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并积累有关生字新词,流利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揣摩表达顺序
(3)紧扣重点词句,在美读与品析中感悟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湛和观众对梅兰芳的认可与热爱
(4)了解京剧艺术,激发学生对京剧等传统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在美读中,紧扣重点词句、调动生活体验,并联系上下文感悟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湛和观众对梅兰芳的认可与热爱
三、课前准备:查阅梅兰芳的生平资料(文字、图片、视频)
四、教学用具:PPT、视频
五、学习时数:三课时
六、学习过程: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第四---六自然段
学习目标:感悟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湛和观众对梅兰芳的认可与热爱
学习方法:1、美读法,2、调动生活体验品析词句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幕已经拉开,女主角即将出场,那么他的表演究竟会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4—5自然段,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
二、师生交流读后感受。
三、品、读“观众的反应”。
1、过渡:观众看了他的表演后的又有怎样的反应呢?
2、【PPT】要求:①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按女主角出场、表演中途和高潮的顺序,用横线分别勾画表现观众反应的语句。②选择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个句子,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朗读体会。
3、【PPT】出示品析示例:
① “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观众看到女主角时响起的热烈掌声比作雷鸣,我体会到观众们对女主角的认可和喜爱。)
②提示:除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外,文中准确的动词也可以进行重点体会。
4、师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相机板书:喜爱、折服】
四、品读“女主角精彩的演唱”。
【PPT】过渡: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演唱竟让观众们如痴如醉,到了着魔的地步呢?请同学们默看第四自然段,用 “ ”勾画出文中描写女主角表演的语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交流并全班齐读勾画的语句。(2句)
2、品析语言。
(一)过渡: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女主角精彩的演唱的呢?首先让我们来学习描写女主角表演的第一句:【PPT】“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
①指名朗读,其余同学思考: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请问作者这样写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②师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明确:不矛盾,这表明女主角的唱腔富于变化。【板书:唱腔】
③全班齐读。
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朗读高手来读一读描写女主角表演的第二句,谁是朗读高手呢? 【PPT】“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的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从“唱词像珠子”你体会到什么? 明确:声音清亮圆润。
▲品味“溅”:谁能说说“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溅到空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教师适时引导分析并朗读:
①联系生活实例理解“溅“的意思。
明确:溅就是液体受冲击向四外飞射。如:小孩用力踩水,顿时水花四溅。 ②文中作者用“溅到空中”来形容女主角的唱词,是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表现女主角演唱时声音铿锵有力。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品味“一粒一粒”“滴”。
思考:这句话中作者说“唱词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的滚下来,滴在地上”你体会到什么?
A、男女生分别朗读原句和改句。
B、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调动生活体验去分析并指导朗读:
①生活中我们常用“一粒一粒”、“滴”来形容什么? 明确:“一粒一粒”是用来形容很细小的东西,如一粒米、一粒沙、一粒灰尘等,而“滴”字,在生活中,我们通常说水滴、泪滴、雨滴等,它们也比较较细小。21教育网
②珠子“一粒一粒”的“滴在地上”给你什么感觉? 明确:“滴在地上”说明珠子落下时很轻柔。
③作者用“滴在地上”是来形容珠子的吗?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明确:文中是用来形容唱词的。从而可见女主角当时唱歌时声音很轻柔。
(4)品析“滚下来”
教师预设:这个词对于学生而言体会起来,可能不是很容易,因而教师可继续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作相应引导。
【PPT】依次出示:
①这句话中,作者是用“滚”来形容什么的?
②作者说它是从什么地方滚下来的呢? 请从文中找到原句读一读,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③作者说唱词从从女主角的表情中、服饰中、动作中、身段中滚下来,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辅助理解:教师可相机让学生模仿珠子从讲台上“滚下”的`情形。 【相机板书:表情、服饰、动作、身段】
3、讨论交流:在具体的品读完这部分后,你对女主角的表演有个怎样的评价呢?【板书:技艺高超】
4、以指名和齐读的方式再次感受女主角精彩的表演。
5、读中学写。
A、师问:【PPT】为了具体展现女主角演唱时声音的圆润、柔和、铿锵,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呢?
