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教案

时间:2023-05-24 06:55:33 教案 我要投稿

越中览古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越中览古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1

  教学要点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学习对比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今昔对比的描写)

  1、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2、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3、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对比写作手法。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且看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六、比较《越中览古》与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怀古》,按要求做题(P19)。

  注: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

  1、这两首诗是李白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什么题材的诗?

  2、试说说《越中览古》一诗中“尽锦衣”“满春殿”两短语的表达作用。

  3、试分析这两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

  4、说说这两首诗在构思上的相同点

  答案提示:

  1、是李白南游吴越时写的,看到越中古迹,联想到古今变化.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都是七言绝句。

  2、“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满春殿”描摹了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但却十分形象地刻画出越王当时得意淫逸的心理状态。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3、《越中览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但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苏台怀古》一开始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4、《越中览古》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做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七、小结

  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越中览古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

  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

  学习对比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多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开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以某一特定的历史场景为触媒,产生联想、想象,寄托怀抱,抒发感慨。而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回味再三。譬如:杜甫《咏怀古迹》、刘禹锡《乌衣巷》《石头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

  二、知人论世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三、文本解读

  1、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2、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两个镜头。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明确: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3、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且看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4、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明确:对比写作手法。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前三句)和今日的凄凉(末句),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四、拓展迁移:

  与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荒凉、残破之景象,引出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的感伤心境;而“杨柳新”,即柳色青青,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盛衰之感。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菱歌,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生短暂、日月永恒,时代变迁、月却不改);它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越中览古教案】相关文章:

《越中览古》教案12-17

《越中览古》教案11-09

《越中览古》教案二12-17

越中览古赏析08-16

《山居秋螟》 《越中览古》《登高》09-30

《山居秋暝》《越中览古》《登高》09-29

第三册《山居秋暝》《越中览古》《登高》09-30

览古(覽古)10-27

苏台览古 李白-苏台览古翻译08-17

古越文化精神研究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