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常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一、目标:
能注意水的颜色变化,并对此现象产生好奇。
二、准备:
1、毛笔若干,各种颜色的水粉颜料。
2、一杯已变色的水;六只洗净的透明玻璃杯,内装干净的.水。
三、过程:
一)、出示一杯已变色的水,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猜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自由交流)
二)、再出示一杯干净的水,进行变魔术。
1)同时出示两杯水,清幼儿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我给你们变个魔术,可以将这杯水也变成有颜色的,你们想不想看看?
3)教师变魔术,分别将红色、黄色、蓝色三种颜色溶入三杯清水中,让幼儿边看边说水的变化。
三)、出示一杯清水,继续混色
1)“我刚才把每杯清水中分别放进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结果杯子中的清水也变成了红、黄、蓝色的水,那么我要是把三种颜色都放进一杯清水中会怎样呢?”(幼儿猜想)
2)教师试验
四)、幼儿进行试验,自由尝试三原色在清水中的变色
五)、延伸:
引导幼儿在以后的活动区活动中,可以尝试用自配的颜色进行绘画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兴趣。
2.提升幼儿的观察力和分辨能力。
3.为实物匹配相应的点卡,依据出示的动物和水果图片,说出它们可以用几个点表示。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重点
为实物匹配相应的点卡。
活动难点
出示动物和水果图片,说出它们可以用几个点表示。
活动准备
实物(动物和水果)卡片5张,点卡5张。
活动过程
一、复习点数
1.点数5以内数量。
师:今天我带来了许多小图片,请宝贝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师(出示大象卡片)问:图片上有什么呀?有几只大象呀?
师(出示小兔子卡片)问:这张图片上又有什么呢?它们有多少呢?
师:真的有两只小白兔吗?大家一起来用手数一数。
(幼儿手口一致地数数一只、两只。)
以同样的'方法出示小老鼠卡片、小蜜蜂卡片、小鸡卡片。
师:这些动物卡片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大家愿意吗?
2.按量排序。
师:现在我们要来给这些动物卡片排排队了,记住,要按卡片上的动物数量从少到多排一排。,那么哪张卡片排在最前面呢?哪位小朋友愿意到前面来排一排?
师:哪张卡片排在大象的后面呢?(指名幼儿上前操作,强调边排边说什么排在大象的后面)
师:你们看他排得对吗?
师:接下来该怎么排了呢?指名幼儿前来操作。
师:我们为动物卡片排好队了,现在请小朋友一起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排队的?
3.送圆点。
师:接下来我们要给动物送圆点朋友,一只动物送几个圆点呀?
师:我们要边送边说:一只大象,我送你1的点卡。那两只兔子呢?三只小老鼠呢?
请幼儿前来送点卡,边送边说。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几只什么我送你几的点卡,行吗?
二、操作活动
1.提出要求。
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许多材料,有的小朋友是水果卡片,有的小朋友是动物卡片(分别出示一下卡片),请你们先给水果卡片或动物卡片排好队,再给它们送上点卡,记住了,要边排边说,边送边说,听明白了吗?那就一起去操作吧。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师:宝贝,你在给谁送点卡?
3.活动评价。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向大家说说自己是怎么操作的?
三、活动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们都很棒,不仅给动物卡片和水果卡片排好了队,还给它们送上了圆点朋友。
活动延伸:
在区域里继续操做其他动物以及水果卡片与圆点对应的游戏。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究安装手电筒的乐趣。
2、能细致的进行观察并拆装。
3、了解电池的正负极,知道正确连接正负极灯泡可以亮起来。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完整的老式手电筒(用于幼儿拆开、观察手电的组成),两人一套实验物品(一个灯泡、一节电线和两节电池),每人一个拆开后的手电筒。
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的形式导出手电筒,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指导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出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
一根铁柱胆不小,头带玻璃平顶帽;
一只眼睛亮闪闪,哪儿黑往哪儿瞧。——(手电筒)
提问:手电筒是用来做什么的?那手电筒为什么会发出光亮呢?
过渡语:手电筒能发出光亮的秘密就在手电筒里面,那让我们一起拆拆、看看手电筒里到底有什么?
(二)拆一拆、玩一玩,了解手电筒的组成
指导语:每个组里有一个完整的手电筒,我们拆开后仔细观察手电筒里有什么?要求:
1、从手电筒的后边拆开,灯头保留。
2、仔细观察手电筒的每一部分,观察完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请幼儿说一说,出示课件,一起认识一下手电筒的组成。知道只有把所有的材料正确的组装起来,手电才能发亮。
(三)引导幼儿观察,了解电池的正负极
指导语:刚才老师问小朋友,手电为什么会发出亮光的时候,有的小朋友说因为有电、因为有电池,那我们就先来探索一下电池的秘密好不好?
