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锦集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读,写──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自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2.教师小结第-2题。
(1)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语文教案 篇2
童年的回忆
教材说明
本次习作的题目是“童年的回忆”,是命题作文。要求写的内容还是比较宽泛的,只要是自己小时候亲身经历过的有趣的事都可以写,习作的提示和要求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两段文字,二是一幅插图。
第一段文字是强调这次习作的范围是“童年都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事”,要求回忆之后,写一件事,重点是有趣的事。
第二段文字是交代本次习作重点是要把有趣的地方作为重点,写具体。而且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自己感到有趣在哪里。
插图是小同学在钓鱼、画画、捉蝴蝶,目的是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告诉同学都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可以写图上的内容,也可以写图上没有的内容。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把事情的经过写生动、写具体。
2.突出一个“趣”字,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个性化,内容要真实。
3.培养学生感受童年的欢乐和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把有趣的地方作为重点,写具体,写生动。
〔教学准备〕
自己童年的.照片、物品。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1)放歌曲《童年》给大家听。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歌里主要唱的是什么吗?
(2)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出示插图),也许你曾在溪边垂钓,也许你在公园观察捕捉过蝴蝶,也许你在大自然中描绘过美丽的图画……今天,老师就与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2.明确要求,指导写作。
(1)读题目,明确本次习作为命题作文。
(2)指名读习作要求,思考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
板书:
童年的回忆
写事(回忆经过)———时间、地点、活动的经过、结果。
抓重点(趣)写自己内心的感受。
3.构思习作,口头叙述。
(1)拿出你童年时的照片或玩具,回忆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一件事,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2)把自己的童年趣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展开评价,注意评价依据应围绕板书内容。(学生可以把“趣事”完整叙述,也可以选择精彩部分讲给大家听。)
4.动笔写,教师巡视。
(1)学生把自己刚才的构思内容写下来。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习作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要求,可以先写出“趣事”的重点部分,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行。
5.朗读欣赏、评比奖励。
(1)写完找学生在全班朗读,引导学生展开评议,注意围绕重点进行评价。主要找出优点,可以婉转提出不足。
(2)学生自己修改,在查缺补漏中完善自己的作文。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训练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2、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流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顷()刻面颊()喷嚏()嘈()杂过滤()
2、解释并掌握词语
潜意识:
顷刻:
嘈杂: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绚丽:
3、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在文中,作者都
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请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并作适
当分析。
4、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试着写出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段):
第三部分(~段):
5、细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②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了吗?
(1)选文谈到了那两种生活态度?
(2)请根据选文的内容,解释文段①中“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这种人的表现,这个成语是:。
(5)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声音?
(6)选段中说“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7)假如你走入一片森林,想象一下你会听到什么声音,请用语言描述一下。
6、学会聆听,仿写声音。
课文向我们展现一个多么奇妙的声音世界,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又是多么生动有趣啊!请同学们
仔细地用心地聆听几种声音,把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写出来。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2、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界刺激的本能回应。
顷刻:极短的时间。
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指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充,堵塞。闻,听见。
视而不见: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形容不注意或不重视。
绚丽:灿烂美丽。
3、略
4、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5、(1)A.对生活充满热情B.对生活麻木不仁(2)不是声音本身消失了,而是说自己习惯了这种声音,或者自己用意志拒绝了这种声音。(3)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这样的人当然也就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4)人云亦云(5)选择好听的,有益的,能充实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的声音。(6)略(7)如:走在森林中,看见了瀑布从悬崖上奔涌而下,如万马奔腾。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相关词语(忧郁、呜咽)。
2、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朗读感悟,从各个角度交流 各自的阅读感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认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搜集、了解有关鸟儿的资料,仿照课文再写一份侦察报告。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朗读感悟,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认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内容中概括出相同的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自学
教法指导:
朗读指导
教具准备:
小黑板 写有小标题的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在黑板上简笔画海洋图和春天的田野图。谁能给老师提点建议?
生:老师应该再画上燕子、海鸥……
师:对,可是我很久没听到它们的消息,很想念它们,咱们先看看它们怎样了好吗?板书课题:《鸟儿的侦察报告》。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自由读文,想一想:鸟儿为“我”发回了哪些侦察报告?
2、反馈自读情况。
A、野鸡妈妈孵不出小野鸡。
B、燕子在哭泣。
C、海鸥飞不起来了。
D、鸟儿迷失了方向。
3、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不幸的事呢?请四名学生分别读四封侦察报告。
4、听了这些鸟儿的不幸遭遇,你有什么感受?在小组里说一说吧?
