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小车制作,体验制作完成小车后的成就感。
2.大胆动手制作会跑的小车,积极参与想办法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制作车轮会转的小车,探索车轮与车轴连接的方法。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小朋友有玩过玩具汽车的经验。
物质准备:一辆会跑的玩具小汽车,在不同位置钻孔的牙膏盒和没有钻孔的纸盒,钻好孔的瓶盖,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各种圆形积塑玩具,泡沫板,吸管,一次性筷子,橡皮泥,剪刀,双面胶,透明胶,音乐《雪之梦》。
活动过程
1.观察小车,了解小车的基本结构。
(1)指导语:看这辆小汽车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2)小结:小车由车身和车轮构成。(该部分略作详细观察车轮与车轴之间的关系,车轮与车身的高度)
2.幼儿思考怎样做一辆会跑的小车。
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幼儿说一说,各种材料适合做什么,打算怎么做。
指导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想请你们亲手做一辆会跑的小车,请你们在做之前先看一看桌子上的材料,和你的身边的朋友他说一说,你打算用哪些材料来做什么?怎么做?
3.幼儿动手制作会跑的小车。(第一次操作)教师按半成品车、部分零件已组装配套、单一的材料分为几组摆放,幼儿自愿选择小组,尝试制作会跑的小车。
4.幼儿检查自己制作的小车。
(1)幼儿介绍自己做的小车。
指导语:你们的小汽车都做好了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各小组在自己组内介绍自己做的车)
(2)检查小车能否跑起来。
指导语:请同伴相互检查,你做的小车能跑起来吗?看看能跑的小车和不能跑的小车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在相互检查和比较中,让幼儿发现车轮和车身位置、车轮之间距离的关系。
(3)小结:车轮要安在车身合适的位置上,车轮之间的距离要适当,小车才能跑起来。
5.幼儿改造自己的小车。(第二次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合作修理小车,让跑不动的小车都跑起来。
6.教师再次总结。
(1)先让在第二次操做中成功幼儿说一说,他是怎样改造自己的小车的。
(2)教师做总结。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学习将物体按颜色进行分类。
2、充分体验游戏与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协助幼儿收集各种旺仔牛奶筒
2、制作好的"会唱歌的旺仔宝宝"范例一个(在牛奶筒内放入一些物品,使之发出声音)
3、布置"旺仔宝宝的家":栅栏(红、黄、绿三色),铺地垫(红、黄、绿三色),地垫上放旺仔牛奶筒(红、黄、绿三色)
4、材料:豆类(红豆、黄豆、绿豆)集中放在小盘中;剪好的即时贴圆片(红、黄、绿三色)
活动过程:
一、制作"会唱歌的旺仔宝宝"
1、以"旺仔宝宝"的口吻激趣
①师出示范例,鼓励幼儿向旺仔宝宝打招呼。
②以旺仔宝宝的口吻说"今天我又来跟你们做游戏了,我的本领可大啦!听,我还会唱歌呢:小旺仔,真好玩,摇一摇,唱一唱,摇一下,唱一下,摇二下,唱二下,我的'本领大不大?""你们喜欢我吗?我知道小朋友都喜欢跟我玩,今天我还请来了许多好伙伴。"(教师和幼儿一起来到"旺仔宝宝的家"里)
2、巩固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
① 巩固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
"这儿有许多旺仔宝宝,看,都有些什么颜色呀?"幼儿介绍(红、黄、绿)让每个幼儿挑选一个旺仔宝宝,轻轻地和旺仔宝宝说说话。
提问:"你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旺仔宝宝?"
3、制作会唱歌的旺仔宝宝--练习颜色分类
①设疑:"你们的旺仔宝宝会唱歌吗?""为什么我的旺仔宝宝会唱歌,而你们的不会唱歌呢?""怎样让你们的旺仔宝宝也唱起歌来呢?"
②提出要求:红宝宝说"我要吃红色食物",绿宝宝说"我要吃绿色食物",黄宝宝说"我要吃黄色食物"。
③介绍材料"这些红色食物、黄色食物、绿色食物都在哪儿呀?"分别介绍豆类
④放"找朋友"音乐,要求幼儿边边看边找相同颜色的物体分类、捡放豆豆
5、帮旺仔宝宝戴帽子--找相同颜色的圆片粘贴(封口)
①设疑"调皮的豆豆逃了出来,怎么办呢?"
