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

时间:2024-03-27 08:29:59 夏杰 教案 我要投稿

《月光曲》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光曲》教案(精选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光曲》教案(精选15篇)

  《月光曲》教案 1

  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着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二、 教学设计思想: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思想,我是这样设计的:本课8个生字。第一课时完成生字、词语的教学,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的大意,并完成课后第四题的练习。第二课时围绕课后思考题,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 教学目标:

  a)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 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c) 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 重点、难点:

  1、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 同学们,请听。(播放乐曲《月光曲》)

  2、 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曲子吗?它叫“月光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即兴创作的。贝多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关于这首曲子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一遍,想一想:这个故事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随机板书:贝多芬、走近茅屋、弹奏一曲、即兴创作)

  (三)谈话激趣:

  1、 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穷苦人盲姑娘弹奏,弹了一曲,又弹一曲《月光曲》,这第二次弹奏的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生:从“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可以看出,他不是早已谱写好的。)

  2、 显然,贝多芬是在小茅屋里乘着兴致把曲子弹奏出来,而后追记的。我们知道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那么是怎样的情境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名曲的呢?

  (四)教学3——8自然段。

  1、 请默看3——8自然段,拿笔,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或者哪些标点符号读懂了什么?在有关句子、词语、标点符号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 抽生汇报,并及时指导感情朗读。

  生:我从姑娘说的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该多好啊!”知道盲姑娘是多么喜爱音乐,多么想去听音乐会呀!

  师:你体会得好。那么,你能不能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迫切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抽读、齐读)

  生:我还从皮鞋匠说的话中的两个“太”字,读懂了皮鞋匠很爱妹妹,但他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心里难过。

  师:体会得好!他当时的心里只是一些难过吗?

  生:不是的,是很难过。

  师:对,很难过。难过得……(师指自己的心)

  生:心里很痛。

  师:对,皮鞋匠当时心里隐隐作痛。那么怎样读这句才能表现出皮鞋匠买不起入场券时心里隐隐痛楚呢?

  (指导读好皮鞋匠的话)

  生:我还从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知道盲姑娘也很爱哥哥,她很懂事。

  师:你体会得好!看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1:我还从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看出贝多芬很同情穷兄妹俩,他是一个大音乐家,但他不拿架子,却还那样热情地要为盲姑娘弹奏。

  生2:我还从六自然段中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知道盲姑娘发现弹琴的人是贝多芬本人的时候,她很惊喜,有些不相信。

  生3:我要补充。从这里的两个“!”可以看出盲姑娘确实很激动,她赞美贝多芬的.钢琴弹得好。

  师:只是好吗?

  众生:不只是好,是特别好。

  师:从哪个词语能看出?

  生1:从“纯熟”可以看出贝多芬的钢琴弹得特别好,他弹琴的技术很高超,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生2:我要补充,我认为当时盲姑娘惊喜的原因是她认为此人肯定是贝多芬本人,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曲子弹得这样纯熟,如果是其他人的话,就不一定弹得这样好。

  师:盲姑娘可是看不见的呀!她凭什么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生: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用心去感受音乐,她懂音乐,她知道只有创作乐曲的本人才能弹得这么纯熟,所以她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师:你们体会得都很好。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赞美、惊喜表现出来呢?

  师:同学们,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作何反应?

  众生:贝多芬没有回答。

  师:他怎么不回答?他当时怎么想的?

  生1:我认为他不回答的原因是他不想张扬自己,他当时可能在想,还是不回答盲姑娘吧,她喜爱音乐,我就再给她弹一曲吧!

  生2:我认为贝多芬当时听了盲姑娘的话也很激动,他来不及回答,当时他很惊讶:啊,在这个偏僻的地方,竟然有人这么懂音乐,这个盲姑娘不简单呀!

  师:你们真会想象,会体会。同学们,贝多芬发现盲姑娘很懂音乐,你们想,“我”懂音乐,她懂音乐,这叫什么?

  众生:这叫“知音”!

  师:对,这叫“知音”。大家都知道知音难觅呀!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竟然找到一个知音,而这个知音是正常人吗?

