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案

时间:2024-04-12 22:30:12 林强 教案 我要投稿

《蜜蜂》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蜜蜂》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蜜蜂》教案(精选15篇)

  《蜜蜂》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知道实验的原因、经过、结果。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4.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界,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课前准备:

  1.生字卡

  2.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3.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

  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3.积累语言。

  4.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界,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做分类练习,把不同类的划掉。

  ①.课件出示:燕子蝴蝶、蜜蜂、蜘蛛、蚂蚁、苍蝇……

  ②.追问学生,为什么这么分?你还知道有哪些昆虫?

  你对这些昆虫有哪些方面的了解?跟大家介绍介绍?

  2.课件:播放有关昆虫的图片,请同学们感受昆虫世界的神奇。蝴蝶、蜜蜂、蜘蛛、蚂蚁、苍蝇……

  3.板书课题。刚才有很多同学提到了蜜蜂,有的说蜜蜂会采蜜,有的说蜜蜂会蛰人,还有的说蜜蜂会跳舞跟同伴传达信息,那么今天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把书翻到14课《蜜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③.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④.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做实验呢?他是怎样做的呢?实验的结果有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学习第一段

  谁能告诉我实验的原因是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

  读给老师听听

  学习第二段

  过渡:听说?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者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实际做一下试验,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

  1.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2.看看试验共分了几个步骤,标上序号。

  3.谁来当当小解说员,把试验步骤说给同位听听。

  课件出示:

  ①.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②.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③.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④.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

  4.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做?这些做法是不是必要的呢?

  汇报后总结,课件出示:

  ①.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

  ②.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

  ③.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

  ④.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5.从这些做法你,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

  6.蜜蜂被放出来后,你看到了什么?真的触到地面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抓住“几乎“一词。)

  7.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课件出示:蜜蜂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②.作者的用词非常严谨啊,一个几乎,就把蜜蜂将触未触的在风中飞行的艰难情况描绘出来拉。那么这里,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担心的,着急的,怜爱的。)

  8.不仅仅我们观察到了蜜蜂飞行的困难,作者也看到了,并且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那么蜜蜂到底能不能找到遥远的家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4.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界,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①.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②.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③.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学习三、四自然段:

  1.作者放完风筝,在回家的路上,他的推测是什么?

  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推测呢?(结合作者的试验过程以及试验后观察到的现象找找我推测的依据。)

  过渡:仅仅会观察生活的人,如果不肯动脑筋,那么他永远不会进步,而只会思考的人,不去从实际出发,那么就只能闭门造车,而我们的作者就是一个懂得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人。

  2.读课文的3到4自然段,找找还有哪些段落,写了作者面对蜜蜂,还进行了什么推测?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推呢?

  3.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课件出示:没等我进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在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②.哇,居然小蜜蜂比他回来的还要快,真厉害,听到这个消息时,你是什么心情?(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

  ③.朗读擂台赛。

  学习五自然段

  过渡:蜜蜂仅仅飞回来两只吗?

  1.看到归巢的蜜蜂,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通过这样的赞叹,更萌发了作者对蜜蜂怎样的情感?

  2.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课件出示: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②.你认为这一段应该怎样读?(语气、重音等)

  ③.按要求读片段。

  学习第六段

  过渡:当20只蜜蜂里,有17只蜜蜂飞回蜂巢时,作者做出了结论,你找到揭示试验结果的段落了吗?

  1.结论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下这样的结论呢?(因为前面写着‘我’把蜜蜂装在纸袋里,走了两里多路才放出来的。就是说蜜蜂根本没有看到我走过的路,可它还是回来了,说明它回来不是靠记忆力。而是它本身就具有的一种辨别方向的能力吧。)

  2.师总结:非常好,作者确实也没有搞明白原因,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3.拓展:可还有三只没有飞回来,它们去了哪里呢,真的是迷路了吗?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也可以和同学探讨一下。(安了新家;第三天或者第四天它们回来了;出了意外)

  4.那能因为3只没有回来,而否定试验结果,说蜜蜂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吗?

  师总结:最终我们有了个肯定的答案,就是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到底靠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下课收集资料,多多学习,去生活种寻找答案吧。

  三、课堂练习

  1.指导写字

  ①.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②.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③.同桌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④.学生书写。

  2.积累语言: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蜜蜂》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用具

  生词卡片,媒体资源:视频《蜜蜂引路:范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3、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认清字形。

  3、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天:聊天,闲谈。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向导:带路的人。

  二、合作交流

  (一)认读生字

  1、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先听范读,再自己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二、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三)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品读感悟

  (一)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事件发生的时间:1922年。

  事件发生的地点:莫斯科。

  事件: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回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第二课时

  四、巩固延伸

  1、复习生字。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创编表演

  (1)、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分角色表演,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和心理活动。

  6、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蜜蜂》教案 3

  活动意图:

  对孩子来说,小蜜蜂是孩子们非常熟悉和喜欢的小昆虫,他们一天到晚辛勤劳动,不知疲倦。他们还是“天才建筑师”。《小蜜蜂》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生动地刻画出小蜜蜂为采蜜而繁忙飞舞的形象。“蜜蜂”是孩子比较熟悉和喜欢小动物,日常生活中已通过实物、电视、画片等不同渠道贮存了对“蜜蜂”的一些了解。为此开展了此次活动《小蜜蜂》。用音乐来表现“蜜蜂”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科学求索的精神。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小蜜蜂》,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

  2、喜欢春天里的小动物,乐意用肢体表现蜜蜂的勤劳、可爱。

  3、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飞”的形象,表达对小蜜蜂的喜爱之情,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活动准备:

  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课件(加密狗)。

  活动重点:

  用愉快的声音、活泼欢快的学唱歌曲。

  活动难点:

  用肢体表现蜜蜂的勤劳、可爱。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歌曲:蒲公英

  要求: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蒲公英飞舞的优美和小朋友追逐的快乐。

  过渡语:春天里,蒲公英飞起来了,你们看还有谁也飞来了呢?

  幼儿观看图片。“原来是小蜜蜂,他们来干什么呀?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二、学唱歌曲《小蜜蜂》

  1、欣赏歌曲

  教师弹唱,幼儿倾听。

  过渡语:歌里唱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呢?我们再来听听仔细。

  2、教师分段清唱

  提问:歌曲里唱了什么啊?小蜜蜂怎么飞的,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飞到花园里干什么呢?

  采蜜真开心,开心了会怎么样?(唱歌)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把歌词唱出来,加深幼儿对歌词的了解。

  小结:嗡嗡嗡,小蜜蜂,飞到西,飞到东,飞到花园里,花园里去采蜜。

  大家唱着歌,唱着歌去做工。

  3、幼儿学唱

  (1)边拍节奏边念歌词。

  (2)幼儿在老师的弹奏下跟唱歌曲。

  (3)根据幼儿的演唱情况,提出再次演唱的要求。(要求:是用活泼、欢快的歌声进行演唱)教师引导:小蜜蜂可勤劳了,他们出来采蜜,做工,把甜甜的蜜让大家分享是很快乐的,所以我们唱的时候也是很开心、快乐的

  (4)分组演唱。

  (5)幼儿继续学唱。

  (教师可根据孩子的学唱情况,有针对性的重复练习)

  三、尝试表演

  过渡语:小蜜蜂真可爱,我们也来学学小蜜蜂,为大家采蜜吧。

  (1)、一起学习蜜蜂飞的动作(双手叉腰,手肘前后快速煽动),小脚脚尖踮起做碎步。

  (2)、请几位幼儿扮演花朵,几位幼儿表演小蜜蜂采蜜。

  花朵蹲下,双手作花开状,跟着音乐节奏点头,小蜜蜂在花朵之间飞舞,采蜜。

  活动结束:

  这节活动小朋友们表现的都特别好,我们不仅学会了歌曲小蜜蜂,还知道它是人类的好朋友,懂得了要热爱自然,保护身边的小动物,相信我们的世界会越来越美的。让我们再唱起来,跳起来吧,跟着音乐,飞出教室吧!

  活动延伸:

  播放歌曲《小蜜蜂》教师和幼儿一起表演。

  活动反思:

  《小蜜蜂》这首歌曲非常简单,因此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这首歌曲。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孩子音乐学习行为的动力,兴趣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因此我将激发孩子的兴趣作为主线。对于激发孩子兴趣,采用了歌唱、游戏表演、等各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用角色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去熟悉音乐,感知音乐,并通过肢体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音乐的理解。在角色表演过程中,孩子们可随着音乐举手投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流露真情,在动中感受体验、表现美。活动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

  《蜜蜂》教案 4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白纸两张。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

  1.小朋友们,我们在学习第15课的时候,展示了画风的水平。今天,我们要学习《蜜蜂引路》,老师还想和大家一起画画,愿意吗?

  2.不过,今天的画画,不光要动手,更要动脑,用我们的智慧来画。觉得自己聪明有智慧的同学举手。

  3.好啊!个个聪明,人人有智慧!现在请大家听清楚画画的内容和要求。内容:画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线路图。

  要求:

  (1)必须使用最简短的文字和最简单的线条;

  (2)三人或四人一小组合作画;

  (3)画正确。

  4.对聪明又有智慧的孩子来说,这些要求还高啊?

  1.愿意。

  2.全部举手。

  3.啊,要求这么高呀!

  4.不高──!

  自主合作学习

  1.现在请大家分成两个小组。

  2.等各小组画好以后,我们将进行比赛。比赛优胜组的同学将获得智慧之星的光荣称号。

  内容包括三项:

  (1)看哪个小组课文读的熟。

  (2)看那个小组的线路图简单明白。

  (3)根据课文内容介绍画图的依据。怎么样,可以开始了吗?(每组发一张8开的.纸)

  1.分组

  2.可以了!