B、交流并【板书:比喻 排比 动词】
C、【PPT】小试牛刀: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作者用“山崩地裂”来比喻大潮来临时巨大的声响;在《听泉》一文中,作者用“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来比喻他夜宿庆云寺时听到的各种泉声,今天在《看戏》一文中,作者又用“珠子”滚下,滴落、溅起来巧妙的比喻女主角演唱时声音的圆润、柔和、铿锵。 那么,同学们,你是否也能模仿这些优秀的作家一样,调动你的想象,准确运用动词、比喻、排比等方法来描写你听到过的一种声音呢?例如下暴雨的声音、打雷的声音、刮大风的声音、放学时教室的喧闹声等,让我们也能有身临其境之感!
D、【展示台出示】学生创作并交流并展示部分优秀作品。
F、【PPT】名家作品片段欣赏。鲁彦—《听潮》
五、教师小结并过渡:课题是“看戏”,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篇幅来描写观众的反应呢?同学们,这位技艺高超,让观众折服艺术家是谁呢?让我们齐声诵读第六自然段。【板书:侧面烘托】
六、教师总结全文:
【PPT】梅兰芳先生一生上演的剧目数以百计,在他不断继承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并形成了鼎鼎有名的梅派风格,成为中国京剧上的光辉典范。所以哪怕已是66岁的老人,在表演《穆桂英挂帅》时,依然步法严整、姿态优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让我们怀着对梅兰芳大师的崇敬之情,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德艺双馨的表演大师!
同学们,也许我们还不了解京剧,但请大家记住,京剧是我们中国的名片,是中国的国粹,值得每位中国人去喜爱、学习与尊重! 。 相机板书:崇敬 尊重
七、拓展:继续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分小组办一份以“国粹---京剧”为主题的手抄报。
八、自由试背课文第四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疏忽、顽强”造句。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4、 观察一种喜欢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齐读课题。
2、 读了课题后,想问什么问题?(鸟儿怎么会说话呢?鸟儿会说些什么?人怎么能听懂鸟儿说的话?)
二、 初读指导
1、 自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通晓 矫健 催促 无拘无束 疏忽 预报 应验 呆楞楞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 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交流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议。
三、 指导分段。
1、 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看哪几个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合起来讲了一个意思,就合并为一段,哪个自然段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就独立成段。
2、 分组交流。
3、 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我”从小就爱鸟,爱听鸟语,并想通晓鸟语。
第二段(第4-11自然段);“我”从鸟儿们的语言中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2自然段)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四、 作业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指读生字词。
二、 精读指导
1、 学习第一段。
(1) 齐读第1自然段,填空:我从小就爱鸟,爱看( ),爱听( )。
(2) 自由读第2自然段。
指名讲公治长的故事。理解“通晓”
(3) 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治长’啊!”这句话怎样读?
(要把“我”那种向往的心情读出来。)
2、 学习第二段。
(1) 自由读4-9自然段,把“我”喜爱布谷鸟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
读后讨论,相机指导朗读。
① 它们那“布谷、布谷”的亲切啼叫,分明是催促人们快快出工呢!
从哪些词看出“我”对布谷鸟的喜爱?(亲切、分明)
指导朗读
② 这样无拘无束的一问一答,有趣极了,我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
联系上下文,体会“我”与布谷鸟对话的有趣。
指导朗读
③ 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
(二)读第10-11自然段,体会鸟语的“丰富”及鸟语给“我”的心灵带来的影响。
① 引读第10自然段。
人们为什么喜欢“喜鹊”?
从哪儿看出人们喜欢“喜鹊”?
从哪儿看出“我”的爱鸟之情?
② 指名读第11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看出“我“与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读后朗读,指导朗读。
(三)小结:“我”不光听懂了鸟语,而且从鸟语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3、学习第三段。
“我”与鸟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鸟儿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齐读最后一段。
三、 总结课文。
1、 朗读全文。
2、 讨论:为什么说“鸟儿的确是人类的好朋友”?