  生:不是的,她是残疾人,是盲人。

  师:对,这个知音不是正常人,是一个才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呀!贝多芬此时的心里能不激动吗?所以他问盲姑娘……

  生齐答:“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出示插图)

  师: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吹起了茅屋里破旧的窗帘。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它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你们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图上的情景描述出来吗?

  生:我看到了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美丽。这时,贝多芬不由弹起了琴键,穷兄妹俩听得是那样认真。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图上的内容的?

  生:文中第八自然段描写图上的内容。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轻轻地、美美的读第八自然段吧,让我们细细地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八自然段的内容)

  (五)教学9——10自然段内容。

  (《月光曲》响起)

  d) 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什么?

  生:我听见音乐开始很慢,接着逐渐快起来,最后又快又强。

  e) 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述这段曲调的呢?找一找,找出来画上“﹏﹏”。

  f) 抽生回答所勾的句子,师随机出示句子:“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

  (出示选择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 ),请选出合理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3)抽生选择。

  生:我选择a。因为月亮开始升起,表明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这时,音乐应该是舒缓的;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微云在月光的照耀下飘动着,音乐应该是明快的;最后,风起浪涌,月光下的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应该是高昂激越的。

  (4)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月光曲》,看看曲调同大家的理解是否一样。(放音乐)

  (5)把眼睛睁开,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这么美的乐曲,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呢?

  (6)试读、抽读、范读、再抽读、配乐读。

  (六)引导学生联想。

  1、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有问题问吗?

  生:为什么皮鞋匠听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呢?(抽生解答)

  2、 引读“皮鞋匠看看妹妹……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3、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抽生解答)

  4、 引读10自然段。体会并读好“陶醉”、“苏醒”。

  5、 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黄老师相信我们五、三班的59位同学,你们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放乐曲)

  6、 抽生谈谈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

  (七)学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八)总结扩展。

  1、 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8——10自然段。

  2、 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或者是你想对图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心里话?(随机板书:有才华、有爱心)

  3、 同学们,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段乐曲,想听吗?不过,听完以后要把联想到的景象告诉大家。(放《苗岭的早晨》)

  4、 抽生谈谈联想到的景象。

  (九)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8——10自然段。

  2、 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联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3、 上网或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月光曲》教案 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有各种小动物的音乐。

  2、师: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回答。

  4、师:在森林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他们共同组成了林中乐队。

  5、板书课题:林中乐队。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其余同学仔细倾听,听一听他们的朗读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读音。

  2、学生读后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生词。

  (2)用形象法理解词语。重点:带“口”字旁的字。

  3、初步感知文意。

  (1)师:大家扫清了阅读的障碍,大家来找一找“林中乐队”的成员有谁呢?找到后画出来。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到底乐队奏出怎样的乐曲。

  (2)四人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

  三、小结

  这么美妙的乐曲是谁演奏,作者为什么能描绘这么美妙的景色,你们想知道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看图说话

  1、师: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指明回答。

  二、细读理解课文

  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直线画下中心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3、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阅读回答。

  1)师:用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2)过渡:走,让我们走进林中,听一听这些美妙的音乐吧。

  3、再指名读课文。

  师:林中的音乐都有哪些?分别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A第一自然段:夜莺的特点。

  B第二自然段:各种动物的声音。

  C第三、四自然段:小洞“乐器”和“演奏方法”。

  4、师:你喜欢哪一种音乐?把这个自然段读出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汇报。)

  A、有感情朗读

  B、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C、学生想象后回答。

  D、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时给予评价。

  5、师:这些音乐都是由哪些动物演奏的?

  A、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

  B、齐读和指名读相结合。

  6、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你都了解到什么?用曲线画出来。

  A、指名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

  1、师:你认为林中还有哪些动物的演奏?

