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2 08:29:23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必备(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科学教案必备(9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使学生学会利用书籍及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

  2.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潜望镜的文字、图片资料。

  2.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条形纸盒、粘纸或双面胶、美工刀、镜子或镜片等。

  教师准备:

  1.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文字资料。

  2.自制简易潜望镜。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玩镜子玩出了好多有趣的科学道理,还记得是怎么玩的吗?

  生(齐):记得!

  师: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用两面镜子看到了窗外用眼睛直接看不到的景物?

  生:我们小组做到了。

  师:上来说说你们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边演示)我们是这样做的:两个镜片,一个斜对着窗外要观察的景物,不断调整另一个镜片的角度,最后就看到了窗外的景物。现在看到了,大家过来看看吧!(教师指派几个同学观看)

  师: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从刚才这个小组的做法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我们做的“传光游戏”,当时我们用了4面镜子。

  生2:我想到了潜艇上用的潜望镜。我从百科全书上看到潜望镜就是利用两个平面镜做成的。

  师:你知道的真多!(竖起大拇指)他说得很有道理,潜望镜就是利用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反光)原理制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潜望镜的秘密。

  2.交流资料,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关于潜望镜的资料,结合自己对潜望镜的认识,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资料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通过交流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们知道潜望镜开始只是用在潜水艇上,后来又发展到陆地上,主要在军事上用的多,这是我们小组找到的一张潜望镜的图片。

  (学生到实物展台上展示图片——一张潜望镜实物照片)

  生2:我们小组找到了潜望镜的发明过程,我读给大家听:

  潜水艇通过调节浮力达到潜浮的目的。1897年,莱克建造了一艘采用双壳设计的潜艇。当时所有的潜艇潜水后只能盲目地行驶,只有当潜艇升到接近水面时,才能够通过舷窗看到水面的情况。莱克设想制造出一种既不易让敌人发现,又可以在水下看到水上情况的仪器安在潜艇上。他买来一大堆各式镜子,试着制造。1902年某一天,他偶然地找到了正确的组合。他希望看到的街道和海港清晰地展现在他眼前。后来,他又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找一位光学教授合作,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组装方法。他把它装在他制造的潜艇上,这就是后来固定的和可旋转的潜望镜的前身。至此,潜艇才第一次有了眼睛,再也不用在水下的黑暗中盲目游动了。

  师:通过听这个小组找的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生2:我知道原来潜水艇上没有潜望镜,后来是一个叫莱克的人发明了潜望镜。

  生3:我还知道莱克从1897年制造了潜水艇后就研究潜望镜,直到1902年才制造成功,用了五年时间,说明他很有毅力。

  师:你体会得很深刻,很多科学研究和成果需要科学家用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学研究就需要这种毅力和精神。

  生4:我从中知道了潜望镜是用很多镜子做成的,而且必须正确的组装才行。

  体的呢?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每组桌面上的简易潜望镜(牙膏盒自制型)揭开它的秘密吧!

  (小组合作,有的先用简易潜望镜观察物体;有的在仔细观察简易潜望镜的外部形状;有的小组在小心的打开简易潜望镜,观察内部构造,并在纸上绘制简图;有的小组正在结合搜集到的潜望镜结构图讨论潜望镜的构造……)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和收获?

  生1:我们小组发现潜望镜里有两块玻璃镜片,这两块镜片是这样放置的(实物展台展示绘制的简图)。

  师:也就是说这两块镜片成什么角度?

  生2:我知道,是平行的。

  生3:反光的面是相对的。

  生4:资料上说镜片与水平线成45度角。

  师:还有补充吗?

  生5:我们还发现潜望镜的长短不会影响观看的效果。

  师:你是说哪一部分?

  生5:竖着的部分。横着的部分不能太长,长了影响观看的'范围。

  3.动手制作,应用实践。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潜望镜的构造,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潜望镜?

  生(齐):想!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做?给大家提点建议。

  生1:用牙膏盒做潜望镜的身子,在上下相对的侧面分别挖一个正方形的口,然后将镜片放到里面。

  生2:我反对,镜片不能放进去,要在盒子边上开槽,将玻璃镜片插进去。

  生3:最好用胶带粘好。

  师:镜片怎么放呀?

  生4:成45度角。

  师:还应注意什么?