  3.小组合作读书、讨论、画图。

  读书感悟

  1.可以开始比赛了吗?

  2.第一项,读书比赛。请第一小组。要求先每人读一段,考察个人能力;再齐读最后一段,考察合作能力。开始。

  3.现在请第二小组朗读。要求和第一组一样。

  4.第一项比赛,两组战成平手。

  5.第二项比赛开始,请展示你们的线路图。第一组展示。(教师作适当评价)

  6.第二组展示。(适当评价)

  7.第二项比赛结果:平局!

  8.最关键的时刻到了,第三项比赛开始。要求是:先说出画图的课文依据,再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让人听得清楚明白。否则,就算失败!要不要再练练。

  9.请第一小组。

  10.请第二组。

  11.现在,我宣布比赛结果……(清清嗓子)经过激烈的比赛,被评为智慧之星的是——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全体同学!

  1.可以了。

  2.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

  5.(张贴线路图并开始介绍)

  6.(张贴线路图并介绍)

  《蜜蜂》教案 5

  学习目标

  ①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课前准备

  ①挂图、生字卡片。

  ②投影仪或幻灯片。

  ③列宁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①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②老师补充介绍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①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a.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桌互相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随机引导。(“引”应该读“yǐn”,不读“yǐng”。“附近”应该读“fùjìn”,而不是“fǔjìn”)

  c.竞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②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③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巩固识字

  ①指名、集体读生字卡片。

  ②做游戏巩固识字。(游戏规则: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背对黑板站立。老师在黑板上指一个字让全班同学默记,然后请这名同学猜一猜刚才老师指的是哪个字。这名同学指着黑板上的字问同学们:“是不是×”,如果不是老师指出的字,同学们就回答:“不是×”,这名同学继续指字问话,如果学生猜对了,同学们就回答:“对,对,对,下一位。”老师再请下一位同学猜字)

  指导书写

  ①重点指导:“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寸”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的右半边不是支。

  ②练习写字。

  ③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第二课时

  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同桌交流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朗读感悟

  ①分组朗读课文的第1、2段。

  a.讨论: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之间交流,随机理解“附近”“当地”。

  b.分别出示(投影仪或幻灯)下面两句话,把画线的词语换一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c.集体朗读第1、2段。

  ②学习第3段。

  a.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画画,可以表演,可以朗读,体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指名请同学汇报,借助学生的画或老师自己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花丛”“蜜蜂”“园子与养蜂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c.谈感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③指导朗读第4段。(要读出养蜂人热情又惊讶的语气,列宁幽默风趣的语气)

  ④集体朗读全文。

  创编表演

  ①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②小组分角色表演,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和心理活动。

  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蜜蜂》教案 6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内容的聆听和表演,感受小蜜蜂的形象。

  2、指导学生用欢快的声音演唱《小蜜蜂》体验小蜜蜂飞的形象。

  3、在实践中复习四分、八方节奏,初步感受歌曲旋律方向。、

  教学重点:用欢快、活泼的歌曲演唱歌曲

  难点:体验小蜜蜂飞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歌曲《去郊游》导入

  2、多媒体出示各种花

  3、出示小蜜蜂采蜜图片

  二、熟悉歌曲节奏

  1、小蜜蜂在做什么?它飞去采蜜的时候有时候飞到快,有时候飞到慢。

  2、出示小蜜蜂快慢速度节奏,区分节奏的不同

  3、用手拍出节奏

  4、引导学生用小蜜蜂飞行动作慢飞,快飞。

  5、教师弹琴,随音乐做小蜜蜂快慢速度飞行

  三、学唱歌曲中间部分歌词

  1、聆听全曲

  说说听到了什么内容?

  2、教师范唱

  小蜜蜂采蜜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3、学唱小蜜蜂采蜜的过程

  用二拍子强弱节拍边拍边念歌词

  4、小蜜蜂采蜜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带着欢快的心情念歌词

  5、随琴声演唱

  6、用二拍子强弱节奏打拍子边歌曲

  四、学唱全曲

  1、出示全曲歌词

  2、师生合作:师唱黑色歌词,生唱红色歌词

  3、角色互换

  4、学生合作:分组演唱歌词

  5、随音乐分组演唱歌词

  6、完整演唱歌曲

  再次带着小蜜蜂采蜜欢快的心情演唱

  五、角色表演

  1、介绍小蜜蜂采蜜的方式

  2、请个别学生扮演小蜜蜂飞行采蜜,另外的学生扮演花朵

  3、播放歌曲伴奏随音乐采蜜

  六、寻找小蜜蜂飞行路线

  1、教师边唱歌曲,边画出小蜜蜂飞行路线

  2、小蜜蜂飞行路线是按照音乐中的什么飞出来的?