5、全班交流。
6、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用作者的鸟儿朋友给作者发回的四份侦察报告贯穿全文,控诉鸟类遭到人类迫害的种种情形,形象地说明了人类滥用农药、化学品、石油泄漏、排放废气等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带来了令人心痛的恶果。
三、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自查生字。
板书设计:
鸟儿的侦察报告
野鸡妈妈孵不出小野鸡。
燕子在哭泣。
海鸥飞不起来了。
鸟儿迷失了方向。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感悟课文主题。
1、如果你是燕子妈妈,你的心情怎样?(伤心,难过)
2、能带着这种感情给大家读一读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侦察报告之二”。
4、怎样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呢?谁有好办法? (保护环境,保护鸟类)
5、海鸥是海洋的清洁工,海鸥到哪里去了呢?谁来做一下海鸥自述。
6、学生根据“侦察报告之三”以海鸥的口吻讲述自己的遭遇。
7、刚听说燕子在哭泣,又听说海鸥也飞不起来了,作者的心情怎样?
8、指导读反映作者心情的句子。
9、作者怀着这种心情收到了第三封报告,谁愿意代表鸟儿来做自述?
10、学生代表鸟儿自述。
11、鸟儿的心情如何?带着体会读一读。
12、你们想去营救它们吗?作者也立即行动去营救鸟儿,但是没有成功,他的.心情怎样?读出他的心情。(同桌互读)
三、课文拓展。
1、作者希望更多的鸟儿能在洁净的天空里欢乐地飞翔、歌唱,你是不是这么想的?怎样做才能实现呢?
2、请同学们为保护环境说一句话吧!
3、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鸟儿朋友不会再受到死亡的威胁,也会听到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会看到鸟儿展翅飞翔的雄姿。
四、作业布置
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查找有关人类不当行为对鸟类造成伤害的资料。
板书设计:
鸟儿的侦察报告
野鸡妈妈孵不出小野鸡。
燕子在哭泣。
海鸥飞不起来了。
鸟儿迷失了方向。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导学生通过文章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认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体会“我”勇于承担责任、不过分指责他人的伟大胸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品读、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懂得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小时候你们一定听大人讲过《狼来了》这个故事,那个牧童站在山坡上焦急地呼救为何山坡下的人不去救助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2、是呀,这个牧童不诚实,就得不到大家的'信任。只有诚实,才能得到信任。(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诚实和信任的课文。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
①拼读生字3遍,记住字形。读词语2遍,准备听写。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努力读出感情;准备提出自己觉得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向老师、同学请教。
④准备交流初读收获、疑问。
2、指名4人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他同学写在自备本上。
驾驶、故障、超出、环顾四周、联系、事隔三天、陌生、道歉、诚实、信任(评议、正字)
3、指名读词语,齐读。
4、提出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教师适当指导。
5、指名分节读课文,或开火车读课文。
读完一节,评一节;正音、指导停顿;
个别句子领读、齐读。
6、交流初读收获与疑问。
7、再次练读课%
语文教案 篇6
一、引入新课
1、老师板书:“奇”。
2、同学们请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什么字?(生齐答:奇)
3、你能用“奇”组个词吗?
4、学生组词(奇怪、奇异、奇迹、奇形怪状、奇特、奇花异草、千奇百怪……)(老师评点:真是个好词、又一个好词、再说、谁再来、真是妙语连珠……)
5、老师在黑板上添写“迹”:刚才,有同学说到了“奇迹”这个词,(在“迹”的下面加个点),你知道“迹”是什么意思吗?
出示字典里的解释:字典里有这么几个解释,自己读一下,你认为哪个最合适?
迹:①留下的印子,痕迹。②事情。③前人留下的事物。
6、学生回答。(老师评点:不改了,确定吗?好,判断准确,立场坚定。)
7、现在你一定能说出“奇迹”是什么意思吧?
8、学生回答: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意想不到的,不可思议的事情。
9、读好“奇迹”这个词语。
10、故事引出课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动物界的、让人不可思议的故事:在一座绿草如茵的高山上,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群羚羊。有一天,一个狩猎队把罪恶的脚步踏上了这块乐土。他们发现了这群羚羊,拼命地追赶,把它们逼迫到一座悬崖边。
你们看(老师板画悬崖的示意图)这悬崖多险哪,下面是万丈深渊,前面是宽阔的山涧,对岸也是一座陡峭的悬崖。眼看这群羚羊就要被全部活捉,成为猎人发财的牺牲品,可是这时,奇迹出现了……
二、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大家一定想知道出现了什么奇迹?那就请同学们读读老师发下来的文章,读完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出现了哪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2、学生小组交流
3、交流:
①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羚羊群会分成两队,而且是老的一队,年轻的一队?(老师点:这真是奇呀!)
