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大班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背景
东海县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西行第一县,闻名中外的“水晶之乡”,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水晶棺就是由东海水晶精制而成,为此东海人民无比的自豪与骄傲。幼儿作为一个东海县的小公民,也目睹了水晶的神奇与美丽。为了丰富幼儿对“水晶”的认识,加深对水晶的进一步了解,更好萌发爱家乡的情感,为此,我设计了大班“美丽的水晶”社会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东海水晶。
2.能积极交流、分享收集的水晶资料。
3.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1.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水晶的各种原料、制品及水晶的有关图片、资料等,布置出展台、图片展板。
2、介绍水晶及东海其他特产的VCD录像(介绍东海水晶的产量、加工规模、工艺品种类等。)
活动过程
一、参观展台、图片展板。
1、教师:“这是老师和小朋友们收集来的水晶展览,请小朋友看看大家都收集了
水晶的哪些资料,小声地向你的小伙伴讲一讲哪些东西是你收集的”。
2、幼儿参观。
二、介绍收集的水晶资料。
1、引导幼儿可拿实物或指图片介绍。
教师:“请小朋友介绍你带来了什么?”
2、介绍水晶原石及图片。
教师:“水晶的原石是从那里来的?有什么颜色?形状是什么样的?”
3、 交流水晶制品及图片。
教师:“水晶有哪些制品?有哪些作用呢?”
4、教师小结:水晶的原石是从地下挖出来的,东海的地下水晶藏量非常大,产量占全国的1/4,东海的水晶原石也比较坚硬,水晶制品很丰富,如:项链、手镯、戒指、耳环、眼镜、景石、工艺雕刻品、按摩靠垫等,不仅有可以作为装饰、美化生活,还有许多保健作用。
三、欣赏介绍水晶的录像。
1、教师:“请小朋友看介绍东海水晶的VCD录像,跟小朋友说的有什么不同呢?”
2、教师小结:东海的水晶文明世界,有“中国东海水晶之乡”之称,毛主席的水晶棺材就是我们东海县房山镇出土的水晶做成的,这是我们东海县的骄傲。
四、拓展经验。
1、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知道了美丽、神奇是水晶,东海县还有哪些好吃的、好玩的或有名的'地方呢?讲给大家听一听吧。”
2、教师小结:好吃的有平明的大米、山左口的板栗、黄川的草莓、石良河的葡萄、桃林的烧鸡等,好玩的地方有羽山风景区、西双湖、李埝狩猎场等,有名的有亚洲第一井、安峰山烈士陵园等,希望小朋友们从小学好本领,长大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美丽。
活动延伸
1、幼儿继续收集水晶原石及制品,充实自然角,使幼儿更多、更全面地了解美丽的水晶。
2、在美工区提供水晶珠、线等,穿制水晶项链和手链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来源:沾化县古城镇中心幼儿园 张良信
【设计意图】:
大班下学期的孩子面临上小学,认识记录时间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通过与部分幼儿家长和小学老师的交谈了解到:很多幼儿进入小学后,遇到很多困难,其中就包括认识钟表这一环节,由于不认识钟表而耽误了上课时间。为了更好的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特意设计了《有趣的钟表》 这一节课。
【活动目标】:
1、通过猜谜语引出《有趣的钟表》、知道钟表上时针、分针的名称以及运转规律,从而使幼儿学会看整点、半点。
2、引导幼儿拨出幼儿园一天的生活作息时间。
3、培养幼儿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自制课件、录音磁带
2、数字头饰、动物头饰
3、大钟表一个、幼儿每人一个可拨动的小动物钟表模型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钟表:
1、幼儿听音乐做拍手游戏进入活动室。
2、用猜谜语形式导入活动,使幼儿了解钟表的名称,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谜面:“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谜底:钟表)
3、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时针、分针以及他们之间的不同,认识钟面上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钟表,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 3 6 9)
二、认识整点:
1、放课件,让幼儿感受时针和分针的运转规律。
师演示:时针、分针都指到“12”上,然后将分针转一圈,又回到了“12”上。让幼儿注意这时时针有什么变化(时针走了一个大格,指到数字“1”上),提问幼儿是几点,这样反复演示几次。
总结:当分针指到数字“12“上,时针指到数字几上就是几点整。
2、出示小动物时钟模型,让幼儿自己拨出下列作息时间,并比一比谁拨得又对又快。
早上7:00起床 ; 中午12:00吃饭; 晚上8:00睡觉。
三、放歌曲《小时钟》: 教育幼儿珍惜时间,不能浪费时间。
四、认识半点:
1、放课件,让幼儿再次感受时针和分针的运转规律。
师演示:时针和分针都指到数字“12”上,然后将分针转半圈,指到数字“6”上,让幼儿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走了半格,指到“12”和“1”中间)。提问幼儿是几点?反复演示几次。
