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10-13 18:09:58 秀凤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1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13篇)

  科学活动教案 1

  设计思路:

  根据《指南》所提倡的“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我们设计了本次活动“好玩的冰”。通过两次探索:玩冰——冰中取礼物,让孩子们在与冰的亲密接触与操作中具体感知冰的特性并获得冰融化经验,最后在欣赏夹心冰块制作过程中激发幼儿动手制作冰制品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冰透明、冰冷,光滑,能化成水等特性。

  2.能想办法让冰融化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冰块,杯子,夹心冰块,积木、筷子、热水、盘子,毛巾,盆,PPT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冰的特性。

  1.出示冰,激发兴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玩的东西,看看是什么?老师把冰放在后面的杯子里,请你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一下回来告诉老师冰是怎么样的?

  2.幼儿探索并交流。

  提问:冰是怎么样的?

  3.小结:原来冰看上去是透明的,摸上去凉凉的,滑滑的,玩一玩,还会变成水。

  二、第二次探索,感知让冰融化的方法。

  1.提出要求老师想送你们一些小礼物,可是这些礼物都藏在冰块里,你们要想个办法才能拿到礼物,想个什么办法呢,谁来说一说?你们觉得这么多的办法都能拿到礼物是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热水、木块、小棒,请你去试一试,看谁能够拿到礼物。

  2.尝试取物并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拿到了礼物?你发现最后冰变得怎么样了?

  3.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好多办法,有的用热水泡冰块,有的用小棒搅拌,还有的用木块敲,冰块慢慢化掉了,越来越小,最后大家都成功地拿到了礼物,真开心!

  三、播放PPT,了解夹心冰块制作过程。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把礼物放在冰块里面的?谁先来猜猜看。(幼儿猜想)还是请夹心冰块宝宝自己来告诉你们吧。(播放PPT)

  四、延伸:.制作夹心冰块送给爸爸妈。

  活动反思:

  冬天是一个雪白的世界,冬天也是一个奇特的世界。晶莹剔透的'冰,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对冰有着浓厚的兴趣,可对冰的认识仅仅只是一些感性的经验,对于冰的特性并不是很了解。在开展“冬爷爷的礼物”主题活动中,我从孩子们的生活中选材设计教学方案,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唤起他们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2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想办法使小伞飞起来。

  2、通过玩会飞的小伞,注意到形状不同的小伞飞的高度不一样,

  二、活动准备:

  1、幼儿有玩可乐瓶的经验。

  2、同种材料制作的三种不同形状的小伞(锥形、平面形、漏斗形)、大号可乐瓶幼儿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师:这里有和小朋友一样的三把小伞,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幼儿观察三把小伞颜色和形状的不一样。

  (二)、启发幼儿探索“怎样使小伞飞起来”。

  1、引导幼儿把小伞放在可乐瓶瓶口上,想办法使小伞飞起来。

  2、讨论交流:你们的小伞飞起来了吗?是用什么办法使小伞飞起来的?

  师小结:要想使小伞飞起来,可以捏、拍、敲、吹等。

  (三)、用同种材料制作的三种不同形状的小伞进行比较

  1、请小朋友再用用力拍的方法,轮流把三把小伞放在可乐瓶的瓶口上,看看哪把小伞飞的.最高。

  2、请三位幼儿各持一把形状的伞示范表演,幼儿观察比较。

  (四)、让幼儿拿着自己的小伞到户

  外自由地玩,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投放不同材料制作的小伞,比一比谁飞的高。

  2、回到家中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会飞的小伞,想想为什么小伞会飞起来呢?

  科学活动教案 3

  一、目标:

  1、引起幼儿对落体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初步尝试记录。

  二、准备:

  1、已玩过落体游戏。

  2、羽毛、塑料积木、纸条、树叶、自制降落伞若干。

  3、五张记录表。

  三、过程:

  1、出示准备好的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2、摆弄落体进行感性探索。

  (1)、请幼儿选择一样物体玩一玩,观察这个物体落下来的情景。

  (2)、进行讨论。请个别幼儿描述自己所玩的物体落下来的样子,并用动作表示。

  3、落体的方法记录。

  (1)、请一位幼儿选择一样物体,先观察它落下来的样子,再尝试用画画的方法记录。

  (2)、让幼儿自己玩玩、试试其余物体,观察不同物体下落时的有趣观象,并尝试用画画的方法记录。

  (3)、逐一出示记录表,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记录的样子是怎样的。

  3、集体交流。

  四、延伸活动:

  玩一些落体游戏,如“托气球游戏”“吹鸡毛游戏”等,启发幼儿观察落体运动现象,并想办法吹起下落的鸡毛,托起下落的气球。

  活动反思:

  适宜性行为

  1、本活动目标定位较好,能根据本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重在培养幼儿对常见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初步的探索欲望。

  2、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活动的重难点、关键点,充分考虑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引导幼儿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达自己的发现,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3、教师在活动中能注重让孩子在玩中探究,丰富体验,特别是能大胆地尝试让幼儿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给幼儿较充分的发展机会。

  4、努力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促使幼儿能自主地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

  不适宜性行为

  问题: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的观察不够细致深入,仍然有一些重结果的'倾向。

  原因: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仍然受传统的目标意识影响。

  对策: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观察水平,对幼儿临时出现的一些状况作出及时和适宜的回应,要更加尊重过程,从幼儿的角度、眼光了解事实。2、问题:幼儿积累的体验还不够多、不够深入。

  原因:小班幼儿还不善于主动与同伴交换、合作地玩,因此表现出部分幼儿接触的材料不够多。

  对策:可提供更多的材料,注重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材料、合作探索。

  科学活动教案 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剥果壳的方法。

  2、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花生、开心果、盘子、小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

  1、妈妈一会儿要带你们去找两个好朋友一起玩儿,如果你愿意去,听到音乐就快把玩具收好来找妈妈。

  2、到好朋友家了,快看一看我们的好朋友是谁?(花生和开心果)你好花生,你好开心果!

  3、让我们摸一摸他们的大门,一个…一个…(让孩子们摸后说感觉)。

  (二)探索游戏

  1、让我们敲敲门:“咦,他们怎么不开门?让我听听,噢,他们想想考考宝宝们聪明不聪明,想想办法怎样把门打开吧?”

  2、宝宝们真聪明,它们又叫来了许多好朋友,请大家剥给客人老师、小朋友吃,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吃的好吗?

  (三)结束游戏

  “我们不能吃得太多,会上火的。让我们收拾干净去买点豆奶喝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效果较好,幼儿全部都动起手来进行了操作。分析此活动成功的原因:

  1、开始教师出示的食物引发了幼儿吃的欲望。小班幼儿对吃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和经验,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幼儿就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活动。

  2、请幼儿剥壳: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所以会不厌其烦地剥,直至取出里面好吃的东西。花生、开心果,一易一难,材料有层次便于不同幼儿选择。

  3、幼儿在剥开心果壳时,有的幼儿可以发现要从裂口处剥,其他幼儿有的咬,有的捏,都没有找到正确的.开启方法,教师适时插入,请剥开的小朋友说一说是怎么做的,教师和幼儿一起试一试,指导不会的幼儿(分组、个别指导)。

  4、内容由浅入深,在了解外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究的兴趣。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剥果壳的方法,找到最适合的方法,注重培养小班幼儿的主动性。从而也进一步了解果肉的特征,并渗透小常识,这两种果实不宜多吃,会上火。

  5、幼儿剥开后,吃了一会了,请幼儿送给客人老师吃,体验了和他人分享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5

  活动目标:

  1、了解、探索蝴蝶的演变过程,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蝴蝶的生长过程。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蝴蝶演变的挂图,蝴蝶标本。

  活动过程:

  一、以帮助毛毛虫找妈妈的口吻引入。

  二、讨论:

  1、毛毛虫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

  2、你们知道哪儿可以找到毛毛虫的妈妈?

  三、编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从故事中让孩子了解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

  1、老师讲述故事,幼儿边欣赏挂图边安静的倾听。

  2、提问:毛毛虫是怎么样变成蝴蝶的?

  3、小结毛毛虫演变的过程:卵——毛毛虫——蛹——蝴蝶。

  四、讨论:你们还知道还有哪些动物宝宝和他们的妈妈长的不一样?

  (比如:蝌蚪,蚕,蛆……)

  五、户外观察活动:带孩子到户外的草丛和树叶下观察,看能否找到毛毛虫或蛹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课让幼儿认识了蝴蝶的成长过程,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认识更多活蝴蝶,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探索奥秘并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不足之处是没能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

  科学活动教案 6

  活动目标:

  1、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把火车连接起来,体验成功的快乐。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数字火车(3套),绿色西瓜火车、黄色香蕉火车、红色火车、泡沫火车各一套(各有十几节);牛奶盒做的山洞,轨道,滑坡;各种材料的绳子(色彩、质地、粗细都不同)。

  活动过程:

  1、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引导孩子参与活动。

  2、孩子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火车。

  3、请幼儿自己想办法将汽车连起来,教师以观察为主,适时指导,有的孩子可能没有规律的.连接,或者火车颜色和绳子颜色的配对连接,或两种颜色有规律的连接。

  4、幼儿接好火车可以拉着火车钻山洞,过轨道并请孩子模仿生活,用语言表达火车开到哪里。

  5、让孩子比一比火车的长短。

  活动建议:

  教师适时介入,引导提升经验,但不强求。

  活动反思:

  这次科学活动,是十分有趣味性的。不单单是因为它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而且还有彩色的图谱,对于幼儿来说这是视听觉的双重享受。

  科学活动教案 7

  设计意图:

  "平衡"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现象,在幼儿园平时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走走平衡木,玩玩跷跷板,自转几圈不让自己摔倒"等等都是平衡现象的体现。但是,孩子对此类现象的认识多为无意识的,为了激起孩子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关注,特设计本次活动。结合子课题:区角活动中教师的介入,本活动教师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到科学活动的魅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探索,引导幼儿了解两脚重量相等,且足够重时能让物体平衡。

  2.乐于参与科学活动,体验尝试过程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两人一份钢丝架子、大记录表一张、铅笔。

  2.人形卡纸、橡皮泥、回形针、积木、夹子、双面胶。

  3.相关多媒体课件、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放录像,引导幼儿欣赏,组织幼儿讨论。

  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杂技表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人在走钢丝)这个人走的怎么样?(很慢、很平稳、没掉下来)

  3.教师:对,他走得很慢、很平稳,没有从钢丝上掉下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请幼儿欣赏纸质小人走钢丝的杂技表演,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表演从而发现小人是怎么走钢丝的,用什么部位在钢丝上走的。为下面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师组织幼儿自由讨论使小人不掉下来的方法。

  1.教师出示小人纸片,组织幼儿探索走钢丝不掉下来的秘密

  (1)教师:这里也有一个冒险小子,他也想走钢丝,他想尝试跨在钢丝上不掉下来,谁愿意来试试。(教师请1-2名幼儿试一试)

  2.教师示范小人走钢丝

  (1)教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冒险小子,他也想走钢丝,一起看看他走的怎么样?(教师将小人横过来摆放,让幼儿看的更加清楚)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人成功的秘密

  (2)教师:为什么我的小人成功了,小朋友的没成功?(幼儿自由讲述)

  (3)教师:秘密就是老师请了2个硬币帮忙,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2个硬币,请你们去试试。我们可以请双面胶帮忙!

  4.教师组织幼儿探索贴硬币的位置。

  (1)教师有针对性的请2名幼儿上台展示硬币所贴位置

  教师:一起来看看他有没有成功?(教师摆放在钢丝上,引导幼儿观察)

  a.失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b.成功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2)教师小结:原来成功的秘密就是要将硬币贴在小人的腿上,增加重力,小人就不会掉下来了。

  (3)教师:你们成功的也和他一样贴在脚上吗?

  (4)教师:请没有成功的小朋友赶紧改正过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请幼儿尝试将纸片小人也像影片里一样的将其跨坐在钢丝上不掉下来,并请个别幼儿进行尝试。但是结果都失败了,这时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小朋友的没成功?老师的'成功了?”让幼儿发挥想象,说出自己认为的可能性,最后老师再暗示幼儿:“是因为请了2个硬币帮忙所以才成功”,这时幼儿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还很模糊,到底贴在哪里才不会掉下来?这时,教师提供幼儿找寻答案的机会,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尝试,通过实践得出秘密是将硬币放在小人的左右两只脚上让其增加重力,从而保持平衡。本环节教师材料准备充分,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充满了探索和求知欲望,并提供机会让其进行探究,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从而发现秘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意义,对于没有贴对的幼儿教师也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教师出示多种材料,引导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现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一起看看有什么?

  (2)教师:想想这些材料能不能帮助小人稳稳地快坐在钢丝上不掉下来?

  你们觉得xx能不能成功?(教师在记录表上进行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第二次探索多种材料成功的方法

  (1)教师:到底能不能成功,请你们用桌上的材料想办法让小人稳稳地跨在钢丝上。(幼儿操作)

  (2)教师依次展示4种材料的探索结果。

  ①【橡皮泥】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橡皮泥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小结:原来,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左右两只脚上的橡皮泥必须用的一样多。

  ②【夹子】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夹子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你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小结:原来左右两边夹得夹子数量一样时,小人就能平稳的跨在钢丝上了。

  ③【积木】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积木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小结:原来,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左右两只脚上的积木必须一样多。

  ④【回形针:】

  教师:一起来看看,请回形针帮忙的有没有成功?看看他是这么做的?