  3、引导学生边画边唱歌

  4、用小蜜蜂飞行动作来表现小蜜蜂飞行路线的高低

  六、拓展延伸

  1、播放小蜜蜂歌曲

  2、说说着学校里什么时候经常听到?为什么中午学校里会放这首歌曲?

  3、随音乐学小蜜蜂辛勤的飞

  4、随音乐出教室

  《蜜蜂》教案 7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个词语,积累语言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样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进作者

  1、今天,我们认识一位科学家,他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法布尔。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法布尔的资料。

  2、简单介绍《昆虫记》。

  二、自学课文

  1、我们以前学过一篇有关蜜蜂的课文是《蜜蜂引路》,课文告诉我们蜜蜂是一种怎样的昆虫?(会认路)

  2、今天法布尔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完后举手告诉大家,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法布尔为了验证密封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试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3、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试验的过程?哪些地方写试验的结果,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的结论。

  三、学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写了《昆虫记》这一本书,我们还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和新词。现在,我们再复习一次生字和新词吧。

  2、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生字词。

  3、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生答)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试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4、上节课我们也知道了,课文写试验的过程是第二自然段?试验的结果是在3、4、5自然段?作者的结论在最后一自然段?

  二、精讲课文

  (一)试验过程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读读第一自然段,为什么法布尔一定要加上“听说”这个词呢?

  (生齐读后,回答。)(说明他做科学研究讲究事实,非常严谨)

  2、请默读第二自然段,先看看他的实验可以分哪几步。

  3、学生画,回答,教师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路、放飞蜜蜂

  4、请男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他做实验的步骤,你能从试验过程中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做事认真,十分严谨)

  5、其实,法布尔写到“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就已经说清了试验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后面的内容呢?自由读读,跟同桌讨论一下。(出示该段文字)

  (说明法布尔边试验边观察蜜蜂的活动情况,还动脑筋思考)

  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法布尔的实验过程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二)试验结果

  1、法布尔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但是,事情证明:蜜蜂飞回来了。继续默读第3、4、5自然段,试验结果部分,蜜蜂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随即点拨,出示句子。

  (1)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小女儿很激动,为什么?(没想到,而且,我也推测它们可能会不了家了)

  指导用激动的语气读。

  (2)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的回了家。

  “准确无误”指什么?(是的,逆风没有使它们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环境没有让他们偏离方向,他们准确无误的回家。)

  指导朗读,读出重点词。

  蜜蜂不仅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很强。请同学们看第五自然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呢?(出示句子)那个词语最能体现蜜蜂辨认方向能力强?(准确无误、确确实实、尽管……但……)

  请同学们看看这个词,这是一组关联词,尽管他们逆风而飞,尽管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的飞回来了。

  指导读出重点词。

  课文中第一自然段还有一组关联词也强调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请你找出来。

  (“无论……总是……”)

  这两组关联词都说明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所以,试验的结果是:(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3、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么强,但是还有三只蜜蜂怎么没有回来?(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讨论、汇报)

  (三)研究结论,激发探究

  1、法布尔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出示、齐读最后一段)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强的记忆力?你从课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蜜蜂被装在纸袋里不可能看到行走的方向也看不到沿途的景物。所以我觉得蜜蜂辨认方向不是靠记忆力。

  (2)在放飞时刮起了大风,蜜蜂逆风飞行,又飞得很低,它们不可能是在高空中“眺望”到遥远的家园。所以我认为蜜蜂认路靠得不是记忆力而是一种本能。

  2、什么是本能?当时法布尔为什么无法解释?

  “本能”指人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

  2、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但蜜蜂的这种本能是否无法解释呢?请看老师带来的资料。(幻灯出示)

  3、在我们课本57页的资料袋也给我们介绍了蜜蜂的一些资料,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总结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山区一个贫苦家庭。是对动物,植物的兴趣把它带入了科学研究的殿堂。他没有上过正规大学,主要靠自学成才。法布尔的成功来源于他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像法布尔那样做事抱着严谨的态度,像蜜蜂一样勤勉一生。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酿出属于自己的甜蜜!