1、请幼儿仔细观察电池,电池长什么样?两端一样吗?你还发现了什么?
总结:用“+”号表示的那一头,鼓起来的那一部分叫正极,用“—”号表示的那头,平平的那一端叫做负极。
2、看电池图片,能快速区分电池的正负极。
指导语:不管电池是大的、小的、胖的、瘦的,他们都有一个正极,一个负极。老师这里有一些电池的图片,小朋友们能不能快速的区分出他们的正负极?
(四)小实验:如何让灯泡亮起来。
指导语:我们认识了电池的正负极,那电池的正负极和手电亮起来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好不好?
老师这里有一段电线、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两个小朋友一组,进行操作,怎样将电池、电线和灯泡连起来,使灯泡发亮。因为灯泡易碎,所以小朋友在操作的时候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如果灯泡亮了,不要老让它亮起来,小心烫着。
1、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2、让幼儿说一说你是怎样连接的?谁连接正极?谁连接负极?
小结:电线和灯泡各连接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让它成为一个封闭的圆,也就是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相连,就能使灯泡发亮。
3、再加一节电池,使灯泡亮起来,两节电池中间是怎样连接的?
小结:电池和电池中间也是正极和负极相连的。
(五)组装手电筒
指导语:手电筒就是按照这个原理使灯泡发亮的。小灯泡代表手电筒里的灯泡,手电筒里有电池,电线就是一个导电体,而我们小朋友见到的铁壳也是一个导电体,塑料不是导电体,但塑料里面有电线或铁片来充当导电体。(解释导电体)
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拆开后的手电筒,小朋友就用我们学的这个原理,试着将手电筒组装起来。
问题:探索为什么你的没有亮?哪里出错了?引导幼儿使手电筒都能亮起来。
(六)手影游戏
游戏玩法和要求:每个小组选一人打亮手电筒照在墙面上,其他幼儿用手组装各种造型进行游戏,然后更换打灯人轮流游戏。
(七)结束
指导语:小朋友们今天真棒,不仅探索出了手电筒发亮的原理,还能组装手电筒,真了不起,还用组装好的手电筒玩了手影游戏。回家后可以将我们的新发现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不好?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声音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喜欢故意大声尖叫。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培养良好的说话的习惯。让幼儿能在轻轻松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成为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一、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二、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培养良好的说话的习惯。
三、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小鼓、小铃、盘子、碗、小勺子、各种瓶子、空的`盒子、米、豆子等若干。
2、录有声音的磁带一盒,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寻找声音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教师请四名幼儿事先藏起来,分别对大家说一句话,请大家猜猜是谁在说话。教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幼儿感知,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提问:你是用什么发出声音的?(引导通过各种方法:摸、发声看让幼儿认识身体的发声器官——喉。并且知道人是通过喉的震动发出声音的。)
2、让幼儿自由探索,通过碰、打、敲等方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知道物品发出声音是由多样物品碰撞发出来的。
3、让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产生必须是多样物品碰撞后产生震动发出声音。情境表演:大米(由老师扮演):“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啊?”将红米放在鼓面上,用鼓棍敲击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红米在跳动。提问:小朋友们,大米是个舞蹈家,她是怎样在舞台上跳舞的?(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棍敲击鼓面使得鼓面震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实验3:让锣、拨、钢琴、鼓等乐器发出声音后马上阻止震动,发现震动消失声音也消失了。使幼儿知道声音是通过震动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1、让幼儿尝试让所有的物品发出声音。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3、让幼儿通过进一步自由探索,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分辨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教育幼儿在活动中轻轻地说话,避免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的习惯。
四、使用声音教师和幼儿一起用自制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生活即教育"。幼儿每天吃的鸡蛋,不就是朴素的教材吗?我们何不利用它设计出有趣的"生活活动"呢?因此,本次活动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分辨生、熟鸡蛋。让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学会生活技能,并且养成幼儿对身边事物乐于探索的习惯。
目标:
1、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分辨生、熟鸡蛋的几种方法。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探索鸡蛋的快乐。
准备:
1、人手一托盘,盘内有一小筐(筐内有两个鸡蛋),一只小碗,一条小毛巾。
2、活动室:清水、软垫、手电筒、暗箱,电火锅。
过程:1、教师出示两个鸡蛋(一个生,一个熟),请幼儿说说鸡蛋的特征,请幼儿猜猜哪一个是生鸡蛋,那一个是熟鸡蛋。小朋友说说能用什么方法在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分辨出生鸡蛋和熟鸡蛋?