  教师:为什么两条腿上是5个的时候还是没有成功?(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请小朋友看老师这样做,能否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教师不说直接做——老师在这条腿上加一个,另一只腿上也加一个。)

  (若不成功继续···)

  教师:现在成功了吗?为什么呢?

  教师:为什么刚才两条腿上都是5个的时候没有成功,现在成功了?(又增加了回形针)

  x教师:是不是在一条腿上增加?(两条腿上都要增加)

  教师小结:原来,5个回形针的时候两条腿上的重量太轻了,当老师增加回形针的时候,两条腿上的重量就足够重,小人就能跨在钢丝上了。

  (4)教师播放课件进行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首先:

  1、把物体放脚上;

  2、放的东西要一样重;

  3、如果太轻了,必须增加质量。这样才能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同步的演示课件)所以这些材料都能成功。(教师在大记录表上统一记录)

  教师:现在请没有成功的小朋友改正过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请幼儿分组进行探究,和集体操作相比,分组既能节省时间,且更有针对性,有利于突破本活动的重难点部分。利用记录表,师幼集体进行猜测和记录,使没有参与到其他材料操作的幼儿也知道实验结果和原因。最后的小结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幼儿直观的认识到使小人平稳跨坐在钢丝上的条件,使得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幼儿接受。)

  四、教师组织幼儿带领小人进行走钢丝表演

  教师:现在,冒险小子邀请成功的小人参加走钢丝表演,我们一起来吧!

  (环节评析:这是个延伸环节,让幼儿体验到制作和游戏的乐趣,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在玩中学、做中学的道理。)

  五、教学反思

  本活动,从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在用时方面有点过长,在幼儿分组操作的环节,时间应该控制一下。在提要求的时候语言可以再简洁一点,活动中幼儿对于贴硬币以及后面的分组探索积极性很高,都能积极的投入操作实验。本活动最难的难点是回形针,因为它很轻很小,要想让它成功,不仅要在脚上增加重力,而且增加个数还必须足够多、足够重,这与其他操作材料有所不同,其他材料都增加到2个即可平衡,但是回形针至少是5个以上,这样的操作对于没有耐心的幼儿是一个挑战。所以教师在该环节应多加的引导,在本次的教学中我的引导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引导幼儿。

  科学活动教案 8

  一、活动目标

  让幼儿感知溶解的现象,了解哪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溶解。

  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活动准备

  透明杯子若干、勺子、搅拌棒。

  盐、糖、沙子、石子、面粉、绿豆等实验材料。

  记录表、记号笔。

  三、活动过程

  导入部分

  (1)教师通过变魔术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将盐倒入一杯水中,搅拌后让幼儿观察水的变化,引出溶解的概念。

  (2)提问幼儿:“你们还知道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吗?”

  实验操作部分

  (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实验材料,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和卫生。

  (3)实验结束后,每组幼儿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将结果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讨论与总结部分

  (1)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而有些东西不能溶解在水里?”

  (2)教师总结: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淀或分层。像盐、糖这样可以溶解在水里的`物质叫做溶质,水叫做溶剂。而沙子、石子等不能溶解在水里的物质,会沉淀在水底。

  拓展活动

  (1)让幼儿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的现象?”

  (2)鼓励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做一些溶解实验,如用醋溶解鸡蛋壳等。

  四、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投放更多的实验材料,让幼儿继续探索溶解的现象。

  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科学活动教案 9

  一、活动目标

  认识磁铁,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如吸铁性、磁性的强弱等。

  通过实验操作,探索磁铁的奥秘,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

  铁钉、回形针、硬币、塑料片、纸片、积木等实验材料。

  两个杯子(一个装有水,一个装有沙子)、小铁球、线。

  记录纸、笔。

  三、活动过程

  导入部分

  (1)教师出示磁铁,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幼儿:“你们见过这个东西吗?它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2)教师简单介绍磁铁的名称和用途,引出活动主题。

  实验操作部分

  (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探索磁铁的吸铁性。幼儿将各种实验材料放在磁铁上,观察哪些材料可以被磁铁吸住,哪些材料不能被磁铁吸住,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2)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形状的磁铁进行实验。

  (3)探索磁铁的磁性强弱。教师将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距离铁钉不同的位置,让幼儿观察哪个磁铁能吸起更多的铁钉,从而了解磁铁磁性的强弱与距离的关系。

  (4)探索磁铁的穿透性。教师将小铁球用线吊在杯子上方,先将杯子装满水,然后将磁铁放在杯子底部,观察小铁球是否会被磁铁吸引;再将杯子中的水换成沙子,重复实验,观察实验结果。