  《蜜蜂》教案 8

  活动的生成:

  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发现花丛中有许多小蜜蜂在飞舞、并自发地进行了它们在干什么的讨论,由此引发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对蜜蜂展开积极的探索,喜欢蜜蜂的勤劳和团队精神。

  2、能积极讲述关于蜜蜂的经验,运用多种方式大胆表现。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过程:

  一、观察花丛中的蜜蜂,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流程:

  观察——围绕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整理出了解的问题——制订解决方案。

  分析:

  这个环节中,幼儿的讨论是关键,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引导幼儿和教师共同商定下面的活动。

  二、用图片了解蜜蜂的外形特征。

  流程:

  查找图片——观察图片——集体讨论——绘画表现。

  分析: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与过去的集中教育活动在形式上相象,但是,由于活动是幼儿自己制定的,而且解决的是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幼儿查找资料和观察的积极性较高,讨论和绘画的.主动性也很高。

  三、查找相关资料,展开深入探索。

  流程:搜集资料——讲解、交流——观察、验证——模仿表现

  分析:幼儿查找到的资料有的来自幼儿园的资料室,有的来自于互联网,还有的来自于家长。他们必须有一个对知识的理解过程,而相互交流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幼儿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还提高了幼儿

  的表达能力,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再次的观察验证可以使幼儿将从书上了解的知识感性化;模仿表现则可以满足幼儿的表现欲,提高活动的积极性。

  四、美工表现、制作主题板。

  流程:

  确定内容——选择材料——分组操作——集体组画。

  分析:随着对蜜蜂了解的深入,幼儿的表现欲望不断增强,但表现能力却没有太大的提高。在这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设计了不单纯是绘画表现的综合表现手法,在折纸、绘画、小制作、拼图等多种手段的操作过程中既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又提高了幼儿的操作能力。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蜜蜂》教案 9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观点。

  教学重点:

  会认生字,会写9个字。

  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引路的道理。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互动学习,读文识字。

  1、创设情境,提出疑问。

  2、指导识字,合作学习。

  3、点评、范读、感悟。

  4、自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来。

  5、合作认字,记词。

  6、再读课文。

  7、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8、自读自学。

  三、边读边议,领悟其意。

  1、简单介绍列宁。

  2、读第一自然段。

  3、“谈天”是什么意思,能否另换一个。

  4、在读中感悟。

  5、大家自己读第二自然段。

  6、让学生读第二段,领悟其意。

  四、提出疑问:

  1、列宁要去找谁?

  2、列宁打到了他要找的人了吗?

  3、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二、自读感悟。

  1、你知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什么叫“亲自”?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

  3、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吗?

  三、自读交流

  1、小组交流

  2、路线图展示

  四、看图对话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自愿介绍图意。

  2、同桌练习人物对话。

  3、对话朗读(师生对练)

  五、让学生认识到:

  列宁是凭借细心的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六、课后小结: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蜜蜂》教案 10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cǎimìjīngyà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可是()所以列宁就()。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他想:

  飞回园子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他想:

  果然

  《蜜蜂》教案 11

  活动目标:

  1、比较目测法和点数法在计数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2、感知数字8的数量守恒。

  3、运用已学过的群数法进行快速计数。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画有7只小鸟的图卡一张。

  2、画有8只大象和8只老鼠的图卡一张。

  3、画有8只小兔排成一横排的图卡和8只灰兔围成一个圆形的图卡各一张。

  4、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比较目测法和点数法在计数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复习群数法。

  教师出示画有7只小鸟在天空飞翔的图卡,5秒钟后将图卡翻转过来,呈现图卡的空白背面,请幼儿说一说,这张图卡上有几只小鸟。

  教师将图卡翻转回来,请幼儿一一点数,最后确定小鸟的正确数量。

  教师介绍两种方法的名称:第一种,老师用很快的速度呈现图卡,你们估计小鸟数量的方法叫目测法;第二种,请你们一个一个来数的方法叫点数法。

  幼儿想一想,比较一下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教师小结:目测法的速度很快,但是不准确;点数法比较准确,但是比目测法的速度要慢一点。

  想一想,有没有熟的比较快又比较准确地方法。

  教师和幼儿一起运用群数家接数的方法点数小鸟的数量。

  2、排除物体大小的干扰,感知8的数量守恒。

  出示簇拥在一起的8个吹起来的气球和8个干瘪的气球,请幼儿分别点数两堆气球的数量,比较两堆气球的'多少。

  小结:吹起来的一堆气球感觉比较多,没有吹的一堆气球感觉比较少。实际上两堆气球一样多,都是8个。

  3、排除物体排列位置的干扰,感知8的数量守恒。

  教师出示画有8只白兔排成一排得图卡和画有8只小灰兔围成一个圆形的图卡。请幼儿目测两种兔子的数量,猜猜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教师小结。

  4、打开幼儿用书,完成上面的练习。

  幼儿先运用目测的方法,猜猜哪朵花上的蜜蜂多,哪朵花上的蜜蜂少。

  在蜜蜂数量一样多的几个花朵下面的方框里打勾。

  《蜜蜂》教案 12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看图谱并根据图谱进行节奏练习。

  2、乐意与同伴一起进行节奏活动。

  3、指导能力弱的幼儿能跟上节奏,并能根据指挥灵活变换节奏。

  活动准备:

  节奏图谱一张,指挥棒一根,贴绒小红花若干朵。半圆形座位,进退场音乐,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进场《火车快飞》。“天气真好,让我们一起坐着火车去旅行吧。”