3、 总结。
四、 作业
1、 造句:
疏忽……
顽强……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 读课文。
二、 指导背诵。
1、 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很容易背诵。
2、 重点指导背诵其他部分。
(1) 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按语言的叙述顺序进行记忆。
①边读边记: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②练习背诵
(2)第4-11自然段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构成的画面帮助记忆。
① 边读边在脑子里想象画面。
② 练习背诵。
三、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 出示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 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写法,说说难写的和容易写错的字。
四、 作业
1、 钢笔描红。
2、 抄写词语。
3、 比一比,再组词。
治( ) 催( )碌( ) 预( )
冶( ) 摧( )绿( ) 硕( )
4、 按课文内容填空。
从( )的燕子那里,我( )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 )的大雁那里,我( );从( )的苍鹰那里,我( )……
5、 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板书: 接近 交谈
鸟语 倾听 猜想(丰富)
人类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偏旁归类识字,体会汉字偏旁的表意功能。
2、填写量词,训练数量词与名词间的合理搭配。
3、读背古诗《墨梅》,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4、阅读短文《路边的橡树》,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灵。
5、能说会道《让花草树木好好过冬》,激发学生用实际行动来保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
6、笔下生辉,引导倾听、观察、想象、描述声音。
【设计理念】:
1、引导发现,抓住要点,练习积累。
2、读、说、写结合,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3、感受发现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与探索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语海畅游”与“积少成多”,引导发现与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语海畅游
1、汉字真有趣
(设计意图:体会汉字偏旁的表意功能。教学生自主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探索精神。)
(1)出示“广、病”字的演变过程。
(2)学生自由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
(3)读图下的字
个人读,齐读
投影:村庄仓库座位商店疼痛治疗疯狂
(4)说说这些字的意思
(5)读一读书中的句子
(6)说说通过理解字义,朗读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由“广”组成的字多和房屋有关,由“疒”组成的字多半与疾病有关。)
(7)再请学生举些带有这两个偏旁的汉字并组词。
教师小结:汉字的偏旁大多表示了字的意思,而声旁则表示了字的读音。
2、填一填,练习正确使用数量词。
(设计意图:训练数量词与名词间的合理搭配。)
(1)自己读一读词语,了解意思。
(2)独立填一填。
(3)同桌互相交流。
(4)投影出示同学的答案,集体订正。
(5)读一读,体会量词的用法。
一(条)小溪一(把)斧子一(幅)图画
一(股)气味一(棵)松树一(副)眼镜
一(辆)汽车一(颗)碗豆一(片)净土
教师小结:正确使用数量词可以使所表达的意思更准确、更具体。
(二)积少成多
1、默读古诗《墨梅》,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上拼音。
2、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把字读准确。
3、朗读古诗,把古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4、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5、讨论:题中的.“墨梅”到底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诗句中了解到的?感受到了什么?(意图:体会诗人的勤奋以及对画画的热爱。)
6、练习背诵。
(三)阅读平台
1、默读短文,边读边思考: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朗读短文,回答问题。
(筑路工人为了保护路边的橡树,把有橡树的地方建成了马蹄形。)
3、朗读最后一句话,联系短文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小结:人人都应该有一颗关爱花草树木的高尚心灵,这样,我们的地球母亲才会更健康,我们所生活的家园才会更美好。
板书设计
填一填
一(条)小溪一(把)斧子一(幅)图画
一(股)气味一(棵)松树一(副)眼镜
一(辆)汽车一(颗)碗豆一(片)净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教具准备
投影
三、教学过程
(一)能说会道
1、阅读说话提示。
2、明确说话要求。
说说为了让花草树木更好地过冬,你打算为它们做些什么。(意在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大自然强烈意识。)
3、分小组进行说话练习。
(1)交流花草树木过冬的知识。
(2)开动脑筋,说说你打算为花草树木做些什么。
4、各小组派代表反馈,在班级交流。
5、评选出最佳发言人。
教师总结:花草树木也有生命,花草树木也惧怕狂风与冰雪,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去温暖它们,让它们平安度过寒冷的冬天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笔下生辉”,倾听声音,进行想象,练习描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清晨的交响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组织谈话:(1)你们知道耳朵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吗?(听声音)
(2)那你听到过柳树梳头的声音吗?听到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听到过巨浪拍打海岸的声音吗?(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2.教师小结导入:是啊,在我们的周围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它们有的大得震耳欲聋,有的小得必须竖起耳朵静静地听才能听见,有的十分美妙,令人陶醉,有的十分刺耳,造成污染。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声音。
二.提纲引导,训练倾听与表达
1.教师播放声音课件——《清晨的交响曲》
2.出示提纲,要求认真倾听与思考。
(1)听到了哪些声音?
(2)这些声音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它们各有什么样的变化?