2、请幼儿动手操作。 (把熟鸡蛋贴上红花)幼儿端着混在一起的小筐鸡蛋,利用手电筒、软垫、清水等材料,自由探索分辨生、熟鸡蛋的不同方法。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个别指导。
3、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操作后得出的结论。
教师请幼儿介绍哪一个是生的,哪一个是熟的,是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并当场敲破鸡蛋检验生、熟鸡蛋,帮助幼儿归纳出生熟鸡蛋。
4、共享鸡蛋。
一个老师带一半幼儿把自己分辨出来的熟鸡蛋剥壳,一个老师带一半幼儿把分辨出来的生鸡蛋煎炒,与大家共同品尝。
反思:
这个活动来自幼儿的生活,鸡蛋是幼儿在活动中最常见的东西,活动开始让孩子们分辨熟鸡蛋和生鸡蛋,他们露出茫然和好奇的表情。请幼儿说说能用什么方法在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分辨出生鸡蛋和熟鸡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测:有的说根据颜色的深浅来分辨;有的说用摇的办法来分辨;有的说在地上滚来分辨;有的说根据轻重来分辨;有的说用转的方法来分辨(幼儿积极主动参与,表现出浓厚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开始操作尝试。(在这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幼儿不知道怎样来拿鸡蛋玩,生鸡蛋破了好几个。)我请幼儿回到座位,对他们说:鸡蛋宝宝还有话要对你们说。我模仿鸡蛋宝宝孩子们提出要求玩鸡蛋时要轻拿轻放,并示范。有了这个要求,在操作时幼儿都小心翼翼地玩。在孩子们探索中,我重点观察、引导孩子用手电筒来分辨。(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手电筒很感兴趣,在桌子上玩起手电筒。可能在生活中孩子们没有用光来分辨东西的经验,我自己就拿着手电筒在暗箱里操作,嘴巴轻轻地说:分出来了,我知道熟鸡蛋和生鸡蛋。拿着手电筒玩的孩子被我吸引过来,我趁机引导他们怎样用手电筒来分辨生鸡蛋和熟鸡蛋。孩子们津津乐道的玩起来。)孩子们在交流共享经验时,对自己手里的两个鸡蛋又混淆不清。(引导孩子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商量讨论,一致通过在熟鸡蛋上做标记。)再次操作并提出尝试用别的方法来分辨,我不断提醒幼儿分辨好了贴上标记。(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就分辨好了,我就请他帮助能力弱的孩子或者再去尝试其他方法,或让他们找个朋友先交流。)请幼儿介绍哪一个是生的,哪一个是熟的,是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并当场敲破鸡蛋检验生、熟鸡蛋,我帮助幼儿及时归纳出生熟鸡蛋的分辨方法。同时和孩子一起来动手剥鸡蛋,煎鸡蛋,共同品尝鸡蛋。这里是这个活动的高潮,让孩子体验享受劳动的成果和快乐。
这个活动给了我一点启示,科学活动一定要把握好每个坏节,并要注重活动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在设计活动时要多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
教学反思:
在实际活动中,孩子们因为第一次动手摆弄鸡蛋,因此他们会觉得很新奇。让孩子在观察鸡蛋的'时候,了解鸡蛋的外形,丰富孩子有关鸡蛋的感性知识;并能在活动中乐意讲述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们分享感受的经验。活动中让孩子们动手摆弄、观察鸡蛋的外形(蛋壳的颜色、鸡蛋的形状),同桌孩子的鸡蛋进行比较它们的大小;讲讲自己的发现。通过生、熟鸡蛋的比较,进一步让孩子们了解鸡蛋的内部结构。通过自己的动手摆弄、观察,第一次亲手敲开了鸡蛋,得到了有关鸡蛋的感性认识。并根据孩子们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有利地利用,使孩子们轻松地得到了经验,并更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探究周围熟悉事物的情感。此次活动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学教案07-11
大班科学教案:浮起的鸡蛋_大班科学教案06-29
大班科学教案:谈感觉_大班科学教案07-07
大班科学教案:大力纸桥_大班科学教案07-13
大班科学教案:学吹泡泡_大班科学教案06-29
大班科学教案:牵牛花_大班科学教案07-06
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_大班科学教案07-07
大班神奇的科学教案01-22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1-22
大班汽车科学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