  二、律动:《生活模仿动作》要求幼儿动作合拍。

  三、节奏练习《蜜蜂做工》。

  1、出示图谱。

  2、幼儿看图谱,有节奏地拍手。

  A.“小蜜蜂说你们能把这上面的节奏拍对了,它就把这些花送给小朋友。”

  B、“一朵红花拍一下手,一朵红花拍一下手。”

  C、“花儿在笑了,我们来做一下,拍一下手,打开。”(两手拍一下打开。)

  D、“呀,这是什么呀?”(指毛毛虫)“毛毛虫来吃花了,怎么办?”(教师暗示性地用力拍一下手)“我们和小蜜蜂一起来拍,这么多呢,快。”教师和幼儿一起拍这四小节节奏。(练习2遍)

  E、“毛毛虫拍死了,花儿又开了。”拍最后四小节。

  3、完整练习2-3遍。“小朋友真能干,小蜜蜂要把这几朵花送给这几位小朋友。(对个别能力弱的幼儿要求它们能跟上集体的节奏,并能根据老师的指挥灵活变换节奏。及时鼓励,把花都送给幼儿。)

  四、结束部分“小朋友得到了小蜜蜂送的花高兴吗?我们应该对小蜜蜂说什么?”(谢谢)“现在小蜜蜂又要去采花蜜了,我们和它一起去好吗?快,拿好你的小花,我们和小蜜蜂一起去吧!”(随音乐做小鸟飞出场。)

  活动反思:

  每当音乐响起,我总能看到孩子们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手舞足蹈。虽然小班的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还显得格外稚嫩,但通过系统的训练,相信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及表现力会不断增强。《蜜蜂做工》的乐曲节奏明快,并富有一定的情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节奏图谱的引领以及教师的启发下,幼儿能够比较快的理解《蜜蜂做工》的乐曲所蕴含的情节,并在音乐的'渲染下有节奏的做出动作,初步培养了他们的节奏意识。

  当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节奏意识”后,再以《蜜蜂做工》的乐曲为背景,尝试用打击乐器进引导他们进一步感受并表现音乐的节奏,从而实现了从“节奏意识”到“节奏感知”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能力一步步得到提升。

  整个活动,从选材到活动目标的界定,再到活动的实施,都充分体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充分展示出本班幼儿较强的综合的素质。在活动的实施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应进一步突出重难点,指导幼儿怎样从:XXX|XXX|节奏变换到XX|XX等。

  《蜜蜂》教案 13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昆虫并知道它们的运动方式。

  2.在学习儿歌的基础上能大胆创编儿歌。

  3.能积极参与活动,在语言游戏中体验互动的快乐。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活动重点:

  能将找到的"朋友"与动词相匹配。

  活动难点:

  能根据自己找到的昆虫朋友创编儿歌。

  活动准备:

  1.花丛场地,各种"昆虫"。

  2.幼儿对部分常见昆虫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起幼儿兴趣

  1.师幼扮演蜜蜂入场。

  师:蜜蜂宝宝们,今天天气真好,蜜蜂妈妈带你们一起到花丛中去玩!准备好了吗?(听音乐《蜜蜂做工》入场)师:蜜蜂宝宝们都到了吗?你们猜猜看,花丛里除了我们蜜蜂宝宝,还有哪些朋友?(蜻蜓、蝴蝶……)师:还有吗?

  师:蜜蜂妈妈现在就来找一个好朋友出来,仔细看看,我找到了谁。"(听音乐《找朋友》)师:我找到的朋友是谁啊?(蚱蜢)师:和小蚱蜢打个招呼。(小蚱蜢,你好)蜜蜂宝宝你们好!

  师:小蚱蜢要念一首很好听的儿歌,仔细听哦。

  儿歌:一只小蜜蜂呀,飞进花丛中呀,东飞飞,西飞飞,找到一只蚱蜢,跳呀,跳呀。

  师:小蚱蜢是怎样运动的呀?(跳)是跳呀,跳呀。来我们一起说说看,跳呀,跳呀。

  师:想跟小蚱蜢一起念这首儿歌吗?

  2.学习儿歌。

  师:蜜蜂宝宝们,请你们赶快找个空地方站站好,我们一起念儿歌。(幼儿跟随教师念儿歌2遍)师:你们念得真好,老师真喜欢你们,为自己的表现鼓鼓掌!请蜜蜂宝宝们赶快坐下来。

  二、到花丛中找朋友,尝试创编儿歌1.在音乐中去找朋友。

  师:刚才蜜蜂妈妈从花丛里找到了好朋友蚱蜢,花丛中还藏了很多朋友呢,你们想不想去找一找?