(3)听到这些声音,你想到了什么?
3.逐项指名反馈,介绍,交流。
鸟叫声:叽叽喳喳(清脆悦耳)
水流声:哗啦啦(轻快活泼)
车铃声:丁零丁零、嘟嘟嘟(刺耳)
叫卖声、说笑声、读书声分别是怎样的声音?
(意在引导学生根据声音进行个性想象,大胆表达。)
三.独立整理,动笔写话
1.教师导言: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刚才能听到的、所想到的、所介绍的加以整理,试着用一段话写下来。
2.自由动笔写作。
3.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四.写话展示,评议修改
五.习作讲评
1.回忆习作要求:(1)认真倾听大自然声音,各有什么样的变化。
(2)会根据声音进行联想。
2.选读三篇习作(一优一良一差)
(1)评一评这几篇习作的优点,哪些值得借鉴。
(2)说一说这几篇习作的缺点,并提出修改建议。(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意见。)
3.小组评赏习作,并作修改。
4.自己修改习作。
5誊写习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老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体会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1、朋友见面,大家都带来了礼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见面礼,俺把它板书在黑板上(板书“财富”)你心目中的财富是什么?(让同学畅所欲言)
2、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获取财富方式有哪些呢?(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板书“中彩”及课题“中彩那天”)注意“中”字的读音。
二、初步感知,整体掌握
1、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相机个别指导。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汇报,教师相机对同学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鼓励同学读懂课文,掌握全文的线索。
3、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哪些地方有疑问呢?请把自身的问题写在教材的相应位置。教师巡视时注意梳理同学的疑问:
预设一:同学提出了理解词语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同学简略地结合文意理解。如“拮据是生活很困难,困难到一家仅靠父亲一人工作来维持六人的生活;“梦寐以求”就是什么时候都想要,文中的意思是父亲十分想拥有一辆轿车,连做梦都想。
预设二:同学提出了对中心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老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理解问题,教师只给予强调并指导同学读好这个句子,并让同学自由谈谈对句子的理解即可。老师暂不下结论,目的是随文再作深入理解。
假如同学还提了别的问题暂且留置,随后面的学习来交叉解决。
设计意图:要同学“文通事晓”。“文通”即扫清字词障碍,能初步读通文章。“事晓”即通过初步读文,同学能知晓文章的梗概,了解事件的背景,掌握全文的大致线索。从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讲,这是一个整体入手,初步感知的阶段。
三、细读课文,用心感受
1、同学细读课文:
课文的.哪些段落是写中彩那天发生的事?(3~8自然段)
2、谁能找出中彩时“俺”心情最激动的句子读一读。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俺”的兴奋和激动。
3、和一般中彩局面比较,“俺”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场所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同学自主阅读课文第七、八段后自身提问,自身试着回答,再交流、讨论。要注意引导同学发现父亲的道德难题。
课件出示。
⑴指导读好长句子。
⑵读这两句话你明白了什么呢?边读边想,那淡淡的K字,到底淡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读出来?
⑶在K字擦与不擦之间,他是怎么想的呢?把课文前前后后联系起来读,这是个很好的读书习惯。
4、师小结:
看来,这辆小汽车的“留”和“还”都有理由,这就是爸爸的道德难题。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通过对这一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白父亲的道德难题难在何处;同时鼓励同学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自身提出问题,自身解决问题,能更有效地激发同学的自主精神,同时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激情争辩,突破难点
师:在父亲的脑海里,仿佛有两个人在争辩,一个说把汽车留给自身吧,一个说把汽车还给库伯。请问:你是赞成哪一个观点呢?
1、根据同学的观点,分成正、反两方:
正方观点:还。
反方观点:留。
正、反两方各自合作学习,在文中找支持自身观点的语句──从书中找出依据才有说服力,准备争辩。
2、激情争辩,联系上下文,评议并论述自身的观点。
3、老师点拨,解决难点:
父亲知道,这辆车他想留,能留下来,但却不该留啊,他是怎么战胜自身的呢?