总结:当分针指到数字“6”上,时针指到两个数的中间,时针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点半。
2、出示小动物钟模型,让幼儿拨出作息时间:
上午8:30上课; 下午3:30做游戏; 下午5:30放学
五、帮助幼儿理解钟表的功能,重点说明钟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表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表?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表呢?(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或看图片来说出钟表的用途)
2、教师归纳:钟表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表是人类的好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2、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3、喜欢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
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活动难点:
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活动准备:
纸棍、记录表、水彩笔、铅笔、毛线、吸管、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故事《去超市的路》
--小熊从哪一条路去超市更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熊还想知道这条最近的路到底有多远?你们帮他想想办法。
二、过程。
1、第一次探索测量。
①介绍并发放测量工具好记录表1,幼儿尝试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根相同长度的纸棍,每人一张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小路且做好记录。
②请几个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教师做记录。
③集体讨论:为什么相同的路程、相同的工具,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请个别幼儿再现刚才的测量方法,尝试找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④教师示范正确量法:顶端要对齐,首尾要相接,并且用水彩笔做记号。
2、第二次实践正确测量方法。
①再次发放相同长度的纸棍,幼儿分组用正确的测量方法量一量,并做记录。
②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一样,测量结果也一样。
3、第三次应用测量。
①提问:除了刚才用的纸棍能测量物体外,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出示教师准备的材料,介绍记录表2,猜测:不同量具测量同一种物体,结果一样吗?
②幼儿5-6人为一组,每组一张记录表,分别用不同工具完成两个不同测量任务。
③集体验证结果,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
延伸活动:
自然测量这种方法还可以帮我们测量那些东西?我们一起去试试。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初步了解噪音的危害,喜欢欣赏悦耳的声音,对声音感兴趣。
3、知道制造噪音是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同时也能避免听噪音。
活动准备
1、声音:切菜的声音,接水的声音等。
2、准备容易发出声音的物品:铃鼓、装有黄豆的小瓶子。
活动过程
一、倾听声音。
1、复习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在歌声中体会声音的美好与神奇。
2、教师:声音的本领可大了,不仅能告诉我们谁来了,还能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
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仔细地用耳朵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二、触物游戏
1、体验猜测声音的乐趣。
教师:声音真是我们的好朋友,请你上来随便摸一样东西,并让它发出声音,小朋友要猜猜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请幼儿上前游戏,让其他幼儿一起听辨声音,并说说自己的听辨理由。
三、操作活动,继续感受不同的声音,了解物体的振动会发出声音。
1、教师:看!桌子上那么多的东西也都忍不住要发出声音了,可它一个人发不出,需要小朋友的帮助。请你们去试试看,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让它发出声音的。
2、请幼儿逐个用自己桌上的.东西发出声音,大家一起听辨声音,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你喜欢什么声音?为什么?
1、组织幼儿倾听录音机中播放的不同声音
切菜的声音
马桶冲水的声音
可怕的声音
敲门声
打雷声
救护车声音
台风
2、说说自己喜欢听到什么声音?不喜欢听到什么声音?为什么?