  师:那请你们一边唱着《找朋友》的歌曲,一边去花丛里找朋友吧。

  2.说说找到的朋友。

  师:蜜蜂宝宝们,你们找到了哪些朋友呀?(蜻蜓)师:蜻蜓是怎样运动的啊?(飞的)是飞呀,飞呀。

  幼:我找到了蜗牛。

  师: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呀?(爬呀,爬呀)师:还有谁找到了不一样的好朋友?(蟋蟀)师:蟋蟀是怎样运动的啊?(跳呀,跳呀)3.创编儿歌。

  师:蜜蜂妈妈找到了蚂蚁,我要把找到的朋友编到儿歌里。

  师: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东飞飞,西飞飞,找到一只蚂蚁,爬呀,爬呀。(教师示范)师:谁来试一试把你的朋友编到我们的儿歌里?

  4.请幼儿编儿歌。

  先请一名幼儿表演(如蝴蝶飞)。

  师:还有哪些宝宝找到蝴蝶的?一起来试试看。

  师:那刚才是一只小蜜蜂,现在有这么多的小蜜蜂,应该怎么说?(一群小蜜蜂呀)师:你们念得真好,现在请找到蚂蚁的宝宝来把你的朋友遍进儿歌里。

  师:还有谁找到不一样的朋友?

  幼:我找到了蟋蟀。

  师:那我们请找到蟋蟀的宝宝来把蟋蟀编到儿歌里。

  5.在游戏中复习儿歌。

  师:蜜蜂宝宝们真能干,把找到的朋友都编进儿歌了,想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吗?

  师:那我们赶快走到圆圈上来!

  师:我们先请找到蚂蚁朋友的蜜蜂宝宝到中间来,现在我们先一起唱找朋友的歌曲,然后把蚂蚁朋友编进儿歌里,呆会我们再交换,好吗?

  师:蜜蜂宝宝们,我们一边唱找朋友的歌曲,一边绕着这个方向走哦!(再次游戏复习儿歌。)师:蜜蜂宝宝们,你们还想找到哪个好朋友呀?(蟋蟀)师:那请小蟋蟀到中间来。

  师:你们念得真好!还有哪些宝宝没到中间来呀?

  师:我们请找到蚂蚁朋友的宝宝到中间来。

  5、结束部分,送"朋友"回家师:蜜蜂宝宝们,游戏好玩吗?我们先坐下来休息一会。

  师:玩了这么久了,我们的朋友都累了,要把它们送回家休息,这里是会飞的朋友的家,这里是会爬的朋友的家,这里是会跳的朋友的家,你们愿意把它们送回家吗?

  师:送的时候不要忘记说"好朋友,我把你送回家"。

  师:送完的宝宝到妈妈身边来吧,我们也要回家休息了。("蜜蜂妈妈"带"蜜蜂宝宝"回家)

  活动反思:

  首先在课的内容上我并没有实行“拿来”主义,而是对原有内容进行了提炼。音乐方面的取舍。我舍弃了原来的音乐,重新剪辑了一首新的节奏显明的音乐,更有利于孩子掌握小碎步的练习。

  课的具体环节是:图片小蜜蜂的导入——知道小蜜蜂长什么样,初步体会小蜜蜂的勤劳精神——学习蜜蜂采蜜的动作——创编采蜜动作——花园采蜜——品尝蜂蜜。

  在课的`导入时由于我的问题问的不是很规范,导致幼儿一直重复回答一个问题,是语言的引导不到位而引起的混乱。我没有明确提出小蜜蜂长什么样子?而是他们来看。而只是说了你在图片上看见了什么。所以我觉得在调整后的教案里我应该在图片出示时,直接提出:“小蜜蜂长什么样子?”这个问题。能通过幼儿看到图片表达出蜜蜂的形态及主要特点。

  在模仿蜜蜂采蜜环节时,在这一环节,孩子们结合着以往的生活经验,了解蜜蜂的基本形态和活动规律,引发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探索的同时,幼儿通过演一演,个个跃跃欲试,热情高涨。并且在最后一个环节品尝蜂蜜时,老师指导语是“请你们常常你们自己采的蜂蜜”,带动了课堂的气氛,幼儿的情绪更加高涨。

  《蜜蜂》教案 14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绘画活动,体验表现与创造的乐趣;

  2、学习画小蜜蜂的基本特征,并能大胆地表现蜜蜂踩蜜的情境;

  3、发展各种线条的组合能力。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5、作画时细心地蘸色,保持桌面和画面的干净,体验不同形式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在生活中了解过蜜蜂及其知道它是什么样子;

  物质准备:

  绘画范例、小蜜蜂大图多媒体课件、幼儿绘画工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

  指导语:小朋友们好!我有个问题想要问你们。

  问题: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吗?那现在是四季中的哪一个?

  指导语:春天来了,美丽的花儿都开放了,嗡嗡嗡,谁飞来了?

  (二)引导幼儿整体欣赏图片及观察蜜蜂的外形特征,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

  指导语:大家一起欣赏同时观察蜜蜂长得怎么样?请你说出自己观察后看到的什么?觉得蜜蜂到底长得是什么样子的?