  2、指名回答。

  四、小结

  1、以前我们曾经了解过海底世界有奇妙的声音,今天的学习,又让我们领略到了大森林中的音乐,现在就来谈谈你的.感受。

  2、师:那么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3、指名回答。

  4、师:作者感叹道:森林里的乐队就是这样组成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林中乐队的奇妙吧。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伴你成长》;

  3、预习语文天地——读一读。

  板书设计

  林中乐队

  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各唱各的曲子

  各用各的乐器

  各有各的唱法

  各有各的奏法

  《月光曲》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感情的变化。

  2、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 认读生字词

  2、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纠正读音

  3、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4、 学生质疑

  三、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1、 板书课题:月光曲

  2、 请生简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 质疑: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生从内容及人物质疑)

  二、 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 生快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贝多芬言行的句子找出来?

  2、 品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3、 交流讨论情况,重点体会以下几方面:

  (1) 贝多芬进屋是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

  (2) 贝多芬弹一曲是看到兄妹穷,但又爱音乐,产生了同情心;

  (3) 贝多芬又弹一曲是因为发现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动;

  (4) 贝多芬飞奔回店是因为创作了一首新曲子很兴奋。

  根据生回答板书贝多芬言行及心情的关键词

  4、 小结

  (1)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大家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述:这些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

  (2)这些结论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根据生述板书学法。

  找

  分析言行 问

  议

  说

  体会心情

  理解内容

  三、 学习体会第三节

  1、 文中哪里最让贝多芬感动?(课件出示兄妹对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 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体会兄妹说话时的心情变化。

  3、 交流讨论情况

  (1)妹妹说第一句话时是(渴望)的心情,因为她知道贝多芬来到小镇,很想听贝多芬弹琴;

  (2)哥哥说话时是带着(难过的、遗憾的)心情,因为家里穷他不能满足妹妹的心愿;

  (3)妹妹说第二次话时是带着(安慰)哥哥的心情,因为他不想让哥哥为了她而难过。

  4、 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1) 同桌分角色练读。

  (2) 指名生分角色朗读。

  (3)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5、 听了兄妹谈话,你有什么想法?

  6、 小结:贝多芬正是被这对穷兄妹间的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了,才进了屋,才有了后来献给兄妹俩的`《月光曲》。大家想听这首曲子吗?

  四、初步辨别联想与实在事物

  1、 请生划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 小组讨论:读句子,根据内容画一画。

  3、 请生展示作品,并让大家评议。

  4、 课件出示选择题,让生选择《月光曲》曲调,并说理由。

  选一选: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5、 欣赏《月光曲》

  6、 请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曲调的变化。

  7、 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8、 哥哥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9、 师述: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联想可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但联想要以实在

  事物为依据。而同样的音乐,让不同的人听,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

  五、扩展,体会文章中心

  1、听音乐,想一想:

  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2、你们认为贝多芬想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些什么?

  3、穷兄妹俩听了贝多芬的曲子,他们很幸福。从贝多芬那儿他们也获得了自信,今后他们会怎样面对生活呢?

  板书设计:

  月 光 曲

  听:谈话 (感动)

  贝多芬 看:贫穷 (同情)

  弹:一曲 又一曲 (激动)

  记:曲子 (兴奋)

  《月光曲》教案 4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弹奏第二音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音乐家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音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音乐家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音乐家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一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4)音乐家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音乐家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娘推测出陌生人是音乐家贝多芬呢?

  (9)这时音乐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3)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放录相,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5)乐曲弹奏完了,音乐家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6)音乐家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

  (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音乐家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2、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3、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月光曲》教案 5

  一、概述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组第二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琴,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2、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把句子在头脑中转换成画面,在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三、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北师大版教材、字典、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

  同学们,你们这支曲子好听吗,你们知道它是谁创作的吗?(贝多芬)

  对,它的作者就是号称平民音乐家的——贝多芬。他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贝多芬是多么得热爱人民,因此,他也是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爱戴的伟大的音乐家。

  你们想知道这支美妙的曲子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与平民之间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并用心灵感受他为故事中的穷兄妹俩即兴创作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整体感知。

  学生小声快速读课文,回答老师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合作探究

  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件,老师描述情境。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解释:断断续续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正是他的曲子)

  (3)提问:当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从这僻静的小镇上传出,且在弹他的曲子时,他会怎么想?