②用好方法把圆筒封口(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戴什么颜色的帽子)
二、尝试用多种方式让"旺仔宝宝"唱歌
1、幼儿跟教师一起边读儿歌边摇旺仔宝宝
2、设疑"旺仔宝宝除了摇一摇会唱歌,还会怎样唱歌呢?"
3、幼儿自由尝试、探索,教师观察
延伸活动:(还有许多旺仔宝宝不会唱歌,让我们来帮助他们吧),继续制作"会唱歌的旺仔宝宝",活动自然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于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人们要带孩子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田野,采集果实”的任务。节后回来,那火红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粱秸、谷子穗、带荚毛豆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展示台。孩子们对这个小展台情有独钟,一有空就围拢过来整理和摆弄。
在一次装瓶时,有个孩子偶然发现在他装满的一瓶花生里,竟然还能再装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从花生的空隙里穿过、漏下,孩子们都特别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个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的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合理有序地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用手抓起小米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把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一个玻璃瓶里,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说我的发现
1.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清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他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
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七、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
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
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
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尝试装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头、鹅卵石、沙子等。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有一次小朋友在擦手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就问我"老师,我洗完脸以后,手上,脸上本来有水,为什么我用毛巾一擦,水就没了呢?"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吸水现象,我们设计了本节活动,抓住了幼儿这一兴趣点,意在通过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实验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知到身边随处可见的吸水现象,由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培养幼儿能用记录表记录实验操作结果的能力。
执教人:蒋娜
活动名称:科学活动《吸水》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哪些物体能吸水,并能比较其吸水特点。
2、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一次性餐盒,水,卫生纸,海绵,布块,粉笔,塑料纸,积木,硬币,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小魔术)
师:小朋友们下午好,欢迎来到我们的 ā á ǎ à实验室,在开始做试验前,老是要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我们一起来看,会有什么奇迹发生?(教师操作:将白色宣纸折成一个正方形,四个角分别依次蘸入不同颜色的水中)。
师:老师是怎么做的?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幼:我看到老师将白纸站如不同颜色的水中,之后白纸变成了彩色的纸。
师:这说明了什么?
幼:白色的宣纸可以吸水。
二、讨论:
生活中那些材料可以吸水。
师:在刚才老师为大家表演的小魔术中,我们发现白色的宣纸可以吸水,那小朋友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小朋友县域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
幼1:卫生纸。
幼2:毛巾。
幼3:衣服。
师:小朋友都说了好几种可以戏水的东西,今天,老师在实验室里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但是,我和小朋友一样,都不知道这些材料那些能吸水,那些不能吸水。
三、实验操作。
1、介绍实验材料及实验要求。
师:小朋友先来看一下,我们的 ā á ǎ à实验材料都都哪些呢?
幼:有卫生纸,海绵,硬币,积木,塑料纸,粉笔,布块。
师:在我们实验室里,有一些小要求,我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很好的遵守要求,认真做实验的。(1、先将记录表取出,放在自己的'右手边一侧。2、拿起每一种材料,只需往水里蘸一下,就立即取出,放入操作筐。3、保持桌面干净整洁。4、每做完一种材料的实验,就要开始记录。边做边记录。)
2、幼儿操作。
3、请个别幼儿讲述实验操作结果。
四、教师验证。
1、教师实验
师:小朋友的实验做完了,那接下来,和老师一起来验证一下,看你们的操作结果正确吗?(教师操作实验,并记录结果,与幼儿一起分享操作结果。
2、师小结: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卫生纸,海绵,布块,粉笔吸水,其中卫生纸的吸水速度较快,塑料纸,硬币,积木不吸水。
五、总结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做了关于吸水的实验,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做一遍这个小实验。和他们一起观察吸水的现象。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在班上自然角里摆放着各种植物,每天早上孩子们都会给这些植物浇水。上周一,乐乐又带来了许多小蝌蚪,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都围上去看。他们每天观察,并热烈地交流着:“看,小蝌蚪长腿了。”“好像有两条呢。”“它再过几天就要离开我们了。”“是回到小河里去吧?”“对,以后还会变成大青蛙呢。”“不是大青蛙,有的会变成癞蛤蟆。”“啊,癞蛤蟆,太难看了。”……孩子们在一起饶有兴趣地谈论着有关青蛙的话题。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我便和孩子一起开展了此活动——《小蝌蚪变青蛙》。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初步萌发爱护青蛙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演示图,幼儿操作用图,音乐磁带等。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观察小河里小蝌蚪,并饲养小蝌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幼儿思考与讨论。
1、小蝌蚪从哪里来?