  生5:用小刀时要小心,别割伤手。

  生6:插玻璃片时也要注意,最好用砂纸打磨一下,或边缘粘上胶布。

  生7:做完后将外壳美化一下,最好涂成“迷彩色”,写上自己的名字,免得丢了。

  师:同学们刚才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老师这也有一个制作潜望镜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实物投影展示)。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早已跃跃欲试了,好,下面同桌合作制做一个潜望镜,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潜望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学生制作潜望镜,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评价,课后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齐):潜望镜的秘密!

  师:这个秘密揭开了吗?

  生(齐):解开了!

  师:谈谈你的收获吧!

  生1:我知道了潜望镜是根据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原理制成的。

  生2:我知道了潜望镜的内部结构,还自己制作了一个潜望镜。

  生3:我制作的潜望镜非常漂亮,而且效果很好。

  生4:我的潜望镜是在同桌的帮助下做成的,要不我恐怕做不成,我很感谢他。

  生5:我知道了潜望镜的发明过程。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由于时间关系,课后可以继续玩一玩你们制作的潜望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以改进。另外,布置两个课后研究专题:

  (1)、调查了解,真正的潜望镜是什么样的?

  (2)、设计一个能够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

  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

  3.CAI课件

  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

  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资料,初步谈谈对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认识。

  2.分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小结:同学们能收集到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为学好本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刚才有同学谈到据老人们说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阳或月亮,每到这时,人们都要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好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4.板书课题。

  二、指导认识日食的成因及种类。

  1.教师课件演示日食发生的动画,学生观察。

  2.教师发给每一组一张日食发生时的一组照片图及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日食的时间记录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日食发生时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

  3.学生分小组汇报,教师逐条板书。

  4.教师根据以上学生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挡住了太阳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形成如下板书

  现象:分析

  ①呈弧形渐缺→是球体

  ②自西向东渐缺→自西向东运动

  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

  ④发生在农历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线上。

  6.学生实验证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确。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学生手持乒乓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把学生头部当地球,看看在怎样情况下看不见太阳。要求学生实验后画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并抽查学生所画示意图。

  8.教师课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图,学生想象日食形成过程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小组相互交流完善)。

  9.学生利用教材认识日食的种类。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呢?老师想让同学们首先自主研究,然后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候地球、太阳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样的?

  ②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

  ③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讨论交流。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日食和和月食的形成,使我们知道了任何自然现象的产生都是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因而我们要从小相信科学不迷信,从小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陀螺旋转时,知道陀螺面上的图案会发生变化。

  2.探索发现陀螺旋转时陀螺面上点、线会“变”成圈圈。

  3.体验陀螺旋转的乐趣,感知陀螺变化的奇妙。

  【活动重点】

  活动重点:探索发现陀螺旋转时陀螺面上简单的点、线的变化。

  活动难点:探索“同心圆”及“从圆心出发,画三条向圆外的线”的变化。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玩过陀螺,知道陀螺旋转时,上面图案会发生变化。

  物质准备:在圆心打好孔的圆形陀螺面,“同心圆”陀螺面,用乐高积木做出的陀螺。

  【活动过程】

  导入部分

  幼儿进行组装乐高陀螺,并自由玩陀螺。

  指导语:之前我们用乐高积木的齿轮、轴,组装成一个有趣的陀螺,你们还记得应该选用哪种规格的齿轮?齿轮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开始玩陀螺吧。

  引导幼儿观察陀螺旋转时,表面发生的变化。

  提问:老师为我们齿轮穿上了新衣服(有图案的圆形面),谁愿意帮我转动它?在陀螺旋转时,你发现了什么?它的图案会产出变化吗?

  基本部分

  1. 引导幼儿探索陀螺旋转时,陀螺面上点的变化。

  (1) 幼儿拿出两张陀螺面,进行按规则进行画点。

  指导语:拿出一张陀螺面,在上面画上一个大大的点;再拿出一张,在上面随意地画上多个大大的点。

  (2) 幼儿分别转动两张陀螺面,观察交流纸上面的.变化。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幼儿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发现的喜悦。

  (4)师生共同分享发现的现象,鼓励幼儿进行总结。

  引导语:谁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的发现。一个点时,你看到了什么?随意画多个点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2. 幼儿拿出“同心圆”纸片,进一步探索。