  学生甲:他会想,在小镇上有人弹我的曲子,真荣幸。

  学生乙:他会想,弹琴的人一定热爱音乐。

  2、学生听着描述进入情境,畅谈感受。

  (课堂是学生的,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说出来。创设情境可使学生自然地抒发。给学生一定的句式是引导学生说话要完整,学会表达。让学生圈点,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学习第3至第6自然段

  1、提问: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兄妹的对话)

  学习第3自然段。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理解句子: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可通过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1)他为什么弹琴?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同情心)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贝多芬怀着这种感情,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

  (2)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3)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4、品读盲姑娘的语言。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的表现,重点研读她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里又用二个感叹号表现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后的激动之情。

  ②纯熟:很熟练。近义词:娴熟。深:感情表达得特别深厚,感染人。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演奏发自内心的评价。

  ③您,您也说明聪明的盲姑娘由刚才高超的演奏和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断出了事实,她的激动更无法表达。

  (四)学习第7至第10自然段,理解弹奏月光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什么?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海面上怎么样?

  (3)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睁着不大的眼睛”。恬静是什么意思)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分组合作,带着问题自学。

  2、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3、老师点评,描述性小结。

  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4、老师朗读,播放《月光曲》,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五)学习第11自然段

  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1、指名读。想一想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出来。

  学生甲:心情激动。

  学生乙:从“飞奔”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出来。

  2、记的是什么曲子?(《月光曲》)

  3、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创作《月光曲》)

  4、贝多芬回到旅馆记录《月光曲》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鼓励学生描述)

  (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运用实实在在的景物和联想。

  四、总结全文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是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月光曲》教案 6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了解贝多芬思想感情所发生的变化,感悟音乐的魅力。

  2、懂得穷兄妹俩是怎样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月光曲的,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有绳子组成的新词,只以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一节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

  2、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

  (随机教学最后一小节。)

  3、过渡:

  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学生读课文第九段:

  ⑴ 这段写了什么?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⑵ 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⑶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谁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⑷ 教师小结:

  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

  ⑸ 系统练说:

  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

  ⑹ 是这样的音乐引起了这样的联想。这是我们的猜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

  (音乐欣赏。)

  ⑺ 想象练习:

  你听着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研读2~8段。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⑴ 有感于知音:

  什么叫知音?从哪儿看出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这位知音特别吗?特别在哪儿?在贝多芬遇到知音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板书:

  一分触动

  十分感动

  万分激动

  ⑵ 寄情于月光:

  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

  (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空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月光曲》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研究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3、尝试研究阅读的过程。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2、教师准备《月光曲》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发现)

  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提倡使用工具书)

  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收集、展示资料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细读课文(读懂)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

  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

  把读书、探究、评价的权利完全放给学生,以提高学生自主研究的乐趣,尝试自我研究的过程,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从音乐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表达,再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出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拓宽了语言文字理解的途径和视野。

  四、感情朗读(读好)

  1、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读后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2、同桌合作:一人读,另一名同学根据内容配上弹琴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过程。

  3、播放《月光曲》录音,论证曲调的理解,随乐曲进行朗读训练。

  4、试着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五、课堂练习(扩展)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一篇文章阅读。

  设计意图:

  拓宽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感受听同样的乐曲,由于人的理解不同,因而产生的联想也就不同。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运用本课学到的研读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学习,使学习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附板书设计]

  6、月光曲

  读通、读懂、读好

  利用工具书、抓要点理解、边读边想

  确定研究课题、根据联想研究、体会感情

  发现、提出、研究、探索、总结

  《月光曲》教案 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读懂课文,感悟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的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

  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查阅资料、处理信息,完成学习任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了解并赞赏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质。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贝多芬为一对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以及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表现了贝多芬关心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质。

  重点是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能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学习运用联想进行表达。

  难点是感受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品质。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求知欲强,要求参与和表现个性的愿望较高。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节课坚持以读为本,以读悟情。通过朗读情境的设计激发感染学生,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体会联想的美妙。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使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下真正做到学有所感,学有所得。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网络电教室、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新知,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音乐片断,引导学生点击电脑查阅资料,粗知《月光曲》的有关知识。