引导同学再次回扣重点句,朗读母亲说的那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老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4、讨论:
父亲失去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
老师小结:领走的是中奖的车子,但得到的是人情和道义,是更多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同样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是金钱所买不来的。一个人只要活得老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设计意图:争辩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同学读书,把书读懂了便有自身的观点,争辩才有力。同时,这是同学“理”的模糊之点,通过深入读书考虑再争辩,可以使同学越来越明“父亲选择老实”的道理是多么正确。这个环节,也是同学在“文通事晓”的基础上实现“事熟理透”的阶段。同学通过多读,实现“事熟”;通过争辩,达到“理透”。
五、统一认识,情感升华
1、自读第九段,得到汽车时父亲神情严肃,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汽车被库伯领走后,他却显得高兴,为什么?
课件出示重点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老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让同学以读代答。注意引导读出自身的个性化理解。
2、同学试着背诵这个重点句子。
3、谈谈你对财富新的认识。
4、教师总结:
这话出自“俺”的母亲之口。尽管家里经济拮据,但她人穷志不穷,追求精神上更可贵的东西。在她眼里,一个人要老实、守信用,不贪图本不属于自身的东西。她也经常这样教育家里人,让他们懂得人生最重要的是老实,讲信用,这是比物质财富更加珍贵的财富。
六、回扣全文,拓展延伸
1、请想象一下,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俺”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呢?让同学试着说一说。
2、自学下列短文,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自主提问,自主解疑:
早晨,天下着雨,一家早餐店门前有许多人排队买早点,俺也在队伍中。
好不容易轮到俺了。俺收起雨伞,放在柜台边,然后迅速地买了早点,找到一个角落坐下。等匆匆填饱了肚子,俺便抓起雨伞向单位赶去。
忽然,背后有人喊,似乎是喊俺。“叔叔,叔叔,等一下……”俺扭转头,确实是一个小姑娘在喊俺。
“俺可是给了早点钱的啊!”俺以为她是店主的小朋友,便赶紧对她申明。
“您误会了,叔叔。”她说,“你的伞拿错了。”
俺连忙看自身手中的伞──蓝色的,没错啊……她却不论俺说,把伞硬是塞到了俺的手里:“您的伞是新的,俺的伞用了很久了,快坏了。”
俺们交换了伞后,相互继续赶路。雨更大了,可是俺的眼前却全是晴天。
3、分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总结,结束全课。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4.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与认识,并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在他的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包公)
(学生交流有关包公的资料,一学生谈,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二、依题质疑,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板书几个引领学生学习全文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审驴? 怎样审驴? 结果怎么样?)
2.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后,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做提纲笔记,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将故事的.经过加一个小标题。
板书: 换驴 ------- 审驴 -------- 得驴
三、自学释疑
1.疑问一:为什么审驴?
(引导学生略读这一部分。)
(1)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
(毛色发亮;这头驴是唯一的财产,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
(毛色难看;惊慌失措)
(2)对比读,感受两头驴相差太大,理解王五当时的心情。
(3)引导朗读,读出王五对驴的喜爱,驴被换后的惊慌失措及又气又急。
2.疑问二:怎样审驴?
(引导学生精读这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3~9自然段。
(2)做批注。提出要求:勾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3)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①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2 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这时,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③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这一词义,并体会包公断案的神奇,同时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④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4)小结包公审驴这一部分。学生说一说包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影响,怎样评价他。
3.疑问三:得驴
引导学生粗读这一部分,并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4.总结全文
(1)想一想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2)表演课本剧。
四、作业布置
搜集包公审案的故事,开个智谋故事会。
附板书:
包公审驴
为什么审 怎样审 结果怎样
(起因) (经过) (结果)
换驴 ----------------- 审驴 -------------- 得驴
教学反思:
本设计主要体现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这一特色。
1.激发学生质疑,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读的欲望。
2.放手自学,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指导精读重点部分,学生获得阅读感受与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深入读的愿望被调动。
3.指导学生会读。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突出重点内容,教师做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在自学与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其次,精读与粗读相结合,通过抓住主要问题,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法得当,阅读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
语文教案 篇6
一、周学习内容:《大海》、《外面的世界》
二、周学习重难点:
生字:
1.生字:
(1)、重视在语境中识字。认识“住、亮、湾”等19个汉字。
(2)、认识笔画“提”和偏旁“提手旁” “横撇”、“ 竖弯钩”。会写“住”、“打”等12个字。
积累: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作文:
三:周学科融合:学唱一首和大海有关的歌〈〈小螺号〉〉.