②为什么老羚羊朝年轻羚羊叫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就知道走到悬崖边,而且其他的羚羊却不跟着走出来呢?(你觉得这是两只怎样的羚羊?)
③为什么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老羚羊的身体会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呢?(这真是出乎意料!)
④为什么第一对羚羊试跳成功以后,羚羊群不是争先恐后地跳过悬崖,而是秩序井然地跳呢?(在生死存亡之际,竟有如此表现,太让人震惊了)
……
三、精读课文,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
(一)学习第二节
A、第一遍读,读出“奇”的感觉
1、老师渲染:想不到动物界竟然有如此感人的故事,有如此惊心动魄的故事,真是不可思议。
第一对羚羊试跳成功的情景真是太感人了,真是个奇迹。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节,读出你意想不到的样子,读出你不可思议的样子来。
2、学生自读课文、小组里互相读。
3、指名读(看着书读)
如果读的好,老师点: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读的时候突出了“向下坠、奇迹、刚好、猛蹬”这些词语,读出了他的`惊讶,感动。(老师圈点重点词语)
如果读的不好,老师点:你读得很流利,不过,如果你能注意这些词语,出人意料的感觉就会读出来了,你再试试。
再指名读:还有谁读
4、小结:老羚羊与年轻羚羊配合得竟是如此默契。这真是太神奇了。
B、第二遍读,体会老羚羊牺牲的悲壮。
1、引: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身上猛蹬一下,这一蹬,年轻羚羊获救了,而老羚羊呢?(生答:“老羚羊就像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老师点出“笔直”一词。(老羚羊坠入山谷的速度更快了,那一定是粉身碎骨,多么悲壮的一幕。)
2、齐读这句话:“老羚羊就像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3、老师渲染:同学们,难道老羚羊的生命就不宝贵吗?难道老羚羊就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吗?
(学生答:不是的。)老师:是的,老羚羊是多么希望能够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可是现在,它为了年轻羚羊的生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老羚羊啊!就这样牺牲了!
C、齐读课文第二节
D、老师渲染、演示动画(第一对)
老师渲染: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老羚羊想到是自己的子女,它对年轻羚羊的爱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东西,哪怕是献出自己的生命。
演示动画:同学们,你们想看一看,这悲壮的一幕,想看一看这让人肃然起敬的一幕吗?
(二)学习第三节
1、引:这一幕太让人感动了,太不可思议了。可是,更不可思议的还在后头呢?
2、音乐响起、动画演示、老师范读第三节
3、从同学们的表情,我知道,大家被深深地感动了。是呀,太神奇了。谁来说说,哪个地方最让你不可思议?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
4学生回答:
①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羚羊群竟然秩序井然地飞跃山涧,谁也不争先恐后?”
②“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5、老师答:
① “生死攸关的时候,羚羊竟然不争先恐后,如此有秩序,毫不慌乱,就像有人在指挥一样,它们的顾全大局让人肃然起敬。” (学生齐读这一节;老师点重点词范读(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学生再齐读。)
②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这里你有什么不懂吗?
(不懂,老师实物演示,画弧线,理解弧线:年轻羚羊从这里起跳,它在空中飞跃的路线,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条无形的弧线,老羚羊随即跟着跳得低一些,在年轻羚羊即将下坠时,老羚羊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老羚羊的身体就是什么(桥墩)年轻羚羊蹬着这桥墩飞跃到对面山涧,又划出一道弧线。年轻羚羊就是蹬着这桥墩躲过了猎人的追捕。每一道弧线,就有老羚羊的生命消亡。同时,就有一个年轻羚羊的生命得以延续,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架起了年轻羚羊从死亡走向新生的桥梁,这一道道弧线不就是一座座生命桥吗?)
6、指名读这一节
7、老师渲染:一个个老羚羊牺牲了,一个个年轻羚羊活下来了,这生存是以一个个老羚羊的生命作代价的,它们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这情景何等神圣,这情景
语文教案 篇7
内容预览: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3、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4、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5、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6、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二、教学设计
1、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2、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3、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4、信息反馈: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全文共9个自然段,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战线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贺知章的《咏柳》
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精选)语文教案10-02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07-30
语文教案[精选]08-24
(精选)语文教案09-16
语文教案12-16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环保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