3、幼儿自由交流:自己听过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声音,特别是要谈谈听到不喜欢的声音时,是什么感觉?(不舒服、心烦、害怕等等。)
五、介绍噪音的危害,教育幼儿避免听噪音。
1、教师:不好听、乱糟糟的声音我们叫它噪音,噪音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害处。
经常听噪音,耳朵会变聋,还容易得心脏病。
2、引导幼儿积极讨论。
小朋友如果到了有噪音的地方应该怎么办?(捂住耳朵,或者离开那里。)
六、教师小结并鼓励幼儿学习控制音量的礼仪。
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声音,上课发言要声音响亮是为了让别人听清楚;人多地方说话声音轻是为了不影响别人,不制造噪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场合来确定声音的轻或响。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和制作,进一步体验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移动物体。
2、乐意与同伴合作并不断尝试,培育不怕困难的精神。
重难点
通过实验和制作,进一步体验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移动物体。
活动准备
1、可乐瓶、牙膏盒、正方形纸、水盆、绳子等
2、幼儿已会折纸船。
活动过程
1、幼儿交流移动的经验。
教师:上学期我们是怎样移动物体的?你还有什么好办法?
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试验、制作,进一步体验物体的移动现象。
3、出使幼儿收集的可乐瓶、牙膏盒。
4、教师出示记录单,请幼儿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5、幼儿根据自己的医院分组进行试验和制作,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活动过程,鼓励幼儿不断尝试、不怕困难,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及操作活动过程。教师给予幼儿帮助和鼓励。
6、幼儿交流自己的试验及制作活动过程。
教师:你制作了什么?怎么制作的?遇到什么困难?什么解决的?
7、集中展示幼儿作品。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的参与性是蛮高的。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物体运动的关系。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发挥了幼儿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做的不够的`地方就是每次操作之后,应该把要点更清楚地提一下,这样可能幼儿的知识概念更清晰一点,这样不仅心里领会,嘴巴上也能表达出来。还有在操作中可以让幼儿两两比较玩一下,这样可能更好地引起幼儿的互动,给予幼儿更直观的感受。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现在正值春天,是孩子们探索风的好季节。我们江南春天的天气,就如娃娃的脸说变就变。白天的气温很高,到了晚上却会突然刮起大风来,气温也骤降。在幼儿园,会听到大班孩子们在议论:我看见迎春花的花瓣被风吹到了地上;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清洁工人又要重新打扫了;今天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就让大班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奥秘”的活动。
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培养幼儿对现象能进行客观描述,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懂得科学存在于客观事实,而不是教师的头脑之中。
活动目标:
考虑幼儿对风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在活动中能和同伴能协调配合,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每日记录天气预报,并着重关注风的内容;
(2)根据风力的不同,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3)请家长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材料的准备:
(1)每组一块分类板
(2)吹风机、扇子、垫板、打气筒、纸板、书、气球、风车、鸡毛、棉花、小纸船等
(3)“笑”与“生气”的脸谱图各一张。
3、环境资源的准备:
选择有微风的天气。
设计思路:
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关于风,幼儿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来证明风的存在,通过实验来证明风的大小、判断风的方向,甚至可以尝试着用常见的工具制造风,使孩子真正接触自然,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在这个活动中,遵循幼儿自主探索的原则,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幼儿自主地收集信息(书、网络、实验或询问家长),让幼儿在动眼看、动嘴说、、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扩展有关“风”的经验,并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一些问题,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习得方法。
活动过程:
一、自然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师:过几天我们就要去出游了,我知道大家都和关心天气情况。那么,谁来向大家来介绍一下这两天的天气情况呢?