  指导语:谁知道蜜蜂有什么本领?

  二、讲解示范:边示范边介绍画法及其步骤,认识蜜蜂的外形并学习其绘画技巧。

  指导语:我们都知道了蜜蜂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还知道它有什么的本领,那你们想不想把蜜蜂的样子画下来?

  指导语:先画蜜蜂的头(圆圆的),头上有两只眼睛,还有两只触角,再画椭圆形的身体,身体上有花纹,身体下面有四只脚,身体上有一对美丽的翅膀。

  指导语:蜜蜂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最喜欢什么?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

  三、幼儿绘画,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指导语:老师画的怎么样,你们也能不能画一画?那想想你要画怎样的蜜蜂?谁想出来了说说看?

  指导语:请小朋友搬小椅子安静地画出你要画的蜜蜂,在画小蜜蜂的基础上,进行添画有关的背景图,如春天美丽的花、草等。你要需要帮助话请举手不做声。

  四、展示幼儿作品,集体欣赏。

  指导语:很多小朋友都画的不错,这是谁画的呢?请你说说你画的蜜蜂是怎么样的?在干什么?

  五、将幼儿作品布置成展板,供幼儿继续欣赏。

  活动反思:

  乐意参与绘画活动,体验表现与创造的乐趣;学习画小蜜蜂的基本特征,并能大胆地表现蜜蜂踩蜜的情境;发展各种线条的组合能力作为活动目标,这次我在这次实习期间的第一次组织教学活动,我组织的是中班美术活动"小蜜蜂"利用绘画的形式来组织的.虽然之前已经在小班给孩子们上过几次课了,但是中班,还是非常紧张,尤其是当看到后面坐着几位老师、见习生的时候,越紧张,就越怕出错,越怕,就越容易忘记自己接下来要说什么等。

  《蜜蜂》教案 15

  备课思路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这篇课文语言严谨,层次清楚且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4.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应在不断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了解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2.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出示作者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2.检查生字

  大概、阻力、包括、沿途、超常陌生、准确无误、逆风而飞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3.检查句子,课文中出现了好几个多音字,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你注意到了么?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生生互动,解疑促读。

  1.句子读得真不错,连着几个有难度的多音字也读得准确无误。不知道课文读得是不是也很好啊。接读课文,不读的孩子,仔细听,想一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

  指名说(做试验;测试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适当引导说完整。

  2.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试验的过程?哪些地方写试验的结果,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的结论。

  四、书写指导

  1.“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2.“辨”是左中右结构,注意中间部分与辩、辫分开。

  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复习生字词语。

  2.默读课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朗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引入: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法布尔想对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要做一个试验,具体的实验步骤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应的句子。

  (2)交流试验的具体步骤

  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

  (3)试验的步骤能不能去掉一个?为什么?

  (4)你想对法布尔说什么?

  (5)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可见法布尔是个什么样的.人?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引入:试验的结果怎样?这些蜜蜂能回到它们的家吗?请同学们阅读三、四自然段。

  (1)作者认为蜜蜂能回来吗?你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

  (2)第一批回来了几只蜜蜂?这么长的路途,它们用了多少时间?

  (3)此时你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这时,小女儿看见“我”回来了,她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意外)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4)指名学生多人次地带着这种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朗读。

  3.学习第五、六、七自然段:

  引入: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其他蜜蜂的下落吧,请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第二批又飞回来几只蜜蜂,你是从第几自然段读出来的?你们认为它们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大概用了多少时间。

  (3)换位思考:现在你就是飞回蜜蜂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

  (4)可爱的小蜜蜂们,你们辛苦了,看到你们平安的归来,我是多么高兴啊!你们看作者是怎么夸赞这些小蜜蜂的?你觉得读时要注意哪些词语?

  (5)学生再一次体会读。

  4.学习第八自然段:

  (1)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让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2)学生多遍朗读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句子,再用不是…而是…说话

  (3)你们同意法布尔的这个结论吗?请结合他做试验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发布而通过实验证实了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蜜蜂靠的不是超强的记忆里,而是、这种本能作者就是是生物学家,在当时他也无法解释清楚,从这里可以看出发布而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要向法布尔学习什么?

  三、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课件出示:蜜蜂的分类、蜜蜂的语言、蜜蜂采蜜)

  四、实践乐园

  还有哪些动身物不会迷路?它们凭借什么来判断方向,认识路线呢?

【《蜜蜂》教案】相关文章:

《蜜蜂》教案03-30

《蜜蜂》的教案04-24

大班教案《蜜蜂》10-27

《蜜蜂》优秀教案03-07

蜜蜂做工教案03-05

《蜜蜂做工》教案01-15

《蜜蜂引路》教案01-16

关于蜜蜂的教案02-25

中班《蜜蜂》教案及反思11-01