2、小蝌蚪的腿是怎么长出来的?
3、小蝌蚪的.尾巴到哪去了?
二、根据已有经验,推测青蛙的生长过程。
1、提供操作小图片,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图片排序。让幼儿看看、排排、说说小青蛙是怎样长大的。
2、提出要求(小朋友在排图的过程中不要看别人怎么排,也不要讨论,自己动脑筋,每个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
3、幼儿排图,完成猜想过程。
4、讲评卡片,组织讨论。
三、观看动画课件,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
1、播放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给予幼儿感性和完整的经验(引导语:我们来看一下动画,看看从青蛙妈妈产下卵开始,是怎么一步步变成青蛙的。)
2、幼儿和老师一起排图,完成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轻轻地讲,“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卵,接着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腿,又长出了前腿,尾巴慢慢变短,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3、提升经验,并激发他们爱护青蛙的意识。(引导语:小青蛙有哪些本领?它喜欢吃什么?为什么说青蛙是保护庄稼的能手?如果没有青蛙,庄稼会怎样?我们应怎样保护青蛙?)
四、表演游戏:《小青蛙你唱吧》
1、商讨游戏的玩法。一部分幼儿戴头饰扮演可爱的小青蛙,一部分幼儿扮演有爱心的小朋友。
2、设置情景,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游戏。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观察在前,教师引导在后的理念。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这次活动的亮点是: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把科学领域的活动用故事情节贯穿下来,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在排图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的说先长前腿,有的说先长后腿,各抒己见,争论热烈,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注意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创设了一种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教师能够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并始终给予幼儿积极的关注,使他们的活动动静结合,由观察讨论——排图猜想——欣赏故事——语言描述其成长变化——到体验游戏,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活动,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3、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游戏法及情景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玩一玩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小朋友爱护小青蛙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班级
大班
重点领域
科学
活动目标
1.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的哪些部位特别怕痒。
2.乐意参与操作活动,得到情绪的宣泄。
3.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体验给他人制造快乐的成功感。
活动准备
1.记录纸,红色水彩笔人手一份,羽毛、棉花、毛笔、吸管、狗尾草等操作材料若干
2.幼儿已知道身体各部位的名称
预设环节
设想与意图
1.我怕痒
教师和个别幼儿玩呵痒痒的游戏,说说有什么感觉?会有怎么样的反应?
2.好朋友也怕痒
(1)请幼儿找个好朋友,找找他怕痒的地方,并用红笔作记号。
(2)交流:好朋友哪些地方怕痒?你是怎么让他感觉痒的?你自己身上哪些地方最怕痒,每个人怕痒的地方一样吗?
3.找痒痒
(1)出示材料,提出任务。
(2)幼儿两人一组,操作材料,看看哪些东西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并进行记录;
(2)交流:你认为老师可能是碰了什么东西才痒痒的?为什么?