师:“偏北风2—3级”,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你怎么知道有风?(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感受)
我的提问可能会使孩子回忆以往的经验会说“国旗、树叶……”这时孩子的讨论中对风的感受肯定还不充分,适时地带孩子到户外去感受风的存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风来的时候自然界有着各种奇妙的变化:花瓣迎风飞舞,池中的水会泛起波纹,彩旗会迎风招展。
二、感受发现风力(6分钟)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让幼儿用图画形式记录下来,并向大家说说)
(出示分类板)请幼儿将自己的图画记录进行归类,要求幼儿之间互相讨论后再分类。
幼儿归类、集体检查。
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后的探索活动,在中级风、大风到来时,让他们自发地到户外去感受,然后将自己的体验与发现用图画、表格的形式记录并分类。
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断风向(10分钟)
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北风就是从北边来)(是风向)
“用什么方法判断?”用这样的话题引发孩子的小组讨论,然后到户外活动,引导孩子用他们的方法证明风来的方向。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
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就方法让孩子展开讨论: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四、尝试制造风的方法(10分钟)
师:(拿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孩子们肯定会疑惑地说“怎么玩,没有风!”我就一句话燃烧孩子制造风的热情:“没有风不可以制造点儿风啊?”怎样制造风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寻找材料,如吹风机、电风扇、扇子、气球打气筒……孩子们可以用纸板、扇子扇,把气球吹鼓后撒气……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尝试制造风。虽然他们没有真正看到风的形成过程,但是我想这些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将具有深远意义。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制造了风,那你们喜欢风吗?为什么?(幼儿讨论)
课后通过孩子自己不断地收集信息与资料,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我想,了解风的利与弊有助于孩子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 “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题目
哪种布擦瓷砖最干净?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感知不同质地布料对污渍的吸附力的不同,找出吸附力最好的布。培养幼儿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窍门,激发幼儿的兴趣及观察比较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小托盘,盘内有棉布、绸缎、毛毯头各一块,清水一盆,带有污渍、油渍的瓷砖场地,四张桌子,八个盘子,每人一张记录卡、一支水彩笔;课前家长与孩子了解洗涤剂的危害性,并在家里找一找有哪些废旧布料。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引入:炊事员阿姨工作辛苦,请小朋友帮助炊事员阿姨擦瓷砖。
摸一摸,说一说,每块小布头有什么感觉?
(1)毛毯头毛茸茸的,很软。
(2)绸缎滑溜溜的。
(3)棉布很软很细。
探究的问题:哪块布擦瓷砖最干净?
幼儿讨论。
(1)绸缎擦得干净,因为它光滑、干净。
(2)毛毯头擦得干净,因为它有毛吸水分。
(3)棉布擦得干净,因为我看我妈妈就用它擦。
试一试:找出擦瓷砖最干净的一块布。用各种小布头擦带有污渍的瓷砖。
说一说我的'发现。
(1)毛毯头擦得最干净,因为它的毛长,能把水和脏东西吸起来,而且还能吸油。
(2)绸缎擦得不干净。
(3)开始时我用这块绸缎擦瓷砖不干净,我又用棉布擦,也不太干净,最后用毛毯头擦干净了。
应用。
今天小朋友们不仅做了好事,而且还发现了一个秘密:毛毯头擦瓷砖最干净。我们把这些小布头拿到家里,帮爸爸妈妈擦一擦家里的物品,看一看擦什么更有效。
六、注意事项
1.不用任何洗涤剂情况下尝试用各种布擦瓷砖。
2.给幼儿提供的废旧布要干净卫生。
3.幼儿进入伙房地面不要有水,提供的水不超过30℃,锅要冷却才可进人。
4.提示幼儿分别用每一块布去尝试,边尝试边做记录。
5.操作前让幼儿理解什么是“比较干净”,什么是“最干净”。
6.为幼儿准备另一处带有污渍的瓷砖场地,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七、拓展性方案线索
利用不同的布料擦不同质地的物品,结果会不同。
1.用这几块布(棉布、绸缎、毛毯头)擦地板,哪块布擦得最干净?
2.用这几块布擦洗手间的坐便,哪块布擦得最干净?
八、背景资料
用毛毯头擦拭物品很干净,为什么呢?原来毛毯除了具备以上特点外,它还是绝缘体,并且纤维丝相对于其他棉布等要粗。在擦拭物品时,与物体相互摩擦,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而带电,产生较大的静电场,能吸附灰尘等轻小物体。用毛毯头可以做成椅垫、玩具等。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浮起的鸡蛋_大班科学教案06-29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学教案07-11
大班科学教案:谈感觉_大班科学教案07-07
大班科学教案:学吹泡泡_大班科学教案06-29
大班科学教案:牵牛花_大班科学教案07-06
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_大班科学教案07-07
大班科学教案:大力纸桥_大班科学教案07-13
大班汽车科学教案03-31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04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