  讨论与总结部分

  (1)幼儿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教师倾听幼儿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2)教师总结实验结果:磁铁可以吸住铁制品,如铁钉、回形针、硬币等;磁铁的磁性有强弱之分,距离越近,磁性越强;磁铁具有穿透性,可以透过一些物质吸引铁制品。

  拓展活动

  (1)让幼儿思考:“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2)鼓励幼儿回家后寻找生活中用到磁铁的物品,并与家长一起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投放更多的磁铁和实验材料,让幼儿继续探索磁铁的奥秘。

  引导幼儿用磁铁制作一些小玩具或装饰品。

  科学活动教案 10

  一、活动目标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通过种植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耐心。

  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植物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花盆、土壤、种子(如绿豆、红豆、花生等)、水壶。

  放大镜、尺子、记录卡。

  有关植物生长的图片或视频。

  三、活动过程

  导入部分

  (1)教师播放有关植物生长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幼儿:“你们知道植物是怎么长大的吗?”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种植活动部分

  (1)教师向幼儿介绍种植的方法和步骤,如如何将种子埋在土壤中、如何浇水等。

  (2)幼儿分组进行种植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种子进行种植。幼儿将种子埋在花盆中,浇适量的水,并将花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3)教师为每个小组发放记录卡,让幼儿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的时间、叶子的生长情况等。

  观察与记录部分

  (1)幼儿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用放大镜和尺子观察植物的变化,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

  (2)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不同小组种植的植物生长情况,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3)教师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与分享部分

  (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总结和分享,让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卡,讲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发现。

  (2)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植物?” 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植物的情感。

  四、活动延伸

  将幼儿种植的植物放在班级的自然角,让幼儿继续观察和照顾植物。

  鼓励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种植一些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活动教案 11

  一、活动目标

  让幼儿感知溶解的现象,了解哪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溶解。

  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活动准备

  透明杯子若干、勺子、白糖、盐、沙子、石子、绿豆、红豆等。

  记录表、记号笔。

  三、活动过程

  导入

  (1)教师通过变魔术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将白糖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让幼儿观察白糖的.变化。

  (2)提问幼儿:白糖去哪里了?引出溶解的概念。

  实验操作

  (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将准备好的材料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哪些材料可以溶解,哪些材料不能溶解。

  (2)幼儿用勺子搅拌,观察材料在水中的变化,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交流分享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说说哪些材料可以溶解,哪些材料不能溶解。

  (2)教师总结幼儿的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拓展活动

  (1)让幼儿思考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溶解,并回家进行实验验证。

  (2)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溶解现象。

  科学活动教案 12

  一、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花朵在不同液体中的颜色变化,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让幼儿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二、活动准备

  白色纸花若干、色素、白醋、碱水、透明杯子。

  滴管、记录表。

  三、活动过程

  制作纸花

  (1)教师指导幼儿用白色纸制作纸花。

  (2)将纸花的花瓣折叠起来,使纸花能够吸收液体。

  实验操作

  (1)幼儿分组,将纸花分别放入装有白醋和碱水的杯子中,观察纸花颜色的'变化。

  (2)幼儿用滴管吸取色素,滴在纸花上,再次观察颜色的变化,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讨论与分享

  (1)请幼儿讨论纸花颜色变化的原因。

  (2)教师讲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让幼儿了解白醋和碱水的不同性质。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回家后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观察纸花的颜色变化。

  (2)鼓励幼儿探索更多关于酸碱反应的科学知识。

  科学活动教案 13

  一、活动目标

  让幼儿认识磁铁,了解磁铁的特性。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铁钉、回形针、塑料片、纸片、积木等。

  两个小盘子、水槽、指南针。

  三、活动过程

  导入

  (1)教师出示磁铁,引起幼儿的.兴趣。

  (2)提问幼儿:你们见过磁铁吗?它有什么作用?

  认识磁铁

  (1)让幼儿观察磁铁的形状和颜色。

  (2)教师介绍磁铁的两极,并用指南针演示磁铁的指向性。

  实验操作

  (1)幼儿分组,将各种材料放在两个盘子中,用磁铁去吸引,观察哪些材料能被磁铁吸引,哪些材料不能被磁铁吸引。

  (2)将磁铁隔着不同的物体去吸引铁钉,观察磁铁的磁力是否会受到影响。

  总结与分享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磁铁的特性。

  (2)引导幼儿思考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可以被磁铁吸引的物体。

  (2)鼓励幼儿用磁铁进行创意制作。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8-06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

科学活动教案08-13

科学活动教案案例04-28

科学观察活动教案02-18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01-13

声音科学活动教案02-19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03-26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