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实用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小草,向前走》是第2单元的主体课文。这散文用拟人的手法赞美了小草,呼唤人们要绿化环境,保护环境,收复失去的领地。课文称小草为“小兵”,赋予了小草人的特质,易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把自己放在引导者、服务者的地位,营造、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情境和材料,并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引领学生准确把握文本,启迪学生品读课文的语言,感悟文章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感悟小草“向前走”的快乐,学习小草为人们做好事的,激发对小兵一样的小草的喜爱、敬佩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认识“旗、盖”等10个生字;会写“盖、被”等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对小草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小草,向前走”,谈话:请你自己读一读课题,想一想应该在后面加上什么标点,为什么?
学生回答并陈述各自的观点。
2毕胍幌耄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对小草的.希望?
学生试读,指名读。
二、整体把握,感知大意
1.提出读书要求,布置学生自读课文。
(1)要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2)给课文中读不准的字做上记号,然后求助同学或老师。
(3)小声读文并思考问题:小草都去哪儿了?他们去做什么呢?
2.师巡视,辅导学生读课文。(个别读、轮流读,使学生初步读懂课文。)
3.交流、检查读书情况。
交流思考,谈谈自己的感受,理清文章思路。
三、读悟结合,理解课文
1.读、议、悟,理清层次。
在课文中找出和课题一样的句子,看看它出现了几次?是不是有点重复,说说你的看法。
2.悟、议、读,加深理解。
(1)读课文,想一想:人们把小草都称作什么小兵,他们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拿出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2)精读课文、学习词语、理解内容。
第1部分(第1~2自然段)
出示句子“到山坡去,到河堤去,到路边去,给大地盖上厚厚的绿被。”
说一说你从这3个“到”中读出了什么?“厚厚的绿被”是什么样,能否去掉“厚厚”二字,为什么?请你也用“到……到……到……”说一句话。
指导朗读。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感受。
第2部分(第3~4自然段)
自由说话后理解:什么是“享受”,为什么说小草“给人们绿的享受”?
讨论后相机出示投影:校园中孩子们在草坪上嬉戏,花园里人们在草坪上散步,足球场上运动员在踢足球等画面。
指导朗读。
第3部分(第5~6自然段)
人们为什么把小草称作“勇敢的小兵”?想一想小草在收回失去的领地时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小草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说话,理解“战斗”的意思,体会小草的勇敢。
指导朗读。
第2课时
BR> 一、说、读、背,升华情感
1.小草为人们做了那么多好事,假如你是一朵白云或一只蝴蝶,你想对小草说点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分别读这3部分,引导学生读出对小草的亲切、敬佩、喜爱之情。
3.熟读成诵,指名学生背诵。
二、积累
1.学习课文,你又认识了哪些好词语?在课后的“词语超市”中写一写。
用课文中的新词如“旗帜”“出征”“领地”等说一句话。
2.识字、写字。
(1)认读要求“会认”“会写”的字。有些生字可以以词为单位认读。
(2)引导观察,指导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左窄右宽的字:被、排、校、场、战。
左中右相等的字:街(中间的两个“土”对准竖中线写)。
上窄下宽的字:盖、安。
独体字:斗。
(3)学生练习写字,师巡视指导。
三、课后实践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到学校的绿化带中找找有关保护小草的标语,然后在小组中讨论并设计一些爱护小草的标语。
2.收集有关“小草”的诗文,在同学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小草,向前走给大地盖被
给人们享受
为绿色王国收回领地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熟字加笔画”是一种有效的记字方法。
2.积累ABAB式的词语。
3.进行分类指导,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
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5.重点练习相关的基本笔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书写习惯,并交流书写的感受。
6.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达训练,鼓励学生敢于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相关的字、词、句的训练。
2.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习惯。
3.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习惯。
三、教学难点
注重口语表达的综合训练。
四、教学准备
自制相关练习卡。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祖国的语言非常丰富,汉字也十分有趣。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掌握汉字的规律,更好地学习汉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汉字。
2.学习讨论:
(1)请学生先读一读,想想: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想好后先和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
(3)讨论后同学们发现后三个字都是给口字加上两笔所组成的。
(4)请你也来试一试。(及时鼓励、表扬组成其他字的同学。)
3.扩展训练:
(1)还可以给口字加上三笔或四笔。
(2)小组学习:自己找可添加笔画的字。
例:“日”加一笔:田、申、白、旦、旧……
加两笔:百、自、早……
(3)小组汇报。
(二)词语超市。
1.先来看看词语超市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2.出示电脑课件:
金黄碧蓝
黝黑通红
雪白碧绿
(1)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词语,说说有什么感受,发现了什么。
(它们都是描写颜色的词。)
(2)再出示电脑课件:
金黄金黄金黄碧蓝碧蓝碧蓝