  2、出示并让学生读一段评价贝多芬的文字,引入新课学习。

  二、体会月之美,感悟月之情

  1、再次欣赏《月光曲》,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⑴ 学生交流。

  ⑵ 默读课文,了解皮鞋匠和她的妹妹听了后会想到什么,把他们想到的用笔画一画,再交流。

  ⑶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段,边读边想,体会《月光曲》的节奏是怎样的。

  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开展评议。

  ⑸ 学生比较、感悟在表达中如何运用写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相结合的方法,体会其好处。

  2、查阅电脑资料,边读边思考:你觉得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⑴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各抒己见,教师相机点拨。

  ⑵ 通过查阅电脑资料,了解贝多芬创作的世界名曲。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进入讨论小站,阅读故事:

  《不为侵略者演奏》。

  2、再联系课文中所描写的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事,谈谈对贝多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贝多芬的画像旁写下一、两句自己想说的话。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话,引导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

  4、全班齐读句子: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四、拓展天地

  1、结合课堂上实实在在的.事物,进行联想实践。

  2、要求把在课外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加入适当的联想进行描写,完成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上。

  【板书设计】

  月光曲

  为兄妹弹奏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舒缓

  风卷巨浪 波涛汹涌 明快、激昂

  创作《月光曲》

  【总评】

  1、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地感悟、积累课文的优美片断,而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朗读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感情,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情景的体验中感受理解文本语言,走进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境界。

  2、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月光曲》教案 9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配乐故事。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月光曲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3、教师梳理问题,总结出问题。

  4、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并提出读书要求:

  ⑴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⑵课文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自己解决。

  ⑶在老师规定的时间把课文读能读熟。

  5、学生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6、学生课堂汇报交流,并自己解决问题。

  7、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加入正确引导。

  三、重点段落分析

  1、教师置疑:

  贝多芬用音符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并读一读。

  3、学生找出展现月光曲音乐内容的段落。

  4、学生小声读文,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5、和同桌先说说,哪些画面展现在你面前。

  6、学生点击网页,欣赏美景。

  7、用恰当的词语形容画面。

  8、学生配乐朗读,体会月光照下大海不同变化。

  (教师指导。)

  9、学生点击网页,欣赏月光曲。述说心情。

  10、教师总结,四、音乐欣赏

  11、学生点击网页,搜寻钢琴曲欣赏。

  12、生说感受,并把感受发布在网站的交流平台里。

  13、师小结。

  《月光曲》教案 10

  内容:

  教科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分析:

  课文记叙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有感触发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所以流传甚广,人们都愿意相信。

  重难点:

  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

  3、培养学生审美教育

  教具:

  《月光曲》磁带

  教法:

  阅读欣赏法

  学情:

  学生对钢琴曲了解不是很高,需老师点拨

  流程:

  一、出示课件,营造氛围

  1、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字

  2、 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3、 听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 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2、 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

  三、体会人物的情感

  1、不期而动真情

  2、不清而墨知音

  3、不答而弹醉

  4、读写抒真情

  四、拓展训练

  想象背诵段落的景象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所见(谈话) 事物 联想

  月光曲

  所闻(时虚结合) 大海

  时间:

  第二节

  流程:

  一、回顾人物的情感的变化人主线

  二、指导朗读

  1、月亮升起一节读缓慢

  2、大海汹涌要读急

  3、陶醉时要读轻柔而慢

  三、迁移练习巩固

  1、知道“券”读quan而不能读 juan ,盲和琴字不要多写一点

  2、形近字组词

  茅——矛 恬——刮 缕——楼

  3、背诵课文的第八、九、十自然段

  4、欣赏贝多芬的曲子

  四、作业:

  背诵课文

  《月光曲》教案 11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月光曲》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学生能够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背景和过程,感受音乐的力量和魅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感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背景和过程,感受音乐的力量和魅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音乐与情感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播放设备、《月光曲》的音乐资料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月光曲》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氛围。

  提问:你们听过这首曲子吗?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和作者吗?

