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活动教案汇总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预设目标
(一)自然智能
1、感受秋天落叶的美好景象。
2、喜欢亲近大自然。
(二)整合其他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在操场上玩游戏。
二、活动资源
1、活动材料:户外已经有了很多落叶,装落叶的大塑料袋。
三、示例活动
1、带领宝宝到户外有落叶的地方,边念儿歌边鼓励宝宝观察并感受树叶飘落的到处都是的景象。
师:秋风吹,树叶飘,红叶黄叶往下掉。一片一片拾起来,和我一起做游戏。
2、可运用优美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宝宝对大自然的热爱,加深宝宝对秋天到处都是落叶的美好景象的感受。
3、鼓励宝宝用动作或语言表达对美好景象的感受,如学学小树叶飘。
4、给每位宝宝一个小筐,并带领宝宝找树叶、捡到的树叶放近筐里。
5、可请配班老师协助分组进行活动,注意观察宝宝的行动,保证宝宝在老师的视线内,注意宝宝的安全。
6、引导并鼓励宝宝在捡树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树叶的颜色、形状等。
7、鼓励宝宝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树叶的喜爱,如摸一摸树叶。
8、鼓励宝宝将小筐里的树叶到进旁边的大筐,根据宝宝的活动量适时调整活动时间,请配班老师协助将大筐带回去。
师:我们把树叶宝宝都送到大树妈妈身边去吧!大树妈妈高兴极了,谢谢小朋友把她的宝宝送回家。
四、活动指导策略:
(一)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秋天落叶的美好景象。
难点:喜欢亲近大自然。
(三)活动形式:谈话、户外实践。
四、活动观察与评价
各关键能力表现突出表现较好表现一般备注语言能力
感受能力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知电脑传递信息的特点,体验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方便。
2、激发幼儿对电脑等科技产品进行研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电脑幼儿、学习软件若干。
2、教学挂图《电脑》。
3、《科学》下P.18~19。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电脑。
1、带领幼儿到电脑室,请幼儿说出电脑主要部件的名称。
2、讨论:电脑能干什么?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介绍电脑的用途。
3、用教学挂图,教师结合幼儿知道的电脑的用途,丰富他们对电脑的认识。
二、感知电脑传递信息的'特点。
1、带幼儿上网浏览,在操作中发现电脑传递信息速度快、内容广、信息量大等特点。
2、观看画册《信息的使者-电脑》,进一步认识电脑主要部件的工作。
三、玩电脑。
教师带幼儿用电脑进行绘画、玩游戏,体验使用电脑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于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人们要带孩子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田野,采集果实”的任务。节后回来,那火红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粱秸、谷子穗、带荚毛豆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展示台。孩子们对这个小展台情有独钟,一有空就围拢过来整理和摆弄。
在一次装瓶时,有个孩子偶然发现在他装满的一瓶花生里,竟然还能再装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从花生的空隙里穿过、漏下,孩子们都特别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个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的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合理有序地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用手抓起小米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把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一个玻璃瓶里,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说我的发现
1.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清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他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
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七、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
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
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
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尝试装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头、鹅卵石、沙子等。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之中,充当四种角色:
①组织者: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组织学生实验;
②探究者:做一名好奇心很强的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
③发现者: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认真倾听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
④指导者:当学生探究感到困惑时,要及时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最大的成功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若一味地牵引,则是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学中,我给予学生极大地探究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在开放中组织,在参与中指导,让探究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活动目标】
使学生通过实验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①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如:小玻璃瓶在水中有的灰上浮,但有的组会下沉,这就要让学生把瓶子拿出来,再做实验,然后观察,会发现有的瓶子没有盖,水进去了,就沉下去了……
②思考总结:
让学生认真观察上浮和下沉的物体,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
上浮的:轻,是用木头、塑料、泡沫等材料做的;
下沉的:重,是用玻璃、金属、石头等材料做的。
设计意图:材料是活动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时间提供材料是大有学问的。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经过仔细选择:既简单,能为每个孩子开辟一条探究之路;又要丰富,让孩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路子去探索;还要有结构,能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独创性
【活动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⑴小玻璃瓶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
⑵橡皮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有兴趣的可以探究两个问题。
2、制定探究计划
首先由小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让小瓶下沉的方法有:灌水,灌沙子或装石子,把小瓶绑在石块上……
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完善探究方案。
设计意图:设计实验方案既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孩子们设计的实验也许是稚嫩的,站在科学的高度上讲也许是不太科学的,但是学生在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时,初步的学会了科学的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有利于实验方案更趋于科学可行。
3、分组探究
在学生分组探究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探究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出出主意,还要关注学生独特的实验方法。
4、表达与交流
汇报实验情况要注意以下三点:
⑴要让学生边演示边汇报;
⑵让学生说清实验步骤和方法,尤其是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⑶在学生交流时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创意的方法。
我预设的交流情景: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让橡皮泥浮上来。我们是这样做的,橡皮泥做成小片(下沉)——捏薄点儿(下沉)——捏 得更薄(沉、漏了)——再捏(先浮后沉)——捏成碗状或船形(浮)——放入曲别针(仍然上浮)
师:通过捏你们发现橡皮泥有什么变化?