  (1)幼儿沿着“同心圆”纸片上的圆线,画一圈点。

  指导语:沿着上面的线,我们画上一圈点,可以稍微近一点,也可以稍微远一点。

  (2)请幼儿大胆地猜测结果,并进行实验。

  提问:画了一圈点,你觉得会发生什么?现在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吧。

  (3)师生共同交流实验结果,请幼儿进行总结。

  指导语:在同心圆上,转动一个点就是一个圆,我们画的这一圈点,转动时每个点形成的圆圈就在这个“同心圆”上,所以旋转起来我们只看到一个圆圈。

  3.引导幼儿探索陀螺旋转时,陀螺面上线的变化。

  (1)幼儿拿出两张陀螺面,开始划线。

  提问:拿出一张陀螺面,在上面画上一条粗粗的线;再拿出一张,在上面随意地画上多个粗粗的线。

  (2)幼儿进行实验,并分享实验结果。

  指导语:原来在陀螺面上画线,旋转时我们会看到圆圈。

  4. 幼儿拿笔“从圆心出发,画三条向圆外的线”,进行实验。

  (1)教师提出关键问题,再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指导语:陀螺面上所有的线转动时都会看到圆圈吗?像这样的陀螺会怎样呢?

  (2)幼儿进行实验,分享实验结果。

  引导语:你用不同颜色,进行画竖线,它们的呈现的颜色,会一样吗?还是原来的陀螺面的颜色吗?

  延伸活动

  1.在科学区,多投放白色的陀螺面,引导幼儿进行后续的观察。

  引导语:你们可以在科学区中,在陀螺面画一些有趣的点、线,也可以画一些图案,观察陀螺在旋转时,发生的变化。

  2.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哪里还存在这种现象,并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准备:

  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

  活动过程

  1、教学活动的导入幼儿进入课室室后,坐在座位上。 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目的:

  1、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 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用各种感官、借助简单的观察工具进行纸外部主要特征的观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可以科学地描述一张白纸有哪些特点。

  2.经历并理解观察比较、科学观测等过程,会把这种观察事物的思想和方法,迁移到其他的观察活动中去。

  3.对于新的发现能提出新的问题和有继续研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白纸、放大镜4人1份书写纸、卡纸、报纸、挂历纸(4人1份),准备两本书(有一定厚度)。

  小组合作人员:每组4人。组长1名,负责领导组员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过程。副组长1名,负责本小组纪律。

  教学过程:

  一、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1.引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一张普通的白纸,你能不能告诉我这张白纸它有什么特点?

  比如说:这张白纸除了是白颜色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讨论后,小组长汇报

  教师评价。

  (建议: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过于强调自己在学生探究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说出它的一更多些特征,因为在教材的一开始就有一位学生说自己一口气能说出白纸的10种特征。教师在这里只是一个学生探究活动的.旁观者。描述白纸的特点是一个学生全部的描述。教师在这里要提高要求。分清学生的汇报是观察得到的还是以有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间提高学生的描述能力、观察能力。)

  2.比较不同的白纸。

  书写纸 挂历<提供不同纸张的图片>

  卡纸 报纸

  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比较,这两张纸有什么不同? 如果是比较两张纸的薄厚用什么方法?

  如果是两本书,我们用什么方法比较它的薄与厚呢?(建议:这个环节教案设计的非常开放,但是比较纸的不同最好是两两比较,教案上要注明两种纸类的比较,三年级学生的比较思维水平还是处在萌芽阶段。)

  3.组织观察纸,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纸的结构(纤维),利用哪些工具,用什么方法。

  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

  教师评价。

  为下节课造纸做铺垫。

  (建议:教学设计过于简单,教学设计关键是讲清楚学生怎样学,教师怎样教。此环节的设计是在上个关节设计的基础上的,比较两张纸与观察纤维是两个有结构的探究活动,前面学生对纸的比较中会发现纸上有很多毛,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出探究的内容。)

  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追踪记录

  学生搜集、整理《纸的纤维》的资料。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⒈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

  ⒉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⒊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⒋知道气候变化雨动物行为的关系

  ⒌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流对气候资源的利用

  ⒍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和危害

  ⒎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雨洪水;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

  人类活动与洪水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一、东部季风气候

  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

  2、我国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度季风气候。

  【讨论】P91讨论题得出:

  3、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4、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

  A、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

  C、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

  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⒈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各半干旱气候区。

  ⒉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但日照充沛。(形成原因的分析: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⒊干旱气候的利弊: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⒋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如仙人掌粗大的茎和叶刺;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抬起屁股的做法。

  三、寒潮、台风和洪水

  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讨论】⑴台风天气的感受和自我防护知识

  ⑵台风的利弊

  3、洪水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引发的原因:持续性的暴雨、台风,人类活动。

  【实验】植被护坡实验

  【为什么做】

  持续性暴雨和台风使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引发洪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洪水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譬如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使黄河中下游地区频频发生洪涝灾害。由于上游泥沙的大量流失,黄河在下游也成为了地上河,使位于黄河下游的城市时刻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中。让我们来做这个实验,初步而实在地体会一下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怎样做】

