,学生可能很快就猜出有颜色的液体是果汁。

  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猜测的?[:]

  学生回答:眼睛看到的。

  老师:对了,眼睛看是获取信息一种重要方法(板书:眼睛看)。这时增加游戏难度,让学生蒙上眼睛猜测,其他学生只可给予提示,不能说出答案。

  学生可能用鼻子闻的方法猜测出其中两瓶是酒精和醋(板书:鼻子闻),用嘴尝的方式说出另一瓶是水(板书:嘴尝)。

  学生全部猜出后,游戏结束。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其观察的方法(并板书),并让孩子凭着生活感知,说出:还可以用手摸、耳朵听进行观察获取信息。

  老师总结: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我们班藏了这么多小科学家!会用多种感官获取信息。

  这一环节,通过简单的看、闻、尝,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获取信息,认识到科学知识是通过探究学习得来,并感受探索科学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学,科,网]

  三、尝试与指导。

  问学生:如果老师要带大家走进校园花坛的一角观察,你该怎么做呢?老师先带来一盆月季花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用激将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观察前,老师强调:在观察时,不能伤害到他们)

  学生积极回答,老师在鼓励学生发现的同时要做好引导。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练习能准确的运用多种感官获取信息,从而使观察能力变得敏锐。

  四、实地考察。

  老师说:通过上一活动的努力,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多种感官进行科学观察了。已经通过老师的考核了,接下来,我们要走出教室,到学校花坛的一角进行实地考察了,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要想发现更多的信息,仅仅用多种方法观察是不够的,还要求带好笔,及时填写“科学观察记录表” 。

  出示温馨提示

  1、认真细心

  2、带上笔,及时填写《科学观察记录表》。

  学生来到花坛前,面对这鲜活的事物,一定会有很多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及时帮助学生寻找答案,有困难的问题则记录下来。同时要维持好纪律,确保学生安全。[:ZXX]

  15分钟后,学生拿着满满地记录表,走进教室,完成实地考察活动。

  五、交流与拓展。

  老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汇报交流),在交流中,针对学生暴露出一些问题,老师要及时指导。

  汇报结束。

  老师:花坛里的所有秘密是不是都被我们发现了呢?我们下课以后孩子可以继续到花坛上进行观察:看看某种植物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他的正反两面是不是一样的等等,同时提醒大家,如果你们能带上放大镜、尺子等小帮手去观察,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校园资源,进行体验式探究活动,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观察活动的进行。

  板书设计:

  探索自然

  眼睛 看 手 摸

  鼻子 闻 嘴 尝

  耳朵 听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经典)科学教案10-01

【精选】科学教案09-28

(经典)科学教案08-24

科学教案[精选]08-15

(精选)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精选)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11-17

(精选)科学教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