生:橡皮泥的形状变了。被捏成了船的形状。
师“形状变了,就可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坐过船吗?钢铁做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什么道理呢?
生:改变了钢铁的形状。里面是空心的。
师:还有什么方法让橡皮泥上浮吗?
生:我们把橡皮泥粘在木块上,也会上浮。
生:粘在乒乓球上也上浮。
师:借助比橡皮泥轻的物体也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许多闪光的思想火花会在交流中产生,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沙+黄豆”的交流层面,而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小苏打+白醋”生成新物质的研讨层面,这样才能使不成熟的想法更成熟起来,在相互交流中,会使学生的想法更科学,认识更完善。
三、拓展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揭秘:通过以上的两次实验探究,让学生揭开 课始 两个塑料球一浮一沉的秘密。
2、潜水艇实验;出示自制的潜水艇模型,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潜水艇自由上浮和下沉的秘密,并说明道理。
3、设计打捞沉船方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要体现STS目标,即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为生活服务,让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四、实验设疑,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师出示沉浮子:“水中的小瓶能停留在水中的任何一个位置”,这太奇怪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小瓶有什么秘密,还是水有什么特殊?……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有趣的实验现象,会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探究继续下去。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动机:
在“我最喜欢吃的”谈话活动中,发现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味道非常感兴趣,为此生成了这一活动。
目标:
1、通过品尝,感受酸、甜、苦、辣等各种各样的味道,并知道相应的名称,大胆表达。
2、根据喜好调制一份蔬果,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
工具材料:糖、醋、辣酱等调料,青瓜、西红柿等切片,小碗等。
过程实录:
师:你们喜欢吃怎样的味道?
幼1:我喜欢吃甜甜的东西!
幼2:我喜欢吃蛋糕!
幼3:我最喜欢吃用酱油烧的东西了!
师:这些味道在哪里能找到呢?
幼1:在家里!
幼2:可以到饭店里去吃!
幼3:厨房里也有!
师: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也有。
教师即时带领幼儿去幼儿园的厨房寻找各种各样的味道。
一、了解酸、甜、苦、辣
1、自由品尝分别放在红、黄、蓝、绿盘子里的食物:
师:一样的青瓜,你尝到的味道是怎么样的?
幼儿自由表达。
2、再次验证。
师:尝一尝红色盘子里的。(幼儿品尝)
师:很酸,因为放了很多醋。(出示醋)
…… 用同样的.方法了解苦、辣、甜以及相应的苦瓜汁、辣椒酱、糖
幼1:糖甜甜的,很好吃。
幼2:酸酸的也很好吃。
幼3:真苦,真辣,舌头要掉了!
师:每样东西放少一点、放多一点,或者放在一起,味道都会不一样。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来试试?
幼:想!
二、调制蔬果
幼儿自助式地在切片的蔬果里添加调料,品尝味道,并把尝到的味道和老师、小朋友交流。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本设计试图借助蛋壳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物品作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中,让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对于孩子来说,活动结果的获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探索的方法,并享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简单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2、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3、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4、幼儿继续探索,并学习用简单统计魄方法记录探索的结果。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小积木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例:(图表)
(2)帮助幼儿比较分析几种桥的受力程度,让幼儿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帮助幼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5、延伸扩展: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1)启发提问:古人利用蛋壳的这种原理建造了许多的拱桥,有的到今天还在使用,都好几百年了。你能用蛋壳的这种原理来建造什么样的建筑呢?
(2)请幼儿用笔画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建造的,如斜拉索大桥、高架桥、立交桥、铁路公路两用桥等,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8-06
有关科学活动的教案08-26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10-13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01-15
科学活动教案【荐】01-16
【热】科学活动教案01-16
【荐】科学活动教案01-14
科学活动教案【热】01-14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01-13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