黝黑黝黑黝黑通红通红通红
雪白雪白雪白碧绿碧绿碧绿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些词语,说说有什么感受。
(一、三相同;二、四相同,是ABAB试,感受到词语描写得更生动。)
(3)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体会。
(4)练一练。
①()的荷叶。
②请学生从上面的词语中任意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5)丰富词语积累:请学生将自己喜欢的ABAB式词积累到“我的词语库”中。
(6)鼓励学生在平时
注意学习运用这些词语。
(三)选词写话。
1.请学生自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带读。
3.教师带学生理解词语大意。(提示词语的使用范围)
4.请学生自选词语练习说话。
有兴趣的'学生可选用两个或多个词语说句子。
5.指名反馈。(及时鼓励、表扬学生。)
6.老师要在学生写句子时在座位间巡视发现学生有写的不完整的,要及时帮助修改或补充。
(写时可以请同学帮助修改、补充,这样更好。)
(四)阅读欣赏。
1.请学生自由轻声读古诗。(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读。)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通过朗读,我们对诗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4.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两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尊重学生,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5.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根据诗意加上动作背诵古诗。
6.拓展延伸: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杜甫和贾岛的其他的诗,读给大家听听。
(1)请学生再练习诵读。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2)指名反馈。(配乐朗诵)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把这两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听。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两行字,想想这两句有什么联系?
(这是一句古诗。)
2.仔细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习“迟”字。
(1)学生按笔顺自学“迟”字。(了解笔顺规则:先里后外。)
(2)重点指导写好走之旁(三笔写成)。
(3)学生练写“迟”字。
3.小组学习:观察其余的字。
(1)重点观察,说一说哪个字比较难写。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
4.请学生先描一描,然后再写。
(二)语文生活。
1.看图思考。
课本第51页图上的猴子、小熊和小白兔举着相机照什么呢?
2.想象训练。
小小的照片能记下美好的时刻。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照片。
3.小组学习。请学生介绍自己照片的故事。
请小组推荐本组说得最好的同学进行汇报。教师指导,要求不要过高,说出给谁拍照,为什么拍照即可。
4.请同学们动笔,把这个拍照片的故事试着写一写。(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写。)
(三)作业。
把想象的内容写成几句话。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读全诗,体会诗的风格。
重点难点:
1.朗诵全诗,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体味语言特点。。
3.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学会分析诗歌
2.品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学法指导:
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诗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要加强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建议配乐朗读。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字词注音,解释成语:
田圃( ) 喧嚷( ) 洗礼( )
温声细雨:
润如油膏:
2.积累——古诗中的.春雨:
(1) ,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
(2) ,客舍清清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出西》
(3)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郭张十八元外》
(4) ,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 ,吹风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3.熟读课文,概括每一小节内容:
4.思考:雨“说”的说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5.副标题为什么取为“为生活在中同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6.、朗读指导:
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对春雨的企盼之情;
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表达“雨”的关爱;
第五节应读得欢快,传达喜悦之情;
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第九节应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出全诗之品;
学习研讨:
练习延伸:
1.仿照画曲线的句式和修辞,仍以“她”开头补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 ;她 。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竖钩。掌握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
2、自主积累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儿童们登上天安门时喜悦与激动的心情。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竞赛法、游戏法、表演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语卡、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天安门)这是哪里?