4.调皮的痒痒
请幼儿扮演成调皮的痒痒,自选一
件容易使人发痒的工具,去给弟弟妹妹尝试一下痒痒的感觉,活动结束。
第一环节:
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
第二环节:
找找好朋友哪些部位特别怕痒,并引导幼儿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好朋友发痒,将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
第三环节:
通过操作、体验,了解到怎样的材料特别能够引起人痒的感觉,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第四环节:
鼓励幼儿将呵痒痒愉快的情绪体验带给更多的人。
领域渗透
语言:乐意大胆地将操作的感受和体验完整、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
社会:能够互相合作,友好地游戏,并将愉快的体验带给同伴
设计意图
笑,开心地大笑,对幼儿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乐观、开朗的个性品质具有直接的作用。
幽默、滑稽、有趣的事儿最能引起幼儿发笑,活动“痒一痒”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的哪些部位特别怕痒。简单、轻松的活动方式使幼儿乐意参与操作活动,并得到情绪的宣泄。同时,引领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体验给他人制造快乐的成功感。让幼儿开心、开怀地大笑。
活动分为四个环节,让幼儿循序渐进地去探索痒痒的秘密。第一环节: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第二环节:找找好朋友哪些部位特别怕痒,并引导幼儿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好朋友发痒,将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第三环节:通过操作、体验,了解到怎样的材料特别能够引起人痒的感觉,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第四环节:鼓励2]下一页
大班科学活动痒一痒幼儿将呵痒痒愉快的.情绪体验带给更多的人。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方案我曾在三个班级实施过,虽然我已根据自己所了解到了孩子已有水平的差异作了一定的修改,但实施的效果却孑然不同。同时,一次次的实践逐步为我铺设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平台。
第一次活动是我选取了自己的班级(我班比较特殊,是由几个村办班的组合起来的,虽然是大班,有很多人甚至没上过幼儿园),由于我班的孩子在此之前并未尝试过记录,于是,我便降低了活动的要求,第一次记录时选用一种颜色,只要求记录朋友怕痒的地方,而且在提出任务时也说明的相当细致,于是活动的效果很好。游戏形式的引题能够充分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通过操作,了解了好朋友怕痒的地方。通过再次操作,了解了哪些材料能够容易使人发痒。记录的方法由幼儿之间商量着决定,充分发挥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小结时,他们能够形象地说出狗尾草、毛笔等能够让人痒的东西碰到人时感觉有蚂蚁在身上爬似的。幼儿的感受较为真切。活动结束时孩子的情绪还是很高,将此情绪带给弟弟妹妹,活动的效果事半功倍。
第二次
活动是在我园的一个相对基础较好的班级实施的,由于第一次的成功,我感觉在活动前我的底气比活动前多了好几倍。我根据他们班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提升了要求。确实,孩子们的记录较规范,活动的氛围也很活跃。可是,当实施第二次操作的时候,由于我对记录的要求强调不够,孩子们在操作时就有一些盲目操作的行为,经过教师的巡回指导,帮助一些孩子确立了操作目标,但最后还是出现了二种记录符号以上的情况,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幸好多数幼儿还是能够指出这种记录的不科学性,活动也不至于失败。
第三次活动是在一个我并不了解的农村幼儿
园学前班实施的。(那是送教下乡活动)虽然没了解过孩子的已有水平,但我事先对自己的提问以及提示语仔细地整理了一遍,我想尝试一下也无妨。同样的,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始的。但说也奇怪,那些孩子明明反应是痒的,可嘴巴上还是说“我不痒”,一连三四个都这么回答。但是我没有放弃,我用了一些夸张的表情,并辅以呵气等动作,孩子们逐渐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了。他们对于痒之后的反应能够模仿出来,但表达起来有点困难,于是我便将他们的动作、表情用语言加以提炼,孩子们渐渐能够融入活动了。孩子们通过操作、记录,并尝试着表达自己的记录结果。第二次操作后,有好几组小朋友上来交流过了,记录的方法基本正确。但这时我看到有个小朋友却把自己的记录纸藏了起来。我趁前面的小朋友在交流的时候,看了他的记录纸,原来他的纸上记录着同样的符号。我朝他一笑,示意他起来跟大家讲讲自己的记录结果。可不管我怎么鼓励,他还是没有站起来。于是我不再为难他,转而请小小来猜他的记录结果。结果,有个小朋友站起来说:“我知道了,这些东西碰到他,他都会痒,所以是一样的符号。”“我知道了,他特别怕痒”其他的小朋友也有了共鸣。这时我便笑着说:“原来他是个怕痒的家伙啊。”孩子们都笑了起来。活动中虽然有小小的失误,但我同时也看到了自己耐心的等待的结果。是的,孩子们都能领会,关键是要给他们时间。
同一个活动方案,不同的孩子,得到的效果也不同。但是,这些都是我思考的源泉。让我明白了,活动前,老师要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活动中,孩子需要有充裕的思考时间;
活动后,老师要有更多的反思时间!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8-06
有关科学活动的教案08-26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03-26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03-01
声音科学活动教案02-19
科学观察活动教案02-18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10-13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09-28
科学活动教案【精】01-08
【精】科学活动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