  引出课题:《月光曲》及其创作背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注意停顿和语气。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和停顿。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深入理解,感悟情感

  分段学习课文,重点讲解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认识过程,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引导学生理解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以及音乐如何成为他表达情感的方式。

  小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创作出《月光曲》?这首曲子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分享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

  (四)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欣赏《月光曲》的完整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音乐作品?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月光曲》的读后感,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与情感的联系。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力量和美好。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作者:贝多芬

  创作背景:兄妹俩的对话,激发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创作过程:贝多芬弹奏、创作,兄妹俩陶醉其中

  音乐与情感:表达情感、传递美好

  六、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得失,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月光曲》教案 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理解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及其创作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对艺术家的敬意,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感受《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贝多芬相关背景资料、音乐播放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月光曲》音乐片段,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音乐的魅力。

  提问:听完这段乐曲,你有什么感受?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一起了解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和经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借助字典或同桌互助解决生字新词。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停顿和语调。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深入学习,理解课文

  学习2-7小节,了解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认识过程。

  (1)学生默读2-7小节,找出描写贝多芬与兄妹俩相识的段落。

  (2)学生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给盲姑娘弹奏?盲姑娘听出了什么?

  (3)教师小结:贝多芬被兄妹俩的真诚和热爱音乐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为他们弹奏了乐曲。

  学习第9小节,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9小节,思考:《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字中展开联想,想象月光照耀大海的美丽画面。

  (3)教师播放《月光曲》音乐片段,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意境。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了音乐的魅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兄妹俩真诚、热爱生活的精神。

  拓展延伸: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更多关于贝多芬的故事和作品,感受这位伟大艺术家的音乐世界。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第9小节。

  完成课后练习题。

  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准备下节课的交流分享。

  《月光曲》教案 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感受《月光曲》的意境,理解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及创作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及原因。

  感受《月光曲》的意境,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理解音乐与情感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月光曲》片段,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想象音乐中的画面。

  提问学生听后的感受,引出课题《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提问学生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概括文章大意。

  三、深入学习,理解内容

  学习2——7自然段,了解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认识过程。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画出关键句子。

  (2)小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为兄妹俩演奏?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学习第9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1)教师范读第9自然段,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2)提问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体会音乐的魅力。

  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

  (1)小组讨论: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及创作原因。

  四、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贝多芬,你会如何创作《月光曲》?

  学生展开想象,尝试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月光曲》。

  小组内交流作品,互相评价。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总结:通过学习《月光曲》,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贝多芬的创作才华。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听音乐,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美好。

  作业:背诵第9自然段,完成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

  认识过程 → 演奏《月光曲》 → 创作原因

  贝多芬 兄妹俩 音乐与情感

  《月光曲》教案 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背景,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学习其中的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情感与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以及他对音乐的执着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体会《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美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画面,感受音乐与文字之间的美妙融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贝多芬生平介绍、音乐作品欣赏、《月光曲》创作背景等)、课文录音、生字新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吗?它的名字叫什么?

  揭示课题:《月光曲》。

  二、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生字新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并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深入研读,理解内容

  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了解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认识过程。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与兄妹俩相识的.句子。

  (2)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给兄妹俩弹奏钢琴?

  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1)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画面。

  (2)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情感变化。

  五、拓展延伸,培养情感

  欣赏贝多芬的其他音乐作品,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引导学生讨论: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创作出如此美妙的音乐?我们应该如何向他学习?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总结:通过学习《月光曲》,我们不仅了解了贝多芬的生平和他与兄妹俩的感人故事,还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搜集有关贝多芬的其他故事或音乐作品,与同学分享。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背景、内容以及意境,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和情感态度。

【《月光曲》教案】相关文章:

《月光曲》教案02-23

月光曲教案01-19

《月光曲》教案(15篇)03-02

月光曲教案15篇02-26

《月光曲》优质教案优秀11-04

月光曲教案(精选15篇)03-12

《月光曲》教案(精选20篇)10-31

月光曲教案(15篇)03-10

月光曲教案(集合15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