2、你去过天安门吗?你看到了什么?
3、揭题、板题:天安门
二、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划记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纠正发音。
3、范读——跟读——齐读——小组内读。
4、男女生竞赛读。
5、全班配乐朗诵。
6、激情演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三、识字学词。
1、今天你学习了哪些新词语?你在哪句话中认识它的?你能读出来吗?
2、齐读——开火车读词语卡。
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城楼、站在
3、(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你会认哪些字?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
4、师领读——组词读——齐读。
5、同桌两人互帮互读。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踩石过河”的.游戏识记生字。
3、读生字挑战。
4、你能用动作表示哪些生字?(跑、跳、站、桥、)
5、你会给哪个字找朋友?
二、拓展练习。
(出示词语卡)你会用拿个词说话,就摘下来,说一句话。老师及时表扬鼓励。
三、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范读——领读——齐读——小组竞赛读。
2、指导背诵。
师引读——师引背——自由试背——配乐朗诵。
3、表演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开火车读——指名读。
2、找朋友。(扩词)
二、练习写字。
1、(出示字卡)认读“小、水、支、开、升、言”
2、认识“竖钩”。书空。
3、课件演示书写:小、水。指导笔顺:先中间后两边。
4、学生练习写两个。
5、课件演示书写:支、开、升、言。
6、学生练写。每个字写四个。
三、编儿歌
1、读了这首儿歌,你能编一首儿歌吗?
2、教师范编。
泰山小学
走过大雕塑,
穿过升旗台,
来到植物园。
看看桂花树,
摸摸龙爪槐。
站在园内高声呼,
啊,我爱泰山小学。
3、学生自由试编。
4、指名朗读自己编的儿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生活中感受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摘抄有关春的诗句,上课备用。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3老师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研读春草图,品味语言。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提到春,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的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从黄鹂、白鹭的角度来描绘春天;“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还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找到的诗句?(学生交流)。现在让我们来一起学习朱自清的《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来写春的。
2配乐朗读课文
要求
①听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②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多媒体.课件显示)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②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表现出?(盼春盼望来近)
③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草、花、风、雨、人)
④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赞美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
听读之后,学生朗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上述四个问题,全班交流。
3检查预习:(.课件)
注音捉迷藏散在草丛酝酿应和黄晕披蓑戴笠抖擞精神繁花嫩叶朗润
释词呼朋引伴宛转朗润花枝招展
二研读与赏析
1第1节写什么?此时春天来了没有?哪个词可以看出?
2第2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有几个?
3第3小节写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
4除了小草以外,作者还写了谁的活动?你从哪些词中看出的?这些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组讨论完成。
明确:
1写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盼望”连用,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没有近
2“朗润”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山色由暗变亮,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
“涨”写冰雪融化、水位升高的特点。
“红”形象的写出了春日融融、给人温暖的特点?