  1、实验前我们应准备好一下器材:一个一侧为玻璃,其它三个侧面为木头箱子,接水桶,洒水壶,泥土,草皮。

  2、在箱子内两侧按30。角堆好泥土,在其中一个土坡上种上草皮。在低处安上引水沟,放好接水桶。

  3、用洒水壶以相同的水量、同样快的速度对两个坡面洒水。

  4、观察两个坡面上,水的流动速度、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的差别。

  【应关注的问题】

  1、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使用的土壤应是非沙质土,土壤的紧密程度和湿度要与自然状态相似。

  2、如果能使草皮在土坡上种植一段时间后再做实验,或者直接实验整块的草皮,效果会更好。

  【学到了什么】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草皮的坡面有草的阻挡,水的流速慢,水的下渗就多,汇入水沟的水量就少。显然,如果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洪水的危害和发生频率增大。

  2、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进一步知道怎样对相关的实验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想进一步知道植被是怎样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的吗?植被的抗侵蚀作用是通过它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来实现的:一是植物的生长层(包括花被、叶鞘、叶片、茎),通过自身致密的覆盖防止边坡表层土壤直接遭受雨水的冲蚀,降低暴雨径流的冲刷能量和地表径流速度,从而减少土壤的流失;二是腐质层(包括落叶层与根茎交界面),为边坡表层土壤提供了一个保护层;三是根系层,这一部分对坡面的地表土壤加筋锚固,提供机械稳定作用。一般情况下,在植物生长初期,由于单株植物形成的根系只是松散地纠结在一起,没有长卧的根系,易与土层分离,起不到保护作用。同时护坡植被的存在也为各种小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与气候关系密切。人类根据自然规律,改良局部地区的气候,使气候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的:

  1、 感知各类水果,制作水果拼盘,品尝水果的滋味,培养幼儿触摸觉、嗅觉、味觉的能力,

  2、 幼儿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悦心情。

  二、活动准备:

  1、活动前参观果园

  2、苹果、梨子、香蕉、柑橘、柚子、石榴等水果若干个

  3、塑料盘子五个,塑料刀子每人一把

  三、过程

  一、引入: 今天,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好多的'水果,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水果?

  二、感知水果

  1、 分组观察水果(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来感受水果的色、香、)

  2、 集中交流讨论。鼓励幼儿大胆把自己看到、摸到、闻到的感受告诉他人。

  三、 水果拼盘比赛

  1、 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制作水果拼盘

  2、 幼儿分组制作水果拼盘(提醒幼儿用刀时要小心)

  3、 欣赏各组的水果拼盘,幼儿进行评价

  四、 品尝水果拼盘大会 引导幼儿品尝自己 做的水果拼盘,并说说吃到的滋味如何

  五、 游戏“运水果”结束。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识记相关知识点。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录音机(二胡、笛子、军号等交响乐合奏)、橡皮筋、自制乐器。

  教学方法:启发式的教学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教学班级:602班

  教学课时:45×1

  教学流程:

  一、揭示主题。

  先让学生读相关课文,讲述声音的产生,识记相关内容。

  1、识记后播放三种乐器的录音,意在利用录音机再现优美的合奏声音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把自己喜欢的乐器说出来,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学生的自制乐器。(展示:音乐罐、吉他、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做柳笛挖孔等等。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四、制订计划

  1.画小组路线图: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 例如:“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怎样行动。

  2.绘制乐器结构图:

  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黑板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3.识记:管弦乐器的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4.作业处理:p20 第一、二两大题

  五、板书设计:

  1.黑板中间上面板书课题。

  2.左边板书管弦乐器的分类。

  3.右边板书识记的内容。

  4.空隙间为副板。

科学教案 篇9

  1、在沙箱或沙池中喷洒适量的水,放上一些玩具和模型。让幼儿自由地玩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

  用脚踩一踩,看看湿沙子上留下的脚印什么样?

  用手捏一捏,试试湿沙子能捏成球吗?

  用容器、模子扣一扣,看看湿沙子能变成什么样?

  用筛子筛一筛,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用小棍或手指在沙子上画画、按手印、按各种图型印,比一比,谁的'图案最美?

  用湿沙子筑长城、建城堡……比一比谁建的最牢固?谁造的最有趣?

  2、讨论:干沙子与湿沙子有什么不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科学教案02-22

(精选)科学教案07-27

[经典]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精选)07-30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耳朵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