四:周学情分析:
1、《大海》这个单元以“大海”为主题,编排了《我家住在大海边》《海水》两篇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本单元的“金钥匙”标志着学习听读识字方法的收尾,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并在以后自觉运用这种识字方法。
2、《外面的世界》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注重了从课本到生活、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的延伸,围绕主题“外面的世界”,开展开 放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并对“外面的世界”发生兴趣与乐与观察。
课题课题〈〈我家住在大海边〉〉 授课时间:周﹍﹍
分析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海之美、海之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海之美、海之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积累目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生字目标:认识“住、亮、湾”等10个汉字,认识笔画“提”和偏旁“替手旁”。会写“住”、“打”等5个字。
学习重点1.初读感知点:听歌曲,齐朗读。
2.细读感悟点: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2)、同桌合作,检查课文。
(3)、指导观察课文中插图
(4)、学习生字。
(5)、抽读字卡。
3.能力训练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4.拓展延伸点:把大海的美景画下来
板书设计 我家住在大海边
月亮湾 ———— 住
打鱼船—————打
老爷爷————位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 学习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3. 理解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 学生自己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
2.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课程导入 及 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82年10月去南极考查,1991年六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州》、〈〈北极的呼唤〉〉等。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媲美( )挑衅( )笃信( )迷惘( )啮齿( )苔藓( )前赴后继( )
2.解释下列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北极旅鼠有哪些奥秘,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归纳板书:(1)旅鼠的超强繁殖之谜 (2)旅鼠的`自我暴露之谜 (3)旅鼠的死亡大迁移之谜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提问:你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之后由各组选代表发言,共同交流。
重点品味文末丹尼斯的话,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五、品读课文,体味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提问:本文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很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想一想,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它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来。
(先用记叙的要素来衡量。记叙的要素应该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
记叙的要素完完整整,可见是地地道道的记叙文体。可是这篇记叙文很特殊,它所叙述的故事跟一般记叙文叙述生活故事不一样,讲的全是关于旅鼠的知识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伫立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 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延伸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 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诵本文,学生能够感知全文内容;在语法上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诵读和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清思路,绘出五幅春景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散文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2、文章所描述的关于春的五个画面。
教学难点
文章中比喻修辞的运用。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3分钟)
请学生背诵上一节课学习的《再别康桥》。
二、导入新课(3分钟)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共同感受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体会到作者对康桥的柔情,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经典的散文。咱们知道,一年有四季夏有夏的热烈,冬有冬的冷艳,秋则有秋的悲凉,而春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争相回答,有可能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等等,但无论回答什么都无所谓,引导学生学习今天要学习的朱自清的《春》。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著名文人朱自清对于春的感悟。(板书题目和作者)
三、作者朱自清简介(展示课件)(3分钟)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生原籍浙江绍兴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主要作品有《荷塘月色》《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等。
四、整体感知全文(32分钟)
(一)朗读全文,熟悉全文内容
1、听录音示范朗读,解决生字词。(播放视频、音频资料)
2、学生分组朗读。
(二)设置问题,探究合作学习
在进行这一教学环节时,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鼓励学生探究、讨论、合作,在相互讨论中解决问题。
1、问题一:请问大家阅读完课文后,文章可以分成几大部分?
在老师的.鼓励下,各组代表踊跃回答该问题。
生:该文可分三大部分,即第一段为第一部分;第二、三、四、五、六、七段为第二部分;第八段到最后是第三部分。
2、问题二:请问同学们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分的,盼春、绘春、赞春。
3、问题三:请说一下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文
4、问题四: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一共勾勒了哪几幅春的画面?请描述出来。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5、问题四:在文章当中,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比喻、反复、拟人
(教师重点讲解比喻的类型及作用)
五、教师小结(2分钟)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作者的相关知识,从总体上感知了文章的内容,对文章勾勒的五幅春的画面(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也初步领悟到了作者对于春的热爱。
六、作业布置(2分钟)
1、请你说出五幅春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找出文章当中的比喻和拟人的句子,说说好处?
七、板书设计(展示课件)
盼春: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赞春:三个比喻“新”“美”“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荷花》 教案09-30
语文教案-《背影》的教案09-30
语文教案-《背影》教案09-30
语文教案-《林海》教案09-30
语文教案-《边城》教案09-30
语文教案:春风教案12-09
语文教案:春教案12-09
语文环保教案12-16
语文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