3“偷偷”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态。
“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嫩嫩”写出小草的质地。
“绿绿”写出小草的颜色。
“满是”写出小草范围很广。
4人的活动。坐、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这些动词写出了春回大地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孩子们嬉戏的情景令人陶醉,让人难忘。
5背诵这三段。
三联想运用:
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在厚厚的土壤覆盖下等待了一个冬天的小草,在春天到来之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与活动?写下来,不超过50字。全班交流,并作出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另外四幅图,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字词(略)
2背诵课文(略)
二研读与赏析
(一) 春花图默读课文,完成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2本段文字描写非常细致,表明作者对春花作过细致的观察,说说作者观察了纯花的哪些情况。
讨论、交流
明确: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桃花、杏花、梨花争春的热闹场面。更显得生机盎然。用比喻的句子,如:“像火”“像霞”“像雪”“像眼睛”“像星星”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野花“眨呀眨”的“眨”,能够绘声绘色,刻画出勃勃生机的景象。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像眼睛”“像星星”是花的形态;“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是花的色彩;“花里带着甜味儿”是花的气味;“成百成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是花里传出的声音。作者观察了春花的形、色、味、声,因此作者对春花的描写才会有态有声、有色有味。
(二)按照上述的学习方法,分组学习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1各小组讨论、交流,老师点拨
春风图:风是无形的,难以描绘,可作者却把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是怎样做到的?
风是无形的,可作者调动了人的触觉、听觉、嗅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由此可见,观察大自然不仅仅用眼睛,还要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这样的观察才会细致,才会有细致的描写。
春雨图:春雨有什么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些特点?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谁能说说杜甫是怎样写春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由静景到动景,从人物到景物,有近写到远。
本段文字抒发了作者对春雨的什么感情?你是怎样看出的?
迎春图:人们通过哪些活动喜迎春天?用书上的语句表现。
2再读课文,仔细揣摩,试着背诵。
3这五幅图,你最喜欢哪幅,说说理由。
学生自己谈看法,全班交流。
(三) 比较五幅图
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之间的异同。(从特征、写法、角度、修辞方面比较)
名称 特征 角度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香、甜 从高到底 虚实结合 排比、拟人比喻
春风图 温暖、轻柔 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调动多感官描写 比喻、拟人、引用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静到动、从物到人、由近及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相同点: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相关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其它四幅图层层铺垫,很好衬托了迎春图。
(四) 最后三节的学习:
最后三节是赞美春天,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比喻句,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告诉人们,春天在发展、在成长。
(五) 综观全文,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的”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钻”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这样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竟相开放的情景。
3“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桃花、杏花、梨花热烈开放时绚丽的色彩。生动感人,富有生气。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一个“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突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5(野花)散在草丛里。
“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三体验与反思:
《春》是我们所学过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结构匀称,语言清新、生动、形象,使人充满向往之情。同学们是否想过,作者把文章写得如此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小组讨论、交流:
观察细致,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特征。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语言生动形象。调动人的感觉器官,使难写的事物形象突出。我们在平日学习中,要勤观察,抓特征,多揣摩,多练笔,多读书,活运用。
四拓展与延伸:
交流有关春的诗句。
五作业:
根据这节课学到的观察景物的方法,认真观察我校的景致的布局、特点,抓住特征,以“春到校园”为题,写一篇文章,400字左右。
六教学体会与反思:
《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春回,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的希望,从而激发人们在大好的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本文声情并茂,适合朗读,因此读是讲授本文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在讲授本文时,以读贯穿全文。采用听读、齐读、自读、默读、朗读比赛等方式,以读带讲,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学会7个会认字和6个会写字;掌握“汲取、储积、恬静、丰硕、生机勃勃”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生动形象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对为他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师的热爱与感激之情。
三、教学准备:
收集与课文题材有关的诗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校园风景》短片
看了这个短片有什么感受?(亲切、熟悉)
师:短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让我们感到熟悉、亲切。转眼间,我们在这个家园中已经生活了快六年了,在这几年中,哪些画面、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畅所欲言。
师相机导入课题,板书课题《校园交响诗》。
边板书课题,边讲解各字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2.认读生词
指名读,齐读,指导“瓣”“汲”字的写法
(“瓣”不要将中间的“瓜”字写成“爪”,“汲”不要把右边的“及”错写成“乃”)
3.出示词语:
硕果累累书声琅琅
生机勃勃亭亭玉立
井然有序绚丽多彩
①指名读,齐读,读准字音
②把词串读出节奏,读出画面。
4.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分别把校园的五个场景比喻成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课文分别把校园的五个场景比喻成什么?
师相机板书:蜂巢、鸟岛、花瓣、喷泉、树根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①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分别比喻了什么?
②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最喜欢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生边读边划,作批注。)
2.小组讨论,共同研讨。
3.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⑴明确:
标题一:蜂巢象征了教室
标题二:鸟岛象征了课间的校园
标题三:花瓣象征了①学生对老师深情的祝愿
②表达老师在学生的祝福中得到回报,无比幸福
标题四:喷泉象征了老校工为了给我们营造美丽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不辞辛苦,忘我劳动的精神。
标题五:树根象征了老师
⑵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及段落,以及从中获得的感受。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
⑶并让学生结合实际想象:
我们的教室像什么?
校园像什么?
你做过送给老师的贺卡吗?
你有没有想象过我们的校园?
⑷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然后互相评议。
三、把自己喜欢的形象优美的`语句,抄在自己的采集本上。
四、几个同学一组,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部分,组织朗读比赛。
五、谈谈自己对课题《校园交响诗》的理解。
补充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交响诗的名称为F.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
第三课时
一、拓展练读:
四季的校园
多彩的一年又一年
转眼间
我们长大
于是
带着成长的愉快
我们默默离开
一片纯洁的沃土上
孕育着我们对明天的希望
我们渴望未来变成矫健雄鹰
翱翔于这苍穹之上
是你
让我在人生中有了好的开始
是你
激起了我对知识的渴望
是你
助我成材,助我飞翔。
你教会了我
赠人以鲜花,手留余香
你教会了我
增人以微笑,心留愉悦
今天
我要将最美的鲜花
今天
我要将最甜美的微笑
赠予你
我最亲爱的学校
我心里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
二、小练笔:
给自己的校园写一节小小的交响诗
附:板书设计:
27.校园交响诗
蜂巢教室
鸟岛课间的校园
花瓣学生献给老师的贺卡
喷泉老校工勤劳的汗水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培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学习习惯,虚心请教的求知态度。
2.学会生字新词,读准本课的多音字,能用“原来……怪不得”说话,初步训练学生研读词句的能力。
3.激发热爱自然,研究自然的情感。
4.把握难点、重点,理解“求知”的态度,掌握并去证实获得的.知识。
其他:
学习的写法。
教〔学)具:
投影小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我们学第11课《不合群的小蝌蚪》。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为啥上面写日期?
生:这是!3月25日发生的事。
师:对“我”是一位小学生,课文是他的!
二、初读课文。
师:记下了什么事?
——谁发现了什么?
——谁知道了什么?
(定向。小学生的告诉我们什么?)
反馈:师:请同学们准备一下,用“不合群的小蝌蚪”说话。
生:我知道了……,我还知道……
(师作“认真读,记住了课文”的)。
三、细读课文一二两段。
1.请仔细读第一段和第二段,找一找,哪些词写出了小蝌蚪的不合群?
学生填写“不合群的小蝌蚪( )地游。”(孤零零孤独单独自个儿悠闲)
2.和这些词相反的词是(成群结队)。
3.看见……在游,想:“好像……别扭?”
谁明白什么是“别扭”?换个词说说。(好像在闹矛盾,好像在吵架,好像在生气)
4.什么办法可以让不合群的小蝌蚪合群?(请学生快速读,把表示办法的词圈出来)
(1)用橡皮表示小蝌蚪,找根“细树枝”拨!
(2)哪个词说明它不合群?“钻!”(钻出来)
(3)“我心里想:你这个调皮的小家伙,怎么这么不合群呀!”
(能将“调皮”换词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 讨/lw/Index.html>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春风教案12-09
语文教案:春教案12-09
语文教案-《林海》教案09-30
语文教案-《荷花》 教案09-30
语文教案-《背影》的教案09-30
语文教案-《背影》教案09-30
语文教案-《边城》教案09-30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